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尚友社剧场即朝阳剧场。陕西秦腔演出场所。位于西安骡马市惠家巷南侧的三皇庙内,建于1938年,由观众厅、舞台、后台化妆室组成。砖木结构。舞台坐北向南,与...
-
汉中市秦剧团剧场陕西秦腔演出场所。位于汉中市东关正街官儿巷内。1937年汉中刘秀才、邓玉昆等合资建造。1962年汉中市秦剧团出资购得并重建,成为自己的专用剧...
-
民乐园剧场陕西秦腔演出场所。坐落于西安市解放路中段民乐园内。最早为“民乐园礼堂”,1938年被日本飞机炸毁。1942年西安帮会头面人物李天子筹资原址建...
-
河声戏园即宝鸡剧院。陕西戏曲演出场所。位于宝鸡市汉中路北段,坐东向西。始建于1941年。原系演出豫剧的戏园,1953年更为现名。1959年归宝鸡戏曲...
-
延安大礼堂陕西秦腔演出场所。始建于1941年。原称陕甘宁边区大礼堂,1956年由谢觉哉改题为“延安大礼堂”。位于延安市南关,是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
-
云亭纪念堂即东方红剧院。宁夏演出场所。位于银川市老城区新华东街,1948年初建时名为“云亭纪念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名为“银光剧院”,后经几次...
-
演出习俗秦腔在长期的演出活动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演出陈规旧习。有的是戏班班规沉积而成,如挂灯戏、奠酒戏等;有的与社会习俗相关,如堂会戏、节庆...
-
挂灯戏庙会首场戏或正会晚场戏开演前祭奠神祇的一种仪式性演出活动。因为寺庙、山门都要挂灯,故名“挂灯戏”。挂灯戏的观众,主要是会首和当地军政要人及缙...
-
奠酒戏秦腔演出习俗。庙会首场戏(即“挂灯戏”)或正会晚场戏开演前祭奠神祇的一种仪式性演出活动。有“大奠酒和“小奠酒”之分,“大奠酒”也称“双串奠酒...
-
天明戏亦称“鸡鸣戏”“连登科”“连轴转”“不落台戏”等。秦腔演出习俗。旧时,会戏第二天的演出,要求从晚场开戏,一直演到次日天明,故称天明戏。天明戏...
-
扫台戏会戏的最后一夜终场时,要扮黑虎灵官出场清扫舞台的邪气,叫作“扫台戏”。“扫台戏”之前,有的地方要加演送神的“神戏”,出场角色只有天官和四值功...
-
青苗戏秦腔演出习俗。各地村民为田间青苗庄农丰收兴旺敬祭神灵而筹演的戏,统称“青苗戏”。青苗戏大都由“青苗会”或“羊头会”牵头,按不同节令负责组织不...
-
开光戏亦称“薪殿戏”。秦腔演出习俗。旧时,凡新建庙堂或塑造神像,竣工后,将其神像眼睛暂时不点或画好,用棉球封闭,先以黄绸蒙其面,待择定吉日举办开光...
-
庙会戏秦腔演出习俗。旧时,戏班专为庙会和行会祖师神诞演出,即称“庙会戏”。先由庙会会首负责筹资,戏班则按议定日期准时到会。会戏名目很多,如正月的玉...
-
打台戏秦腔演出习俗。旧时,秦腔戏班专为新建戏台所演的特定民俗剧目。具体演法是:先在前台按八卦方位摆好八块瓦,全体演职人员上台后,由会长分给每人一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