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67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润润子
见张(润润子)派。 -
82019-10
[ 词条 ]银福子
银福子(生卒年不详)清末秦腔演员。工须生。原名李银福。陕西户县人。清光绪年间,因擅演道袍、纱帽戏而在金盛班成名。其声如铜钟,开口音阔韵足,字正腔圆,论其唱工,断可言其为当时秦中须生之冠。尤以《金沙滩》《湘江会》《辕门斩子》《四郎探母》《祭灯》《观星》《斩韩信》《调寇》等剧目最为拿手。王绍猷以诗赞曰:“太华孤峰,风月无边,朝阳鸣凤,声闻于天。”唯其不足者,身材短小,不宜靠甲。 -
82019-10
[ 词条 ]刘丰收
刘丰收(生卒年不详)清末秦腔演员。工须生,清同治与光绪金玉班之台柱。陕西富平县人。其人仪表绝俗、声似铜铃、喉如铁笛,为观众所称道。擅演红生、王帽、靠甲戏,以《滚龙床》《红拆书》《汗梁图》《铁冠图》等剧目最为精湛。王绍猷以诗赞其为“菊林孤隼,梨园长鲸,名垂关辅,雁过留声”。 -
82019-10
[ 词条 ]灯彩
秦腔舞台灯光照明和电光造型的总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前,农村秦腔戏班演出夜戏,台口悬挂两盏清油碗,点燃浸在油碗中的棉花捻子充作照明。四十年代以后,逐渐被汽灯所代替。最早使用汽灯照明的是西安易俗社,约始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夜晚演出,台口悬挂三盏汽灯,每盏800支光,开秦腔汽灯照明之先河。汽灯的普及是在四十年代后期,有的戏班演出《杀子报》、全本《铁莲花》等凡有大卸八块之类凶杀情节戏时,为增强恐怖阴森气氛,在汽灯上蒙以色纸,又形成色光照明效果。1933年,易俗社又率先启用电灯照明。随着电业的发展和舞台制景的使用,又出现机关布景光布。1947,上海布景师陶渠在西安成立光武布景公司,随后朱进财创立新时布景公司,继之又有倪冰生、管芙英兄弟合办花宫布景社,都经营机关布景与电光布景的绘制与出租。同年易俗社在《韩宝英》的演出中,首次使用了机关布景与电光布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剧场、剧团不只照明普遍使用电源,也出现了聚光灯、云灯等舞台灯具,1958年前后,各剧团陆续配备了电阻节光器、自耦变压器,还采用拨丁或分级闸刀控制。六十年代中叶,2000瓦反射型聚灯泡基本代替了聚光灯泡和云灯泡,西安各秦腔团普遍有了舞台幻灯机,并经改装研制成双头、三头投景幻灯机,投射出如跑云、失火、大海、雷电、太阳、月亮、爆炸、飞机、海鸥等特技效果。七十年代,卤素光用,云灯代了云灯。八十年代以后,舞台灯具不仅实现了数字化、计算机自动控制,舞台灯光还成为一门学问,还带动起舞台灯光设计专业队伍的形成。 -
82019-10
[ 词条 ]三元官
见李(三元官)派。 -
82019-10
[ 词条 ]关羽
秦腔三国戏中人物造型。此人物见于《三国志》《三国演义》等。以关羽为主要角色的剧目有秦腔抄本《下宛城》《火烧新野》和《单刀会》《战长沙》《古城会》《华容道》《关羽挑袍》《出五关》《斩颜良》《斩蔡阳》《三结义》《虎牢关》《斩华雄》《困下邳》《困土山》《卧牛山》《三请贤》《讨荆州》《刮骨疗毒》《走麦城》等。关羽字云长,刘备桃园结义兄弟之一,位列蜀汉五虎上将之首。其儒雅、高傲、英武、重义之人物性格,被历史传说所神话。在舞台表演乃至唱腔及行腔演唱上,还形成“红生”这一独立行当门类,并与其他生角相区别。此人物属生行,以红生应工。三元官、张寿容、王宝童、陈明德、王魁娃、牛宝山、赵二、刘丰收、王登观、侯烈、李锐、郭育民、谢玉堂、杨改民、孙双钱、何家彦、杨启华、阎国斌、张镇中、徐正国、康正中、王秉中、刘全禄、刘金荣、景乐民、王超民、王正廉、陈易平、张全易、张新裳、单克民、朱慕民、贺忠宏、张江中等都饰演过这一角色。出场时勾红脸,点七星麻子,卧蚕眉,挂特制五绺黑髯口,牵巾,戴绿色夫子巾或夫子盔,扎绿色关羽靠,搭三肩,下穿红彩裤,足穿绿色虎头靴,持青龙偃月刀。贺忠宏饰关羽 -
82019-10
