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1 条相关资源
-
302019-09
[ 词条 ]走边
秦腔传统表演程式。原系京剧用语,后为秦腔所借用。戏中大都由小打扮装的武戏演员用以表现夜间潜行、快捷疾进的表演套路。分为单走边和双走边两种。一人独行的称为“单走边”,如秦腔《石秀探庄》中石秀“走边”即是。双人同行的称为双走边,如《打焦赞》中焦赞与杨排风的走边即为双走边。另外还有多人齐舞的集体走边。如秦腔《四杰村》《黑旋风李逵》等戏中均有此表演。 -
302019-09
[ 词条 ]《打南藏》
西路秦腔剧目。秦腔传统本戏。须生、净唱做武打并重。甘肃省图书馆藏有丁希贵口述秦腔抄录本。本剧讲述了清康熙时,八凯专权,与驸马吴彦龙不和,借马三保进京火烧钟鼓楼,诬舅谋反杀之。吴子红花奉母命去云南搬兵报仇。吴三桂遣马三保率兵反清,清将赵良栋不敌,调西宁总镇王进宝率大将荣元往援,两军大战于南藏口,后赵允将八凯送交两军方罢战言和。 -
302019-09
[ 词条 ]《全家福》
秦腔传统本戏。别名《砍船》《红心断》。须生、旦、小生、花脸唱做并重戏。含折子戏《砍船》《红心断》可单独演出。有时与《黑水国》连演。由于“全家福”系吉祥词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会首和戏班掌班常于庆寿、祭祀、还愿时上演此剧。夹唱曲牌(武朝元歌)。南路、中路,东路、西路秦腔常演。今存版本现有多个版本存世,有山西蒲州,中路、北路梆子,山东莱宪梆子,四川梆子及怀梆、怀调、平调、豫居陏同目。有陕西省城南院门义兴堂书局刊行秦腔本,西安德华书局刊行秦腔本,西安同兴书局刊行秦腔改良本,《陕西传统剧目汇编西府秦腔》第一集收录魏叵元口述本,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藏甘渗鼎口述抄录本。剧情简介四川秀才韩幼奇随畈粮船行至北番,被黑水国公主黑凤莲擒虏,招为驸马,后继王位,生子擒豹,豹名八宝。20年后,公主兴兵南下,隋文帝命王守忠挂帅迎战,幼奇前妻所生次子擒虎为先锋,长子擒龙、女儿擒凤、孙儿江水为运粮官。韩幼奇生擒王守忠,又被擒虎劫回,韩家父子战场相认。擒龙、擒虎兄妹劝父还朝,公主不允,幼奇为难。最后将两船相系,驶至江心,任其漂泊,船头所向,便是归处。擒虎暗嘱艄公砍断缆绳,惊动八宝,跳上父船,跪抱不放。擒虎将其踢开,并将凤莲公主和八宝所乘之船撇开,护定家父大船,径回南朝。隋文帝封幼奇为顺国公,赐“全家福”匾。 -
302019-09
[ 词条 ]提鞋
提鞋秦腔传统表演程式。居U中人物逃难、赶路或仓皇紧张的情况下表示系鞋、紧鞋的一种虚拟动作表演。可分为生角提鞋动作和旦角提鞋动作。①生角提鞋动作。扎“坐马式”或“单腿跪地式”,提左鞋时,左腿弓地,右腿跪地,双手由右向左画一弧形,最后呈握状,屈身向左脚腕一按做提鞋虚拟动作。提右鞋则反之。秦腔《烙碗计》刘志明雪地寻侄表演即是。②旦角提鞋动作。提右鞋时,右腿向左后腿伸去,身躯下蹲,右手抬至右耳边,左手做提鞋虚拟动作。提左鞋则反之。秦腔《曹福走雪》曹玉莲过独木桥时有此表演。 -
302019-09
[ 词条 ]林银萍
林银萍(1947~)秦腔演员。女。工小旦。1962年从艺,曾任宁夏固原地区秦剧团团长。常演剧目有《劈山救母》《八件衣》《火焰驹》《痴梦》等。 -
302019-09
[ 词条 ]踏三锤
秦腔传统表演程式。剧中人踏着[三锤]锣鼓点行走的台步表演。戏中运用极广,生、旦、净、丑均有此动作。有三种表演形式:一是按锣鼓点跨三步停住,如秦腔《杀狗劝妻》之焦氏三逼曹庄“别提咱娘”之后,踏三锤上三步叉腰站定即是;二是带转身、闪腰、使磨锤子,如《走雪》中曹玉莲与曹福在搜门中的踏三锤即是;三是在[三锤]靜鼓中带弦索过门或唢呐曲牌中的表演,如秦腔《悔路》之周仁唱完“回府去急忙说详细”之后的踏三锤表演即是。 -
302019-09
[ 词条 ]马文易
马文易(1932~ )演奏员。陕西西安市人。1949年考入西安易俗社。1952年由演员转人乐队,师承王兴恭、张全杰学二胡、唢呐,后又自学扬琴。为西安易俗社演奏员。结合秦腔各类板式,开创扬琴为秦腔主要伴奏乐器之先例。先后为《李陵碑》《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剧作曲,又为《三滴血》《火焰驹》《西安事变》《白龙口》等剧伴奏。系陕西省音乐家协会会员。 -
302019-09
[ 词条 ]跟头
又称“斤斗”“筋斗”“翻”。秦腔毯子功的一种。主要的动作有虎跳、前扑、漫子、倒扎虎等。①虎跳。双手按地,两腿甩起,侧身翻过,双脚落地后,抬手、拧身向前。大多作为辅助跟头,以带动“前扑”等动作;当其单独连翻时,则称为“串虎跳”。②前扑。又称“单前扑”。身子站正,双手垂下,腾空跃起,然后卷起双腿向后翻,与此同时,两手需抱住脚腕,在空中翻转一圈,双脚落地,手归还原处为终。一般作为练习跟头的第一个项目,舞台表演时,前边可与其他跟头组合。如前边组挂“单小翻”,称“单小翻前扑”;挂“虎跳”,称“虎跳前扑”;挂“踩子”,则称“踩子前扑”等。因此,“前扑”在跟头的组合上用途较广。③漫子。又称“蛮子”“单漫子”“搏良子”。斜身朝前腾空翻转。武打时常用之。④台漫。动作与“漫子”相仿,但要从“高场”(即数张桌子垒叠的高台)翻下,如秦腔《伐子都》公孙子都精神失常之后,即从三张垒起的桌子上翻下,成为秦腔武功演员的一大绝活。⑤小翻。双臂上伸,向后甩腰仰翻;双手按地后,立即向后甩起双腿;两脚落地时,立即抬臂起身。若单独快速连翻,即称“串小翻”。秦腔《古城会》中,关羽出场之前,马童便以“串小翻”表演,为关羽神威造势。⑥踺子。双手按地,两腿甩起,侧身翻过,双脚落地后,抬手、仰身。此式不单独使用,通常作为带动“小翻”“提筋”的辅助跟头。⑦蹑子。秦腔毯子功,“跟头”的一种。斜身抱腿朝前腾空翻转。大多用于表现翻高纵远。⑧提跟。又称“提”“单提”“出场”。正身抱腿朝后腾空翻转。多以“踺子”带动翻出即是。⑨倒扎虎。又称“倒插虎”。伸臂塌腰,朝后仰翻,胸部落地。戏中多用于惊惧、紧张、激烈的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