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1 条相关资源
-
302019-09
[ 词条 ]《刺张飞》
秦腔传统小戏。别名《造白袍》《张飞造袍》。花脸重头戏。事出《三国演义》第八十一回及元明杂剧《范疆帐下斩张飞》。西路秦腔常演。现存版本有山东省艺术研究所藏时华亭口述山东梆子抄录本。本剧讲述了关羽死后,张飞悲愤不已,强令裁缝范疆、张达于三日内赶造白袍,以备伐吴报仇,逾期不完则斩。范、张哀求宽限,遭责,夜间欲暗杀张飞,见张睁目而坐,不敢下手。后知张飞睡觉时不闭目,终于用剪刀扎死张飞,投奔东吴。 -
302019-09
[ 词条 ]表演程式
秦腔舞台表演遵守的规程和法则。由演员在舞台上的技术形式组合而成。秦腔的表演程式涉及面很广,演员在舞台上的眼神、手势、脚位,都是表演程式的呈现。大致可归纳为虚拟动作和程式动作两类。虚拟动作 秦腔表演程式的一种。演员在舞台上进行角色塑造时,不用实物道具或只用部分实物道具做出虚拟动作,如开门关门、上楼下楼、上轿下轿、上马下马、上山下山、进门出门、上船下船等。开门关门 《拾玉镯》中的孙玉娇,情窦初绽,不甘寂寞,趁母亲不在家中,想偷偷溜出家门,看看外面景象,于是便做了一组开门关门的虚拟动作。其中开门的动作有三个,扶门——示意门的存在,指定门的位置;拔闩——示意门是关着的,先要拔开门闩,准备开门;拉门——拉开两门,探头左右观望,示意大门已经打开,场景由院内转向街巷。进院关门,也有两个动作;两手左右合门,上下插上门闩。观众不仅能从这组虚拟动作中看到“门”的存在,甚至还能够想象出门的样式、门的颜色、门的新旧、门枢的松紧等。上轿下轿 《锏美案》一剧,包拯陈州放粮还朝,秦香莲拦路喊冤告状,包拯要从八抬大轿中下来,首先身后搭轿旗的杂角将旗向上一抬,呈后高前低的斜度,表示轿门触地,接着王朝做出掀开轿帘的虚拟动作,然后包拯躬身迈出,轿帘放下,即表示已下了轿。听完秦香莲的陈述,接下了诉状,一切事由安排妥当,准备上轿起程,杂角同样两手先将轿旗一抬(后高前低),王朝掀起轿帘,包拯转身低头侧身进入,再放下轿帘,包拯两手扶着轿旗,即表示已上轿。上坡下坡 《春草闯堂》一戏知府胡进坐着轿子上坡下坡、跳沟过涧、转弯抹角的虚拟表演。舞台上没有轿,甚至轿旗也没有,胡进的座轿完全是由演员“抬”出来的,四个轿夫,两前两后,胡进居中,在乐队伴奏下,以“蹑肩”等动作极有节奏地闪动,轿队一面吆喝,一面做各种步法的组合,上坡时,存身、上仰、矮步、蹑步表示爬坡的艰难,然后再将身躯渐渐升高直至复原到位,表示爬上了高坡。下坡时仰身、下抑、趋步、抽步表示使轿子保持平稳,然后再将身躯渐渐抑制直至复原到位,表示已经到了平地。这些虚拟动作,把舞台原本没有的高山、陡坡等情景,表现得历历在目。上楼下楼 《黄鹤楼》一戏,东吴少帅周瑜为讨还荆襄,于黄鹤楼伏兵设宴,迎得吴主刘备之后,便有一组上楼下楼的虚拟动作。演员首先侧身两目艮上望,表示楼梯的存在,继而朝着楼梯将头一晃,翎子一摆,以示准备上楼,然后一手提袍襟,稍稍存身。做出小步快捷登阶而上的动作,表示英武干练,最后还来个跨步一跃的身段造型,就算登上了黄鹤楼。