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69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宁来成
宁来成(1936~ )秦腔演员。工花脸。陕西蒲城县人。1952-1957年在陕西省蒲城县群众剧团工作。1957-1960年在甘肃省张掖市大众剧团工作。1960~1962年在青海省海南秦剧团工作。1962年调到西宁市秦剧团工作。擅演《打瓜园》中的郑子明、《东平府》中的李逵、《铡美案》中的包文正、《三闯辕门》中的张飞、《五典坡》中的魏虎、《一匹布》中的张古董等角色。 -
82019-10
[ 词条 ]唢呐曲牌
亦称唢呐牌子、吹打曲牌、吹打乐。主要用于秦腔传统戏中祭奠、练兵、行兵、排宴、饮酒、坐帐、出巡、打扫、降香、坐洞、行云、比武、行船、点将等重大场面,并在锣鼓伴奏下吹奏的器乐曲。用大唢呐吹奏的称唢呐曲牌,用小唢呐吹奏的称唢呐曲牌或海笛曲牌。大部分有欢、苦音之分。有些曲牌曲调虽相同,快吹和慢吹则分别表现出欢乐与悲伤两种不同的情形。秦腔《双罗衫》中[永寿庵],吹奏速度缓慢,用于灵堂表现凄凉情景;《棒打无情郎》中同一首[永寿庵],吹奏速度加快,则表现出金玉奴与莫稽花堂成婚的喜庆。秦腔唢呐曲牌通常用两只唢呐吹奏,暴鼓、牙子击节,大铜器伴奏。常用的调式有正调,筒音作1;凡调,筒音作5;小工调,筒音作4。唢呐曲牌多用于神道人物行云、坐洞等场面,如[庵僧曲][一里和风][万天钟][指贤塔][刮地风]等。唢呐曲牌源流秦腔唢呐曲牌大致源于古代传统曲牌、古代军乐衍变,以及吸收关中民间吹打、通用地方剧种曲牌而来。由古代传统曲牌衍变而来的曲牌很多,如见于西凉大曲的有[甘州歌][六么令][普天乐]等,见于唐宋词调的有[驻马亭][江儿水][画眉序][玉芙蓉][黄龙滚][下小楼][刮地风][将军令][小开门]等,见于宋金诸宫调的有[柳青娘][石榴花][一枝花][龙水吟]等,见于元杂剧的有[朝天子][收江南][红绣鞋][雁儿落][点绛唇][哪吒令][节节高]等,见于明清时调的有[滴溜子][步步娇][排歌][碟子翻][哭皇天][山坡羊][赏宫花][圆令好][粉蝶儿],借移昆曲的有[夺魁][锦番开][三眼腔][十板头][堆花点将][大红袍][封相][全福][散云仙][封王][万天钟]等。吸收关中民间吹打而来的有[绣荷包][采桑][钉缸][西番赞][哭长城][挖菜头]等,和其他地方剧种通用的有[水龙吟](京剧的[大开门])[马队](昆曲的[朝天子])[三眼腔](昆曲名[三腔])[唢呐皮](昆曲名[哭批])等。源自古代军乐的有[番王令][五句点将][走马点将][女点将][毛点将]等。这些曲牌进入秦腔后,都经过剧种化和戏剧化改造,并与原曲显现出较大差别。唢呐曲牌类型秦腔唢呐曲牌按其基本特性、用场和感情表现大致可分为祭奠哭泣、坐帐登殿、练兵起兵、饮宴庆功、比武点将、坐洞行云、迎宾接旨等多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多种曲牌,这些曲牌还可根据需要,做出“摘段”和“换头”等不同处理,即摘取一首曲牌的某一部分,通常摘取后半段或者前半段。如[滴溜]曲牌便有前半段和后半段之分;[尾声]也被分为[前尾声]和[后尾声];后半段也称“含头”,如[紧起含头][朝天子合头];有的曲牌,正曲不变,只换曲头,如[流水空场],因起腔头的多样变化,便有了3种不同曲头的[慢空场]及[流水空场][尺六空场]。