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0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面具
面具秦腔演出中特技用品的一种,表演妆扮之一。面具用纸褙做成,有面颜起伏,挖出眼孔,上绘面目表情或脸谱,并涂刷清漆固色。形制有桶形面具、只罩颜面面具、半截面具3种。①桶形面具。用来罩住头颅的面具,如秦腔《探阴山》《游西湖》中的牛头、马面、大头鬼等。②只罩颜面面具。秦腔《跳加官》中的加官、《八件衣》中的吊死鬼等鬼怪形象所用的面具。③半截面具。仅罩住颜面上部,口唇下颔露出的面具。用于《黄河阵》中三霄变脸、《太湖城》中孙武子由须生变为金脸等。 -
82019-10
[ 词条 ]口条
口条又称“口面”“霄口”。秦腔演出中特技用品的一种。用马尾或牦牛毛在铜丝上以丝弦扎缚而成。即须生、老生、净角及部分丑角所挂假须,运用艺术夸张的手法区分剧中人物的身份、年龄、性格等特征。秦腔口条与京剧相比,较:短且厚密。有黑、白、麻(灰)、紫红和红白相间5种颜色,分三绺、五绺、楂楂、八字、吊搭等品种。①三络。又称“三”。“口条”之一。连胞长须,分为三绺,故名。其中左右两络顺耳而下,稍小,正中一络覆盖口唇,宽大。色分黑、白、麻(灰)三体,故又有“黑三”“白三”“麻三”别称。系中年及中年以上文人、官员等戴用。黑三如《辕门斩子》中的杨延景所戴,白三如《烙碗计》中的刘志明所戴,麻三如《二进宫》中的杨波所戴。②满。“口条”之一。连腮长髯,成一整片覆盖口唇下颔,长及挤下。色分黑、白、麻三体。黑满如《铡美案》中的包拯,白满如《将相和》中的廉颇,麻满如《游西湖》中的贾似道。③五绺。“口条”之一。须分五绺,故名。两耳边各一绺,稍下处各一绺,正中为一大络,遮住口唇,须长及挤下。仅有黑色一种,为关羽角色专戴。④张。“口条”之一。因其在“满”的正中开一小口,使口唇露出,故名。色分黑、红二体,“黑张”如《芦花荡》中的张飞,“红张”如《辕门斩子》中的孟良。戏中凡戴张者,须插与“张”同色“耳张毛”。⑤扎。京剧称“虬髯”。“口条”之一。用牦毛牛尾搓成细毛绳,使之卷曲蓬乱。扎缚于口条架上,形成厚密连腮短须,以刻画角色粗莽性格。仅黑色一种,如秦腔《杀寺》中党伯雄所戴即是。⑥楂楂。又称“一字”。“口条”之一。与“扎”同属胳胞短须,但曲。色有黑、红二体。黑色如《游西湖》廖寅所戴,红色如《火烧余洪》余洪所戴即是。⑦八字。“口条”之一。左右两撇胡须,形状如八字。有两种:一种扎附在铜丝架上,用时挂在耳际;另一种扎在铜丝卡子上,用时夹在鼻中膈骨,故称其为“鼻卡”。分黑、白、麻三色。黑八字如《玉虎坠》中酒保;白八字如《金玉奴》中金松;麻八字如《顿和园》中李鸿章。⑧倒八字。“口条”之一。八字胡须倒挑上去,故名。将牦牛扎在铜丝或卡子上,挂在耳际或卡在鼻中膈骨,后者称“鼻卡”。分黑、白二色。均为戏中文丑(师爷)、老丑(解差)所戴。⑨吊搭。“口条”之一。八字胡须下吊一撮短须。露出口唇。仅有黑色一种,如秦腔《周仁回府》中凤承东所戴即是。⑩五撮子。又称“五嘴”。“口条”之一。耳边两撮短须,嘴上方两撮,颏下为吊搭,共为五撮。分黑、白二色。黑五撮如秦腔《玉虎坠》中王腾,白五撮如《玉堂春》中崇公道所戴即是。?一撮子。“□条”之一。短须仅一撮,也仅黑色,如秦腔《玉虎坠》中贺其卷所戴即是。?耳毛。净角所用假鬓毛。用马尾或牦牛尾扎在铜丝上做成,长15厘米左右,上下髭出,上长下短。使用时将铜丝把插入太阳穴水纱里,左右各一支。凡戴“张”的角色均须插耳毛,颜色与“张”一致。如秦腔《芦花荡》中张飞耳毛戴“黑张”插黑耳毛,《斩单童》中单童戴“红张”则插红耳毛。 -
82019-10
[ 词条 ]耿(忠义)派
耿忠义创造的秦腔流派,人称“耿家流派”或“兰州流派”。耿忠义(1884~1947),甘肃甘谷县人。主工大净、毛净,兼演一些须生戏。他有自己的剧目、独特的表演工架和脸谱造型。耿家流派是甘肃秦腔古老风格的典型,也是二十世纪上半叶最有影响力的甘肃秦腔流派之一,今天依然受到当地观众的推崇。其父(黄毛子)是清末兰州秦腔名伶,三元官的高徒,以须生戏出名。父病故后,拜唐待诏(唐华)为师,也深受陕西演员高天喜的影响。先工小生,后改须生、花脸。中年长期在兰州育云社、文化社搭班演出,他演戏气度庄严,神色凛然。其所创造的痩型脸谱别具一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的208幅脸谱被著名演员岳钟华画出,并由名画家郝进贤复制编辑成册,成为研究我国戏曲脸谱造型艺术的珍贵资料。耿的传人很多,最有名者是赵福海,目前已衍生为四代传人,甘肃净行多宗“耿家”,故有“耿派”一说。耿(忠义)派艺术特色耿忠义以工架而见长。兰州观众向有“看架架”的习俗,盖源于此。他演戏,讲究一个“泰”字,非常注重人物的气质和身份,蕴含很深。他平日很有修养。所以后入学耿派戏者,往往是形似而神非。即便他演反派角色,也从不丑化人物。如演曹操、贾似道,也是神情庄重,道貌岸然。如演《游西湖》,当贾似道念出场引子“两朵宫花侵日月,一双袍袖压乾坤”时,语气非常沉重,显出一副权倾朝野、凛不可犯的威仪。这些奸相刚上场的脸谱,只画两道淡扫眉,一副黑眼圈。到节骨眼上,黑眼圈当场变成了长锋三角眼,两颊突出,阴森肃杀之气立上眉端。令人不寒而栗。当众位夫人上船时,贾似道不理不睬。遇到李慧娘刚要举步,贾似道忽然用右袍袖一挡:“慧娘,慢着,慢着!”亲自踏稳上船板,然后用左袍袖向慧娘一摆,让她放心上船。这虽然是对慧娘表示特别宠爱的一个小动作,但他当着众位夫人面前,却做得落落大方,毫无顾忌,好似理所当然,一切任我为之。又如他在半闲堂叫贾化讨一把剑来,当贾化递剑过来,他左手握剑鞘,右手拔剑,双目盯视剑锋,阴森森地“嗯”了一声,然后又将剑推入鞘内。