下楼的表演则相反,但上下楼的步数必须保持一致;《双锦衣》中的姜琴秋,也有上阶下阶的虚拟表演,但与武将周瑜的表演风格两别,动作的节奏(前者快脆,后者轻慢)、所踩的锣点(前者踩大铜器,后者踩小铜器)也有区别。上船下船 《藏舟》一剧,田玉川遭官兵追杀,逃至江边,船女胡凤莲平伸船桨以作“扶手”,田玉川手搭“扶手”轻轻向前一纵,然后二人同时做出上下晃动的虚拟动作,即表示上了船。二更四点之后,田玉川要离船而去,便背向操桨的胡凤莲向前一跳,就表示下了船。上马下马 《八件衣》一戏,包拯白牌提调县官杨连过府问案,杨连一声“马来!”马夫拿来马鞭,扎“弓箭式”将鞭举在面前,杨连一手接过马鞭,一手扶住马夫肩膀,左腿微抬,右腿轻跨,然后向下鞭策表示上马;一个“圆场”已到府门,左右脚先后催抬,马鞭递给从人,从人于舞台左角双手挽扣,表示栓马,最后将鞭扔在地上。《传信》中的艾谦跨上“四蹄生火”时,则用快骑上下马式,目的在于渲染事态的急紧和火焰驹的野性。程式动作 秦腔表演程式中,身段、手势、台步、工架、武打等的规范性动作。主要有亮相、抖马、拉架子、搜门、上下场、磨锤子、三逼、推磨、拉喝场、踏三锤、滚骗等。秦腔武打也具备一定的程式动作。亮相 又称“扎式”。主要角色上、下场时,以数种身段、架子功完成舞蹈表演最后一瞬的一种静态造型。旨在集中而突出地展示人物的精神气质与风貌。武戏中凡武打完毕,敌对双方主将也都各亮一相,而且根据胜、败、正、反关系,又有高相、矮相之分,败者亮相则称“败式“。上下场 常用的上场方式有暗上、打上、散上、凉上等,下场方式有暗下、打下、散下、凉下等。①暗上。秦腔角色上场的一种形式。传统秦腔中,人物上场一般要按一定的程式。或唱或念,或以某种音乐交代,以引起观众注意。凡上场不用任何程式者,均称为“暗上”。如传统秦腔戏里扮演仆人的演员,多在主要角色表演进行之中,悄然上场。②打上。秦腔角色上场的一种形式。“打”指锣鼓的敲打。“打上”即角色在特定的锣鼓点子配合下上场。如《黄鹤楼》周瑜以[倒脱靴]锣鼓上场;《苏武牧羊》中苏武则踏[傲锤子]上场等。③散上。秦腔角色上场的一种形式。即人物在某一板头弦乐或某一曲牌行弦中上场。因其较锣鼓打上自由而得名。如秦腔《祭灵》之刘备,便是在[三环]过门之中上场,《柜中缘》之许翠莲则踩着[十三小锣]曲牌节奏上场。④凉上。秦腔角色上场的一种形式。多用于表现逃离、躲避、窃听、行盗、跟踪等。一般指不唱不念,也无动作铜器的上场。如秦腔《法门寺》中的刘彪偷奸孙玉娇的上场即是。有时仅以堂鼓低声衬托,来增强其鬼祟、心情的举动与气氛。⑤暗下。秦腔角色下场的一种形式。人物在不受观众注意时悄然下场。⑥打下。秦腔角色下场的一种形式。即角色踏着特定的锣鼓点子下场。如《甘露奇》之贾化谍刺刘备未遂即踏[五锤子]下场,《走雪》之曹玉莲和曹福则踏[侄晒锤]下场。⑦散下。秦腔角色下场的一种形式。即人物在某一曲牌行弦中下场。因其较锣鼓打下自由而得名。如秦腔《打焦赞》之杨排风,踩[花梆子]甩辫子下场即是。⑧凉下。秦腔角色下场的一种形式。即不唱不念,也无动作铜器的下场。如秦腔《春秋配》之姜秋莲与乳娘夜逃时的下。滚骗 以多种舞蹈身段和动作组合连续进行,表现武将赤拳搏斗胜利后的得意情怀,和精神抖擞、摩拳擦掌等兴奋之情。常在对打结束或人物下场时表演。基本动作:双手在胸、肘、脚掌、脚面、大腿面、脖、肩等处急促轮番拍打连击,故有“九响”“十三响”“三十六响”之分。