[ 词条 ]行头
见戏衣。 -
82019-10
[ 词条 ]王(天民)派
王(天民)派 王天民创造的唱腔流派。王天民(1914~1972),秦腔旦角演员。初工小生,后改工小旦。字子纯,乳名天贵,袓籍陕西岐山,生于西安。10岁考入陕西易俗社,师承呼延鑫、党甘亭,也受陈雨农不少教诲。是继刘箴俗之后最受观众拥戴的名旦之一。1932年、1937年曾两度入京演出,当时的《京报》《全民报》以及天津《大公报》,纷纷撰文称赞他“天生丽质,声韵尤佳,身段自然美观”“刻画入微,形容尽到”,并“有(程)砚秋之端丽,(荀)慧生之娇媚”,一时趋者若狂,名动京津,众口赠以“陕西梅兰芳”之徽号。王天民之唱,声色工委,妙造自然,娇媚艳美,字正腔圆,板式音律之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内容,行腔运调之内体现着高度的艺术技巧,故能给人以回味无穷、美不胜收之感,并在当时独尊一派,堪称佳音。王天民(易俗社提供)王(天民)派艺术特色王天民嗓音调门虽然不高,音色却尤为“清雅缠绵”,“其声若莺儿,若笙簧”,这就促成他的唱腔极尽娓娓柔腻之能事。《柜中缘》许翠莲唱腔“许翠莲来好羞惭”一段[摇板],本属平铺直叙的腔儿,然他却唱得细腻精到、幽婉抒情,其中“这才是手不逗红”的“红”字,若吞若吐,欲言又止,即吐即收之间,活现了一位小家碧玉无可奈何的一种声怨;还有“无奈了我把相公怨”的“公”字,更是摇曳柔腻,激情难耐。整个唱腔唱得看似不用力气却又字字清澈见底,直送观众耳鼓。该唱腔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流传至今,一直为人们所效仿,并成为红了半个世纪的绝唱。他还能脱常弃故,因人、因情运嗓使腔,融合人物心情于婉转的声腔之中。《蝴蝶杯洞房》一折卢凤英所唱“耳听得谯楼上起了更点,洞房内偷眼看奴的新郎。怪不得老爹爹把他夸奖,果然是潘安貌盖世无双”等几句[慢板],他采用舌尖音和鼻音共鸣所糅成的声调,轻巧柔润而不流于甜俗,既能体现少女的矜持,又表达出少女的多情。但当唱到“听他言有前妻奴心不爽,低下头只埋怨二老爹娘……”时,又提上丹田音配合喉音来唱,正好吻合人物情绪上的微妙变化。尽管曲调未改,唱腔的感情色彩却丰富多了。王天民饰《柜中缘》之许翠莲(易俗社提供)王天民饰演《若耶溪》之西施(易俗社提供)王(天民)派代表剧目及传承王(天民)派代表剧目主要有《柜中缘》《蝴蝶杯》《夺锦楼》《颐和园》《黛玉葬花》《复汉图》《人月圆》《京兆画眉》等。王天民传人甚多,其中知名者有朱训俗、肖若兰、全巧民、王正华、刘菊芳、吴西民、刘爱玲、屈玉芳等。全巧民 秦腔一级演员。女。工花旦。1938年生于陕西西安市。袓籍河南。11岁考入西安易俗社,师承凌光民、王天民、宋上华等。嗓音甜美细腻,并带童音稚味,表演细致入微,真实贴切。擅演聪明伶俐的少女角色。1966年曾调乌鲁木齐市,1980年重返易俗社。代表剧目有《三滴血》之贾莲香、《柜中缘》之许翠莲、《貂蝉》之貂蝉、《夺锦楼》之钱瑶英等。尤以饰演《虎口缘》之贾莲香、《柜中缘》之许翠莲享名。1956年曾获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演员三等奖。王芷华 女。工小生。1939年生。陕西西安市人。10岁考入西安易俗社学艺,师承王天民。主演《貂蝉》之吕布、《赤壁鏖兵》之周瑜、《三滴血》之周天佑、《一文钱》之史书、《桃花扇》之侯朝宗等,在现代戏中也扮演过许多角色。还与人合作导演《卓文君》等戏。1970年调西安市艺术学校任教,担任秦腔表演教师。也任过西安市艺术学校教务处长,梅花奖获得者戴春荣及郝韵、王荣华的成长都受到她的培养和指导。刘菊芳 女。工小旦、花旦。1941年生。陕西蓝田县人。13岁入西安易俗社学艺,得王天民指教。1956年调蓝田县剧团。1962年又调安康地区剧团。1973年调咸阳市人民剧团。代表剧目有《柜中缘》《三滴血》《卓文君》《杨门女将》《双镯记》《杜鹃山》等。后改从导演工作。执导过《秦楼案》《霍去病》《贞观鉴》等。其中《秦楼案》获1981年陕西省调演二等奖。为咸阳市人民剧团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