这一微露阴狠的神色,不禁使人毛骨悚然。就在这“嗯”的一声中,决定了李慧娘的命运。耿忠义的表演还孕育着一股庄严肃穆的神气,尤其演《黄花山》的闻仲、《五岳图》的黄飞虎、《大雪山》的黄遵道等,令人肃然起敬。他演的闻仲,画黄脸,泰山眉,额头有一天眼,平时用三角形的黄表纸遮盖,上唇的胡须一直勾勒到左右鼻翼,鼻尖如峰。头戴紫金冠,冠上插黄表纸花,戴黑三络须、黑耳毛,耳毛不是朝上长,而是横生的,像排笔一样。穿黄靠,用一领墨绿色的道袍扎肩,一直由后背扎到肩头,肩头扎成两朵花。登厚底靴,手执一对用黄表纸装饰的金锏。仅这一造型就突出了人物威严神色。闻仲与子牙阵前对话时,坐在高场。左手抱双鞭,右臂反拄膝头,双目微闭,满含愠怒,活像一座尊神。当与子牙开打时,上场三个举锏的姿势,庄严而巍峨。最后揭开天眼,唢呐牌子一吹,俨然是法力无边,天旋地转。耿忠义的工架非常优美,兰州人尊称为“架架儿”。他的身材修长,骨骼紧凑,双肩平整,面容清俊,额头宽方。画花面棱角鲜明,扎姿势有一种自然美。他的每一个造型动作,都有很强的雕塑感,很多架式和泥塑神像近似。他善于借助雕塑性的工架和大写意的手法,刻画人物性格。三两步,一转身,就是一个很美观的架式。演《火焰驹》中的“传信”一场,艾谦对李彦荣诉说李府惨遭诬陷、大祸临头时,双手互握左右腕,打偏腿,转身,把罗帽由脑后甩到前额,十指交叉,双肘斜摆右侧。站丁字形,左腿微躬,左脚尖略略点地。浑身颤悚,双目闪电,表现出一昼一夜由苏州赶至北国传信的紧张、疲惫和急切的心情。每到这,观众无不喝彩。他的下场姿势最为优美,每出戏人物的每次下场都不重样。这是他的戏里最精彩的场面,观众是作为重点欣赏,不看耿家的下场是不过瘾的。耿忠义的工架,虽有泥塑神像的特点,但不僵化,是人而不是神。他借助那种神态和神气,更鲜明、夸张地表现人物格棱角和精神状态,他在紧要三关,三五下就能勾勒出人物的精神气韵。他的工架特点,简略、快当、干净,很讲究渲染气氛。如演《传信》,上场时,先是一把火铺路,人物随火而行。用扬鞭、勒马、抽马、踏四角的舞蹈动作,表现出艾谦如火如燎的心情,最紧张处,连抽三马鞭,连放三把火,又在右胯下放一把火,从头顶向下放一把火。立时火团滚滚,烟尘蔽日,集中、形象地表现了特定的情景。正如他唱的台词一样:“跨下了火焰驹四蹄生火,耳内里忽听得风号叶落。就地下尘土起一片烈火(这里是三鞭子,三把火),眼看看加一鞭越过草坡!”他总是讲究用“三”来一层一层地刻画人物。《火焰驹》中艾谦的三鞭子,《战方腊》中方腊的三杆子,《老君堂》中程咬金的三板斧,还有《游西湖》中慧娘与裴瑞卿眉目传情时,贾似道的三看,《白逼宫》中尚方宝剑悬挂宫门时,曹操的三拜,《五岳图》中面对定海神针时,黄飞虎的三退等。此外,耿忠义的艺术造型,也随着剧情发展而变化。脸谱变,服装亦变。如《血诏带》中的曹操,起先是眉目清淡,戴金貂穿红蟒。到逼宫时,变成了凶恶的三角眼,更换为黑貂红官衣,腰悬宝剑。整个造型,立时由“泰”变成为“奸”,那种庄重威严的气象,完全被阴险凶狠所代替。进宫时,歪戴相帽,斜披宝剑,狰眉怒目和狼顾鹰视的神色与姿态如同凶神一般。当然,其表演风格也不囿于一格。有时大笔一挥,立显神韵;有时也细密点染。毛发如生。《白逼宫》逼死皇后奏禀汉献帝西凉马超造反,请主家定夺。”此时的汉献帝已魂飞魄散,不能自已,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自己代传圣旨:“曹操听旨:西凉马超造反,命我卿带兵征剿。胜了加官进爵,败了吗——也就败了,嘿嘿!”他在这嘿嘿大笑时,用左肘将献帝轻轻一捅,然后又道:“有道的明君呀!嘿嘿(大笑)”跪辞谢恩。这个小动作,非常巧妙地刻画了曹操的奸狡。但当欲出宫院时,突然警惕起来,说什么:“观见汉家文武以在宫门摆来摆去,莫非有谋操之意?安呔,说什么有谋操之意,兵权现在我手,谁敢加害于我。待我大喊三声,看他们哪个胆敢逆前!”此时,他翻身拔剑,照定宫门大喊:“呜呀呔,魏王出宫来了!”神色俱厉,不可一世,一副飞扬跋扈、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枭雄嘴脸。耿忠义饰《下河东》之赵匡胤耿(忠义)派脸谱耿忠义的脸谱,也是独树一帜。被人尊之为“耿家脸谱”而备受推崇,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已成流行趋势,并进入市场领域、小吃摊贩、商店字号等均作为广告张贴画,居民厅堂之陈设、节令所贴之门神而广为传用。“耿家金谱”社会风靡之广,至今依然作为兰州的一种文化符号而享誉民间。由此推动了甘肃秦腔脸谱传承和发展。“耿家脸谱”与“耿派表演”是一致的。它既不同于京剧脸谱,也不同于陕西秦腔脸谱。其最突出的特点是瘦而长。讲究庄重、夸张、形象、干净而美观。其笔锋如芒,勾勒入微,骨路棱棱,性格鲜明。因此,“耿家脸谱”不仅成为甘肃演员遵循的范本,而且也成为广传民间的美术品。“耿家脸谱”讲究性格化,讲究鲜明的色彩对比。如包拯的脸谱,不像京剧那样画成一片黑紫。他在包拯的额头不仅画有白色月牙,而且还画了红色的太阳,象征包拯明并日月两只眼睛画得很庄重,显得公正无私。脸腾染成粉红色,给人以爽朗、亲切之感,以示其忠诚廉明。又如张飞脸谱,在额头左右,画上两朵逗人梅花,突出喜辣之相,使人玩味不已。耿家脸谱的笔锋,如银钩铁划,很有点国画和书法的味道。如画《五岳图》中黄飞虎眼旁的鱼纹,细细地顺笔两扫,立显庄严威武之神韵。画《黄花山》中闻仲的腮纹,刚劲凌厉,酷似齐白石笔下的虾须,翼然飘动。耿家脸谱中,还有些其他剧种所没有的特殊人物造型。如《鸡头关》中英勇善战的女将穆兰英,其脸谱设计很奇特,右睑是美丽的花旦妆,左脸是狰狞的花面,斜眉怪眼,巨口獠牙,额、鬓、左颊染成绿色,以示其有大片青记。这个戏在表演上,也是半旦半净,有特殊技巧。