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67 条相关资源
-
292019-11
[ 新闻 ]咸阳第二届文化艺术节秦腔大赛总决赛举行
9月5日下午,咸阳市第二届文化艺术节“秦声秦韵·魅力咸阳”秦腔大赛总决赛暨颁奖仪式在彬州市彬州剧院举行。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俊民观看演出并为获奖选手颁奖。来源:咸阳日报 -
272019-11
[ 新闻 ]一场隆重的秦腔活动周六银川上演!汇聚西北秦腔名家,数位梅花奖得主登台!
8月17日星期六19:00,银川市第五届“梨园秦韵”秦腔票友大赛暨优秀剧目展演将在银川市兴庆区玉皇阁文化广场盛大开幕,本次启动仪式融艺术性、文化性、专业性于一体,届时将有数位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登台演出,让票友们看好戏,过足瘾!来源:搜狐新闻 -
132020-01
[ 词条 ]赵新启
赵新启(1921~2006)秦腔演员。工丑。陕西户县人。9岁学艺,师承田利民。12岁登台。其后辗转于宝鸡,汉中一带,后又至四川广元。1956年到天水地区秦剧团。其口齿利落,吐字清晰,嗓音清亮,表演朴实。年轻时常演美猴王、石迁、赵飞等角色。中年以后以演彩旦、文丑、大丑、小丑为主。擅演剧目有《小姑贤》《拾玉镯》《潘金莲》《游龟山》《捉鹌鹑》等。赵新启饰《小姑贤》之姚氏(王正强提供) -
172019-10
[ 词条 ]曲牌
曲牌俗称“牌子”或“牌子曲”。起源甚早,先秦时代的“郑声”“秦声”“赵声”及汉魏乐府的“相和三调”等,都是它的先声。隋唐时期,燕乐新声滥流,乐工歌妓大兴制歌填词,促成“倚声真词”的创作方法和“歌诗”向“歌词”的转变。并依吐字、演唱、曲调等特点,总体上分为北曲、南曲两类。至宋代,北曲广泛采用民间曲调,丰富自己的音乐内容。至今有些曲牌的名称,还保留着北方少数民族的语言译音,如[魔含罗][唐兀歹][阿那忽][忽都白]等;尤其[霓裳中序第一][六么令][六么序][六么遍][小梁州][八声甘州][梁州第七][菩萨梁州][伊州遍][菩萨梁州]等,显系源于唐代西凉大曲的曲调。可见,北曲也融会了甘肃河西和北方各民族音乐文化的成果。金元时期,北曲分为剧曲、散曲、杂曲三大类。居岫用于杂剧,散曲多为清唱,杂曲传承于市井民间。每曲各有专名,但仅“曲之调名,今俗曰‘牌名’”(明王骥德《曲律》)而已,与曲调内容无关。如秦腔弦乐曲牌[柳青娘],据敦煌《唐音癸签》卷十三载,“[柳青娘]者,岂亦歌妓名欤,后逐沿为曲名欤。”其数量之多,不可悉记,据《太和正音谱》所列,北曲共有335支曲牌;成书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的《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中,共收北曲套曲185套,南北合套套曲36套;另有南曲的引、正曲、集曲1513支,北曲581支,总共达4466支之巨。这些曲调,不仅是明代以前北曲杂剧和南戏传奇等戏曲唱腔形成的基础,还促成明代昆山腔、弋阳腔甚至包括秦腔在内的各种民间戏曲剧种的问世。而且目前仍有许多以曲牌为唱腔组织单位的西北民间地方戏曲依然十分活跃。