秦腔《夜战马超》之马超、《二打店》之武松等,都是在对打之后走“滚骗”而下场的。拉喝场 秦腔特有的程式动作。着重表现人物悲愤至极,无奈而呼叫苍天,或叫骂仇敌,或哭唤亲人,以及生离死别的悲痛情怀和情节。如《别窑》中的薛平贵起唱[带板]“三姑娘不必泪满面”的“满”字变长音(称为“叫喝场”),二人向外转身拉开距离(称为“拉喝场”),形成斜角对称相互同时哭叫“三姑娘啊”“平郎夫啊”,然后薛平贵向台里移步,王宝钏向台前移步,又是一个斜角对称相互同时哭叫……接着哭喊一声“唉哎——”二人面向台里,随着[马腿]锣鼓节奏上、下门过扎一式住,再同时分别高哭“三姑娘啊”“平郎夫啊”,二人随[乱杂]锣鼓节奏前行绕台口“双进门”至台中,并排面向里做擦泪状,然后对面转过身继续唱。这是双人对面表演的“拉喝场”。《拆书》中伍员和伍尚的离别,《重台》中陈杏元和梅良玉的离别,都运用双人对面“喝场”来表现双方别离的悲痛心情。三逼 两个角色发生争执和冲突,或一方据理力势,或一方依势压人时,一方三次上步进逼对方,另一方则三次退步忍让对方。秦腔《游龟山捜衙》中,田云山躬问:“大人过了衙了!”之后,卢林则以“我过了衙了!”三应,并做上步“三逼”。推磨 两个角色在惊异、猜疑中相互打量和观察,并相互架臂,推转一周以示辨认,即为“推磨”。秦腔《五台会兄》五郎与六郎相遇互疑时即有此表演。有时也作为双方扭打动作。磨锤子 角色双手快速颤抖后退,并以瞪眼、颤头、吹须等动作配合,表现气愤、焦虑、无奈、恼怒、恐惧等情绪。秦腔《打镇台》中王震、《断桥》中白云仙等均有此表演。踏三锤 踏着“打、仓一仓一仓”[三锤]锣鼓点的步伐和身段。表现剧中人物走路或行动着的程式动作,运用很广,无论唱念做打,还是生、旦、净、丑各个行当者都有运用。秦腔《拆书》中伍员、《拾玉镯》中刘妈、《周仁回府》中严年、《杨三小》中杨三小,均有“踏三锤”表演。掏三角 又称“三插花”。三个角色按抒麻花、绞辫形来回穿梭,以表现空间的转换。常用于表现相互追逐或前行后随。秦腔《火焰驹打路》一场,李夫人、周瑞菊、黄桂英赶往杀场时即用此。夸奖 武戏中双方交锋后,对一方武艺暗示佩服的动作。表演时,一手拟挡对方视线,一手竖起拇指,并点头做称赞之状。秦腔《打焦赞》中杨排风用火棍将焦赞打倒在地,焦赞即有此表演。提靠腿 秦腔传统表演程式。系身着长靠的武将角色专用。动作为抬右腿、撩右手,向右大转身划倒云手扎手式亮住,起左腿、提左靠腿,跨右腿、提右靠腿,转身丁字步站定,走圆场,甩脱双靠腿,划云手亮相。气椅 秦腔传统表演程式。通常在角色因突变而气愤昏厥,或抱病突然死亡时表演。角色面朝观众或从坐椅上突然立起,很快向后仰倒于椅上昏厥死去。其间还以磨锤子、瞪眼、吹胡子、憋脸等程式动作相辅。秦腔《游龟山回船》中胡彦临死前有此表演。打出手秦腔传统表演程式。主角为中心,四兵卒围绕四周抛掷武器,主角用脚腕再准确弹回的特技表演,形成惊险舞蹈场面。多用于神仙斗法剧目,也可用于乱军之中抢夺武器。武旦戏常用,如秦腔《破洪州》《盗仙草》等。秦腔原无此技,从京剧借移而来并广泛运用。秦腔武打程式术语表名词 释义对打 敌对双方徒手或群体持械武战,通称为对打。快枪 按一定套数和章法,双人持枪对打即为快枪。有小快枪、大快枪之分。枪花 武戏对打之前,扮演主将的演员,往往要挥动长枪舞蹈一番,来显示人物的威武风姿,这种舞蹈即称“枪花”。