耿在晚年也不再演此剧,现已失传,仅存脸谱而已。耿(忠义)派代表剧目与传承耿忠义戏路很宽。花脸剧目有《火焰驹》《黄花山》《破方腊》《破渑池》《斧劈老君堂》《血诏带》《游西湖》《五岳图》《虎囊弹》《鸿门宴》《庞涓捜车》《严世藩捜杯》《马芳困城》《老君堂》《黄飞虎赶驾》《斩侯英》《游西湖》以及《捜杯》《捜草》等;须生戏有《法门寺》《灯棚失子》《八义图》《五花马》《灭六国》《精忠传》等;老生戏有《黄金台》《太和城》《放承恩》《八义图》《法门寺》《秋胡戏妻》《审姜理》《李陵碑》等百余出。耿忠义一生培养的戏剧人才很多,赵福海、杨金民均为其真传弟子。此二人又承师授徒,如此推衍,又教出刘新荣,刘新荣又教出张菁,还有王镇江、段永华等,当属耿派第四代传人。他们虽然年过七旬,迄今仍活跃于舞台。民间崇尚耿派艺术的好家更是数不胜数。由此相衍传承,代代发展,使“耿派”艺术不断发扬光大。赵福海原名玉德。甘肃秦腔演员。主工毛净。生于1887年。甘肃陇西县人。12岁入忠义社学艺,师承耿忠义。先后在甘肃育云社、文化社、福利社、靖远剧社搭班唱戏。代表剧目有《马踏五营》《大雪山》《破渑池》等。为人秉性强悍,不畏强暴,曾因兵匪调戏女演员,打伤若干兵匪而拘捕,备受苦刑,终未屈服。1955年调入甘肃省戏曲艺术研究会,口述秦腔剧目130余本,绘制耿派脸谱150幅。1954年选为甘肃省第二届大代1962去世。杨金民甘肃秦腔演员,原工须生,后改毛净。生于1914年。银川市人。最早入陕西戏班,1932年到甘肃,先在靖远丁振华戏班,后到兰州文化社,1992年去世。其演技深受耿忠义表演风格影响,成为“耿派”主要继承者。如《火焰驹》之艾谦、《白逼宫》之曹操、《游西湖》之贾似道等,从脸谱、台架、姿势均有耿派风范。一生演剧甚多,尤以《白逼宫》一戏最享盛名。王镇江甘肃秦腔演员。主工二净,兼演武生并擅司鼓。生于1939年。甘肃兰州市人。8岁入一豫剧私家班学戏,过硬的幼功深得名家李益华、彭安民所赏识,从此拜彭安民、曹福成为师,并成为兰州工人剧团的正式演员。后又被“耿(忠义)派”第三代传人刘新荣收为弟子,亲授《黄华之》、《白逼宫》之曹操、《火焰驹》之艾谦、《黑访白》之敬德、《灭方腊》之方腊、《一捧雪》之严世藩、《高平关》之赵匡胤、《太和城》之孙武子、《潞安州》之陆登、《盘门》之田单、《炮烙柱》之梅伯、《五岳图》之张奎等耿派戏。也基本掌握了耿家火彩戏及“三杆子”“三鞭子”“盘头过顶”“老龙晒背”“背顶”“彩鞭打碗”等特技绝活。作为“耿派”表演艺术唯一的第四代传人,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963年调入定西地区秦剧团,“文化大革命”中传统戏禁演后,又专工司鼓,并对“耿家脸谱”临摹研习,目前能演100多本传统戏。1979年调入甘肃省艺术学校,任打击乐教师,1996年退休。 -
82019-10
[ 词条 ]肖(若兰)派
肖(若兰)派 肖若兰创造的唱腔流派。肖若兰(1934?2003),秦腔一级演员。女。工小旦。陕西西安市人。出身于一个贫穷的梨园世家。袓父是个皮影艺人,父亲肖筮易是易俗社青衣。肖若兰所出生的时代,正值曰寇侵华、中国全面内战酝酿的前夜,国事不宁,民不聊生,贫困、饥饿、灾难,全都降临在中国人民头上。当时的西安,成了日寇灭肖若兰(易俗社提供)共、国民党剿共的中心,战火接连不断,市民永无宁日,身世低微的戏曲艺人更是历经沧桑。肖若兰幼年即成为一名职业演员,随父亲流浪于渭北一带唱戏,8岁不到就已声盖渭北,当时的观众送她“8岁红”雅号以示褒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加入西安易俗社。曾受李正敏、王天民指点。讲究声乐技巧和声音美,善用装饰音和鼻腔共鸣,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人称其唱腔为“肖派”。曾在70多出传统戏和20多出现代戏中担任主角。从她经历的生活艰辛和过早步入舞台实践这一点来说,确与孟遏云有不少似同之处。1956年曾获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演员一等奖。所演《火焰狗》《三滴血》《红梅岭》已拍摄成电影或电视片。肖若兰(易俗社提供)肖(若兰)派艺术特色 肖若兰在唱腔上具有秀婉、情深、含蓄,重声乐表现、重音乐旋律和重个人色彩的总体艺术风格。在唱腔艺术方面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有三个:一是创腔多有巧绝。无论板眼章法,还是音乐声韵,在别人平过之处,她总要来个标新立异,别出心裁。二是唱起来讲究“声美”。她从不蛮喊蛮唱,吞吐咽抑全以技巧说话,力求用声音美打动人心弦。所以她的演唱发声含蓄多于直露,幽婉多于激扬。三是注重剧情戏理,注重艺术的真实。她很善于准确把握人物心理变化,并从旋律上、声乐上给予极有层次地开掘和阐释。这些特点,可从她演唱《藏舟》胡凤莲的[二六板]唱腔加以证实。《藏舟》唱段的前半部分,主要抒发了胡凤莲由于父亲胡彦含恨死去的一腔悲情,后半部分则表现了她对田玉川由敬慕转为爱慕的一往深情。对于前段的“悲”,肖若兰并没有简单地处理成痛彻心扉的号啕大哭,而是作为深埋在心底深层的一粒仇种,通过声乐技术的处理给予适当流露,这为后面“会审”一场同卢林直接交锋所展示的非凡胆识与睿智,打下坚实的伏笔;对后段的“爱”,也没有采取以往那种板式或调性色彩的更迭,促使唱腔原有情趣的转移,而是在前面[苦音二六板]的基础上,通过曲调内部的变化和声乐技巧的变化,自然而然地披露出角色内心浮动着的感情波澜。