宋代诸宫调及牌子类说唱曲艺,都是以曲牌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即便板式变化体,同样是在曲牌体基础上发展而成。甘肃秦腔便是“板式加曲牌,曲牌加佛曲”的声腔体制,这种表现方式,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逐渐销迹。此外,还有[乌马][江儿水]专供演奏的器乐曲牌,秦腔器乐曲牌就有数百支,常用者近百曲。依曲牌音乐感情表现特点,分为欢音曲牌、苦音曲牌两类。依演奏乐器的不同,分为弦索曲牌和唢呐曲牌。弦索曲牌又分为丝弦曲牌、笛子曲牌、莖管曲牌三类。唢呐曲牌分为唢呐曲牌、海笛曲牌两类。这些曲牌,除配合动作、辅助唱念、表演和表现戏剧情节外,还能起到渲染舞台气氛、吸引观众的作用。曲牌溯源秦腔弦索曲牌来源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传统秦腔中所固有的,如[大开门][小开门][张良归山][梳妆台][钻天哨][八声甘州]等;二是来自于西北民间小调,如[小放牛]绣荷包][柳青][石榴花]等;三是来自昆曲的曲牌,如[水龙吟][大红袍][堆花点将][一里和风]等。唢呐曲牌来源有三个,一是关中民间婚丧吹打乐,如[闹元宵][雪花飘][黑驴赶脚][鬼推磨]等;二是来自昆曲,如[黄龙滚][新水令][锦繁开][要孩儿]等;三是来自古代车乐,如[女点将][毛点将][八句粉蝶][一支花]等。另外还从汉剧、京剧中引进了不少。曲牌形式秦腔曲牌按其表现形式分为器乐牌子、干念牌子和干唱牌子三种。①器乐牌子。由弦索或唢呐演奏的纯器乐牌子曲。使用形式上,既可夹插在唱腔之中,如《辕门斩子》杨延景唱腔,就有[欢音跳门坎]和[苦音跳门坎]曲牌的演奏,配合杨延景跪拜、思索、揉膝、恨盔等一系列表演动作;《河湾洗衣》田赛花唱腔也插入[杀妲己](亦称[哭剑])牌子曲,配合着田赛花祭奠亡母时焚香、化表、哀哭等表演,也渲染出人物内心的悲痛和愁肠,以及伤感、悲凉的戏剧感情。但更多则以单独演奏的形式,烘托舞台气氛,刻画人物形象。[扭门栓]属欢音类曲牌,秦腔《火焰驹》黄桂英出场亮相,就演奏了它,还用于小旦开门、相会等;《屠夫状元》胡三亮宝,《书堂合婚》刘备和孙尚香拜堂,《打金枝》的大拜寿等,奏的是[点花开][小桃红];《玉虎坠》中贺其卷上场,演奏的是节奏怪异的[钻烟筒],一听即知这是个行为诡秘、心术不正之徒。唢呐曲牌多用于升帐、点将、起兵、迎宾、祭奠等场面,《群英会》《雁门关》《破洪州》《黄鹤楼》《杨门女将》等戏,都有[八句粉蝶][毛点将][女点将][流水空场][王昭君]等唢呐曲牌。戏终还要吹奏[全尾声]。②干念牌子。秦腔中的[八句骈][蛇雀燕][板歌子][道歌子][扑灯峨][道贯古今]等,都属干念牌子。其格式固定,锣鼓伴奏。最初可能也是可唱的曲牌,后来去其曲调,变为有锣鼓伴奏的干念。③干唱牌子。即有词有曲的可唱牌子曲。尤其甘肃秦腔和西府秦腔中,所存数量不少,约有七八十支,如[县官令][状元令][中军令][元帅令][出对子][佛祭子][高腔][佛号][油葫芦][回回帽][毛炸雄威][听五更][钻草令][吹腔][劝善调][二黄腔][鸿雁飞]等皆是。干唱牌子有源于昆曲的,有来自佛曲的,也有来自高腔、民间的,还有从京剧中借移的。