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1 条相关资源
-
302019-09
[ 词条 ]陈尚华
陈尚华(1930~2000)导演。陕西西安市人。1942年进西安集义社学艺,习旦角,师承李正敏,先后演出有《走雪》《五典坡》《白玉楼》《白蛇传》等50余部剧。后改任导演,执导大小剧目百余本,有《杨门女将》《辕门斩子》《赶坡》《庵堂认母》《会阵招亲》《文嫣之死》《澶渊之盟》《三请樊梨花》等近80本。系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 -
302019-09
[ 词条 ]黄国璋
黄国璋(1924~)秦腔琴师。甘肃陇西县人。1930年拜觉民学社琴师吴茂林为师,学习操琴技艺。1943年参加银川庚辰俱乐部,任该部琴师。1949年后,庚辰俱乐部易名为人民剧团,任副团长。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为大小几百部戏操过琴。还擅长舞台美术设计和制作,曾为《梁山伯与祝英台》《金鉢记》《人间天上》《西吉滩》等十几出戏设计并绘制布景。 -
302019-09
[ 词条 ]季海儿
季海儿(生卒年不详)陕西秦腔演员。习同州梆子,工花旦。清末民初已名扬天下。无论唱做,均臻化境,开口则调清音高,入耳惬意,如《撮合》 -
302019-09
[ 词条 ]《合凤裙》
秦腔传统本戏。别名《姐妹游园》《二龙山》。老生、小生、小旦唱做并重。含折子戏《游花园》。各路秦腔常演。现有多个版本存世,有陕西省城南院门义兴堂书局刊行秦腔本、长安书店刊行秦腔本、甘肃省图书馆藏清代文明堂梓行秦腔木刻本,另有中路、蒲州梆子抄录本等。本剧讲述了梅、清二生上京应试,中途清生病,梅生独自上京,居丞相梁祯府中。一日,梅生出外玩灯,梁女兰英与其妹凤英,花园游玩,见书斋无人,凤英穿梅生之衣,和兰英戏谑成亲,戏耍困倦,姐妹二人伏案抱头而眠。其父隔窗见之,怒逐梅生、兰英,得韩福相救。清生病愈得中,奉旨剿二龙山焦珍不胜;梅生得中状元,遂说服焦珍归降。三人同谒梁府,梁亦知当日之情,遂以兰英许梅生,凤英许清生,梅生以妹许,成成时拜堂成亲。 -
302019-09
[ 词条 ]《反西凉》
秦腔传统本戏。别名《割须弃袍》《西凉遇马超》《曹操割须》。含折子戏《战渭南》。事出《三国演义》第五十八回,元明杂剧《马孟起奋勇大报仇》及《青钢啸》传奇。现有多种版本存世,有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秦腔抄录本,《河北梆子传统剧目汇集》第十二集编胡太祥口述本,河南省戏剧研究所藏豫剧抄存本,山东省艺术研究所藏董世礼口述山东梆子抄录本及平调抄录本,山西省戏剧研究所藏蒲州梆子抄录本。本剧讲述了马腾之子马超为父报仇,与马岱、庞德等率领西凉兵马伐曹,连破长安、潼关。曹操亲自领兵抵御,与马超大战于渭南,曹大败。马超步步紧逼,曹操险些被擒。曹用反间计,投书韩遂。书中要害处尽涂之,并将书故落马超之手。马疑韩,遂断韩手,曹操割须弃袍,始乘小舟逃走。代表唱段中马超所唱[苦音带板]较流行。唱词为:罢了爹爹!听一言把人的魂吓散,三魂渺渺空中悬。我猛然睁双睛用目看,[喝场]我的老、老爹爹!珠泪滚滚擦不干。哭了声爹爹儿难见,要相逢除非是南柯梦间。转面我把兄弟唤,为兄把话说心间。2006年甘肃百通影视发展有限公司录制并出版天水市秦剧团马三虎主演的该剧光碟。《反西凉》天水群体场面(王正强提供) -
