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0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布景
秦腔舞台上根据剧情绘制的画景。因绘在布上,故名。早期秦腔并无布景一说,仅有少量景片,如布城、云片、山片、山石片等(见砌末)。使用镜框式舞台后,特别是电力工业的发展,布景逐渐被秦腔剧目所运用。由此形成电打布景、机关布景、层次布景、写意性布景、写实性布景、圓幕布景等。电打布景 秦腔舞台布景的一种。1936年,兰州新兴社演出时装戏《啼笑姻缘》《自由之花》《家庭痛史》《情海波》等剧,特聘兰州画家孔寿彭绘制布景。孔寿彭为之设计并绘制了剧中所需的客厅、卧室、花园等画幕。时值兰州电业初兴,该社自备发电机,演出时舞台上电灯与汽灯共用,五颜六色,交相辉映,观者如堵,是为甘肃秦腔“电打布景”之发端。至1947年,孔寿彭建立明光布景社,向在兰州的各班社出租布景。又值陶渠来兰州开办光武布景公司,于是兰州“电打布景”再次昌盛。1956年,孔寿彭的明光布景社归口于兰州豫剧团。机关布景 秦腔舞台布景的一种。以布景变化增添剧场效果,须进行特殊的设计与制作,暗藏各种机关,达到瞬间移位转换。陕西戏曲演出中,其机关布景与电光布景的使用,始于1947年。上海布景师陶渠于西安成立光武布景公司,随后朱进财创立新时布景公司,继之又有倪冰生、管芙英兄弟合办花宫布景社,都经营机关布景与电光布景的绘制与出租。1947年,易俗社首次在《韩宝英》的演出中使用了机关布景与电光布景,随之汉中、咸阳、渭南、蒲城等班社也相继使用。1952年,福建画家蔡鹤汀、蔡鹤洲兄弟到达陕西,并加入陶渠光武布景公司,使之更为昌盛,由是西安及多处剧团凡在城市上演的本戏几乎无一不配有大型的电光布景。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这种布景才逐渐被层次布景所取代。甘肃省秦腔剧团上演《白蛇传》,其中《盗库银》一折,有青蛇盗银后飞身上房而去的动作,使用了机关布景。方法是:在墙片上预留一道直缝,缝后固定垂直槽钢滑道。又做一块钢板为站板,板柄嵌在钢制滑道槽内,上焊隐蔽扶手。滑道另一头,压有百斤重锤使之与演员重量相平衡。站板在景片后装有大绳系牢,再将大绳套入房梁滑车之上,绳端有四人拉拽。青蛇盗库银成功后,站到贴地的站板上,背靠布景墙片,一手在身后暗抓隐蔽扶手,一手单膀扎势亮相,随锣鼓点子,布景后有四人同时使劲拉绳。使青蛇在站板上飞腾而上,一直升入檐幕。观众看去,恰似飞檐走壁一般。层次布景 秦腔舞台布景的一种。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秦腔舞台又引进话剧演出的另一布景样式,即将画幕布景中画幕上的景物形象更换为天幕及天幕前的软景和硬景共同组成的层次形象。西安易俗社《西安事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杏花村》、甘肃省秦剧团《李秀成》《屈原》等皆用此。从此画幕布景大为减少。但仍然存在。如甘肃新兴剧社所演《七侠五义》采用画幕布景,兰州市青年京剧团演出《南天柱》,其客厅一场仍用画幕布景,将几张桌椅画到了幕上。