目前,除个别剧目中仍有演唱外,大都已失传。曲牌形式秦腔曲牌按其表现形式分为器乐牌子、干念牌子和干唱牌子三种。①器乐牌子。由弦索或唢吶演奏的纯器乐牌子曲。使用形式上,既可夹插在唱腔之中,如《辕门新子》杨延景唱腔,就有[欢音门坎]和[苦音跳门坎]曲牌的演奏,配合杨延景跪拜、思索、揉膝、恨盔等一系列表演动作;《河湾洗衣》田赛花唱腔也插入[杀妲己](亦称[哭剑])牌子曲,配合着田赛花祭奠亡母时焚香、化表、哀哭等表演,也渲染出人物内心的悲痛和愁肠,以及伤感、悲凉的戏剧感情。但更多则以单独演奏的形式,烘托舞台气氛,刻画人物形象。[扭门栓]属欢音类曲牌,秦腔《火焰驹》黄桂英出场亮相,就演奏了它,还用于小旦开门、相会等《屠夫状元》胡三亮宝,《书堂合婚》刘备和孙尚香拜堂,《打金枝》的大拜寿等,奏的是[点花开][小桃红];《玉虎坠》中贺其卷上场,演奏的是节奏怪异的[钻烟筒],一听即知这是个行为诡秘、心术不正之徒。唢呐曲牌多用于升帐点将、起兵、迎宾、祭奠等场面,《群英会》《雁门关》《破洪州》《黄鹤楼》《杨门女将》等戏,都有[八句粉蝶][毛点将][女点将][流水空场][王昭君]等唢呐曲牌。戏终还要吹奏[全尾声]。②干念牌子。秦腔中的[八句骈][蛇雀燕][板歌子][道歌子][扑灯娥][道贯古今]等,都属干念牌子。其格式固定,锣鼓伴奏。最初可能也是可唱的曲牌,后来去其曲调,变为有锣鼓伴奏的干念。③干唱牌子。即有词有曲的可唱牌子曲。尤其甘肃秦腔和西府秦腔中,所存数量不少,约有七八十支,如[县官令][状元令][中军令][元帅令][出对子][佛祭子][高腔][佛号][油葫芦][回回帽][毛炸雄威][听五更][钻草令][吹腔][劝善调][二黄腔][鸿雁飞]等皆是。干唱牌子有源于昆曲的,有来自佛曲的,也有来自高腔、民间的,还有从京剧中借移的。目前,除个别剧目中仍有演唱外,大都已失传。 -
82019-10
[ 词条 ]背旦
又称“张公背婆”。秦腔演出中特技用品的一种。表演装扮之一。用于秦腔《双明珠》一剧。即利用扎判假形一人扮演两个角色。假形的做法是:用竹子扎成胸廓架子,张公的头形由颈伸出。胸廓架子上套上道袍,两只空袖弯道演员身后固定,恰似搂住背在背上的张婆。腰间扎上用竹梢子做好的半圆形下身和双腿(亦可用小棉被卷成筒状,缚在演员后腰之上)。穿上彩裤,系上彩鞋扮成张婆。演员本人的真手,则一手搭在张公假形的肩上,一手暗从袖中抽出,并伸入张公假胸廓内,握住张公头形柄,操纵头形根据需要俯仰转动。余下的一袖则由张公假形肩上搭至其胸前固定。旦角演员手执木偶老头头具,下半身穿老头服饰,黑裤白袜双梁鞋,扮成张公双腿,走老生身架,上半身为旦角装扮,以女旦身段表演,边唱边表演,随时拨弄老头偶形,使其转头、眨眼,与之交流,一旦扮演二角,形成“张公背婆”形象。 -
82019-10
[ 词条 ]化妆
秦腔人物造型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化妆用品和饰品,对剧中人物的面部、头部进行装饰美化,使其外形容貌突出个性、身份,并与服饰、环境、气氛相协调,达到戏剧所要求的装扮造型效果。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秦腔现代戏的兴起,舞台上的秦腔化妆分为传统戏化妆和现代戏化妆两大类。①传统戏化妆。