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0 条相关资源
-
12019-11
[ 词条 ]韩绾青
(1884-1957)秦腔剧作家、戏剧活动家。陕西西安市人。同盟会会员,曾参加反清活动。辛亥革命后,任陕西省督军张翔初(凤翙)秘书。1916年陈伯生督陕期间任其副官。后在杨虎城将军部下任骑兵团团长,并参加西安守城战。为易俗社发起人之一,曾任社长。一生酷爱戏曲,创作的剧本有《齐云楼》《女英烈》《千里神父》等;还改编《钦头凤》等,其作品多被易俗社、尚友社演出。曾和张翔初等人创办汉调二黄鸣盛社。抗日战争期间,又同封至模等创办京剧夏声剧校,培养了大批京剧艺术人才。1949年后,受聘于西北戏曲研究院,任研究员和创作员。著名京剧演员邴少霞、著名秦腔演员王玉琴等,都得到过他的指导与教诲。 -
212019-10
[ 词条 ]福盛社
甘肃以福盛社命名的秦腔班社有两个。一个是萧家河人萧应元创建。另一个是秦安固城乡艺人蔡根福组建。①萧应元所创福盛社。创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萧应元为清末秀才,因爱好戏曲而未参加乡试,往返与陕甘宁拜师学艺,工须生,擅演花脸,且因有文化,能编剧,在福盛班颇得人心。办社一度发展到五六十人,之后,福盛班领班有雷班长、贾大净(陕西人)。1928年解散。1932年通渭县人陈大净携箱至临洮演出,与原福盛班合并,恢复活动。次年,石桥街绅士李寿天捐银八千(两),建成“八千春”戏园,供其使用。福盛班分为福盛老班和福盛二班。一班在县城“八千春”演卖戏,一班巡回乡间及邻近各县演出。后八千春戏园改作戒烟所,领班李海儒(人称李草包)租地另修一戏园。班社先后上演过约600个剧目,早期的主要演员有袁天霖、柴狗子、徐有福、萧应元、张文庆、莫明星、赵富贵、王进臣、高俊、赵玉堂等;后期主要演员有鲁生活(甘州红)、杨银娃、黄银娃、张鹏程、王登奎、赵福海、马炳南、何彩凤(女)、何振中、王文鹏、孙宝裕、朱兴国、李金钟、王明华、刘景华、苟义民、刘益民、侯佐谦、单克民、张学育、陈慧云、宋正国、董化兰、孔新晟、张新裳等。1949年由当地人民政府接管,经县文化馆整顿,将留在临洮的习南曲剧演员翟东海、孙三耀等八人并入该班,组成文艺剧社。后又由渭源县政府接管,改名为渭源县秦剧团。②蔡根福所组建的福盛社。组建于1933年。主要在秦安、清水、天水、通渭等地演庙会戏。主要演员有蔡根福、谢鸿民、张银根、孙新民(须生)、高金堂、刘锁锁、王存成、赵喜儿、李贵杉(净)、丁月旦、朱提儿、王宝芝、赵桂中、王元福、刘兴华、赵田录(旦)、杨梅梅、杨丑丑(生)、冯应中(老生)等。主要剧目有《炮烙柱》《八义图》〈芦花荡》《游西湖》《大报仇》《详状》《玉虎坠》《天仙帕》《光武山》《哭五更》《五典坡》《八件衣》《出淮阳》《十道本》《黄金台》《蝴蝶杯》《乾坤鞘》等。1948年解体。 -
172019-10
[ 词条 ]三衣箱