这种表现感情的方式,既使唱腔的曲情同“月光”“小舟”“二更四点”等特定的戏剧意境融为一体,又把这位孤身苦女在父尸未寒、悲泪未干且又顿生恋情这两种完全不可融合的心理活动,顺理成章地联系在一起,让人从中感到,此刻人物由“恨”到“爱”、由“悲”到“喜”心理巨变的转换,竟是那样的合情合理,真实可信。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正是来自肖若兰准确把握戏剧情理和人物心理发展节奏,以及含蓄、深情、富有层次的音乐旋律与声乐处理之中。倘若换之以通常那种过于直露的表现方式,在悲伤处泣不成声、恋情处笑逐颜开,则不仅会使唱腔失去生活的真实而损伤艺术的真实,而且会让人们视作“大逆不道”予以排斥甚至挞伐,更严重的会使唱腔完全游弋于特定戏剧情境和人物之外,并从根本上歪曲了这位正直、善良、勇敢、机智的渔女形象,自然更谈不上个性化艺术风格。肖若兰饰《夺锦楼》之钱瑶英(易俗社提供)肖(若兰)派唱腔特点 肖若兰的唱腔可以说是汇天下之精华,辟自己之蹊径。在她的唱腔里,既有陈雨农的大气,又有党甘亭的精深,还有王天民的缠绵和李正敏的巧绝。比如她在《双锦衣》里所唱姜琴秋那一大段[二六板]唱腔,其板式章法,虽然基本遵从陈雨农的路子,却又根据自己的艺术理解和嗓音条件,有新的突破与发展。像“而今无他恋,自在守蒲团,一心除孽缘,念佛坐禅观”以及“数罗汉”等处,无论是旋律还是演唱,则与陈雨农相近且又不完全相同,相近在于肖的板式安排,依旧沿袭着陈雨农设计的[碰板]形式,这一点她并未逾越。但在声乐表现方面,却显示出各自不同的艺术思维。陈在演唱中多次加用了“吁吁长叹”的润腔,来突出人物对青灯生涯的倦意和心理上的空虚,而肖若兰则以装饰倚音群的繁用,一方面尽量美化自己的唱腔,一方面来点染这位独守空门的尼姑,本应具有的纤柔女性气质。使之处处散发出“肖派”的特点。同时她还在学习“敏腔”基础上,经常给予繁腔化简、简腔化繁的加工。她唱《河湾洗衣》“把针线刺绣儿懒爱”的“懒”与“身担重担去奔大街把柴卖”的“把柴卖”等处拖腔,均比李正敏唱得简洁紧凑,尽管两个都是好腔,但情味大不相同。肖若兰的习惯性润腔也与李正敏迥异。李正敏常以点唱、抽板、重叠和字位前移推后来强调其个人风格,而肖若兰却常以加花、挑滑、顿闪、憋气猛喷放音等来突出个人色彩。肖若兰饰《打金枝》之金枝女(易俗社提供)肖(若兰)派行腔特点 肖若兰在行腔上总是在收放自如,在刚柔对比中,体现着含蓄、深情的醇韵,即令“一字叫板”,同样离不开这一规律。说明这种唱法已经成了为她定型化的一种声腔艺术风格了。发声上她注重兼收并蓄,“土洋结合”,如《双锦衣》里“四大金刚”的“大”这个高音字,不是以软腭与喉头的对抗去强攻硬取,而完全用“脑音”提上去的。另外她还十分注意吸收兄弟剧种的声乐技巧。《河湾洗衣》中“咳嗽气又喘,行步最艰难”“打得鱼儿鲜,拦在筐内边”,就吸收了眉户的唱法;而《双锦衣》里“而今无他恋,自在守蒲团,一心除孽缘,念佛坐禅观”,又吸收了碗碗腔的唱法,至于在润腔手法上的吸收,更是俯拾即是。肖若兰饰《藏舟》之胡凤莲、张新华饰田玉川(易俗社提供)肖(若兰)派发声特点 肖若兰一扫“满口嗓”发声法,重气质而不重气势,重共鸣而不重嗓门,重音色表情而不重攻坚碰硬,尤其吐字,全凭嘴皮功夫把字“弹”出来或“蹦”出来,音量有大有小,清晰度却非常尚,这就比那种过不去也要强渡的“砸夯式”吐字,要含蓄、柔韧、凝实,且好听得多。肖若兰唱[慢板],尽力达到柔畅委婉;而唱[二六板],无论十字句,还是七字句,一般说来,前半腔多是刚中掺柔,快脆有力,后半腔则多柔中寓刚,弱而不散,尤其对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吐字发音,似“蜻蜓点水”,一划而过,特别乖俏。这在《双锦衣》一剧她所唱姜琴秋“山门无事半遮掩,四大金刚站两边”(中国唱片DB—20211)等句唱腔中体现得非常明显。肖若兰有一副标准的秦腔花旦嗓,发音纤细、含情、灵巧、水润。肖(若兰)派代表剧目与传承 肖派代表剧目主要有《夺锦楼》《软玉屏》《拾玉镯》《柜中缘》《游龟山》《扫窗会》《三滴血》,以及现代戏《妇女代表》《沙家浜》《红梅岭》《于无深处》等。肖派主要传人有刘玉琴、阎旭、李淑芳等。 刘玉琴 女。主工花旦,兼演小旦。1942年生。陕西西安市人。11岁考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猛进剧团科班学艺,曾得王天民、宋上华、肖若兰以及杨作汉等名家教诲,以表演细腻、嗓音甜绵而享名,有“新疆第一秦腔花旦”之誉。代表剧目有《夺锦楼》《火焰驹》《三滴血》《貂蝉》《丫鬟断案》《织女牛郎》《莲花仙子》等,尤以所饰《三滴血》之贾莲香、《柜中缘》之许翠莲、《火焰驹》之芸香、《杀狗劝妻》之焦氏等角最享盛名。 阎旭 女。主工花、小旦。1947年生。陕西临潼县人。早年考入西安易俗社,师从傅凤琴,后拜肖若兰门下,唱腔既有傅凤琴之清丽,又具肖若兰之甜绵,形成明澈见底的独特醇韵。扮相俊丽优雅,表演细腻大气。其所饰演的《文嫣之梦》之牛文嫣、《法门寺》之孙玉娇、《柜中缘》之许翠莲、《三滴血》之贾莲香、《胭脂》之胭脂、《打路》之黄桂英等不同艺术形象,得到观众和专家好评。 李淑芳 艺名“小若兰”。秦腔一级演员。女。主工花小旦。1968年生。陕西周至县人。1985年考入周至县剧团,1988年调西安易俗社。同年正式拜肖若兰为师,艺技更进。先后在《劈山救母》《梁宫案》《红珠女》《法门寺》《天河配》,以及《藏舟》《数罗汉》《河湾洗衣》《断桥》《起解》《花亭相会》等数十部本(折)戏中担任主要角色。做工精细,尤以唱工见长,专承肖(若兰)派特点,人称“小若兰”。曾获西安市第一届艺术节表演二等奖、陕省文化厅秦腔风格流派选拔赛一等奖、“红桃杯”二等奖、西安市“石植花奖”、第三届“西凤杯”特等奖以及陕西省青年演员一等奖、西安市传统剧目展演一等奖、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表演一等奖等。出版VCD光盘《小若兰唱腔精选》《藏舟》等。1994年西安市授予其“新长征突击手”称号。 薛学慧 秦腔一级演员。女。工花旦、刀马旦。1968年生。陕西西安市人。西安易俗社演员。肖(若兰)派传人之一。曾赴韩国参加世界文化博览会演出,颇辱好评。嗓音甜润,表演细腻。刀马旦翻.、滚.、扑.、跌基本功扎实,刀、枪、剑、矛等兵器运用自如。所演《盗马》之杨八姐、《扈家庄》之扈三娘、《刺蚌》之廉锦枫等,深受观众赞赏。还擅饰演《夺锦楼》之钱瑶英、《双锦衣》之姜琴秋、《三滴血》之李晚春、《软玉屏》之白妙香、《柜中缘》之许翠莲等角色。多次获省、市各种戏曲大赛奖项。 -
