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67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张庆美
(1870~1947)清光绪秦腔演员。工老生、须生,并精于京剧、汉剧。又名张大少。出身于湖北省郧阳县城关镇一个封建官吏家庭,其父曾任河南省寿阳县知县。张庆美少时私塾就读,酷爱戏曲。1884年弃学赴湖北老河口汉剧社学艺。因有损家族门庭之耀,1888年被迫赴宁夏舅父处读书,再次弃学入当地满人将军京剧团学艺。天赋甚高,尊师好学,不久登台演出并初露锋芒,后随团从戎于董福祥部下。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之时,随部护送光绪帝逃往西安。1906年解甲从艺,入陕西项老板汉剧社。1911年汉剧社遇战乱解散,入甘肃董志塬三胜班、清顺班、太昌王家戏班等改唱秦腔。由于掌握京剧、汉剧的表演形式,并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和表演水平,加之虚心好学,求教各著名秦腔演员,刻苦学习秦腔方言,聚众家所长为己有,技艺日有所长,戏路渐宽,表演娴熟,颇具特色,名扬陇东。1933年任宁县早胜振兴社主教练。1940年因年迈体弱退艺。代表剧目很多,尤以 《打龙袍》之郑子明、《牧虎关》之高旺、《取洛阳》之马武、《张松献川》之张松、《苏护进妲己》之崇黑虎等最负盛名。其中饰演《张松献川》之张松,道白全用四川方言,表现了张松的雄辨才能。培养了翟登云、杨德山、屈海山、刘振忠、王兴民等一批较有影响力的学生。 -
82019-10
[ 词条 ]诸葛亮
秦腔三国戏中人物造型。人物见于《三国志》《三国演义》等。三国戏中重要人物,以其为主要角色的秦腔剧目有《三顾茅庐》《博龙草》《诸葛亮招亲》《火烧博望屯》《汉阳院》《舌战群儒》《临江赴宴》《三闯辕门》《火烧赤壁》《华容道》《鲁肃献金》《讨荆州》《诸葛亮吊孝》《张松献地图》《金雁桥》《收李》《战马超》《取都城》《定军山》《大报仇》《连营寨》《八阵图》《五路伐萄》《取街亭》《天水关》《空城计》《斩马谡》《木门道》《葫芦峪》《五丈原》等。三国蜀相,生于181年,阳都人,字孔明。隐居隆中,人称“卧龙”。刘备三顾茅庐而出并被拜为军师,在辅佐刘备打下蜀汉基业后,被封为武乡侯。刘备死后,仍辅佐后主刘禅,整官制,修法度,志复中原,屡次北伐,与魏相战,最终积劳成疾,234年卒于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军中。终年54岁,谥为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三国志?蜀》有传。后民间小说、戏曲多将其刻画为通晓阴阳、料事如神的先觉先知和沉稳老练、足智多谋,对国家鞠躬尽痒、死而后已的忠国楷模。秦腔中此人物属生行,由须生应工。薛志秀饰《葫芦峪》之诸葛亮(王正强提供)①饰演演员。三元官、银福子、黄娃、刘立杰、平定儿、水娃子、白相、王文鹏、郗德育、谢鸿民、刘毓中、刘易平、张德明、姜能易、温警学、焦晓春、薛志秀等都饰演过这一人物。其中,王文鹏在《葫芦峪》中,擅用鼻音大段演唱[阴司慢板],表现出诸葛亮在弥留之际苦苦扎挣、有气无力的形象,成为范例。青年后学凡演此剧者,无一不遵此唱法,王文鹏由此而得“活孔明,死诸葛”之誉;郗德育演《司马拜台》诸葛亮的变脸时,采用气功控制全身血气,水袖一扬,脸色突然变得蜡黄,被称为“绝活”;张德明在《回荆州》中演“接驾”,用西府腔一口气唱出100多句的大段唱腔,成为他的成名之作,此二人也得“活孔明”之誉。②人物扮相。诸葛亮在秦腔中为俊扮,戴八卦巾(多为紫色),挂黑三络(见口条)。《葫芦峪拜台》一场中改挂麻三绺,穿紫色八卦衣,青彩裤、厚底靴;《借东风》中披黑篷头,头戴莲花冠、二龙箍,穿法衣、青素糟子,系绦子,脚蹬白布抹、云头履;《回荆州接驾》一折里,头戴草帽圈,穿青素褶子、白水裙、系板带;《葫芦峪祭灯》中戴相貂、着黑蟒、挂玉带、蹬朝靴。其中,《葫芦峪》一戏中,还穿插两次变脸特技,第一次在《司马拜台》一场,司马懿身穿凤冠霞帔仿学女人模样于城下参拜,诸葛亮见之,气得恶火攻心,脸色蜡黄。据传当年郗德育演出时,借助气功控制血液流通而使颜面变黄,但更多饰此角色者大都采用现场背身化妆;第二次在《五丈原》一场,主要刻画诸葛亮最后弥留于世之形象,先以半黄改妆,最后以全黄定妆,同时浓墨重笔勾画眼圈,白笔在鼻下勾出两道长长的鼻涕,身腿僵硬,双臂垂落,意味着寿终正寝。 -
82019-10
[ 词条 ]雷大坪
