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秦腔
检索到 2517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狗咬赵盾》
《狗咬赵盾》秦腔传统本戏。别名《八义图》须生、老生、大净、小旦唱做并重。事出《左传宣公二年》《史记赵世家》、汉代刘向《新序节士篇》《说苑?陕西、甘肃各路秦腔常演。清末以来,陕西名须李云亭、刘立杰、刘毓中,甘肃名须杨全儿、郗德育、盛三德、李夺山以及大净耿忠义代表剧目之一。陕西与甘肃秦腔所演之剧情、唱词,各多差异:甘肃班社演之,为上下两本,上本以屠岸贾训犬,追咬赵盾,赵盾被诬含冤而死为主旨;下本则以大段演唱,对“八义”之士,一一均有交代。据传甘肃秦腔之脚本,为清乾隆间某一陇上宿儒所编,文辞典雅,尽现激忠励书之意:陕西班社脚本,则以旌扬赵盾门客程婴救孤为主线,最后,赵氏冤明,孤杀奸佞,祠彰八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剧团多演马健翎改编《赵氏孤儿》秦腔本。现存版本有甘肃省图书馆藏清代光绪、民国抄录本;甘肃靖远清代嘉庆年于间古钟有铸目。本剧讲述了晋灵公无道,宠信奸臣屠岸贾,人皆恨之。 -
82019-10
[ 词条 ]撂地摊
秦腔最原始的演出形式。戏楼和秦腔剧种形成之前,民间各种演艺活动,都是就地敷衍作场,看客围成圈儿四面观赏,人称“撂地摊”。秦腔形成初期,艺人也多以“揭地摊”卖技讨食。明永乐年间,凉州城内繁华嘈杂的闹市地段,已经有了撂地摊卖艺的戏班进行营业性演出活动。这种演出形式至今遗风尚存,许多秦腔江湖戏班,今天还在街头广场等空阔之地,“撂地摊”表演卖艺。戏摊演出,向无固定场所,流动性很强,凡街巷空阔之地,便可就地表演。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叶,撂地摊再次兴盛,西府江湖艺人常在周边诸省“撂地摊”流动行艺,业余秦腔爱好者组成的临时班社,也走上街头,以撂地摊形式化妆表演折子戏、大本戏自娱自乐。此种风气甘肃尤甚。 -
302019-09
[ 词条 ]破洪州
秦腔传统本戏。别名《战洪州》《双挂印》。武生、武旦唱做打并重。含折子戏《点将责夫》《破洪州》。事出《杨家将演义》第三十七回。各路秦腔常演。党甘爭、肖正惠代表剧目之一。李娟饰穆桂英(戏曲研究院提供)今存版本现有多个版本存世,有《陕西传统剧目汇编汉调桄桄》第二集收录孙太正口述本,《甘肃传统剧目汇编秦腔》第四集书录本,青海省隍中县土门公社贾尔藏大队秦剧团抄录本 -
82019-10
[ 词条 ]头部化妆
秦腔旦角传统发式。包括戴网子、贴片子、勒水纱、梳圆头、上头面等。鬓 又称“片子”。秦腔旦角勒头用品之一。用人发编结在丝弦之上做成。有大、小两种。秦腔旦角化妆程序之一,属发部化妆最后一道工序。秦腔旦角发式的一种。为剧中丫、小色用发。属大头分,之大同,只是在梢子反折处,有两个犄角,故称“扎角”。②古装头。秦腔旦角发式的一种。由大头发展而来。秦腔头部化妆的一种。按角色身份大致可分两种。秦腔头部化妆的一种。 -
82019-10
[ 词条 ]布景
秦腔舞台上根据剧情绘制的画景。因绘在布上,故名。早期秦腔并无布景一说,仅有少量景片,如布城、云片、山片、山石片等(见砌末)。使用镜框式舞台后,特别是电力工业的发展,布景逐渐被秦腔剧目所运用。甘肃省秦腔剧团上演《白蛇传》,其中《盗库银》一折,有青蛇盗银后飞身上房而去的动作,使用了机关布景。方法是:在墙片上预留一道直缝,缝后固定垂直槽钢滑道。层次布景 秦腔舞台布景的一种。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秦腔舞台又引进话剧演出的另一布景样式,即将画幕布景中画幕上的景物形象更换为天幕及天幕前的软景和硬景共同组成的层次形象。《西安事变》中所用的层次布景(易俗社提供)写实性布景 秦腔舞台布景的一种。要求如实再现剧中环境。写意性布景 秦腔舞台布景的一种。传统戏中的门帘台帐、一桌二椅陈设,是秦腔最早的写意性的装置。 -
82019-10
[ 词条 ]《回头是岸》
秦腔现代本戏。田益荣编剧。唱做并重戏。三八五旅宣传队首演。本剧讲述了抗战初期,冀中一绅士不肯抗战,在日伪统治残害下,家破人亡。后捐资给抗日军队,参加了八路军。 -
82019-10
[ 词条 ]《伐朝歌》
《伐朝歌》秦腔传统本戏。别名《斩三妖》《杀妲己》。生、净、旦唱做并重。事出《封神演义》第九十五、九十六回。甘肃独有剧目。甘肃省图书馆藏有版,有清道光二十八年秦腔抄录本;南根弟抄存秦腔本。 -
22019-10
[ 词条 ]滕文乾
滕文乾(1950~)秦腔活动家。甘肃靖远县人。自幼喜爱秦腔,以生、丑擅胜。演过《红灯记》之鸠山、《杜鹃山》之李石坚、《三滴血》之晋信书、《逃国》之伍成黑等。其对秦腔的痴迷依然如旧,还组建起五含乡崇文秦剧团,投资近200万元修建五合乡贾寨村剧场。1997年甘肃省人民政府授予“红色企业家”称号。连续当选为靖远县第十四、十五届人大代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