检索词:
检索到 3569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三断案》
新编秦腔历史本戏。李丹旭编剧。生、旦唱做戏。事出民间故事。1988年陕西省宜君县剧团首演。王巧琴、陈玉祥、王自强、薄宏民、朱君、郑小虎、王震、张北仓演出。本剧讲述了赵水仙与奸夫钱万通合谋,害死亲夫后嫁祸于周木匠。周被县官屈打成招而死。二公差为交差,将赶毛驴回家的冯老汉推入河中后把毛驴赶跑,驴被行人陈杰民抢走。冯老汉儿子发现陈拉着他家牲口,将其扭送公堂。县官刑讯逼供,将陈杰民活活打死。闲汉去赵水仙家偷盗,得知案情真相,将实情告知王有才,几个含冤者同闹公堂,迫使昏庸县官三次断案。县官贪赃枉法,无法结案,含冤者有冤难申。 -
82019-10
[ 词条 ]易俗社戏院
又称“易俗社剧场”。陕西秦腔演出场所。位于西安市关岳庙街(西一路)关岳庙对面。坐南朝北,呈长方形。1922年在原宜春园基础上重建。由陕西督军陈树藩书题“易俗社”牌名。“宜春园”始更名为“易俗社戏院”,成为陕西最早的现代化剧场之一。被评为陕西戏曲文物保护单位。沿革清末,固原提督张行志(蒲城人)之子张少云购得满城西南角武庙街岳武穆庙对面空地,修建室内剧场,命名“宜春园”,供京剧演出。1917年,“宜春园”又由“陆尚友堂”购辱后,剧场6月开工改建,10月竣工。临街还新建大门楼,门额竖挂洪子明楷书“易俗社”社名牌剧场北墙开三道门,中门上方墙上镶砌陕西省督军陈树藩楷书青石雕刻“易俗社”之社名。改建舞台时,设计安装了转台,文武场面隐置在两边侧幕里。1919年6月,剧场倾圯,重新修整。1922年开始在原址修建戏院。受欧式剧场影响,戏园子的舞台形制开始由三面观的庙会戏楼向一面观的舞台转化,台口椭圆,有一尺高的护栏装饰,卷棚盖顶。场内除设条凳座位外,两边留站票区,站票区上方设左右观剧楼,楼下木柱支撑,可容纳观众千人。戏院为砖木结构,舞台为镜框式,台上还装置了西安最早的转台。“宜春园”从此更名为“易俗社戏院”。1925年1月,由“陆尚德堂”房地,于剧场东南修建露天舞台,砖木席棚结构,从剧场舞台东楼至露天舞台架设天桥相通。1940年飞檐八角屋顶被日军炸毁,战后予以修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虽屡有翻修,仍保留原貌,同时成为音响电器设备齐全的一座现代化剧场。剧场结构剧场由前厅、观众厅(含楼座)、舞台、演员化妆室组成,砖木结构。设座席904位。舞台五三楹,呈镜框式,台口宽12米,高8米,总进深17米。舞台空间高度12米,上下场门附台面积14平方米,演员化妆室30平方米。1956年后,增施现代设备,台上灯光设备有22路可控硅操光台1台,聚光灯40台,新式聚光灯26台,旋转式幻灯10台,云灯15台,追光、造型、八格条灯各4台,紫外线灯、平闪灯、自动换色器各1台;首响设备有300瓦主放机1台,有50瓦与80瓦扩音机各1台,控制放大机两台,并置有大幕、二道幕、三道幕和天幕,备有布景吊杆8道。电源总负荷量为12万伏。二十世纪末,又在易俗社东端建造易俗大剧院,成为西安最具现代化的一座剧场。“古调独弹”匾额 鲁迅先生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桐龄、东南大学教授陈钟凡、南开大学教授陈定谟、北京大学理学院院长夏元琛等10多位著名学者,于1924年7月应西北大学校长傅桐邀请来西安讲西学,多次观看易俗社演出。8月3日晚,陕西督军刘镇华于易俗社剧场设宴、演戏,为鲁迅先生一行浅行。鲁迅先生为该社题赠“古调独弹”四字。古调:即古代的曲词,独弹:即陈旧曲调的推陈出新。比喻易俗社把古老秦腔改良成独具一格的新秦腔,用以移风易俗,开发民智。可能与唐刘长卿《刘随州集听弹琴》诗句“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有关,鲁迅取其反义,于褒扬之中,寓勉励之意。演出易俗社戏园是易俗社专用剧场。剧场修竣庆典接待宾客和观众的第一场戏是孙仁玉新编的《复汉图》(前本),这场戏的上演,标志着秦腔从此摆脱会馆、戏棚、庙台演出活动的历史,进入剧场演出的阶段。1924年7月26日至8月中旬,鲁迅和北平师范大学教授王桐龄、东南大学教授陈钟凡、南开大学教授陈定谟等10多位著名学者,8次在此观看高培支创作的《人月圆》、吕南仲创作的《双锦衣》(前后本)、范紫东创作的《大孝传》等剧目。二十世纪红极一时的所有易俗社名家,几乎都在该剧场进行过演出。 -
82019-10
[ 词条 ]王正秦