秦腔衣箱建制之一。存放秦腔戏曲角色杂衣、靴鞋及各种兽形的专门衣箱。有水衣、青袍、丑衣(早期秦腔丑衣与今日不同,是左蓝右白的对襟袄)等,故又称“三衣”。靴鞋本应归于杂衣箱,无杂衣箱时则归为三衣箱。靴鞋秦腔表演的服饰组成部分,有厚底鞋、薄底靴、旗鞋、朝方靴等。①厚底鞋。又称“高靴”。秦腔靴鞋的一种。靴面为青锻或青绒制,靴筒高及膝,底厚2.5~3.3厘米,底帮为白色,靴底扎花,便于“亮靴底”表演。戏中帝王将相、文臣学士甚至士庶黎民,凡着袍服的角色,大都穿用此鞋。②朝方靴。秦腔靴鞋的一种。形制与厚靴相似,唯靴筒较短,黑色,方头,底厚仅约三厘米,因仿清朝“清官鞋”制作而成,故名。戏中为丑官、门官穿用。秦腔《三滴血》中晋信书、《铡美案》中驸马府之门官等,皆穿此靴。③虎头靴。秦腔靴鞋的一种。形制与厚靴同,唯靴面为白、绿、粉等色,彩绣或盘金绣,靴头饰以虎形,故名。秦腔《古城会》中关羽、《白玉楼》中武状元金彦芳均穿绿色虎头靴,《白门楼》中吕布,粉靠粉色虎头靴。④薄底靴。又称“快靴”。秦腔靴鞋的一种。靴面为青缎或黑布制,靴筒矮短仅及踝,皮包头,牛皮薄底,据清代快靴“爬山虎”仿制而成,故名。戏中多为短打武生穿用。⑤战靴。秦腔靴鞋的一种。各种彩锻制面,薄底,上绣各种花卉,图案为饰,靴面缀以各种鞋穗。戏中多为武旦、刀马旦及女兵穿用。⑥云字鞋。秦腔靴鞋的一种。圆口,薄底,鞋面以彩锻为底,鞋头正中及帮面多以黑缎或平绒为饰,上绣团寿字、万字、云纹等。戏中多为老生、贫生穿用。⑦草鞋。秦腔靴鞋的一种。稻草编织而成,内为布纳鞋垫,皮底,鞋口有鞋带串连在后跟处,穿用时可紧收,绕脚腕系扣。秦腔《廿轮荡》中张飞即穿此鞋。⑧彩鞋。秦腔靴鞋的一种。圆口,薄底,素缎彩绣,有蓝、红、粉等色。鞋帮绣以纹饰,鞋头缀有异色丝穗。戏中为正旦、小旦、花旦穿用。⑨旗鞋。秦腔靴鞋的一种。由清代旗人女性所穿“高跟履”仿制而成。缎面彩绣,雕以纹饰,鞋头缀以丝穗,鞋底中端有一截高约10~13厘米的高木跟底,上窄下宽,看似像倒置的“工”字,又像倒覆的花盆,故又名“花盆底”,有的还称其为“马蹄鞋”。戏中主要为少数民族女性穿用。秦腔《四郎探母》中铁镜公主即穿此鞋。⑩福字履。秦腔靴鞋的一种。圆口厚底,鞋面以彩锻为底,鞋头正中及帮面多以黑缎或平绒为饰,上绣团寿字、万字、云纹等。戏中多为老生、贫生穿用。⑪船底鞋。秦腔靴鞋的一种。鞋面为缎,彩绣高底,下小上大,形似船底,故名。鞋头缀以彩色丝穗,多系女将穿用。《杨门女将》佘太君即穿此鞋。跷秦腔“踩绕”表演用具。模仿古代妇女三寸金莲。用木制作,外饰白袜和彩锻绣花小鞋,表演时缚在脚上,外罩彩锻灯笼裤,使其演员脚跟笼在其内,仅露出一双小脚。如秦腔《挂画》中就有此表演。踩跷在清康乾时秦腔舞台上就已出现,李声振《百戏竹枝词踏摇》就有“秦腔恒以此示娟”之说,后经魏长生改进,遂广用之,其后男旦多擅此技,后渐弃而失传。动物假形又称“兽形”“形儿”。秦腔演出道具之一。如虎形、狗形、龙形、牛形、蛇形、狮形、獒形等,以及大头娃娃、神鬼假面、张公背婆之头具等。动物形儿一般用布做兽身,画上不同的图纹和颜色,用纸壳做成兽头,有些形儿还安装有小机关,使之能够活动,增强真实感并配含表演。其中有专用的兽形,如“獒形”,是如狗的怪兽,身有花斑花纹,头长双角,系秦腔《狗咬赵盾》剧专用;“虎形”是如虎的布质假形,有四肢、虎头,上绘虎斑纹样,由人穿戴匍匐登场做戏,《三滴血朝山》一场有用;“蛇形”有能扭动的白色蛇,嘴内可吐红舌,眼睛还可闪闪发光,《白蛇传》剧专用。“鹿形”先用铁丝做成鹿头骨架,蒙以布料,上绘梅鹿斑纹,体高,头小,有角,脖颈修长,下身是个小帐子。做戏时二人着鹿裤,钻入小帐,一人在前掌握鹿头,一人在后躬为鹿身,身首相连配含表演。秦腔《七箭书》燃灯道人坐骑即是。 -