传统戏中,依行当的不同,分为生旦化妆和净丑化妆两类,同时又分为面部化妆和头部化妆两部分,其中生行、旦行面部化妆为“俊扮”,并有“粉妆”“油妆”的区别;净行、丑行(包括丑旦)的面部化妆则采用勾画脸谱。面部化妆的总体特征是夸张化、程式化、谱式化。由于旦角头上佩戴的各种饰物名目繁多,发型也多种多样,头部化妆比较复杂;生、净、丑行相对较为简单,发式上广泛采用扎梳成各种不同造型的假发和头套,男性人物主要有甩发、头套辫子、孩儿发、蓬头等,女性发式主要有大头、古装头、旗头等。②现代戏化妆。秦腔现代戏化妆参照话厕绘形化妆手法,根据剧中人物年龄、身份、性格、处境等,敷以不同的底色,较话剧略显夸张。青年男女多为俊扮,擦粉抹脂填眉描眼点唇;年老之人仅在本色脸上淡画眉毛。偶有塑型化妆或肖像化妆,即用口香糖粘高鼻梁,大腿帮,并按真实人物形象进行面部造型。胡须则用松香酒精胶粘贴预制胡套,或用毛发贴于脸上长须部位,再用发剪按需剪好。也有用人发制成不同发型、不同颜色的假发和头套,也可利用演员的真发,或者在真发之上用假片补充,有些人物还需贴假睫毛、假眉毛等,以达到剧中人物造型的要求。 -
82019-10
[ 词条 ]耿家脸谱
耿(忠义)派脸谱耿忠义的脸谱,也是独树一帜。被人尊之为“耿家脸谱”而备受推崇,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已成流行趋势,并进入市场领域、小吃摊贩、商店字号等均作为广告张贴画,居民厅堂之陈设、节令所贴之门神而广为传用。“耿家金谱”社会风靡之广,至今依然作为兰州的一种文化符号而享誉民间。由此推动了甘肃秦腔脸谱传承和发展。“耿家脸谱”与“耿派表演”是一致的。它既不同于京剧脸谱,也不同于陕西秦腔脸谱。其最突出的特点是瘦而长。讲究庄重、夸张、形象、干净而美观。其笔锋如芒,勾勒入微,骨路棱棱,性格鲜明。因此,“耿家脸谱”不仅成为甘肃演员遵循的范本,而且也成为广传民间的美术品。“耿家脸谱”讲究性格化,讲究鲜明的色彩对比。如包拯的脸谱,不像京剧那样画成一片黑紫。他在包拯的额头不仅画有白色月牙,而且还画了红色的太阳,象征包拯明并日月两只眼睛画得很庄重,显得公正无私。脸腾染成粉红色,给人以爽朗、亲切之感,以示其忠诚廉明。又如张飞脸谱,在额头左右,画上两朵逗人梅花,突出喜辣之相,使人玩味不已。耿家脸谱的笔锋,如银钩铁划,很有点国画和书法的味道。如画《五岳图》中黄飞虎眼旁的鱼纹,细细地顺笔两扫,立显庄严威武之神韵。画《黄花山》中闻仲的腮纹,刚劲凌厉,酷似齐白石笔下的虾须,翼然飘动。耿家脸谱中,还有些其他剧种所没有的特殊人物造型。如《鸡头关》中英勇善战的女将穆兰英,其脸谱设计很奇特,右睑是美丽的花旦妆,左脸是狰狞的花面,斜眉怪眼,巨口獠牙,额、鬓、左颊染成绿色,以示其有大片青记。这个戏在表演上,也是半旦半净,有特殊技巧。耿在晚年也不再演此剧,现已失传,仅存脸谱而已。耿(忠义)派代表剧目与传承耿忠义戏路很宽。花脸剧目有《火焰驹》《黄花山》《破方腊》《破渑池》《斧劈老君堂》《血诏带》《游西湖》《五岳图》《虎囊弹》《鸿门宴》《庞涓捜车》《严世藩捜杯》《马芳困城》《老君堂》《黄飞虎赶驾》《斩侯英》《游西湖》以及《捜杯》《捜草》等;须生戏有《法门寺》《灯棚失子》《八义图》〈五花马》《灭六国》《精忠传》等;老生戏有《黄金台》《太和城》《放承恩》《八义图》《法门寺》《秋胡戏妻》《审姜理》《李陵碑》等百余出。