祭奠哭泣曲牌 用于灵堂祭奠悲痛哭泣场面的唢呐曲牌,主要有[钉子钉][摆马枪][王昭君][祭沙][闹元宵][正调大开门][商调大开门][小宫调小开门][正调柳青娘][凡调柳青娘][梅调柳青娘][小工调柳青娘][西番赞][三难女][千里独行][钻天哨][张良归山][刮地风][鬼推磨][正调马道仁][凡调马道仁][雪花飘带黑驴赶脚][梳妆台][小放牛][绣荷包][唢呐皮]等。坐帐登殿曲牌 用于天子坐帐登殿吹奏的唢呐曲牌,主要有[男朝天子][女朝天子][水龙吟][番王令][一枝花][贼娃朝天子][十三铰子]等。练兵起兵曲牌 用于练兵起兵和军队列队过场吹奏的唢呐曲牌有[背番子][神童歌][驻马亭][红绣鞋][佛祠][将军令][乌马江儿水][石植花][洞兰玉][玉芙蓉][锦宴开][蜜番序][朝阳歌][北庆阳会][东步步娇][鸡翎][普天乐][大刀长引[排歌][动銮舆]等。饮宴庆功曲牌 用于摆宴饮酒庆功吹奏的唢呐曲牌,主要有[寿筵开][正调抱妆台][凡调抱妆台][商调抱妆台][画眉序][元令好][本序][江儿水][番坡燥][哭皇天][北调]等。比武点将曲牌 用于比武点将和烘托战斗场面吹奏的唢呐曲牌,主要有[黄龙滚][夏小乐][碟子翻][斗鸡背][马队][耍孩儿][压一拍][收江南][节节高][萧萧令][柱子乐][女点将][毛点将][五句点将][正点将][走马点将][新水令][八句粉蝶][八句新水令]等。坐洞行云曲牌 神道人物修禅坐洞驾雾行云时吹奏的唢呐曲牌,主要有[哪吒令][功曹令][赏宫花][连云起驾][菩萨台]以及由唢呐吹奏的[指贤塔][庵僧曲][喜滋滋][一里和风][光闪闪][羡招娜][万天钟][刮地风][五张条子][段得词]和[大赐福]套曲、[富贵长春]套曲曲牌等。迎宾接旨曲牌 用于行路迎宾送客接驾接旨吹奏的唢呐曲牌,主要有[排歌][中军令][状元令][勒马令][锁南枝][风入松][甘州歌][出追][添丁叙][两锤半][贼娃朝天子][和尚令][慢空场][流水空场][尺六空场]等。其他场面曲牌用于秦腔中表现打扫行船降番画押写信观表修书以及零碎场面时吹奏的唢呐曲牌有[队伍歌][正调水龙吟][行船歌][三眼腔][正调唢呐皮][凡调唢呐皮][雁儿落][相龙牙][红绣鞋][王子观表][王子拆书]以及[巧相逢][七句半][庭前议][采桑][气炸雄威][尾声][前尾声][后尾声][全尾声]等。 -
12019-11
[ 词条 ]韩绾青
(1884-1957)秦腔剧作家、戏剧活动家。陕西西安市人。同盟会会员,曾参加反清活动。辛亥革命后,任陕西省督军张翔初(凤翙)秘书。1916年陈伯生督陕期间任其副官。后在杨虎城将军部下任骑兵团团长,并参加西安守城战。为易俗社发起人之一,曾任社长。一生酷爱戏曲,创作的剧本有《齐云楼》《女英烈》《千里神父》等;还改编《钦头凤》等,其作品多被易俗社、尚友社演出。曾和张翔初等人创办汉调二黄鸣盛社。抗日战争期间,又同封至模等创办京剧夏声剧校,培养了大批京剧艺术人才。1949年后,受聘于西北戏曲研究院,任研究员和创作员。著名京剧演员邴少霞、著名秦腔演员王玉琴等,都得到过他的指导与教诲。 -
172019-10
[ 词条 ]三衣箱