甘肃观众对于无论是画幕布景还是层次布景,因都使用了电光源加以照明,故仍旧惯以“电打布景”呼之。《西安事变》中所用的层次布景(易俗社提供)写实性布景 秦腔舞台布景的一种。要求如实再现剧中环境。通常表现为以透视法和明暗法绘制画幕,真实地反映生活环境,诸如卧室、客厅、门窗、花园等,获取视觉上的空间感和立体感;同时还以纸制物景,如山石、狮子、门楼等置于台上,以表现剧中环境的真实性。如当年陕西易俗社上演的《巴里西烧瓷》,便将制作的烧窑置于舞台后部,巴里西当场劈砍衣柜、桌凳、塞进窑中点燃《颐和园》之布景不仅制有花园、阳台,还画有山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又出现以层次布景取代画幕布景、以三维实景取代二维幕景的趋势,获得更强的真实感和立体感。如甘肃省秦剧团演出《山乡花红》《江姐》等剧,其布景皆属此类。①“真山真水”布景。秦腔舞台写实性布景之一。布景的设计者与制作者以真山真水为目标,班社则以此号召观众。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陕西易俗社最早采用纸扎布景,扎出山石、门楼、石獅等景物。又请民间艺人吴瑞林、惠永画大画幕,所画两山之间挖成一洞,从洞口伸出水槽,槽上接水缸,槽下地面承水沟,预将水缸贮水,演出时清水由水槽向下流淌,状如瀑布。②“真龙吐水”布景。秦腔舞台写实性布景之一。陕西演出七夕应节戏《牛郎织女》时均追求真山真水。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兰州上演此戏,除真牛上台外,云霄殿一场中,画幕上彩云缭绕的仙宫神殿之间有一张嘴龙头。龙嘴装有铁槽,上接大水缸,台下又承水槽,演前预将水贮缸中,演时水出龙嘴,故名“真龙吐水”。写意性布景 秦腔舞台布景的一种。传统戏中的门帘台帐、一桌二椅陈设,是秦腔最早的写意性的装置。而写意性布景,大多采用大写意手法,通过彩绘、剪纸一类图案,抑或纱幕、纱帐的不同设置、某种图案的假台口装饰等,隐喻其剧本题材和生活环境。有些图案还经大幅度的夸张变形,在似与非似之间表现不同的时空。如户县秦剧团的《清明案》、乾县秦剧团的《紫金簪》、西安易俗社的《胭脂》《夺锦楼》、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凤姐》、甘肃省秦剧团的《蟠桃园》等剧目的布景,都属写意性布景。画幕布景 秦腔舞台布景的一种。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首先在陕西兴起。它是欧洲歌剧中本应绘制形象的檐幕和侧幕改为素幕的变格样式,仅保留衬底的大画幕,故名。此种布景并不按剧绘景,而是按题绘景,如金殿、客厅、卧室内景、皇宫、花园、街道外景等,无论朝代年月,春秋四时,晴雨明晦,凡金殿即同一堂金殿,凡花园即同一堂花园,故又称“值班布景”。 -
82019-10
[ 词条 ]音彩
秦腔传统演出中用乐器、口技等制造舞台配音效果的统称。如更声、水声、马嘶、鸡鸣、风声、闪电、婴儿哭叫以及掌号等皆属其列。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晶体管音响设备的广泛应用,传统秦腔声彩技艺又进入手工音响和电子音响相辅并用的新时期。1976年西安易俗社、西安秦腔二团创造出由电子线路控制的枪声效果器,可模拟各种枪声、炮声、爆炸声及雷声、雨声等效果。秦腔传统的音彩效果主要利用堂鼓、手锣、梆子、镲、唢呐等乐器和技效果配乐,现代音效则利用电子音响配乐。 -