王正秦(1919~1982)秦腔演员。先工生行,后易丑角。陕西蓝田县人。又名有娃。15岁入西安正俗社学艺。1942年于经阳清俗社搭班。后与贾子明等人创办明正社,任副社长、派班长等职。1952年该社并入咸阳专区文工团。1955年随团加入陕西省戏曲剧院。会戏较多,能缺啥补啥,不仅文武不挡,而且诸如特务、地主、壮丁、土匪、喽啰之类的大小角色,都能出彩。如演《法门寺》之贾桂、《十五贯》之过于执、《打砂锅》之张有才、《杨三小》之岳文义、《卧虎令》之李栗,甚至《两颗铃》之胡建蕃、《蝴蝶杯》之田云山等,都能以准确的人物性格和情绪,博得观众好评。 -
82019-10
[ 词条 ]杜干秦
杜干秦(1913-1998)秦腔演员。工丑。陕西人。12岁入西安秦钟社学艺,后到甘肃搭班。1949年后一直在定西地区秦剧团工作,艺术生命力尤长,80岁高龄仍常下乡演出。表演自然真率,一出场就令观众捧腹发笑。以演《看女》《小姑贤》等彩旦享名,深受群众尊敬和喜爱。甘肃观众有“刘易平的吼,马振华的手,杜干秦的丑”歌谣对其颂扬。 -
82019-10
[ 词条 ]撂地摊
又称地摊戏。秦腔最原始的演出形式。戏楼和秦腔剧种形成之前,民间各种演艺活动,都是就地敷衍作场,看客围成圈儿四面观赏,人称“撂地摊”。唐代以前的达官贵胄,看戏演艺虽多在厅堂,但作场同样是在厅堂中央,而且不设台子,铺上一方“红氍毹”,即一方红地毯,艺人在红地毯上载歌载舞,看客围坐四周品茶清赏,实际上这与撂地摊演出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正因为地摊演出观众能够四面围观,有人便称这种演出为“四面观”。秦腔形成初期,艺人也多以“揭地摊”卖技讨食。明永乐年间,凉州城内繁华嘈杂的闹市地段,已经有了撂地摊卖艺的戏班进行营业性演出活动。这些“戏子”和“游优”,在“溷聒”嘈杂的环境下,能够引动观众围观“眺听”他们的演唱,而且“声不绝耳”,足见戏摊之多,表演艺技和演唱功力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这种演出形式至今遗风尚存,许多秦腔江湖戏班,今天还在街头广场等空阔之地,“撂地摊”表演卖艺。戏摊演出,向无固定场所,流动性很强,凡街巷空阔之地,便可就地表演。观众围圈四面观赏,江湖戏班、家庭戏班,农闲季节临时组成的半农半艺戏班外出卖艺,大都采用撂地摊演出。无舞台,也无上下场门,多以清唱和折子戏为主,也有化妆表演唱大本戏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叶,撂地摊再次兴盛,西府江湖艺人常在周边诸省“撂地摊”流动行艺,业余秦腔爱好者组成的临时班社,也走上街头,以撂地摊形式化妆表演折子戏、大本戏自娱自乐。此种风气甘肃尤甚。此外还有众多零散业余好家在此就地自拉自唱。这些业余戏班,成员多系市民、工人、机关干部自愿结合,组成演唱班子,只为舒心自娱,并不凭此挣钱,故与江湖戏班全然两别。 -
82019-10
[ 词条 ]汉中市河南会馆戏楼
陕西古戏楼。位于汉中市中学巷东段南侧。由清末河南商帮筹资所建。戏楼坐南向北,由主台和看台两部分组成。主台为干栏式建筑,砖木结构,单檐歇山式屋顶,灰色板瓦覆盖,台基高2.5米,台面宽12米,总进深12米。看台置于主台两侧,为转角台楼,分上下两层,两端分置有钟楼和鼓楼。后台与山门相连,通过台下通道,即可进入戏场。主台、看台枋上和天花板,均绘制彩花图案多幅,但大多已模糊不清。 -
82019-10
[ 词条 ]苦音
亦称“哭音”“伤音”“软音”。秦腔唱腔音乐两种曲调类型之一。与“欢音”相对。秦腔的“苦音腔”之所以能够表现忧伤之情,原因是基本建立在燕乐徵调式音阶之上,该音阶所用各音音序排列如下:苦音音阶因其“变宫”(7)的音高,较本位7略低却又低不到降7,在“羽音”(6)—“宫音”⑴这一小三度之间基本处于等分音位;即略小于大二度,又略大于小二度。这就使得苦音曲调的主音“徵”(5)与上方三级音“闰”(7)之间构成一种特殊的小三度音程,使其具有一定的小调性质。而作为特性音的4、7二音不仅在曲调中大量出现,还得到特别强调,遂使曲调生出晦暗色彩并表现出忧伤、哀怨之情。秦腔苦音唱腔基本为七声徵调式。 -
82019-10
[ 词条 ]《老树红花》
戏曲评论集。田滨著。1992年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全书309页,23万余字。收入作者自1952年以来散见于报刊的戏曲评论文章30篇。从舞台表演、人物专访、名家轶闻到秦腔流派,以及对艺术程式的美学探讨均有涉及。对电视文艺的基本特质也做了一定的分析研究,并刊有电视片《老树红花》《艺海情深》等4个台本。书前有苟良做“序",书后有作者“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