82019-10
[ 词条 ]晋(福长)派
晋福长创立的丑行流派。形成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晋福长(1890-1965),秦腔演员。陕西西安市人。9岁入长庆社,与阎国斌、刘光华、王禄林同科。以演木偶、皮影小戏开蒙,三年工夫,练就了唱念敲击多种技能。遂被榛苓社看中,从此由小戏改学大戏。因其自知身架功力稍欠,加之赋性洒脱是崇尚自由之人,而秦腔之丑行,“有临场发挥的余地,随时可以颂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尤其对于世态炎凉,满眼不平,恰如骨鲠在喉,以吐为快。”凡此,俱与他耿直的秉性、清浊分明的个性十分对路,故将丑行确立为终生进取的从艺目标,“应当说,这是个相当高的起点,与其曰后成长为有独立人格,有独特艺术个性的‘一代名丑’关系密切。”后在关中各县搭班演戏。他扮演的小丑以“说”见长,口齿流利,善说快板。诙谐幽默,风趣横生,素有“滑稽大王”之称。晋福长记忆力惊人,腹库存戏200出以上。另外他的多才多艺也是“屈指无几”,秦腔之外能唱眉户、道情、汉调二黄、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等。曾与老辈著名旦角安鸿印演《小八扯》,一会儿唱汉调二黄《天水关》的诸葛亮,一会儿唱河北梆子《杀狗》的焦氏,一会儿唱秦腔《杀庙》的秦香莲,还唱《男绑子》的唐代宗,安鸿印则对唱花脸郭子仪,珠联璧合,丰富多彩,于今少见。1952年,流落半生的晋福长,被接到西安易俗社养老,安度晚年。1965年,传统剧目全部停演,他和安鸿印、汤涤俗、王天民、李可易等退休回家,不久于西安病逝。他诙谐、幽默、滑稽的喜剧艺术,是秦腔表演艺术宝贵的遗产,值辱继承和发扬。晋(福长)派艺术特色丑角向来不注重唱工,只重念白。晋(福长)派艺术特色同样集中体现在大段念白上,尤其他的晋白,堪为一绝。当年何振中(扮曹玉莲),和家彦(扮曹福)联袂演出《走雪》,晋福长在剧中同时串演两个“买卖人”,一老一少,一人双演,戏装都不换,只在上、下场间隙,加一个“髯口”了事。却着意在“白口”上大做文章:一个瓮声瓮气,生冷蹭倔,显得极不随和,因生意没谈成,还憋着一肚子气;一个调高声柔,满面春风,圆通老到,虽然事也未办成却买卖不成仁义在。此一老一少,均操持着一口流利的山西话,别开生面的演出,观众极感兴趣。晋福长的祖籍本在山西临猗,其家老辈因经商而落户西安,自幼在家说家乡话,对外操陕西腔,两种方言都很地道。因而,秦腔丑角的“晋白”,极有可能始于晋福长,倘果真如此,还当追记首创之功。另外,晋善说绕口令式的快板段子,而且段子愈长,吐字愈清,口齿伶俐,声调铿锵,节奏绵密,且富感情色彩,说到紧要处,还能边说边吹动八字胡,饶有风趣,故辱“滑稽大王”之称。《捉鹌鹑》出场后的“大徒弟叫踏打,二徒弟叫打蹬”,还有《拾黄金》的“说一个一,道一个一”,以及“一个小伙爱放羊”等大段绕口令式的快板,均为其独创,已成秦腔家珍。再加上晋福长善于现场“抓哏”,他和孟遏云、沈爱莲、苏蕊娥等含演《女起解》所扮崇公道,爽直、善良、憝厚、倔强兼而有之,十分难辱。剧中有一句台词:“谁再问我,我就说我是苏三他干大哩!”他则时作变通,有意把“苏三”说成配演者“孟遏云”或“苏蕊娥”,现场抓哏,观众欣然,很有舞台效果。但若与何振中配演,却不如此,因为他们是平辈,年龄相近,他绝不以占别人便宜而哗众取宠,这也可见其戏品艺风。正因如此许多同业都乐于与他同台,因为他并不一味表现自己,喧宾夺主,而是默契配合,甚至利用丑角的“灵活性”,替别人掩饰破绽。他的丑角戏,古装、时装都有,多而且全,诸如丑官、丑将、商役、解差、脚夫、店家、媒婆、鹤儿、和尚、尼姑、土匪、小偷、地痞、流ffi、浪子、二混、阔佬、恶少、市民、村夫等,而且善于体察,各俱情态。其突出之处在于演人,而不是“耍怪”,因而丑角不丑,通俗而不庸俗,幽默而不油滑,颇有格调。《打张继保》、华阴蒲溪街不唱《审头刺汤》、后坝孙家庄不唱《拾玉镯》等,因为前者属汤姓望族之“违戏”,后者风流事有辱孙家大户之门风。此外,小庙不唱大神戏,民家不唱封神戏等,原因也在于有违“小不劳大,劳大不容”之习俗。 -
82019-10
[ 词条 ]韵味
观众对演员演唱艺术的鉴赏要求。韵味对观剧者来说是一种审美理想,对演唱者来说则是毕生以求的艺术素养之一。它既来自于演员本剧种化的发声、吐字,更来自于本剧种化的运腔、用嗓两大艺术技巧。在古代文艺理论中,“韵”的含义是多方面的。如声韵、风韵、气韵、神韵等。戏曲的“韵味”同样包括这些方面的要求,令人有回味的余地。各个剧种以及不同演员的演唱艺术,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韵味。比如秦腔剧种的粗犷与豪放,构成它自己的独特韵味和风格,但通过不同演员的发声、吐字、运腔、用嗓技巧表现出来,则对观众形成完全不同的审美感受。技艺高超者,以其艺术性和创造性的最大发挥,赋予唱腔更为诱人的声情意境,并在几十年后依然余韵犹存、回味无穷。相反,功力稍逊、技艺不高者,则味淡如水,转眼就荡然无存。因此,所谓韵味,应该是演员声乐技巧、感情表现、艺术风格、声嗓音色等诸多因素的总和。 -