302019-09
[ 词条 ]孙玉梅
孙玉梅(1937~)秦腔演员。女。蒙古族。工花旦。祖籍河北成安县。1950年加人银川剧社,师从张景华等人。为宁夏秦腔剧团演员兼教练。后来主要从事秦腔教学工作。擅演《打金枝》之公主、《回荆州》之孙尚香、《玉堂春》之玉堂春、《刘三姐》之媒婆等。与屈效梅、王素梅、赵友梅并称为西北地区文艺界“四梅”。 -
302019-09
[ 词条 ]华清班
陕西秦腔科班。光绪初年胡奎创建于陕西临潼县,原名魁盛班。经常演出〒当地秋神报赛大会与庙会上。光绪中時,开始招收学生。出科的学生中,影响较大的有旦角陈雨农、郑香亭,生角刘立杰、由相、赵益儿,净角阎全德等,均为晚清与民国时期陕西剧坛名宿。光绪二十六年(1900)因陈雨农另组班社时拉走绝大多数艺人而解散。 -
302019-09
[ 词条 ]生行
传统秦腔四大行当之一。戏曲中的男性角色,除旦、净、丑而外,均称为生或生角。生角之“生”,有人解释为以“生”忌生(不熟练)。因为生角唱做身段表演,最为复杂、繁难,只有熟练,才能生巧。“生”在宋元南戏中就已有之,元杂剧则称生行为“正末”,是与“正旦”并重的两个最主要角色,剧本也有专供“正末”演唱的“末本”。明清以后的各个地方戏曲剧种,大都根据所扮人物年龄、身份的不同,又划分为许多专行。生行是秦腔剧种中的首要行当,尤其须生,剧目最多、技艺最难,被称为舞台“四梁”之首。依年龄和化妆特征,又分为须生、正生、老生、红生、小生、武生以及娃娃生等多种专行。须生 因带胡须亦被称为“胡子生”。秦腔舞台上对正生、老生、红生等文武胡子生的总称。但也有说法认为凡带黑三绺的中年男性,不分文武,在秦腔中均称为“须生”。主要分为正生、老生、红生、马褂生、道袍生和衰派须生。多扮演正直刚毅的正面人物,演员讲究功底扎实,戏路宽广,具有过硬的唱念功夫,尤擅唱功,重韵白,并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腰功、腿功、武功以及髯口功、帽翅功、梢子功、鞭子功、靴子功、把子功等高难技艺。仪态工架要求魁梧大方,身段动作要求庄重洒脱。念白吐字清楚,行腔高亢洪亮,以本嗓为主,兼施二音(假声托腔),具有阳刚之美。表演要求庄重、洒脱,唱念做工并重,属秦腔首要行当。如《临潼山》之李渊、《杀驿》之吴承恩、《八件衣》之杨连、《逃国》之伍员等均为须生。过去的旧戏班,要求专工须生行当的演员,还须应工一些净行剧目。如《大郑宫》之秦始皇、《国士桥》之豫让、《黄河阵》之燃灯等。二十世纪初,秦腔演员恩科子、刘立杰及后来的刘毓中、苏育民、闫国斌等,都曾以净行扮演过豫让、燃灯等角色。《清风亭》之老生正生 凡带黑三绺的男性正面人物,不分文武,均称为正生。如《辕门斩子》之杨延景、《游龟山》之田云山、《打镇台》之王震、《出裳邑》之伍子胥等即为正生。一些本属小生行当的壮年男性角色,为突出其忠义气节,也归正生行当扮演。如《忠义侠》之周仁、《杀狗》之曹庄、《三顾茅庐》之诸葛亮等即是。二十世纪初,秦腔演员李云亭、刘毓中、耿善民、和家彦等,均以正生行当饰演过周仁一角。