92019-10
[ 词条 ]秦腔文物
有关秦腔的历史文化遗产内容相当丰富,数量十分庞大,绝大部分已被列为国家级、省级文物加以保护。主要包括与秦腔历史相关的出土文物,如岩画、石像、戏俑、砖雕、铜镜等;散见于寺窟壁画中的乐舞、百戏、乐楼、题壁等;古代秦腔脸谱、木雕、刺绣戏画和版画戏画等;古代乐楼碑记、梨园会馆石碑、匾额等;古代秦腔戏衣、乐器、砌末实物遗存等;古代秦腔剧本抄本、刻本、刊本等;古代官方颁布禁演秦腔的政令、文告等;民国初年西安易俗社建社章程、报刊、创作剧本手稿原件等;延安时期文艺活动会址、场所,党的领导人对秦腔的题词、书信原件,及演出活动的照片、奖状、奖章、秦腔刊本等。部分秦腔文物一览表名称-年代-所在地靖远县吴家川陈家沟舞蹈岩画 春秋 靖远陈家川红砂岩悬壁嘉峪关黑山舞蹈岩画 秦汉 嘉峪关黑山悬壁绥德东汉墓画像石乐舞图 东汉 绥德县文物管理委员会酒泉丁家闸五号墓燕居行乐图 西晋 甘肃省博物馆紫阳北魏乐舞铜带板 北魏 安康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泾川南石窟乐伎浮雕 北魏 泾川南石窟彬县北魏石雕庙会百戏图 北魏 彬县文化馆敦煌莫高窟中唐第237窟舞台图 中唐 敦煌莫高窟第237窟礼泉唐郑仁泰墓乐舞佣群 唐 礼泉县昭陵博物馆礼泉唐牛进达墓女鼓伎佣 唐 礼泉县昭陵博物馆礼泉唐郑仁泰墓优伶侏儒佣 唐 礼泉县昭陵博物馆沙州寺院乐人奉仙等牒文 唐 敦煌研究院音声转帖 五代 敦煌研究院敦煌莫高窟第61窟舞台演出图 五代 敦煌莫高窟第61窟敦煌出行图(四幅)有百戏、乐队场面 晚唐 敦煌莫高窟第156、94、100、12 窟长安唐执失奉节墓舞女壁画 唐 陕西省博物馆礼泉唐李勣墓歌舞壁画 唐 礼泉县昭陵博物馆西安唐鲜于庭诲墓参军戏弄佣 唐 中国历史博物馆临潼唐庆山寺壁画乐伎图 唐 临潼县博物馆西安唐苏思勋墓乐舞壁画 唐 陕西省博物馆三原唐李寿石椁线刻乐舞图 唐 三原县博物馆勉县北宋墓铜镜杂剧图 北宋 勉县文化馆勉县北宋墓杂剧砖雕图 北宋 勉县文化馆甘泉宋墓秧歌舞砖雕 宋 延安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愉林窟演艺图 西夏 甘肃愉林第三窟愉林窟胡琴图(四只) 西夏 甘肃愉林第十窟清水宋墓舞台演戏砖雕(两块) 北宋 清水县文化馆天水南集宋墓演戏砖雕(七块) 北宋 天水市北道区文化馆户县元墓胡人骑驼击鼓俑 元 户县文物管理委员会陇西县西郊元代墓葬奏乐模制砖雕(四块) 元 陇西县文化馆景泰明代万历年间戏箱 明 天水明正德年间戏曲木 明 天水刘大有存凤翔明代戏曲版画 明 宝鸡市群众艺术馆高台县戏班供奉童子爷 明 高台县殷尚甲处景泰清代道具(鞭、把子) 清咸丰 绥德镇娘娘庙乐楼碑记 清乾隆 