82019-10
[ 词条 ]古装
秦腔戏衣的一种。原为京剧大师梅兰芳创制。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陕西易俗社北平演出时带回,渐成秦腔定制之一。形制为圆领、对襟、宽袖(带水袖);衣短,系于裙中;裙为大褶裙,腰系帘子腰箍(加飘带),配加对襟小立领荷叶边云肩。古装原系剧中仙女角色专用,现扩为凡发式为古装头的少女少妇皆可穿用。藕荷色缎古装上衣大红绉缎古装上衣 -
82019-10
[ 词条 ]大衣箱
秦腔衣箱建制之一。放置“文服”类服装的专用衣箱。清代秦腔大衣箱中所收衣物较少,仅有蟒、靠、官衣、箭衣、氅、帔、褶子、裙子、女衣,而且还将大锣、板鼓击乐亦收其内。其后由于逐渐增加衣物,形成收存衣物的严格定制。大衣箱成为收存文戏戏衣的专用衣箱,内收男蟒、女蟒、男帔、女帔、官衣、开氅、富贵衣、八卦衣、道袍(文武花素)、女褶子、男女斗篷(又名“雪衣”)、宫装、僧衣、女古装、袄裙裤、罪衣罪裙(男用布料女用绸料)、学士衣、太监衣、道姑坎肩、男女坎肩、纱褂、袈裟、娃娃衣、媒旦衣、旗袍、腰裙、饭单(即小旦围腰)、吊带(即四喜带)、法衣、龙套衣、女兵衣、青白蛇女战衣、玉带、扇子、牙笏等。蟒 又称“蟒袍”。秦腔戏衣的一种。有男蟒、女蟒、老旦蟒之分。①男蟒。为剧中帝王将相角色所着官服。服上绣蟒纹,故名“蟒袍”。形制为:圆领、大襟、宽袖(带水袖)、长袍,左右有摆衩。衣、袖均绣龙纹装饰,前后下摆及袖口则绣有水纹。其中龙纹构图有团龙、行龙和大龙等;水纹(行话称“蟒水”“海水江崖”)则有直立水、弯立水、立卧三江水、立卧五江水和全卧水等。绣活有彩色绒线绣、平金平银绣和圈金绒绣等区别。袍色可分上五色(红、黄、绿、白、黑);下五色(粉、湖蓝、蓝、紫、古铜或秋香色)。其中黄蟒专为剧中皇帝穿用,其余各色则按角色性格、脸谱、化妆面容而定,如张飞着黑蟒、关羽着绿蟒、周瑜着白蟒、吕布着粉蟒、刘备着红蟒等,并形成相对定制。男蟒——黄缎三蓝彩绣团龙蟒男蟒——大红缎彩绣团龙蟒男蟒——白缎盘金绣大龙蟒男蟒——紫缎盘金绣大龙蟒②女蟒。为剧中之后妃、贵妇、女将所穿用。款式与男蟒大同,唯长仅及膝,龙纹改凤纹,补空纹饰亦改为牡丹。穿用时须与百褶裙、搭云肩着装相配。色分黄、红两种,黄蟒归皇后、贵妃专用,红蟒归王妃、公主专用。香色缎三蓝彩绣老旦蟒香色缎盘金绣老旦蟒大红彩绣团凤女蟒大红彩绣团凤女蟒(加云肩)③老旦蟒。为剧中老旦行贵妇人穿用。款式与女蟒大同,但纹样为团龙或团龙凤,且不佩云肩,不搭玉带,而以丝绦系腰。穿用时须着大褶裙,挂朝珠。色分黄色、古铜两种,黄蟒用于太后,古铜蟒用于老年贵妇。④改良蟒。由男蟒改良而来,故名“改良蟒”。其款式不变,仅对原来图案纹样加以简化。如将男蟒之10个龙团(前片3、后片3、两袖各2)简化为前胸后背各一龙团,使图案放大,并将原来流云、八吉祥等纹样悉加删除。袍色为古铜色,通常供剧中老生行当之大臣穿用。男蟒衣局部及佩饰女蟒衣局部及云肩帔秦腔戏衣的一种。为剧中之皇家、官宦、乡绅及家眷所穿便服。①男帔。用于剧中皇家、官宦、乡绅等有身份之男人所穿便服。