正生的划定在历史上有一定的争议,明代王骥德《曲律》和清李斗《扬州画舫录》的都写了正生,但《曲律》有正生、贴生(或小生),其正生似指秦腔之黑三绺须生、京剧所称之老生;《扬州画舫录》有老生、正生,而无小生,则正生似指小生。老生 扮演年纪高迈,带黪白胡子的老年男性,不分身份、文武。要求在表演上突出老迈龙钟、练达持重的性格气质,同时也须具备较高的髯口功夫。带白胡子的如《卖画劈门》之白茂林、《李陵碑》之杨继业、《南天门》之曹福等;带黪白的如《盗卷宗》之张苍、《三滴血》前部之周仁瑞、《游龟山》之卢林等。红生 饰演唱念做打并重、勾红脸带“黑三”(个别则带“白满”)以及文武兼备的男性角色。由于勾脸,也有人将其称为“红净”。还有一说,着重于唱功的称红生,着重于身段功架的则称红净。秦腔红生,虽系专行,但大都由靠把须生兼演,其表演方法上有明显特点,着重刻画人物非凡的英雄气度和庄重的神威风采。二十世纪初,出现过一批专演红生的秦腔须生演员,如杨启华、闫国斌、徐正国、王秉中、刘全禄、刘金荣、和家彦、王朝民、景乐民、张全易等,均对秦腔红生行当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秦腔红生有大红生和小红生之分。①大红生。扎靠、穿蟒的角色,如《破宁国》之朱亮袓、《墩台挡将》之康茂才、《五岳图》之黄飞虎、《蛟龙驹》之陆奇、《出五关》之关羽等即是,尤以关羽最具典型。②小红生。穿箭衣、小打扮的红脸人物。如《卖华山》《高平关》之赵匡胤、《吴起回国》之吴起、《王魁盘城》之王魁以及《巡南城》之赵德胜等均为小红生,尤以《卖华山》之赵匡胤最具典型。张江中饰《出五关》之红生关羽(王正强提供)王永进饰《睢阳魂》之南霁云(王正强提供)小生 生行的一支。指戏中不带胡子,除净、丑行外的年轻男性角色。秦腔在小生行当名下,还分为文小生、武小生、贫生、武生等诸多支行。演员一般不以以上所分细行应工,但在表演中各有侧重。文小生 多系生员、相公、新科状元以及年轻官吏,甚至巾、扇子、纱帽等均含其内,偏重于唱念做工,如《打金枝》之郭暧、《白玉楼》后部之张彦、《拾玉镯》之傅朋、《白蛇传》之许仙等。武小生 多系文武双全的年轻武将以及好抱打不平的正直青年男性,甚至扇子、翎子等均含其内。如《回荆州》之周瑜、《连环计》之吕布、《罗成叫关》之罗成以及《游龟山》之田玉川等。贫生又称“穷生”,指穷困潦倒、不得时运的年轻文弱书生。一些戏班,将其例属“文小生”行当。一般不再分“贫生”专行,只是在表演中各有侧重。“贫生”特别注重做工,并以突出酸腐气息为主。如《赶斋》之吕蒙正、《吃鱼》之简仁同、《激友》之张仪、《金玉奴》之莫稽等皆是。武生 又称“铁生”。指身怀绝技、有特别武功的年轻男性角色。一些戏班将其例属“武小生”行当。一般不再细分“武生”专行,只是在表演中各有侧重。武生又可分为“靠把武生”和“短打武生”两类。前者一般扎大靠、插靠旗。如《长坂坡》之赵云、《反西凉》之马超等;后者则以“花抱衣”“滚身子”着装者居多。如《狮子楼》之武松、《三岔口》之任堂惠等。娃娃生 又称“幼生”“童生”。多指未成年的男性儿童。如《三娘教子》之薛倚哥、《烙碗计》之定生、《铡美案》之春哥等。秦腔本无专应此工的演员,通常多由跟班学徒、学员临时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