秦腔衣箱建制之一。存放秦腔戏曲角色杂衣、靴鞋及各种兽形的专门衣箱。有水衣、青袍、丑衣(早期秦腔丑衣与今日不同,是左蓝右白的对襟袄)等,故又称“三衣”。靴鞋本应归于杂衣箱,无杂衣箱时则归为三衣箱。靴鞋秦腔表演的服饰组成部分,有厚底鞋、薄底靴、旗鞋、朝方靴等。①厚底鞋。又称“高靴”。秦腔靴鞋的一种。靴面为青锻或青绒制,靴筒高及膝,底厚2.5~3.3厘米,底帮为白色,靴底扎花,便于“亮靴底”表演。戏中帝王将相、文臣学士甚至士庶黎民,凡着袍服的角色,大都穿用此鞋。②朝方靴。秦腔靴鞋的一种。形制与厚靴相似,唯靴筒较短,黑色,方头,底厚仅约三厘米,因仿清朝“清官鞋”制作而成,故名。戏中为丑官、门官穿用。秦腔《三滴血》中晋信书、《铡美案》中驸马府之门官等,皆穿此靴。③虎头靴。秦腔靴鞋的一种。形制与厚靴同,唯靴面为白、绿、粉等色,彩绣或盘金绣,靴头饰以虎形,故名。秦腔《古城会》中关羽、《白玉楼》中武状元金彦芳均穿绿色虎头靴,《白门楼》中吕布,粉靠粉色虎头靴。④薄底靴。又称“快靴”。秦腔靴鞋的一种。靴面为青缎或黑布制,靴筒矮短仅及踝,皮包头,牛皮薄底,据清代快靴“爬山虎”仿制而成,故名。戏中多为短打武生穿用。⑤战靴。秦腔靴鞋的一种。各种彩锻制面,薄底,上绣各种花卉,图案为饰,靴面缀以各种鞋穗。戏中多为武旦、刀马旦及女兵穿用。⑥云字鞋。秦腔靴鞋的一种。圆口,薄底,鞋面以彩锻为底,鞋头正中及帮面多以黑缎或平绒为饰,上绣团寿字、万字、云纹等。戏中多为老生、贫生穿用。⑦草鞋。秦腔靴鞋的一种。稻草编织而成,内为布纳鞋垫,皮底,鞋口有鞋带串连在后跟处,穿用时可紧收,绕脚腕系扣。秦腔《廿轮荡》中张飞即穿此鞋。⑧彩鞋。秦腔靴鞋的一种。圆口,薄底,素缎彩绣,有蓝、红、粉等色。鞋帮绣以纹饰,鞋头缀有异色丝穗。戏中为正旦、小旦、花旦穿用。⑨旗鞋。秦腔靴鞋的一种。由清代旗人女性所穿“高跟履”仿制而成。缎面彩绣,雕以纹饰,鞋头缀以丝穗,鞋底中端有一截高约10~13厘米的高木跟底,上窄下宽,看似像倒置的“工”字,又像倒覆的花盆,故又名“花盆底”,有的还称其为“马蹄鞋”。戏中主要为少数民族女性穿用。秦腔《四郎探母》中铁镜公主即穿此鞋。⑩福字履。秦腔靴鞋的一种。圆口厚底,鞋面以彩锻为底,鞋头正中及帮面多以黑缎或平绒为饰,上绣团寿字、万字、云纹等。戏中多为老生、贫生穿用。⑪船底鞋。秦腔靴鞋的一种。鞋面为缎,彩绣高底,下小上大,形似船底,故名。鞋头缀以彩色丝穗,多系女将穿用。《杨门女将》佘太君即穿此鞋。跷秦腔“踩绕”表演用具。模仿古代妇女三寸金莲。用木制作,外饰白袜和彩锻绣花小鞋,表演时缚在脚上,外罩彩锻灯笼裤,使其演员脚跟笼在其内,仅露出一双小脚。如秦腔《挂画》中就有此表演。踩跷在清康乾时秦腔舞台上就已出现,李声振《百戏竹枝词踏摇》就有“秦腔恒以此示娟”之说,后经魏长生改进,遂广用之,其后男旦多擅此技,后渐弃而失传。动物假形又称“兽形”“形儿”。秦腔演出道具之一。如虎形、狗形、龙形、牛形、蛇形、狮形、獒形等,以及大头娃娃、神鬼假面、张公背婆之头具等。动物形儿一般用布做兽身,画上不同的图纹和颜色,用纸壳做成兽头,有些形儿还安装有小机关,使之能够活动,增强真实感并配含表演。其中有专用的兽形,如“獒形”,是如狗的怪兽,身有花斑花纹,头长双角,系秦腔《狗咬赵盾》剧专用;“虎形”是如虎的布质假形,有四肢、虎头,上绘虎斑纹样,由人穿戴匍匐登场做戏,《三滴血朝山》一场有用;“蛇形”有能扭动的白色蛇,嘴内可吐红舌,眼睛还可闪闪发光,《白蛇传》剧专用。“鹿形”先用铁丝做成鹿头骨架,蒙以布料,上绘梅鹿斑纹,体高,头小,有角,脖颈修长,下身是个小帐子。做戏时二人着鹿裤,钻入小帐,一人在前掌握鹿头,一人在后躬为鹿身,身首相连配含表演。秦腔《七箭书》燃灯道人坐骑即是。 -
92019-10
[ 词条 ]百部秦腔大系