基本动作一般分为长、短两类,其步位各有一定的章法,但舞枪的姿式,可由演员根据对人物的体验,结合本人的技术专长加以发挥。由于所持武器不同,还有棍花、鞭花、锏花等,舞法虽然各异,但其作用与枪花相同。对枪 双方持枪缓步来回走动,不时审视对方,并在舞台四角“拉架子”,以表现武将盘马迂回的姿态。开始时互表敬佩对方武艺之意。结束前,做二马相遇、举枪击剌状,反复两次,动作即由疾速转为徐缓,并做多种优美的身段表演。《草坡面理》中岳飞与金兀术、《杨门女将》中穆桂英与韩昌都有此表演。扎枪 也叫“扎杆子”。即一人持械使枪头反转朝下扎地套子。秦腔《独木关》中薛礼与安殿宝对打有此表演。漫头 即敌对双方主将对打中,甲方平举兵器,以正手(手背向外)掠过乙方头部,做砍杀状,乙方则连连低头躲闪。“漫头”常与“过合”结合使用,称为“漫头过合”,多表示追杀削头 即敌对双方主将对打中,甲方平举兵器,从对方背部,以反手(手掌向外)掠过乙方头部做砍杀状。常与“鼻子”联用。 罩头 即甲方抬腿跨过乙方头部,做践踏状,乙方蹲身低头,从甲方胯下后退,以示闪躲。夺刀 即一人持单刀,向对方劈砍,另一人空手招架躲闪,趁势夺取对方手中武器。鼻子 一人横刀砍向对方鼻梁,另一人竖兵器挡住。常与“削头”联用。剌肚 指以兵器剌向对方腹部。一方“剌肚”,另一方以“腰封”招架。腰封 以兵器倒竖托出,招架对方的拦腰刀劈或枪剌腹部。招架时,转身往里,趁势挡开对方武器。起打 又称“开打”。即剧中战斗场面的开始。 -
302019-09
[ 词条 ]田高俐
田高俐(1967~)秦腔演员。女。主工青衣,刀马旦、老旦、泼辣旦均能应工。陕西蓝田县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猛进秦剧团演员。幼时曾在蓝田县文艺班学艺,师从肖新武。上小学时被柞水县剧团选中,13岁进入孟进秦剧团。先后拜马桂芬、刘美丽、窦凤琴为师。其扮相庄重,戏路宽博、唱腔流畅,擅用装饰音,感染力强。在《五典坡》《痴梦》《铡美案》《三娘教子》《玉堂春》《杀狗劝妻》《团圆之后》等50部传统戏和现代戏中饰演主要角色。曾在兵团、西北及全国性的戏曲调演中,获多种奖项;其自编、自导、自演的秦腔现代戏《百姓人家》,获兵团文艺汇演编、导、演三项大奖。 -
82019-10
[ 词条 ]反串戏
秦腔演出习俗。旧时戏班每至农历腊月二十五、二十六接近封箱之前,都要举行一场反串演出,本工净行者饰演旦行角色,本工旦行者饰演净行角色,丑行饰演须生,须生饰演丑旦、净,坤旦扮演男角等。一年一次,衍为定俗,有演员比试一专多能的性质,故演出水平较高,让人耳目一新,票价也十分昂贵。演员也不分主次,收益平均分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反串戏逐渐消亡。 -
82019-10
[ 词条 ]李应魁
李应魁(1937?)戏曲剧作家、编剧。甘肃镇原县人。曾在滇原报社、滇原县剧团、庆阳地区文工团、秦剧团工作。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戏剧创作,有秦腔《河湾里的枪声》《这绝不是小事》《老赤卫队员的一家》等,陇剧《今曰刘巧儿》(与人含作),秦腔《红杏枝头》(与人含作)《无形的战线》等大型剧本。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文联委员。 -