其款式为对襟,大领、宽袖(带水袖)、左右胯下开衩,袍长及足,全身绣有十团纹样(前片三、后片三、两袖各二)。其中团龙黄帔为剧中皇帝穿用,团花、团寿字红帔为官员穿用或做婚事喜庆礼服,古铜色为老年之人穿用。剧中常为夫妻二人同样穿着,故又称为“对帔”,佩戴“纱帽插金花”。②女帔。为剧中之皇妃、贵妇等人所穿便服。其款式与男帔大同,唯仅长及膝。穿用时须系百褶裙。其中黄团帔为皇后、贵妃穿用,团花为新婚佳人穿用,枝子花帔为妙龄少女穿用。③老旦帔。为剧中老旦行当角色所穿着。款式与女帔大同,唯纹样绣十团团龙凤。穿用时须下系墨绿大褶裙。男褶子又称道袍,即男长衫。为斜领、大襟、宽袖(带水袖),袍长至脚背。有文、武、花、素以及贫、富之别。道袍用途较广,单穿可作外衣,又可按角色定规与他衣配伍,如蟒、帔之下须衬道袍;箭衣之上可罩道袍;武生、武丑、武花脸则可敞穿道袍,其袍里之上亦绣纹样。道袍分上五色、下五色,并各分花素。其花纹有花卉、冰纹、枝子花、八宝、云纹、飞蝶、飞燕等。花纹布局有角花、边花、领花、散点等。下五色为义士、侠士穿用,上五色为强徒、恶棍穿用。素道袍色分黑、蓝、红、秋香色等,黑色为贫生穿用,蓝色为落难书生穿用,秋香色为老生穿用,红色则作裤、帔之衬袍。大体有文小生褶、武小生褶、文丑褶、武丑褶、贫生褶等。各类皆含花、素两体。①文小生褶子。多系富豪家庭年轻书生或秀才穿用,色有粉红、浅绿、鹅黄、淡蓝,上绣简洁纹样,如枝子花之类,并配以粉彩裤、厚底靴、文生穿戴。如《游西湖》裴瑞卿所穿即是。②武小生褶子。多系身份较高的年轻儒将穿用,服色以牙白为主,服装四周边檐绣有花卉图案,前后绣以菊花、芍药,并配以粉彩裤、厚底靴、武生巾穿戴。《蒋干盗书》中周瑜所穿即是。③武生褶子。中年武将、绿林豪杰穿用。服色素淡,以白色、淡蓝居多,周身绣有团花10个,一般配以大红彩裤、厚底靴、将巾穿戴。如《精忠报国》中岳飞所穿即是。④武丑褶子。武艺高强而性格诙谐的丑行人物穿用。多系黑色,上绣散点花饰,飞檐走壁者多绣以蝙蝠等动物图案。如《九龙杯》杨香武所穿即是。女褶子即女用长衫,为剧中女旦角色所穿。为对襟、宽袖(带水袖)立领、长仅及膝,可系腰,亦可不系腰,系腰则用丝绦或风带。色分花素,花褶子为百姓女子穿用;黑褶子为贫妇民女穿用,故行当称青衣;白褶子则常作孝服穿用。其中青衣所着黑褶子年多以灰或蓝灰裙子代之,以避沉重。①花褶子。身份较低的平民女子所穿。有浅蓝、淡黄、浅绿等色,上绣散点花饰,褶子四周饰以边纹。②黑褶子。剧中女旦角色所之。小立领,长仅及膝,可系腰,亦可不系腰,系腰则用丝绦或风带。③老旦褶子。剧中贫穷年老妇人所着之常服。其款式与褶子大异,为大襟、大领大领、宽袖(带水袖),穿用时须佩系绦子,如秦腔《杀狗劝妻》中老母所穿即是。斗篷秦腔戏衣的一种。穿于其他戏衣最外,以示出行或处于困境。有龙斗篷、短斗篷、花斗篷、素斗篷等。①龙斗篷。又称“帔风”。剧中为帝王角色行路或深夜公干之时披用,以示御寒遮风之意。款式为小立领、无袖,领口抽折,披在肩上,上小下大,长及足。绒绣行龙戏珠,下摆绣海水,并以流云补空。红缎制成。②短斗篷。剧中为义士、侠客或处于困境中的官员披用。款式与龙斗篷同,唯尺寸仅及膝。分各色花素。如秦腔《苏武牧羊》中苏武即着此装。③花斗篷。款式与龙斗篷同,唯以绿缎为底,上绣牡丹花样。剧中为关羽一角专用。另有女式花斗篷,纹样为绒绣花鸟,领、衣及后身开衩的沿边均有宽条纹饰。