82019-10
[ 词条 ]关中语
秦腔唱念的字音标准。中国北方字音大有阴、阳、上、去四种声调,但不同地区又有不同的变化。过去,秦腔一直把陕西三原、泾阳、高陵三地字音标立为秦腔唱念的发音标准,后来,在强调以上三地字音的同时,又有向西安话(有人称关中普通话)靠拢的明显趋势。音韵学上,标记地方语言调值用五度制调号,用竖线作为尺度,在竖线左边按音高变化用横线或斜线、折线表示音高,便可得到一地语音四声调值变化的基本规律。调值是指各种语言声调的实际读首。指首调的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形式。关中语中有“阴、阳、上、去”四声,阴平字的念法是低降调,阳平字为上扬调,上声字为高降调,去声字为高平调。秦腔的演唱和念白,因以关中语音为标准,同样贯穿着这一四声调值原则。关中话和普通话语言四声调值比较(以“ma"为例)。关中话和普通话语言四声调值比较 -
82019-10
[ 词条 ]脸谱
秦腔净行、丑行人物的面部造型。用油彩或水彩勾画在演员脸上的图谱。秦腔净角化妆时各角色在线条、色块、部位、构图上,均有其规范化的谱式,逐渐形成谱系并成为人人参照勾画的范本,故名“脸谱”。发展史唐宋前称“涂面”,元明则称“大面”;或以色彩名之,分称“黑面”“白面”“花面”。明代宫廷“御戏监”所演元明杂剧剧本附有“穿关”,涉及“面具”,未及“脸谱”。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宫廷演剧机构“南府”有两本“穿戴提纲”,也未提及“脸谱”;乾隆六十年(1795)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五十七载有“江湖十二角色”,称“副末开摹,而是副末以下老生、正生、老外、大面、二面、三面七人,谓之男角色;老旦、正旦、小旦、贴旦四人,谓之女角色;打诨一人,谓之杂。”其中“净”用“大面”"二净”(副净)用“二面”,“丑”用“三面”,也无“脸谱”一说;清同治、光绪年间,宫廷“升平署”画有200余出戏曲人物画,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净行花脸人物,有的还直接标明“穿戴脸儿俱照此样”字样,世人称其为“升平署扮相谱”,依旧不说“脸谱”。说明“脸”而称“谱”,出之甚晚,即至清末民初,出现净行花脸有专门捜集研究者,遂有“脸谱”之说。今天的秦腔舞台上,脸谱达到“粉墨青红、纵横于面”的盛况。谱式也多至500种以上。脸谱布局秦腔脸谱化妆手法遵循整体布局安排,即在脸上安排颜色和设置图案位置有定式。秦腔脸谱的图案位置,主要集中在额面和两腮两个部位,鼻窝则表现出角色的喜怒善恶。脸谱对眼、眉、鼻的勾勒,比额面和两腮的图案还要重要,因为眼睛直接揭示着人物的内心世界,隐寓着角色的善恶美丑,所以秦腔脸谱中的眼睛和眉毛画法很多。如眼,就有凤眼,凤眼也叫杏仁眼,多表示貌美,常用于关羽、皇帝之类的角色;环眼,象征刚勇粗暴,张飞的眼最具典型;虎眼,多用于武将,涂彦昭、杨延嗣的眼形就属于虎眼;豪浃义士勾辱比较多的是箭眼,《传信》中的艾谦即是。红脸表示忠义正直,眼眉的黑白纹路,表示豁达开朗;三角眼,刻画心怀叵测的一类人物,曹操就比较典型,左眼角纹细细地往上勾,右眼角纹饰往下勾,一上一下托出了三角眼形,三角眼的人表示奸诈,此外还有三眼,即在额面绘塑一立眼,行话就把这个立眼通常称为“天眼”,《绝龙岭》中的闻太师,额面就塑有天眼,说明他能明辨是非邪正。但三只眼仅用于神道之人物。此外还有梅花眼、鸳鸯眼、蝎子眼等,也是各有意趣,各有寓意。再如眉,秦腔脸谱中眉毛的分类很多也很杂,比如有泰山眉、剑眉、虎斑眉、卧蚕眉、牛角眉、瞒翅眉、柳叶眉、八字眉、扫帚眉、歪眉、火焰眉、病瘩眉、麦穗眉等。这些眉的分类,都突出一个目的,即把人物角色通过脸谱直接展现在观众面前。正因为秦腔脸谱对眼眉勾勒非常重视,促成了秦腔对脸谱的谱式也由眼眉造型来命名的俗例,由此形成与京剧和其他剧种完全不同的称谓。①额面。又称“额头”“脑门”。这是全脸最平整的一块地方,同时又是灯光照射最为亮豁的地方,还是观众视点最为集中的地方,加上花脸剃掉额发,更使脸型拉长,额面放大。成了秦腔净行人物勾脸的主要画区。脸谱装饰性花纹图案,主要安排在额面。②两腮。即右腮和左腮。一般不进行过多装饰,多用大块色彩晕染就成。有的则勾几条胞纹装饰一下便可。如包拯,便用黑色或粉色晕染,还多用白笔再勾出眉、鼻,睑线下方各勾一道细黑泪线饰纹,突出其威厉严肃之气。③鼻窝。人的喜怒哀乐、善恶美丑,首先从鼻窝形态的变化中体现出来,由此又形成“圏圏子脸”“切末子脸”“花脸”“和尚脸”“周仓脸”“巴巴脸”“塑型脸”“两面脸”“特殊脸”等多种谱式。④眉纹。秦腔脸谱对眉纹的勾画手法多样而丰富,在脸谱造型中有非常显明的表意作用。有的人物工笔细线,立显狡邪奸矜之相,如曹操;有的眉纹同样勾勒如丝,又显深谋远虑,如陈友谅;有的眼眉笔锋雄劲如刀,力透纸背,却是相貌堂堂,刚正不阿,如包拯;有的额面布满水旋纹饰,又能感到其不忠不义心怀反骨之态,如魏延;还有眉角以火焰纹为饰,如《金沙滩》之杨延嗣、《四平山》之李元霸;以虎尾纹为饰《锁阳关》之秦汉、《进妲己》之崇黑虎等。脸谱画法秦腔脸谱有“勾”“揉”“抹”三种勾绘方法。勾脸有洗、抹、擦、画、勒、意、粘、挂8种手法,即“勾脸八字诀”。揉脸即用手指蘸上颜色,在脸上揉抹拍染,使之均匀,如《铡美案》中赵虎,以及戏中出现的刽子手等,皆属此类。