秦腔传统经典剧目系列总汇。媒介为DVD光碟。孟云编。甘肃百通影视发展有限公司录制发行,2009年齐鲁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该公司从搜集剧本入手,调动陕、甘、宁等西北五省(区)100多家专业剧团和400多位秦腔名家,拯救秦腔艺术于濒临湮没之窘境,录制成像,制成光碟,收录约400余本(折)。按剧本内容,精中选精,依历史朝代,延揽殷商、两周、战国、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上下三千年之历史变迁,打造制作成百部秦腔大系光碟,尽显秦腔文化之厚重。百部秦腔大系传统经典剧目系列总汇朝代 剧目商周 开国图、无影簪、闯宫抱斗、文王回西岐、七箭书、黄河阵、碧游宫、渑池关、火化摘星楼战国 赵氏孤儿、卧薪尝胆、绝缨会、出棠邑、秦晋会、黄金台、庄子三探妻、太湖城、孙膑坐洞秦汉 水淹泗州、霸王别姬、未央宫、斩李广、兴汉图、玉虎坠、斩姚期、刘海砍樵、香山还愿三国 貂蝉、白逼宫、出五关、回荆州、长坂坡、火烧赤壁、大报仇、诸葛亮吊孝、白帝城托孤、葫芦峪隋唐 蛟龙驹(连台本戏)、汴梁图、南阳关、斩黄袍、斩白袍、春秋笔、罗成带箭、天仙配、乾坤带、唐王游地狱、打金枝、劈山救母、雁塔寺祭灵、薛刚反唐、牧羊圈、西厢记、五典坡(前本)、五典坡(后本)宋元 下河东、金沙滩、大破天门阵、杨八姐盗刀、四郎探母、忠烈千秋、昊天塔、辕门斩子、穆桂英大破洪州、血手印、八件衣、狸猶换太子(前后本)、铡丁勇、真假包公、包公三下阴、铡美案、包公赔情、秦香莲后传、火焰驹、游西湖、窦娥冤、情探、野猪林、徐九经升官记、帝王珠、清风亭明清 破宁国、九江口、春秋配、牡丹亭、朱元璋斩婿、法门寺、周仁回府、忠保国、孙安动本、哑女告状、玉蝉泪、白玉楼、玉堂春、生死牌、三滴血、卷席筒、梨花情、春江月、卖苗郎、墙头记、三娘教子、蝴蝶杯(前后本)、软玉屏(前后本)、十五贯、避尘珠、紫霞宫、四进士、双罗衫、桃李梅、对银杯、上煤山 -
82019-10
[ 词条 ]陈世美
秦腔《铡美案》中的人物造型。人物见于《秦香莲》鼓词、《陈世美宝卷》(又名《雪梅宝卷》)《琵琶记》弹词等。被各种戏曲作品标立为利令智昏、负心男子的典型。在秦腔剧目中的存在空间很小,仅作为《铡美案》的人物造型存在,其名妇孺皆知。陈世美为宋仁宗朝人,袓籍湖广均州。大比之年,告别父母及结发妻子秦香莲,进京求仕。金榜题名后,隐瞒真情被招为东床驸马。三年后发妻秦氏携儿带女千里寻夫,陈世美非但拒不相认,还差家将杀妻灭子,后被包拯铜铡正法。该人物造型属生行。王彦武、刘易平、王正端、苏育民、康正绪、王正民、王新民等都曾饰演过这一角色。其扮相为俊扮,挂黑三绺,戴纱帽加驸马套,系网子、梢子,外穿团龙红蟒,围玉带,内穿青褶子,系大带,下穿红彩裤,足穿厚底高靴。渭南市秦剧团罗华饰《铡美案》之陈世美(王正强提供) -
82019-10
[ 词条 ]陈(雨农)派
陈雨农创造的唱腔流派。陈雨农(1880~1942),名嘉训,号雨农,乳名德娃。陕西西安市人。11岁入班学旦,与刘立杰(木匠红)同为临潼华清班的师兄弟。其授业老师,本系当时的一个无籍之名老旦,之所以后来他能戴上“秦腔状元”“秦腔王瑶卿”等桂冠,完全取决于他本人苦学不倦和锲而不舍的进取精陈雨农的腔是二十世纪以来最有影响的秦腔流派之一,在近代和现代秦腔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的唱腔连同表演,融会成陈派艺术而影响着后世。他仅存的《断桥亭》唱腔,已成为秦腔艺术宝库中最珍贵和最具有纪念意义的艺术精品,受到人们的珍惜和热爱。