耿忠义一生培养的戏剧人才很多,赵福海、杨金民均为其真传弟子。此二人又承师授徒,如此推衍,又教出刘新荣,刘新荣又教出张菁,还有王镇江、段永华等,当属耿派第四代传人。他们虽然年过七旬,迄今仍活跃于舞台。民间崇尚耿派艺术的好家更是数不胜数。由此相衍传承,代代发展,使“耿派”艺术不断发扬光大。赵福海原名玉德。甘肃秦腔演员。主工毛净。生于1887年。甘肃陇西县人。12岁入忠义社学艺,师承耿忠义。先后在甘肃育云社、文化社、福利社、靖远剧社搭班唱戏。代表剧目有《马踏五营》《大雪山》《破渑池》等。为人秉性强悍,不畏强暴,曾因兵匪调戏女演员,打伤若干兵匪而拘捕,备受苦刑,终未屈服。1955年调入甘肃省戏曲艺术研究会,口述秦腔剧目130余本,绘制耿派脸谱150幅。1954年选为甘肃省第二届大代1962去世杨金民甘肃秦腔演员,原工须生,后改毛净。生于1914年。银川市人。最早入陕西戏班,1932年到甘肃,先在靖远丁振华戏班,后到兰州文化社,1992年去世。其演技深受耿忠义表演风格影响,成为“耿派”主要继承者。如《火焰驹》之艾谦、《白逼宫》之曹操、《游西湖》之贾似道等,从脸谱、台架、姿势均有耿派风范。一生演剧甚多,尤以《白逼宫》一戏最享盛名。王镇江甘肃秦腔演员。主工二净,兼演武生并擅司鼓。生于1939年。甘肃兰州市人。8岁入一豫剧私家班学戏,过硬的幼功深得名家李益华、彭安民所赏识,从此拜彭安民、曹福成为师,并成为兰州工人剧团的正式演员。后又被“耿(忠义)派”第三代传人刘新荣收为弟子,亲授《黄华之》、《白逼宫》之曹操、《火焰驹》之艾谦、《黑访白》之敬德、《灭方腊》之方腊、《一捧雪》之严世藩、《高平关》之赵匡胤、《太和城》之孙武子、《潞安州》之陆登、《盘门》之田单、《炮烙柱》之梅伯、《五岳图》之张奎等耿派戏。也基本掌握了耿家火彩戏及“三杆子”“三鞭子”“盘头过顶”“老龙晒背”“背顶”“彩鞭打碗”等特技绝活。作为“耿派”表演艺术唯一的第四代传人,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963年调入定西地区秦剧团,“文化大革命”中传统戏禁演后,又专工司鼓,并对“耿家脸谱”临摹研习,目前能演100多本传统戏。1979年调入甘肃省艺术学校,任打击乐教师,1996年退休。 -
82019-10
[ 词条 ]东城子
东城子(1895~1939)清光绪秦腔演员。工须生,兼演旦行。甘肃通渭县人。真名王进民,10岁在家乡跟班学艺,先工旦后易须生。出师后在武山搭班。1929年与甘谷旦角演员李岁热相约,到甘谷搭班卖戏,名震一时。1934年,任建清创建“祥盛社”后,慕其名声邀其入伙,遂成该社台柱。嗓音圆润,表演洒脱飘逸,精巧娴熟,为任建清所器重。擅长文须生和旦角,有时在一出戏同时扮演男女角色,为人称奇。如在《劈山救母》中既扮王桂英,又饰二郎神《闯宫抱斗》前扮抱柱的梅伯,后扮抱斗的姜后。演须生戏,口条、帽翘功夫都十分出色,口条弹到纱帽翘上又轻轻回弹下来,显得潇洒利落;帽翘左停右摆,左摆右停,表演十分顺手。擅演《皇姑打朝》之福吉女、《杀驿》之吴承恩、《花田错》之鲁智深、《善士亭》之孟月华、《赶坡》之王宝钏、《辕门斩子》之杨延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