抹脸即在手心蘸上颜色,或用排笔将色在脸上抹匀,勾画整脸者大都用此法,如包拯用黑色抹染,关羽先用红色抹染等。公绘即用笔勾画眉眼鼻纹饰即成。脸谱颜色秦腔中的人物以脸谱颜色表现人物性格。颜色又称“颜面”,指脸谱的主色调。用于勾画秦腔脸谱的颜色有20多种,但每副脸谱的化妆和用色,都有“主色”“副色”“界色”和“衬色”之分。“主色”用来刻画其剧中人物个性,其余各色起着陪衬、装饰的作用。不同的“主色”又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它既和观众面对的客观物象保持着一定距离,又和每个观众的人生态度紧紧联系在一起,故寓褒贬于其中,观众通察“颜”观色,便能很快辨知人物内心是真、善、美,还是假、恶、丑;还能很快掌握这个角色的性格特征、宗教信仰、生活嗜好等。秦腔脸谱通常以红、白、黑、绿、蓝、粉、瓦灰、黄、金、银等色为主色,每色各有其不同的文化含义和象征性寓意。由此形成“大白脸”“黑脸”“红脸”“绿脸”“蓝脸”“粉脸”“瓦灰脸”“黄脸”和“金银脸”为主色的脸谱谱式。白脸秦腔脸谱谱式的一种。顾名思义,全脸以白色为主,多用于表现凶恶奸险之性格者,有大白脸和半截子白脸。①大白脸。又称“白抹子”“白粉脸”。京居断称“粉脸”者。因其全脸做白色,仅以黑笔察言观色勾画眼、眉、鼻窝及脸纹,故名。这种脸谱,多表现凝练、肃杀、阴险和面无人色之气,故多用于权奸专横人物。如《风波亭》中秦桧、《斩杨继盛》中严嵩、《白逼宫》中曹操、《游西湖》中贾似道等,皆属此类。民间有“白脸奸相”一说,原因正在于这几个人物身份既是宰相,性格又相当暴虐,如贾似道的脸谱,便以粉白铺底,黑笔描纹,额头II道直竖细纹,表示凶残无情。②半截子白脸。又称“二白脸”“两堂脸”。用显眼夸张白眉毛将角色面颜分为上下两半截,故名。多表现五官反常,容貌丑陋,凶恶狡诈的武夫之流。最典型的就是《游西湖》里的廖寅,额面斜抹一道红,将脸面自然分为上下两半,下半拉为白,上半拉为红,左高右低,白眼黑窝子,两道眉纹弯曲,左眉上翅,右眉下坠,一看便知是个心术不正之徒。《九莲灯》里的石龙,额面也是一道斜红,下白上红,丑恶凶残。《玉凤钗》里的刘彪、《快活林》里的蒋门神,额面都勾出一个红色圈形,眉端下坠,鼻梁点红,白眼黑窝子,寓示着他们绝非善类。黑脸又称“整脸”。秦腔脸谱谱式的一种。因全脸主色为黑色或深色,故名。黑色代表刚正不阿或憝直鲁莽。如《赤桑镇》《铡美案》中包拯、《李刚打朝》中李刚之脸谱,皆属此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包拯脸谱,以前包拯全脸为黑,界以“白眉子”,脑门勾一上弦月牙,内套一轮红日,秦腔故直呼其为“黑脸”。最初甘肃秦腔与陕西秦腔中包拯的脸谱也有区别,早期的陕西脸谱中,包拯虽然是黑脸但是主要倾向于棕色,在额面上画一个上弦白色月牙即止;甘肃包拯的脸谱两膛为红色,却红中透黑,额面不只绘一上弦月牙,还托出一轮红日,还画有一支笔管,意味着包拯其人管判阴、阳两界官司。近几十年来,为突出色彩层次,两地谱式才趋于一致。红脸又称“整脸”秦腔脸谱谱式的一种。因全脸主色为红,仅在眼、鼻处略勾黑色线纹,故名。如《古城会》中关羽、《收姜维》中姜维、《下河东》中赵匡胤等之脸谱。红色代表的是忠正、义气,故都以红为主色,再通过副色调剂,勾画出各自性格上的差别,关羽以黑色线条勾画眼眉、纹饰,红主忠勇义气,黑主孤_傲#威;赵匡胤则以白色细纹勾画眼眉,红主英武威厉,白主阴谋不忠。绿脸秦腔脸谱谱式的一种。因全脸主色为绿,黑色勾窝、白色线纹,故名。绿色意味着这个人物要么是草莽英雄,要么就是云游野道。《玉虎坠》中马武、《七箭书》中陆压均勾绿脸。陆压是个封神人物,有“南海散仙野道”之称,脸谱以绿色铺底,黑泡眼窝,白色勾画额纹和骷髅嘴脸,虽挂红楂楂,却白齿外露,龇牙咧嘴,面目狰狞可怕。蓝脸秦腔脸谱谱式的一种。因全脸主色为蓝,黑色勾窝、白色线纹,故名。蓝色代表刚直强焊,意味着这个人物是草莽英雄。《李逵下山》中李逵、《盗御马》中窦尔墩、《混元桥》中朱佑真,均为蓝脸。陇南秦腔脸谱中《收四魔》中的莫里红,也是以蓝为主色,黄为副色,反倒别具一格,突出了地域特色。粉脸又称“老脸”。秦腔脸谱谱式的一种。因全脸以粉红铺底,黑色勾窝、白色眉纹,故名。多刻画权势显赫的年迈重功之臣。如《忠保国》里涂彦昭、《秦香莲后传》中的包拯、《空城计》里的司马懿,画的都是粉脸。粉脸以花纹、副色来区别善恶。如司马懿眉间绘上花纹,表示深谋远虑;潘洪眉间绘以绿斑,表示奸邪阴险。甘肃秦腔包拯脸谱的用色,有时两膛也以粉色晕染,这种色块的运用,其含义一是粉红代替黑红,更显得轮廓突出;二是晚年的包拯多画粉脸挂白满,所以又称粉脸为“老脸”。瓦灰脸秦腔脸谱谱式的一种。用于刻画勇武豪爽性格的人物。《打瓜园》中郑子明、《下河东》中呼延赞、《金沙滩》中杨七郎、《牧虎关》之高旺等,皆取瓦灰铺底,再以红、白等色描出不同饰纹,区分各自不同的个性。如呼延赞额面直接书以“王”字,七郎额面则书以“虎”字,都表示其性格刚烈暴勇,英勇善战,武艺过人。黄脸秦腔脸谱谱式的一种。一般都用于神道人物。如《大雪山》中黄宗道、《伐冀州》中闻太师画的就是金脸。闻太师脸谱,在甘肃有两种打法,一种是黄脸,陇东和兰州流派打的是黄脸,另一种是金脸;陇南流派打的都是金脸。《宝莲灯》中杨戬画的便是黄脸。但不论黄脸还是金脸,都表示辱道和法术甚高的神道人物。花脸又称“碎脸”。秦腔脸谱谱式的一种。因其脸纹细碎,花样繁縟,故名。除主色之外,副色、衬色比对十分复杂,有的还在脑门勾上装饰性图案。如《荆柯刺秦》中荆轲、《光武山》中马武、《斩单童》中单童等,皆属此类。并配插“鬓毛”,挂“红张”。脸谱造型秦腔脸谱因其纹饰不同而各有其特色造型。纹饰即化妆在脸上如何运笔,如何设置图案,主要集中在眼窝和眉毛上。由此形成“狼窝子脸”“凤目脸”“独目脸”“泰山眉脸”等多种谱式。