民国初入易俗社,任教练30余年,贡南犬最多。王绍猷作诗赞其曰:洞天春晓,桂林秋风,穿丝咽草,技冠群英。陈(雨农)派唱腔特点 陈雨农的嗓音纯正,虽也多以假嗓模拟女声音色,却能大开大合,柔腻入微,毫无矫揉造作之嫌。他很讲究四声字眼,挺拔处响遏行云,回旋处余音绕梁,尤重吐字,加上精湛的技巧,直扑心底。一字一音都能打远响堂,直扑心底。他的喷口功力极强,字字如同枪膛的弹丸,拖腔时却又柔肠百转,特别他还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耍腔”技巧,诸如《断桥亭》[滚板]中的“4561”拖腔等处,他借助下腭的开合和气息控制,唱得声不大而旋律相当分明,让人听来既调皮又讨俏,还颇具感情表现力。陈雨农(易俗社提供)陈(雨农)派艺术特色 陈雨农在艺术上最大的特点是“从研究角色、分析剧情入手”,“对已有的表演程式经常给予突破,加上创造发展”(封至模语)。陈雨农在唱腔制作上,可谓功绩卓著,一生独创过不少新腔并至今仍广传于世。因其既遵前人老章故谱却又不为老章故谱所囿,常以现实主义表现方法,通过对生活原型的高度提炼概括,对其给予突破、发展、创新,塑造出角色丰满的艺术形象。他最擅长于突破七字、十字对偶词格,以二字、三字、四字、五字,甚至十多字、二十多字等长短不一的句式,促使板式、腔体产生变化与更新,来深刻准确地传情示意。《昆阳战》中的“莺儿黄”、《双锦衣》中的“数罗汉”等唱腔,便是他以词格的变化,促就唱腔的板式、旋律、腔体较大变化的例证之一。同时,他还擅长将关中小调、眉户、京腔、汉剧等音调同传统腔唱腔 音乐相糅合,并使二者水乳交融,无一生迹可寻。《双锦衣》姜琴秋所唱“升阶上得大雄殿”,虽然看似仅以[二六板]一种板式唱出,但其中的变化却相当丰富灵活。如“而今无他恋”数句唱腔,就糅入了眉户[软月调][闪扁担]的一些音乐成分。另有诸如“数两厢”等词句,多处变“眼起板落”为“板起板落”,形成一种[碰板]形式的新型板类。类似这样新奇而不离奇的腔调,不只在加强[二六板]旋律的歌唱性和抒情性方面开了先河(结构上具有分节歌体性质),还把传统秦腔音乐从古朴风格向现代审美情趣的领域大大推进了一步。这一腔调至今仍被广为衍用。陈雨农对呐喊、说白、哭诉性质的[滚板]唱腔的革新发展也是划时代的。[滚板]即[滚白],其唱词本系散文体式,不对仗,也不合辙押韵,甚至句式的长短与分节也无定数,完全如同戏中的道白一样。陈雨农却将其改造复仓喊规贝昉整、韵辙分明的五言体式,并促成该板式唱调上下句之间的强烈对比,明确了调性,加强了旋律性和歌唱性。他那久负盛名的《断桥亭》白娘子“薄命女姣娥”[滚板]唱腔(百代公司唱片),即是他苦心孤诣的结晶。陈(雨农)派代表剧目与传承 陈派代表剧目以《走雪山》《锦绣图》《杀妲己《《珍珠衫》《洛阳点炮》《杨傅争亲》《背娃进府》《皇姑打朝》等尤为闻名。陈雨农桃李天下,传人几乎遍布西北。陈雨农原为西安易俗社早期首席教练,该社学员几乎都受过他的指导,路习易、雒秉华、宋上华、杨令俗、王月华、李景华等数代秦腔明星,亦都是在他的艺术指导和影响下走上成功之路的。特别是旦角演员,刘箴俗、刘迪民、王天民等一代大家,皆经他亲自教诲。有“陕西梅兰芳”之誉的秦腔名旦王天民也是陈雨农最得意的门生之一,其高超演技和独到行腔,既可上掩乃师,又可下超同列而独立成派(见王(天民)派)。刘迪民 陕西秦腔演员,工花旦。生于1891年。祖籍湖北郧阳,寓居西安。1914年考入陕西易俗社,陈雨农、党甘亭均为其授业老师。