雷大坪(生卒年不详)清光绪年间秦腔演员。本工须生,后工老生。原籍陕西周至,后迁居眉县。清光绪初年,将周至腔、礼泉腔融合,创造出西府腔。为眉县“华庆班”领班和台柱,人称“雷班长”。后在“永顺班”搭班。以饰演孔明、关羽、李白、岳飞之类角色最为拿手,尤其演《赵德胜带箭》之赵德胜一角最享盛名。一生最擅于唱功,其“发音出自丹田,唱纯天罡音,端起端落,声如金石”,被誉为“绝调”。在陕西西府和甘肃陇东颇负盛名。 -
82019-10
[ 词条 ]易俗社白话杂志
陕西易俗社编辑出版的综合戏曲刊物。经“中华民国邮政局特准挂号认为新闻纸类”。也是秦腔艺术团体公开发行的最早刊物。1914年1月创刊于西安。月刊。是易俗社“补助社会教育、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杂志设通论、专论、杂纂、诗歌、大事记等专栏。先后发表易俗社作家的许多重要文稿,主要宣传易俗社的秦腔改革主张,弘扬秦腔艺术的优良传统,评介该社在剧本创作、演出活动、表演特色、演员培养及音乐、舞美等方面的成就。李桐轩的剧目专著《甄别旧戏草》及论文《影戏改革谈》《求明白》等都在该刊首次刊出。同年5月,因白朗起义波及陕西而停刊。共出4期。 -
82019-10
[ 词条 ]滚白
见滚板。 -
82019-10
[ 词条 ]甘肃戏剧红梅奖
也称“红梅奖”。由甘肃省文联、甘肃省戏剧家协会创办于2001年。是甘肃全省戏剧艺术最高奖。旨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和奖励在甘肃省戏剧表演艺术上取得突出成就,做出较大贡献的中青年戏剧演员,使甘肃戏剧表演艺术水平不断提高。甘肃省内各级专业戏剧院(团)的中青年优秀演员、社会各行业及民间所办职业剧团的演员,必须成为甘肃省戏剧家协会正式会员,方可参加评选。参加“红梅奖”评选的演员,必须在每届评选开始之前的两年内,在省内戏剧舞台上有公演剧目。“红梅奖”评选以表演艺术为主,同时注重参评演员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要求有良好的人品、戏德,提倡德艺双馨。评委会对参评演员的基本功、表演技艺、创造舞台形象的能力做全面考证,尤其要考虑其在表演艺术上是否有所发展,是否有个人的独创性,是否能代表一定时期内甘肃省表演艺术的最高水平。 -
82019-10
[ 词条 ]二倒板
亦称[倒板][导板][二导板]。秦腔唱腔辅助板式之一。腔词仅有一个上句,下即倒板,不能独立成段。偶尔也有用下句者,如《祭灯》诸葛亮“后帐里转来了诸葛孔明”便是下句[二倒板]腔。通常置于成套大段唱腔之前或之中,作为众多板式联套的引渡与串线,或引导唱腔过渡到其他板式。唱词多为十字、七字句式,唱腔多为两个腔节,第一腔节(即前六字或前四字)以整板的节拍(多为有板无眼的四一拍子)唱出,第二腔节(后四字或后三可以为板,可以为板,以板演唱者居多。[二倒板]依节奏、曲调的结构变化与扩充,还派生出[倒板腔[[倒板带把腔][倒板序子腔]等多种变体;又依腔速的变化和旋律的简繁,生出[慢二倒板腔];依调式音阶的不同,生出[欢音二倒板腔]和[苦音二倒板腔]两种表现不同感情的腔调。①[慢二倒板]。即腔速缓慢的[二倒板]。分欢、苦音两体。[欢音慢二倒板]如《辕门斩子》杨延景所唱“焦赞传孟良禀太娘来到”[[苦音慢二倒板]如《铡美案》秦香莲所唱“包相爷与我细讲一遍”。②[紧二倒板]。即腔速急紧的[二倒板]。分欢、苦音两体。[欢音紧二倒板]如《空城计》诸葛亮所唱的“想当年卧龙岗修真养性”即是,[苦音紧二倒板]如《辕门斩子》杨延景所唱“我杨家投宋来不要人保”即是。③[串字句二倒板]。因唱词加用串句子,促成在原来一个上句腔基础上发展成为多句腔的上、下句结构,由此形成它的唱腔音乐也相应做出扩充。[串字句二倒板]并不常见,仅《走雪》曹玉莲所唱“桑林镇新集儿,问罢君子口中言,前边不远光华山。狼虫儿虎豹儿有千万”等唱腔用过。 -
82019-10
[ 词条 ]陕西戏剧红梅大赛
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主办的省级戏曲赛事活动之一。也是陕西省戏剧家协会实施培养优秀戏剧人才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弘扬民族文化,推出戏曲人才。自2003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了六届。历届大赛全省共有30多个专业戏曲院团的4000多名演员、演奏员报名参加,参赛剧目涵盖了全省主要剧种和行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