剧中为皇亲国戚之女角色披用。④素斗篷。款式与龙斗篷同,唯无纹饰。多以红缎制作。剧中为文官行路披用,并佩戴风帽。月白绉缎绣花女斗篷开氅又称氅。剧中文臣大将家居袍服,也用于绿林好汉和山寨霸主等角色。色分红、黄、绿、白、黑,上绣纹样,文绣飞禽,武绣走兽,凶恶奸相之类则亦绣走兽。从团花分,大致有狮开开氅、三狮开氅、麒麟开氅、团花开氅4种。官衣剧中文臣所着之官服。形制与蟒袍同:圆领、大襟、宽袍、阔袖(带水袖),侧有左右摆。不同者是素色面,面不绣纹样,唯在前胸后背各缀一方纹绣图案“补子”。以服色分官品,紫色、红色者宰相重臣,红色者八府巡按,蓝色七品县令,黑色最低,系门官穿用,且无“补子”。其中红官衣亦作结婚礼服。穿官衣须佩搭玉带。①青官衣。又称“青素”“素月服”。即黑色官衣。青官衣无“补子”。剧中为门官、驿丞、降将所用,有时亦代作孝服。如秦腔《放饭》中朱春登所穿即是。②丑官衣。为剧中丑官专用官服。红色。其长仅及膝,有时亦可以女官衣代之。如秦腔《三滴血》中晋信书所穿即是。③女官衣。衣长及膝,衣后无“摆”,不佩玉带而系丝绦。分红、古铜两色。红色为一品夫人穿着,古铜色为一品诰命老夫人穿着。④改良官衣。其形制虽与官衣同,但纹样相异,衣无纹饰,改良官衣则在领口、下摆等处均布以带状草龙、萱草类纹样剌绣,“补子”亦代以团形图案。⑤学士官衣。其形制与官衣同,但下摆、领边加绣纹样。穿着时不挂玉带,改系腰带,带上垂以两条飘带。红缎短官衣学士衣秦腔戏衣的一种。形制与官衣类似,但无“摆”。“补子”亦以团形图案取代,衣沿有宽至数厘米的纹饰花边,佩系软带,并戴学士巾。八卦衣秦腔戏衣的一种。款式为大领、大襟、阔袖(带水袖),稍有腰身,无后摆。衣、袖沿为宽边波线状草龙纹饰。前身下垂两根飘带,带头为令箭形,上绣草龙纹样。前胸后背各绣一太极图。两肩、两肘、前片、后片分绣几处八卦类像,左肘为坎(水),右肘为离(火),是为水火;左肩为乾(天),右肩为坤(地),是为天地;前片左下为巽(风),右下为震(雷),是为风雷;后片右下为艮(山),右下为兑(泽),是为山泽,天地、山泽、风雷、水火聚于一身,暗示着装之人通晓天地,熟谙韬略。故剧中多用于军师或道士之类角色。如秦腔《葫芦峪》中诸葛亮即着此装。宫装秦腔戏衣的一种。剧中贵妃公主普通场合所着服饰。形制为圆领、对襟、大腰、宽袖(带水袖)。上衣下裙,裙三重飘带,带上绣草凤或草花,共60多条,带头为宝剑状,可缀排穗,亦可不缀排穗。衣绣凤凰牡丹,两截连续镶边五至七条,每条七毫米,条各异色,湖、朱、紫、黄、红、粉、绿不一。纹样草花蝴蝶、如意头等。穿着时佩戴云肩。大红绉缎五彩绣凤宫装富贵衣又称“穷衣”。黑色缎制,上配五色杂块以示补丁,剧中贫穷潦倒书生专用。着此装者其后必定飞黄腾达,故以“富贵”为喻。如《吕蒙正赶斋》之吕蒙正、《激友》之张仪等皆着此。龙套衣秦腔戏衣的一种。为龙套专用服饰。龙套四人为一堂,龙套衣亦为每色四件。款式为圆领、对襟、阔袖(带短水袖),衣长及足,前后开衩。上绣团龙图案。袖口衣沿均绣萱草纹饰。分红、蓝、白、绿四色,每色以四件为一堂,按主角衣色统一穿用,主角若着红装,龙套亦着红。剧中文官升堂,必用龙套。含大铠、大太监衣、小太监衣及宫女装等。①大铠。秦腔戏衣的一种。为剧中御林军专用服饰。形制与大靠略同,唯靠肚以下甲片分左右两块,且无靠腿,不插靠旗,甲片中间不绣鱼鳞纹,而绣以风车大纹样。