出科后,在该社演戏,其声誉几与刘箴俗齐名’号称“二刘”,被誉为“易俗社六君子”之一。1932年以后,充任该社教练,成为陈雨农得力助手。王绍猷《秦腔记闻》评论说:“学有根底,标准典型,登场献技,鸡群鹤鸣。”代表剧目有《庚娘传》侣四娘》《殷桃娘》《夺锦楼》《韩宝英》等。1945年病逝于西安。王月华 陕西秦腔旦角演员,主工花旦。生卒年不详。陕西蓝田县人。陕西易俗社第十期学生。系陈雨农之高足。1935年初露头角即显峥嵘,成为继刘箴俗、王天民之后最优秀的旦角演员。拿手戏有《竹影斧声》《走雪《三回头》《周文送女》《蝶哭花笑》《殷桃娘》等。尤以《竹影斧声》最为出色,已成剧坛绝唱。1938年,因枪支走火而不幸身亡。终年只十几岁,仅有1934年上海百代公司为其所灌唱片《走雪》留世。李景华 甘肃秦腔演员。工文武小生。生于1904年。陕西蓝田县人。七岁入易俗社学艺,师承陈雨农、李云亭。能戏颇多,代表剧目有《打柴劝弟》《拷寇》《周仁回府《长坂坡《等,尤以贫生戏见长,如《激友》《吃鱼》《坐窑》等,者P能刻画入微,还兼演老旦和丑行。抗日战争期间,到甘肃平凉新民社任领班长,后在兰卜1新兴社、宁夏觉民社、静宁文化社搭班演出。他聪明机智,有“小诸葛”之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静宁县秦剧团团长、导演和主演。1959年调甘肃省戏曲学校任教,1961年当选为甘肃省第二届政协委员。1979年去世。杨令俗 陕西秦腔小生演员。生于1919年。陕西西安人。10岁考入陕西易俗社,师从陈雨农、赵杰民等。初习小旦,后改工小生,尤以贫生见长。舞台作风严谨,唱腔古朴大方。代表剧目有《西厢记》〈夺锦楼》《盗虎符》《京兆画眉》《奇双会》等。曾获1956年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演员一等奖。1998年去世。宋上华 秦腔一级演员。工花旦。生于1918年。陕西西安市人。12岁入陕西易俗社学艺,师从陈雨农,是继王天民之后该社的著名男旦。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已享名。表演细腻柔和,活泼自然,常与杨令俗同台合作,相得益彰。代表剧目有《拷红》《杀狗》《龙门寺》《奇双会》等。尤擅刻画人物性格,生动地塑造出红娘的聪慧伶利、焦氏的泼辣善辩、刘翠屏的文静端庄。曾以《杀狗》之焦氏,获1952年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二等奖。2002年去世。 -
82019-10
[ 词条 ]任(哲中)派
任哲中创造的唱腔流派。任哲中(1927~1995),秦腔一级演员。陕西永寿县人。13岁入兴民社学艺,从师封至模、刘毓中等。最早工旦,后改小生。15岁又进晓钟社,以唱腔流转自如而称著,擅演唱低凉哀怨的剧目。并形成婉约凄楚、酣畅清醇的艺术风格,人们誉为“任家腔”。代表剧目有《激友》《坐窑》《悔路》《抢盒》《双黄逼官》《伐子都》《花亭相会》等。尤以《周仁回府》最为享名。并名扬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享誉西北,成为名冠三秦的“活周仁”。1954年调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曾获1956年陕西省戏剧观摩演出大会演员二等奖。