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0 条相关资源
-
302019-09
[ 词条 ]诚益社
宁夏秦腔班社。清光绪三十年(1904)创办。班主为城隍庙住持黄和尚。演员由他出面雇请,社址在中卫县城内。主要参加庙会助兴演出。演出地点为高庙、太庙、城隍亭小庙、衙神庙、牛王寺,东岳庙等地。主要艺人有老猪头(真名不详)、刘玉贵等。演出剧目有《四郎探母》《五雷阵》等。1924年,黄和尚去世,诚益社解体。 -
302019-09
[ 词条 ]单刀会
秦腔传统本戏。别名《单刀赴会》。须生、红生唱做并重。事出《三国志蜀志》“关羽传”;《三国志吴志》“鲁肃传”,《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宋元《关大王独赴单刀会》、关汉卿《关大王单刀赴会》杂剧、明人《单刀会》杂剧等。各路秦腔常演。现存版本有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天信口述秦腔抄录本;甘肃省靖远清嘉庆古钟有铸目。另有蒲州梆子抄录本;山东梆子抄录本以及河南省戏剧研究所藏张子林口述抄录本。本剧讲述了孙权欲讨荆州,于临江设宴计取关羽。关羽洞察其情,孤舟单刀赴会,宴前谈笑风生,豪气夺人,其威严震慑孙权,不敢妄动,鲁肃送至江案,登舟而归。 -
82019-10
[ 词条 ]《宁夏戏曲史料汇编》
戏曲史料集。荆乃立主编。1985年出版第一辑,1987年出版第二辑。共收入宁夏戏曲史料文章46篇。其中《宁夏戏曲综述》《艺苑春风秋雨录》《银川庚辰俱乐部》《宁夏地方军队的秦腔班社》《觉民学社史话》等较系统地介绍了宁夏秦腔的历史和现状,以及著名秦腔演员的表演艺术。 -
82019-10
[ 词条 ]秦腔音乐
秦腔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剧本、表演、舞台美术等艺术手段相结合,集中地 表现戏剧内容。秦腔音乐结构属板式变化体,并 拥有大量丝弦和唢呐伴奏曲牌。主要包括唱腔、 念白、伴奏(见场面)三个部分,其中唱腔和念白是秦腔音乐的主体,在不同剧目的情节和不同 行当的表现形式上各有侧重。如《辕门斩子》《忠 保国》《金沙滩》《斩韩信》等唱工戏,以演员唱工 和管弦乐的伴奏为主;《快活林》《三打店》《芭蕉 扇》《打瓜园》《取四郡》等武戏,则以打击乐的伴 奏为主;《夜审潘洪》《甘露寺》《草坡面理》《考 文》等戏又以演员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的念白 为主。秦腔音乐在秦腔演出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不仅以散一慢一快一散的板式变化构成成套大 段唱腔极尽抒发人物的内心感情,更重要的是 为剧情创造和渲染出各种场景和气氛,尤其打 击乐,.规定并控制舞台节奏,统一并协调表演章 法,推进戏剧的发展并塑造戏曲人物的形象。近 60多年以来,由于新音乐工作者参加了秦腔音 乐的改革工作,秦腔音乐的构成,在演唱的形 式、乐队的组成,以及和声、复调、配器等作曲技 术的运用上,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新创作的成分曰益增多,从而使秦腔音乐有了很大的发展。 -
82019-10
[ 词条 ]神仙戏表演特技
神仙戏中多有神仙斗法的情节,需要用到特殊的道具和技艺,包括耍火流星、耍水流星、耍引魂幡等。①耍火流星。多用于神仙斗法的武戏之中。其表演方法为:先用铁丝制成两个小火笼,内装炭火,再用两条彩绳检好。表演时一手一个,小火笼甩动,迎风起火,上下左右前后不停地耍花子,好似两条火龙满台腾飞。②耍水流星。秦多用于神仙斗法的武戏之中。其表演方法与“耍火流星”同,仅丝绳两端网套内换以盛满清水的碗,要求飞转舞动时滴水不漏。③耍引魂幡。秦腔表演特技。多用于神仙斗法的武戏之中。引魂幡将长180厘米竹竿用白绸缠裏,再在竿梢之上缚以扎有数十朵小白花的等长细绳,以及书有“引魂”二字宽约30厘米的白纸带制成。演出时,将其插在演员靠旗座下,用丝绦绑定以做各种轮甩耍幡动作。《群仙阵》之孙膑出兵前,即有此特技。其表演方法为:幕后唱完[大起板]揭帘出场,在[浪头]击乐声中拉架子、扎双膀势、三踢腿、跌叉,然后右腿跪地,左腿半蹲,将幡甩在台口甚至打在前排观众身上,再甩向身后。如此前、后、左、右各甩三次,最后绕头顶轮甩三圈方复位。要求纸花与发梢不缠、不绕、不乱,动作干净利落,线条清晰分明。 -
82019-10
[ 词条 ]《马鞍山》