②大太监衣。为剧中大太监专用服饰。款式为圆领、大襟、阔袖(带水袖)。衣上平金绣八团龙或绒绣八团花,衣沿饰以波线式宽边。腰镶绣带,下缀网穗。佩系丝绦。分为红、绿、蓝、紫四色。③小太监衣。为剧中小太监专用服饰。款式为大领、大襟、阔袖(带水袖)。上缀八团黑料,各绣龙纹。前后各三、两臂各一,腰镶黑底宽条花纹带,下缀网穗。④宫女衣。公主、皇妃、太后等后宫侍女的着装,为白绣花裙,花边素褶子,搭云肩,梳大头,戴小过桥。大红缎盘金绣大铠罪衣罪裙剧中犯人专用着装,有男女之分。①女罪衣罪裙。剧中为女犯角色专用着装。款式为立领、对襟、窄袖、小袄、长裤。袖、裤、衣边均有沿边装饰。红绉缎制作,佩系绸带打腰包。《苏三起解》中苏三即着此装。②男罪衣罪裙。剧中为男犯角色专用着装。款式为立领、大襟、窄袖、长裤。无纹饰。原用红布制作,现多改用红绸缎料。佩系犬带打腰包。《火焰驹法场》中李彦桂即着此装。茶衣秦腔戏衣的一种。剧中为贫民下人专用着装。款式为大领、对襟、窄袖,半身,布制,大领有如意头纹饰。色分蓝、茶褐两种。穿着时腰系水裙,裙下着裤。马甲又称“坎肩”“甲甲”。秦腔戏衣的一种。款式为大领、对襟、无袖,故实为背心。有长、短、花、素多种。穿用时常套在衣衫外面。有道姑甲、老道姑甲和老旦甲3种。①道姑甲。剧中为年青道姑、尼姑之专用着装。款式为大领、对襟、无袖,衣长至膝下。上以绸料缝为水田纹样,用天蓝、深蓝、白绸组合而成。穿着时内衬小立领、大襟、阔袖(带水袖)袄,下系百褶裙,腰系丝绦。②老道姑甲。剧中为年老道姑角色专用着装。款式为大领、对襟、无袖。素底无纹饰。穿着时不衬裙而着裤及僧鞋、白布袜。③老旦甲。剧中为老旦角色穿用。款式为大领、对襟、无袖,素底无花纹,仅在大领边缘有宽条纹饰。蓝缎绣花大襟小坎肩旗袍秦腔戏衣的一种。为剧中少数民族贵族女性穿用。立领,斜襟,袖长及腕,衣长及足。各色锻料制成,绣以散花图案作为装饰。穿用时佩戴围子及旗鞋。 -
82019-10
[ 词条 ]衣箱制
秦腔戏班行头砌末的管理体制。在秦腔班社中,演戏的服装、化妆、景物、道具、火彩、彩头等一应物件,分门别类全部归人特制的专用箱子存放,统称为衣箱或戏箱,其称呼与管理也与别的剧种略有区别。甘肃戏班购置戏箱的历史,最早见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的敦煌营武班,此后购置戏箱较早的还有清道光二年(1822)的高台大寨子忠义班,道光十年的武山于家戏班,清光绪十六年(1890)的康县侯家戏班以及兰帅卜些大的戏班。秦腔衣箱也分为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头帽箱、前场箱、杂衣箱等。前四箱存放行头,后二箱存放砌末。各衣箱都有专人管理,衣物的穿戴和归放非常严格,绝对不能穿错放错。戏班将管理戏箱的人称“箱倌”。各衣箱都有一定的严格管理制度和穿戴规范,特别是蟒、道袍、褶子类服装,每天演出前必须烫熨平整;水袖、搭领、护腕、靴底,要求洁白,靴底演出前要用白粉刷白;盔帽的绒球、白珠、彩穗,每次演出前都要检查,弥补破损;梢子、髯口用铁梳梳理整齐。演员穿服装前必须套上吸汗水的水衣,穿戴好后不能随便靠、坐,以防有皱损。演出换下的服装,必须折叠整齐,入箱或悬挂;夏天演出有汗渍后用白酒喷洒、晾干,穿用一个阶段后用汽油清除部分污垢。