任(哲中)派唱腔特点任哲中的嗓子属于“云遮月”一类的功夫嗓,多涩音、沙音,少膛音、亮音。乍听像是嗓门隔着一层薄雾,朦朦胧胧,可是一旦溜开唱热,不仅共鸣亮度皆来,还显得粘弦浑成。有些观众专门喜听他这种“半透明”的味儿,认为情足、韵浓、耐久,别有一番情趣。任哲中唱戏越往后越火爆,越卖劲,观众也就越来劲、越过瘾。就如饮深藏密窖了多年的陈酒,醉醇如醪而又不知其醉。任(哲中)派艺术特色任派唱腔风格鲜明,个性独具。既有中路腔的华婉,又有西府腔的朴实;既有小生腔的潇洒,还有花旦腔的旖旎。其自幼在西府腔中泡大,从艺后又多受中路派诸多名家如刘毓中、施学义、肖玉和等人指点提携,自己又以旦工开蒙、小生专工,加上嗓音条件宜演低凉悲剧,从而形成婉约凄楚、酣畅醇厚的独特艺术风格。任派唱腔突出的特点是善于通过各种装饰音群的繁用而促成其强烈的抒情色彩。他常在唱腔的正音之外,或由上而下地以多种音频作三、四、六、七度的交叉挑滑。以此创造出如同春莺溜啭般的醇韵,并作为一种独特音调弥满唱腔始终。吐字上他也有与众不同之处,如《周仁回府?悔路》一剧所唱“肝胆裂碎”的“肝”,便是他一反传统风格,有意挤到装饰倚音音位唱出的一个例证,这种不摆正拍而摆偏拍的方法,立使唱腔顿生俏皮、紧凑的气韵与情趣而独树一帜。而对于散板的出新,主要集中在腔幅的扩充和气口的选择两个方面。《悔路》中周仁所唱“糊涂的兄长啊”这句“叫板腔”,便是在传统唱腔基础上,借助于扩充手法使其拖腔继续长驱低回的一个例子,从而大大增强了唱腔的委婉曲折,也为角色抒发情怀创造了条件。他对气口设置的独特性则在于本该换气的地方却不换气,不该换气的地方又偏偏换气。如周仁所唱“学一个图富贵忘恩之局,昧良心学小人原为用计。哎!她那里……”这段[带板]唱腔,他避开唱词句逗换气的常规位置而将气口统统后移,使得第一句与第二句“昧良心”三字相连,第二句又与第三句“她那”二字一气这是他为表现特定情绪所加,并同旋律中掺和的欢、苦音交替无章等共同描绘出周仁当时语无伦次的心态收到了十分强烈的戏剧效果。任(哲中)派代表剧目与传承任派代表剧目主要有《激友》《坐窑》《悔路》《抢盒》《双黄逼官》《伐子都》《花亭相会》等,尤以《周仁回府》最为享名。任(哲中)唱派在民间业余好家中相当风靡。正式拜师受艺的传人,主要有何全忠、焦瑞霞等。何全忠新疆秦腔小生演员。1942年生。陕西西安市人。13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军十七师猛进秦剧团,并随团学艺,曾拜任哲中为师。在传统戏曲唱法基础上,适当揉以美声发声方法,使演唱更显高亮而柔润。常演有《游西湖》之裴瑞卿、《恩仇记》之邓炳如、《胭脂》之宿介、《三滴血》之周天佑、《周仁回府》之周仁等。焦瑞霞秦腔一级演员。女。工文武小生。1943年生。陕西西安市人。14岁考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演员训练班。I960年毕业分配到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实验剧团。先后在《白逼宫》《打柴劝弟》《花亭相会》《盘肠战》《清水衙门糊涂官》《西湖遗恨》《屠夫状元》《寇准升堂》《四郎探母?坐宫》等剧目中担任主角。1994年拜京剧表演艺术家叶少兰为师,艺技大进,尤其唱功,酣畅淋滴,声韵独特。任哲中饰《周仁回府》之周仁(戏曲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