西安梨园会馆匾额与石碑 清乾隆 西安市戏剧研究所 灵台“天官赐福”喜屏 清光绪 甘肃灵台独店村王存狗藏乾隆五十三年(1778)秦腔《火烧新野》抄本 清乾隆 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同州梆子《画中人》《刺中山》《阴阳剑》《花赠剑》等抄本 清 陕西省艺术研究所手抄《瑞云亭》等秦腔剧本(共175本) 清 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周至清代秦腔刀枪把子(一箱54件) 1873年 周至哑柏镇上阳化村南街藏泾川清代门雕戏画(1套14页) 清 甘肃泾川县博物馆西和县三盛班庄王图 清光绪 中国艺术研究院灵台、泾川、景泰、张掖等保存清代戏衣 清光绪 灵台戏曲砖雕(三块) 清光绪 甘肃灵台县博物馆大荔同州梆子脸谱(4幅) 1886年 大荔三元堂同州梆子《司马懋断阴》刻本 1877年 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西安裕兴堂秦腔《诸葛观星》刻本 1895年 陕西省艺术研究所户县秦腔脸谱折子(100 面) 1896 西安市戏剧研究所 凤县秦腔戏箱 1875 户县西焦将村秦腔戏服 清同光 西安王宝钏寒窑(依《五典坡》剧情建造) 晚清 西安南郊曲江池村东鸿沟西安易俗社章程、创作剧目手稿等 民国 西安易俗社资料室西安易俗社剧院 民国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华池县南梁清音楼(革命历史文物)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宕昌县哈达铺戏楼(革命历史文物) 延安大礼堂(革命历史文物) 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延安文艺座谈会会址(革命历史文物) 延安杨家岭村延安戏曲活动照片(革命历史文物)延安时期毛泽东等领导人给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书信、题词手稿 -
92019-10
[ 词条 ]百部秦腔大系
秦腔传统经典剧目系列总汇。媒介为DVD光碟。孟云编。甘肃百通影视发展有限公司录制发行,2009年齐鲁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该公司从搜集剧本入手,调动陕、甘、宁等西北五省(区)100多家专业剧团和400多位秦腔名家,拯救秦腔艺术于濒临湮没之窘境,录制成像,制成光碟,收录约400余本(折)。按剧本内容,精中选精,依历史朝代,延揽殷商、两周、战国、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上下三千年之历史变迁,打造制作成百部秦腔大系光碟,尽显秦腔文化之厚重。