《马鞍山》秦腔传统本戏。别名《子期论琴》《伯牙奉琴》等。须生、小生唱做并重。含折子戏《伯牙奉琴》《伯牙摔琴》。事出《韩诗外传》及《警世通言》卷一、《今古奇观》第十九回。靖正恭、王正端、秦鸿德、高喜中等代表剧目之一。今存版本现有多种版本存世,有西安德华书局刊行秦腔本,西安南院门义兴堂书局刊行秦腔本,长安书店刊行杨鹤斋秦腔改良本,《陕西传统剧目汇编西府秦腔》第二集收录张德明口述本,甘肃省图书馆藏秦腔抄录本。另有《中国地方戏曲集成山东卷》收录山东梆子本,1956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刊行山东梆子《俞伯牙摔琴》本,山西省戏剧研究所藏李三愿、薛福田收存蒲州梆子本及黄正卿口述蒲州梆子本,河北省张家口地区戏剧研究所藏中路梆子抄录本,山东省艺术研究所藏许中新、胡金海口述山东梆子本。剧情简介晋国大夫俞伯牙出使楚国,船行马鞍山,弹琴自娱。原楚国大夫钟子期,砍柴经此,闻琴音即知伯牙所弹琴曲为《高山流水》,俞邀子期共论琴律,成为知音,二人遂结为兄弟。约定次年伯牙携琴入山再访。翌年伯牙赴约,路遇钟父元甫,被告知子期已死,伯牙悲痛不已,前往坟前哭祭,痛感知音难觅,乃摔琴以报,从此不再弹琴,欲为子期守墓三年。子期屋中复出,说明佯死乃怕伯牙荐官,伯牙破涕为笑,二人情谊更深。代表唱段《奉琴》一场戏中,俞伯牙、钟子期有段[欢音二六板]对唱:俞伯牙:彼此相见何太晚,相别迅即在眼前。依依难舍神志黯,心心相印话难言。钟子期:有缘今日得会面,邂逅知己结金兰。秋水长天相映碧,谈琴论道乐无边。辞兄离船上了岸,相会还须到来年。俞伯牙:(转带板)一见贤弟过山溪,不由伯牙泪悲泣。论他文才世无比,谈琴论道数第一。若得此人朝夕共,胜似在朝挂紫衣。将身打坐船舱里,明年中秋会子期。音像资料陕西人民广播电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录制苏育民《伯牙奉琴》录音,甘肃人民广播电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录制靖正恭《伯牙奉琴》录音,并由甘肃音像出版社出版盒带。 -
82019-10
[ 词条 ]丑行表演特技
丑行用到的表演特技有脱尸衣、矮子缩脖、鸭子摆尾、耍帽盖、吊帽盖等。①脱尸衣。常用于揭墓贼之类丑角演出。具体表演方法为:揭墓贼将僵尸扶起和自己对面而立,用一条带子套在僵尸和自己脖子上(僵尸如棍一般挺立,揭墓贼用脖子的力量拉动),然后,解开尸体衣扣,右手伸进尸体右袖内,将尸体拨转,衣服就穿在自己身上了。这样一件一件,如法剥下穿上。脱衣时,尸体欲倒、摇晃等,使观众为之担惊害怕,提心吊胆,看一件一件衣服被利索地从僵尸上穿到揭墓贼身上,脱尸衣的关键在于扮演僵尸者与揭墓者的默契配合。1949年后,此类恐怖剧目明令禁演,遂使此技失传。②矮子缩脖。丑行专用。表演者双腿并立,腿、臂弯曲下垂,扎蹲式。右手贴背,左手伸直,四指合于掌心,小指伸展翘上,腿、脖、手一齐走动,脖子随手伸缩,像公鸡走法。《蒋干盗书》《玉虎坠?打房》均用此技。表演时有连贯地长走,亦有短走几步的。③鸭子摆尾。丑行专用。表演者双脚并齐,两手五指并拢,紧贴于臀部两侧,双脚轮换向外侧踢,双手随即摇摆,头和脖子同时向脚的相反方向运动,屁股摇摆自如,如同鸭子行走。秦腔《杀驿》中驿子、《蒋干盗书》中蒋干等均有此表演。秦腔丑角演员马平民、樊新民、辛恒民、杨东纪均擅长此技。④耍帽盖。“帽盖”即男性头上所扎小辫。一般多用于丑角。表演前,须先在头发中加入铁丝,然后编成小辫,再用头绳扎紧,套在头上,戴上帽子,小辫根部用绳系住之后,将绳索沿着领口、袖管穿下,绳头一端捏在手中,表演时,只要牵动手中的绳头,小辫便能做出上、下、卷、展、摇、抖等各种动作。在许多丑角戏中,如《教学》《算卦》《白先生看病》等,均有此技表演。⑤吊帽盖。秦腔表演特技。《时迁偷鸡》一戏有用。表演前,演员先将头发浸入水中冲洗,然后梳展,用头绳扎紧,并在舞台正梁事先悬一绳索。当时迁不慎失足从树上掉下,被树枝挂住头发时,即借事先系好的绳索,将身体悬于空中,同时还要表演穿衣、脱衣、腋下夹鸡蛋、打小红拳等。 -
82019-10
[ 词条 ]翠峰山砚峡寺戏楼
甘肃古戏楼。位于甘肃华亭县翠峰山砚峡寺内。该寺于元惠宗十四年(1354)重修时,将翠峰山望月楼改建为砚峡寺戏楼。戏楼高二丈二尺,大三间,砖木结构,两层楼阁,上悬下空,八个翘角伸出,上挂风铃,房脊琉璃瓦锁背,寿字琉璃瓦封檐,八檩十八卦,卦头刻有蟠龙。台内格子板封中,刻有八仙上寿、福字、獅子滚绣球等,上下场门框也画有仙女散花、麻姑上寿等。两面中柱刻有楹联,上联:“日昍晶照天下”,下联:“月朋晶朤定九洲”,横额:“清平福地”。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三月二十为庙会,会期演戏,已成习俗。1982年被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