82019-10
[ 词条 ]长安书店
王淡如1949年创办于西安。地址在西安市东大街钟楼附近。西安市文联、西安市文化局与该店联合组成“西北通俗读物编委会”,王淡如任主编,田益荣、王绍猷、谢迈迁、薛兰生、王槐蔚等一批剧作家任业余编辑。仅7年时间,先后出版秦腔、秦腔音乐、陕西快书、陕西道情以及京剧等各类戏剧作品400余种,并以低廉的价格行销西北市场,成为当时最受欢迎和最为畅销的通俗读本。1956年公私合营,并入陕西人民出版社。 -
82019-10
[ 词条 ]庙会戏
秦腔演出习俗。旧时,戏班专为庙会和行会祖师神诞演出,即称“庙会戏”。先由庙会会首负责筹资,戏班则按议定日期准时到会。会戏名目很多,如正月的玉皇会、佛庙会、伏羲会、火神会等;二月的东花会、药王庙会等;三月的西岳会、土地会、娘娘庙会等;四月的关帝庙会、太山庙会、城隍庙会等;五月的端阳会、八龙神会,九龙庙会等;六月的水神会、火神会,圣母会、泗王会等;七月的魁星会、关山会、八蜡庙会、财神会等;八月的观音会、城隍庙会、阿公会、药王庙会等;九月的崇殿会、北田会、九月会等;十月的佛殿会、群神会、山神会等;十一月后土会、冬至会等;十二月腊八会、巨灵会、圆觉寺会等。各地习俗不同,庙会名目亦不同。戏班可以接连演出。会戏最少三天,多则八九天不等。按惯例一次会戏为七天八夜,分早、中、晚三场,两本四折,但正会一天,还要加演神戏。小庙会四天四夜。一日三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庙会戏作为群众自发的娱乐形式势头不减,更多则被各种物资交流会演出所代替。 -
82019-10
[ 词条 ]范克峻
范克峻(1927?2010)秦腔剧作家、评论家。甘肃会宁县人。自幼酷爱秦腔。16岁开始票戏,常演剧目有《辕门斩子》《周仁回府》《拆书》等。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开始发表评论文章,曾任胜利剧团艺术指导员。后与他人创办兰州市秦剧研究会。1951年当选该会主任委员,并任《秦剧评论》主编。后任甘肃省文联戏改组副组长、兰州市文化局艺术科副科长、甘肃省陇剧团副团长、戏演员讲剧导员等。剧作有《老将行》《关羽月下斩貂蝉》《血溅香阁》《西门豹》《八件衣》等20余本,其中《秦腔大师》曾获1999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的“庆祝共和国五十周年文艺作品研讨会”一等奖。曾担任秦腔艺术片《杀狗劝妻》《三娘教子》剧本改编和艺术指导。常在各地报刊发表戏曲评论,以及戏剧人物评介、散文、杂文等。有戏曲评论集《艺林细雨》《艺林微风》出版行世。1986年创办甘肃联合大学戏剧创作专修科并讲授《名剧欣赏》《戏曲创作》,为甘肃培养了一批创作戏剧的中坚力量,如张明、胡豫川、牟瑜、田小牛、刘劲、杨家宁等,此班也被称为甘肃戏剧的“黄埔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