百部秦腔大系传统经典剧目系列总汇朝代 剧目商周 开国图、无影簪、闯宫抱斗、文王回西岐、七箭书、黄河阵、碧游宫、渑池关、火化摘星楼战国 赵氏孤儿、卧薪尝胆、绝缨会、出棠邑、秦晋会、黄金台、庄子三探妻、太湖城、孙膑坐洞秦汉 水淹泗州、霸王别姬、未央宫、斩李广、兴汉图、玉虎坠、斩姚期、刘海砍樵、香山还愿三国 貂蝉、白逼宫、出五关、回荆州、长坂坡、火烧赤壁、大报仇、诸葛亮吊孝、白帝城托孤、葫芦峪隋唐 蛟龙驹(连台本戏)、汴梁图、南阳关、斩黄袍、斩白袍、春秋笔、罗成带箭、天仙配、乾坤带、唐王游地狱、打金枝、劈山救母、雁塔寺祭灵、薛刚反唐、牧羊圈、西厢记、五典坡(前本)、五典坡(后本)宋元 下河东、金沙滩、大破天门阵、杨八姐盗刀、四郎探母、忠烈千秋、昊天塔、辕门斩子、穆桂英大破洪州、血手印、八件衣、狸猶换太子(前后本)、铡丁勇、真假包公、包公三下阴、铡美案、包公赔情、秦香莲后传、火焰驹、游西湖、窦娥冤、情探、野猪林、徐九经升官记、帝王珠、清风亭明清 破宁国、九江口、春秋配、牡丹亭、朱元璋斩婿、法门寺、周仁回府、忠保国、孙安动本、哑女告状、玉蝉泪、白玉楼、玉堂春、生死牌、三滴血、卷席筒、梨花情、春江月、卖苗郎、墙头记、三娘教子、蝴蝶杯(前后本)、软玉屏(前后本)、十五贯、避尘珠、紫霞宫、四进士、双罗衫、桃李梅、对银杯、上煤山 -
82019-10
[ 词条 ]王魁娃
王魁娃(?~1921)清光绪年间秦腔演员。陕西西府人。清光绪中叶入陇县顺义班,后任该班班主,人称王班长。生平记戏百余本,以唱工见长,扮相俊美大方,嗓音清亮。擅演关公戏,所演《古城会》斩蔡阳时“拖刀”表演最具特色。常演剧目有《秋江月》之王震、《文王回西岐》之周文王、《司马拜台》之诸葛亮等。有丰富的艺术实践,每演出“斗祭酒”戏,都以奇特设计击败其他戏班,使顺义班为八小班之首。在陇县及甘肃平凉一带久负盛名。约于1921年前去世,终年40多岁。 -
82019-10
[ 词条 ]陈世美
秦腔《铡美案》中的人物造型。人物见于《秦香莲》鼓词、《陈世美宝卷》(又名《雪梅宝卷》)《琵琶记》弹词等。被各种戏曲作品标立为利令智昏、负心男子的典型。在秦腔剧目中的存在空间很小,仅作为《铡美案》的人物造型存在,其名妇孺皆知。陈世美为宋仁宗朝人,袓籍湖广均州。大比之年,告别父母及结发妻子秦香莲,进京求仕。金榜题名后,隐瞒真情被招为东床驸马。三年后发妻秦氏携儿带女千里寻夫,陈世美非但拒不相认,还差家将杀妻灭子,后被包拯铜铡正法。该人物造型属生行。王彦武、刘易平、王正端、苏育民、康正绪、王正民、王新民等都曾饰演过这一角色。其扮相为俊扮,挂黑三绺,戴纱帽加驸马套,系网子、梢子,外穿团龙红蟒,围玉带,内穿青褶子,系大带,下穿红彩裤,足穿厚底高靴。渭南市秦剧团罗华饰《铡美案》之陈世美(王正强提供) -
82019-10
[ 词条 ]李范
李范(生卒年不详)清光绪年间秦腔演员。工须生,清光绪初年玉盛班之台柱,与二楼子齐名。陕西泾阳县石桥人。其唱做到家,处处动人。尤擅演道袍、纱帽戏,如《煤山杀宫》之崇祯、《李渊辞朝》之李渊、《鸿门宴》之刘邦、《金桃会》之苏秦、《铜台解围》之寇准、《审石龙》之闵鹊等角色。名震陕甘二省。王绍猷以诗赞曰:“壮士舞剑,无懈可击,名成人远,誉满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