经过这样严格的管理,一套服装可保持十几年的整洁鲜艳。箱倌在管理好衣箱的同时,还必须做好许多份内的兼职。首先所有管理衣箱的人必须学会吹马号,以配合有马嘶鸣的剧目协助前场箱倌吹号;不会吹号的人称“母箱倌”,工资要比会吹号的人低。管理二衣箱的人必须会给特型角色“打包”变形,如《双明珠》一剧中“张公背婆”的情节,一人扮演两个角色,旦角演员手执木偶老头形象,下身穿老头服饰走老生身架,上身着旦角装扮表演女性身段,一边唱一边表演背人情景;《关羽走麦城》中的周仓、《游西湖》中的判官、《水淹泗州》中的巨灵神等,都必须经过二衣箱倌,给演员身上加各种附件,捆扎变形,有助于表演。所以“打包”是二衣箱倌的主要技术。“扎”也是二衣箱的基本功之一。扎靠绳子的捆扎路数要规范,扎的靠旗不能太紧或太松,要利于表演,特别是靠旗来回摆动的节奏感,全凭扎靠松紧的控制。现已有用尼龙搭扣扎靠的方法,是一种新的创造。前场箱倌主要管理大小道具,负责幕布开合,清理前台表演区卫生。在过去传统演出时,还要当场给演员更衣,递润嗓子的茶水,抛下跪的垫子,吹马号、鸟鸣、狗叫等音响效果及施放各种火彩。杂衣箱倌是前场箱倌的副手,是升任前师的必经之路。演出中杂衣箱守上场门,负责放帘、戴盔帽、递把子、端水;前场师守下场门,负责演员临时改装,抹油沥子、胭脂红、出彩头、放火彩、揭帘子、收拿演员手中的道具等工作。 -
302019-09
[ 词条 ]火焰驹
秦腔传统本戏。别名《卖水记》。小生、小旦、正旦、老旦、武生、净唱做并重。含折子戏《卖水》《传信》《打路》《哭杀场》。事出明清传奇《卖水记》《生祭彦贵》、清李桂芬《火焰驹》等。各路秦腔常演。福庆子、唐华、张寿容、陈明德、田德年、赵福海、周辅国、肖玉玲、李应贞等代表剧目之一。今存版本现有多个版本存世,有西安德华书局刊行秦腔《打路》折戏本和《哭杀场》改良本,陕西人民出版社刊行谢迈千改编秦腔本,长安书店刊行秦腔《李彦贵卖水》及《火焰驹传信》本,甘肃省图书馆藏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张太和抄存本,甘肃人民出版社刊行秦腔《传信》折戏本,敦煌文艺出版社刊行王正强选编《秦腔传统剧目选粹》舞台演出本。另有河北省艺术研究所藏河北梆子本等。剧情简介北宋时,奸臣王强与朝臣李绶不和,诬告李之长子彦荣在边关投敌,将其满门抄封,李亦下入天牢。李之次子彦贵,投奔未婚岳父黄璋处。黄嫌贫爱富,见李家被抄,昧却亲事。其女桂英见彦贵流落大街卖水,命丫鬟梅英约于花园相见,并赠金济困。事被家人听去报与黄璋,黄闻讯大怒,设计杀死梅英,嫁祸彦贵,送进公堂问成死罪。事被贩马义士艾谦得知,乘“火焰驹”急赴边关,李彦荣得讯还朝,彦贵被救,合家团圆。代表唱段该剧有四段唱腔较流行了。第一段《游园》芸香(花旦)与黄桂英(小旦)对唱。唱词为:(黄)小鸟儿哀鸣声不断,它好像与人诉屈冤。是何人将你们双双拆散,看起来你与我同病相怜。(芸)劝姑娘莫要再伤感,赏一赏风光解愁烦。你看那点水蜻蜓上下飞翻(黄)我无心看,(芸)还有那恋花蝴蝶往来旋转(黄)我不喜欢。金鱼呀,金鱼呀,鱼儿结伴戏水面,落花惊散不成欢。我好比破镜月缺谁怜念,不知何日得团圆。(芸)劝姑娘且把愁眉展,镜破月缺可重圆。岂不闻好事多磨终有盼,来来来同上翠楼把景观。第二段《卖水》李彦贵(小生)所唱。唱词为:这样事自幼儿何曾做惯,(喝场)老娘亲!