狼窝子脸秦腔脸谱谱式的一种。因两个“窝子”(即眼窝)以黑色细眼纹勾画辱像狼的眼睛一样,几乎是直竖的,而且还将脸面分为额、两腮三块。京剧故称其为“三块瓦”“三页瓦”脸谱,秦腔则称“狼窝子脸”。《斩华雄》中华雄、《马武夺元》中马武及《破渑池》中张奎等,所画脸谱都属于“狼窝子脸”。凤目脸秦腔脸谱谱式的一种。因两只眼睛如同凤眼,故名。凤目脸大都用于表现品貌端庄、俊秀貌美之人。如《古城会》中关羽,虽以红色铺底,形成“红脸”,却用黑笔勾出丹凤眼、卧蚕眉,给人清秀、俊美之气。三角眼秦腔脸谱谱式的一种。刻画居心叵测的一类人物,曹操的脸谱最为典型。左眼角纹细细地往上勾,右眼角纹饰往下勾,一上一下托出了三角眼形。民谤云“麻面无须不可交,鹰鼻鹞眼杀人刀,最难斗的是三角眼,三角眼斗不过水蛇腰。”秦腔脸谱造型,也是有其生活依据的。独目脸秦腔脸谱谱式的一种。因仅画一只眼睛,故名。甘肃及陕西西府秦腔中颇为流行,《沙陀国》中李克用、《四大夫伐齐》中郤克、《金桃会》中古冶子等谱式,皆属此类。其寓意或表现生理缺陷,或刻画形貌丑陋。秦腔脸谱对眼的勾法很多,如“环眼”,象征刚勇粗暴,张飞的眼最具典型;“虎眼”多用于武将,徐彦昭、杨延嗣眼形就属于“虎眼”;豪浃义士勾辱比较多的是“箭眼”,《传信》中的艾谦即是,红色表示忠义正直,眼眉间的黑白纹路,表示豁达开朗;还有“三只眼”,即在额面绘塑一只立眼,行话将其通称为“天眼”,用于神道之人物。《绝龙岭》中的闻太师、《破渑池》中的二郎神杨戬等额面就塑有天眼,说明他能明辨是非邪正。此外还有梅花眼、鸳鸯眼、蝎子眼等,也是各有意趣,各有寓意。泰山眉脸秦腔脸谱谱式的一种。京剧称“十字门脸”。额面正中自眉间直上一根冲天柱,与两眼轮廓形成十字形,将其颜面分为四块,故又称“四页瓦脸”。按其主色与色块布局,又分为红泰山眉脸,如庞涓、艾谦、檀道济等;黑泰山眉脸,如姚期、项羽、敬德等;黄泰山眉脸,如方腊、金兀术等。同时又从色块寓意上,分为善泰山眉脸和奸泰山眉脸。前者如檀道济、艾谦等;后者如庞涓、金兀术等。圈圈子脸又称“旋脸秦腔脸谱谱式的一种。因其眼、额、膛的着色与运笔,多有圈圈纹样,故名。如《打瓜园》中郑子明、《荆轲刺秦》中荆轲、《阴阳图》中沙可金、《破宁国》中常遇春等之脸谱,皆属此类。勾画“圈圈子脸”的角色,大都性格暴猛刚烈、武力过人。物象脸又称“特征脸”“特殊脸”。秦腔脸谱谱式的一种。多以动物、灵介、器刃或文字编织为图案纹样,绘人脸谱,以隐喻角色的生活特征、绝技专长、仙佛法力、出身来历等。如《苟家滩》中王彦章,脑门绘一蛤蟆,示其为蛤蟆转世并有毒;《苏武牧羊》中单于王,绘一蟾蜍寓取“单”“于”之谐音;《孟良烧山》中孟良额面绘一火葫芦,寓示善于放火;《盗御马》中窦尔墩则绘一双钩,表明其操持兵器专长;而杨七郎额面写一“虎”字,明示其性格暴猛如虎等。两面脸又称“阴阳脸”。秦腔脸谱谱式的一种。以鼻梁为界,将脸分为阴阳两半,半面为净,勾绘脸谱,半面为旦,俊扮旦妆,如秦腔《鸡头关》中姬兰英即是。过去秦腔演出《穆桂英大破天门阵》中的穆桂英,其面部化妆,既不是粉扮,也不是俊扮,而是半净半旦的“阴阳脸”。在其额面画有一块绿色青记,下巴点上白点子,象征穆桂英不仅是长得非常丑陋的女人,而且还是个麻子,但非常善战。专用脸谱秦腔表演艺术中,有专用的脸谱,即表演某一角色,无论是何地域何种流派皆用同一种谱式,比如周仓脸、和尚脸、鬼怪脸、巴巴脸等,均表示着特定的人物。切末子脸又称“鬼怪脸”。秦腔脸谱谱式的一种。多系妖魔鬼怪角色,构图细碎而怪异,故名。如《赵公明下山》中陆压、《广成子三闯碧游宫》中九头狐霄、《马猿下山》中马獠、《七熊盗桃》中黑熊精、《水晶宫》中龙王等,皆属此类。切末子脸以诸色杂陈、构图怪异,象征角色邪门外道及人妖难辨的凶焊丑恶之相。周仓脸秦腔脸谱谱式的一种。为周仓专用脸谱。因其舞台形象与众不同,演员须通过“扎判”特殊处理造成腆肚、撅臀、肩宽、腰阔等怪异身形,故装有特制“周仓靠”,脸谱也有专门“周仓脸”以示区别。周仓脸谱的最大特点在于两堂画有大云子纹样,并挂“楂楂插“耳毛”。和尚脸又称“僧道脸”。秦腔脸谱谱式的一种。因其神佛和尚所用,故名。一般是勾“圆点眉”,杏黄色铺底,属妖僧邪教者还用圆圏饰纹、僚牙咧嘴予以丑化。如《收四魔》中莫利海、莫利红、莫利青、莫利寿四魔僧,《五台会兄》中杨延昭,《野猪林》中鲁智深,也写“和尚脸”,不恶意丑化,只突出刚烈个性,并挂连鬓络胞“楂楂”,而且脑门多糅杏黄色为其主要特征。塑型脸秦腔脸谱谱式的一种。系秦腔《黄河阵》中燃灯教主专用。勾金脸而不写“佛”字,仅在脑门绘以蝴蝶纹,再用棉花塑一燃灯粘贴其上,以获辱立体造型效果。清末流行极盛。巴巴脸又称“娃娃花脸秦腔脸谱谱式的一种。戏中主要用于个性刚勇的年少英雄,不挂口条。如《金沙滩》中杨延嗣、《赶驾》中呼延赞、《乾坤带》中秦英等,皆属此类。小花脸又称“丑角脸”。秦腔脸谱谱式的一种。戏中为丑角专用,故名。以鼻梁抹白为基本特征,最常用者为一小方块白粉,其状如同豆腐块,故又称“豆腐块(干)脸”。后演变为腰子形、梅花形、蝙幅形、鼠形、银锭形等。白块外的颜面,又分小生妆扮、老生妆扮和旦角妆扮,眉眼部分则按人物好坏勾勒,恶徒描八字眉、三角眼,好人描一字眉,圆眼珠。戏中的晋信书、王腾、蒋干、娄阿鼠、崇公道以及衙役等,皆属此类。脸谱流派秦腔脸谱起源甚早,早在明代已有。随着秦腔艺术迅速发展,名家、流派人才纷呈,他们结合自身表演特色,不断创新,丰富了秦腔脸谱艺术特色,形成秦腔脸谱的不同流派。传至今日的秦腔脸谱流派主要是清末民初的范式。陕西甘肃秦腔各自成派,同一角色,其脸谱在构图和色彩上大同小异,手法上陕西较重大体大面,甘肃多趋于细碎繁縟。同时,宁夏、青海、新疆的秦腔脸谱也都自有其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