到如今那顾得困苦艰难。为生活我只得担起桶担,去到那大街上变卖铜钱。第三段《边关》李彦荣(武小生)所唱?唱词为:北狄王侵中原强词蛮横,请长缨奉君命领兵北征。至边关克五城旗开得胜,王强贼断粮草军心不宁。被围困多亏了将士用命,只杀得北狄王求和罢兵。进名骥丹凤驼永不犯境,又献出王强贼密书一封。方知晓狗奸贼通敌行径,和议成修表章报捷帝京。却怎么数月久不见踪影,莫不是王强贼又把计生。这件事倒叫我疑惑不定,对关山望古道感慨临风。见一骑快似箭尘沙飞动,莫不是有圣令来到边庭。第四段《打路》黄桂英(小旦)所唱。唱词为:劝婆母且息怒听儿泣诉,不孝女把此事细说根由。想当初咱两家情深谊厚,通姻缘结秦晋百代千秋。谁料想王强贼暗通敌寇,害兄长误国家大祸临头。遭诬陷家破败蒙羞含垢,李郎君回苏州来把亲投。我的父他不念亲情故旧,悔婚姻逐李郎反目为仇。我有心劝爹爹怎敢开口,势利人见落丼反把石投。甘肃省秦剧团窦凤琴饰《火焰驹》之黄桂英(王正强提供) -
302019-09
[ 词条 ]木楠寺
西路、中路秦腔剧目。秦腔传统本戏。别名《风雪图》《寒窑记》《吕蒙正赶斋》。贫生、正旦唱做戏。含折子戏《坐窑》《赶斋》。事出《宋史吕蒙正传》《归田录》《避暑录话》《邵氏闻见录》《六一诗话》《默记》,金院本《破窑记》传奇,关汉卿、王德信《吕蒙正风雪破窑记》杂剧及马致远《吕蒙正风雪斋后钟》杂剧。苏哲民、苏育民、靖正恭、杨令俗代表剧目之一。现存版本有长安书店刊行《吕蒙正赶斋》秦腔本,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秦腔抄录本。本剧讲述了宋朝丞相刘懋之女刘翠屏,飘彩择婿,打中书生吕蒙正,父嫌吕贫,逼女悔婚,女不从,父怒而赶出府门,与蒙正寒窑相栖。蒙正每日木楠寺赶斋,刘懋令寺僧改饭后斋,使蒙正不得其食,激其奋进,后果中状元。代表唱段《坐窑》中有两场较为著名。一场为吕蒙(贫生)所唱[苦音慢板]套[硬三滴水]。唱词为:吕蒙正回寒窑风雪当道,我可恼小和尚恶气怎消。我的妻在寒窑无依无靠,天杀我吕蒙正多受煎熬。窑门外有足迹何人来到,假若她有私情俺便不饶。一段为刘翠屏所唱[苦音慢板]。唱词为:刘翠屏寒窑泪满腮,思想起当初好伤怀。高楼择婿曾飘彩,我爱吕郎有文才。相府同把我父拜,谁知平白起祸灾。我的父嫌贫把富爱,[二六板]一怒之下乱安排。前门赶出吕蒙正,后门赶走女裙钗。我无处立来无处待,只有随夫寒窑来。虽然清贫倒安泰,胜居相府不自在。我这里举目望窑外,大雪铺路盖山崖。饭熟且把锅儿盖,单等相公回窑来。 -
302019-09
[ 词条 ]贠安民
(1923~?)秦腔演员。工须生。陕西大荔县人。中共党员。10岁入当地班社学艺,出师后在东府一带搭班演出。1964年加入渭南地区秦腔剧团。尤擅唱工戏,以嗓音饱满浑厚、行腔激情火识而颇能引起观众共鸣,以《金沙滩》一剧享有盛名。擅演剧目有《烈火杨州》之李庭芝、《金沙滩》之杨继业,以及《守江阴》《苏武牧羊》《打镇台》《赤胆忠心》《赵氏孤儿》《将相和》《九江口》《白兔记》《闯宫抱斗》《劈山救母》《三休樊梨花》《白毛女》《银光重放》《八一风暴》《两颗铃》《红岩》《红灯记》《铁流战士》《枣园沟》《炮烙柱》《破宁国》等。曾获1956年首届陕西省戏剧观摩演出大会演员一等奖。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