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69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天明戏
亦称“鸡鸣戏”“连登科”“连轴转”“不落台戏”等。秦腔演出习俗。旧时,会戏第二天的演出,要求从晚场开戏,一直演到次日天明,故称天明戏。天明戏旨在为神“暖寿”,故多在神灵寿诞庆典庙中举行。同时也因乡俗不同而各有所别:陕西省大荔县把正戏日(即第二天的演出——亦称“中戏”)早上开台演出的敬神戏叫作天明戏,同时又把天明戏和上午演出的“一本加三折”,以及下午接连演出的“折子戏”等三部分则称为“连登科”;白水县苍圣庙以及华县、华阴等地的天明戏,则指正戏日凌晨从鸡叫第一声开戏,直到次日午夜丑时连续不断的演出。即使吃饭也不得停戏,台下无观众,台上也要“锻鼓响,戏照常”,故称“鸡鸣戏”或“叫夜戏”。稍有差错,会长便会用三眼枪或单眼铳连珠炮似的打上台来。天明戏除大戏不落台外,江湖班、曲子班、皮影、木偶等班均有此俗。其成俗原因,一是社家为炫示财大气粗,二是社家为多抽赌头,增收摊点税额。因此,有会戏,必有天明戏。 -
82019-10
[ 词条 ]板式变化体
亦称“板腔体”。秦腔常用名词。 戏曲音乐的一种结构体式。以对称的上下句作为唱腔基本单位,按一定的变化原则,演变为各种不同板式,并通过不同板式转换,构成成套大唱腔或整出戏的音乐程式。音乐素材简练和发展手法灵活为主要特点;同类腔调的各种板式,可视为一种基本板式的发 展变化。梆子、皮黄系统的剧种音乐,是以板式 为变化的代表,在近代戏曲音乐发展上有重大 影响。以秦腔为例,[二六板]是它的基本板式, 将[二六板]曲调、节拍、节奏、速度加以发展衍 生,则成为[慢板](包括[中三眼][快三眼]);若予以紧缩,可成为[紧二六板][双锤];将其固定 节拍打散处理成自由节拍,又可形成[尖板][带 板][滚板]等。一段完整的唱腔,根据戏剧内容 的需要,可长达数十句,也可只由一两组上下句 构成。一段或长或短的唱腔,可以有两种以上的 板式变化,也可仅用一种板式,在成套大段唱腔 中,各种板式之间常有一定的联缀顺序。各种基本板式联缀顺序通常为[尖板](或[二导板])—[慢板]一[慢二六]一[紧二六]一[带板](散板)。《辕门斩子头帐》中杨延景《见太娘》唱段,即是这种结构体式。也允许因戏剧内容不同而有所变化和突破。同一板式构成唱腔,既有腔调上的共同特点,又可根据不同行当,发展成为各具不同性格特点的行当唱腔。在皮黄声腔系统中,以生、旦唱腔为基本唱腔(两种唱腔之间存在着五度、四度移位关系,在此基础上还可作各种自由变化其他各种角色的唱腔,皆由生、旦唱腔发展变化而成。在板式变化体唱腔中,还有正调与反调的区别,形成戏剧情调、气氛和人物感情的对比变化。如皮黄音乐中的西皮与反西皮,二黄与反二黄都是。梆子系统音乐中,则通过强调调式音阶中不同的特性音,形成不同腔调感情色彩的对比变化,如秦腔音乐中的苦音与欢音。 -
82019-10
[ 词条 ]姚以壮
姚以壮(1925-1973)秦腔剧作家。陕西靖边县人。曾用名姚育壮。1941年参加革命。1949年随十九兵团进驻宁夏,参加筹办《宁夏日报》,并任总编室主任。1954年调任银川地委秘书长兼《银川报》总编辑,后任自治区党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宁夏文联副主任,兼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1958年创作秦腔现代戏《人间天上》,后又创作《西吉滩》(合作),改编《康熙访宁夏》等。系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82019-10
[ 词条 ]张虹
张虹(1966~)秦腔演员。女。主工正旦,兼演老旦。陕西干县人。陕西省咸阳市大众剧团演员。师从郭明霞,所演《五典坡》之王宝钏,很有郭之艺术风范。其行腔激情、优美,吐放巧用弹颤音,很有特色。主演的《铡美案》之秦香莲、《黑叮本》之李艳妃、《哑女告状》之掌上珠、《法门寺》之宋巧娇、《三娘教子》之王春娥等,也获好评。 -
82019-10
[ 词条 ]王俊学
王俊学(1938~ )秦腔剧作家、编剧。陕西西安市人。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曾相继在长武县中学任教,在咸阳市委宣传部工作。后调咸阳市艺术创作研究室,任支部书记、主任及《咸阳文苑》主编等。曾创作和改编秦腔剧本《李奇斩蛇》《帐》《秦楼案》《霍去病》《贞观鉴》等,在省市汇演中均获演出奖。其中《秦楼案》一剧,获陕西省剧本创作二等奖,被移植成其他剧种演出。另经常发表随笔、小说、报告文学以及戏曲评论等文章。 -
82019-10
[ 词条 ]王烈
王烈(1925~)秦腔剧作家、一级编剧。陕西商县人。原名王继粲,笔名幼宣、左旋、王月旦。陕西师专毕业。1949年以来,先后在咸阳分区文工团、陕西省文联、剧协陕西分会、《陕西文艺》《陕西戏剧》杂志社工作。1962年调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任专职编剧,兼该院创研室主任和《院刊》编委等。创作、改编并与他人合作的剧本有戏曲《仇荐》《兄弟姐妹》《孙庞之交》《燕子河》《骆驼岭》《邵小利》《清风亭》《玄都观》等,歌剧、独幕剧有《迎春花开了》《一张结婚证》以及《大字报》《挖墙角》《刘三做饭》《割麦》《黎巴嫩的儿子》《群魔丑象》等。其作品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西安易俗社和中央实验歌剧院等剧团演出并屡获奖励,另有戏曲专著《编剧十讲》《剧规初探》出版和论文、剧评、诗歌、杂文见诸报刊。 -
82019-10
[ 词条 ]《百年易俗社》
中国秦腔文化丛书之一。主编刘斌。何桑编著。2011年10月陕西出版集团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分上、中、下三篇。上篇“新型的秦腔学社——陕西易俗社(1912-1949)”全面论述了易俗社的诞生、发展及深远影响;中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易俗社(1949~2005)”,从新生到戏改、演出队伍建设到出国访问演出;下篇“文化体制改革、易俗社并入西安秦腔剧院时期(2005年后)的转企改制情况”。书前有“引言”,书后有“后记”。 -
82019-10
[ 词条 ]甘肃百通影视发展有限公司
主要经营电视综艺节目、专题节目的制作,以及音像制品发行的民营企业。位于兰州市北滨河路。1999年成立。明确以“发掘和弘扬西北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遗产”为宗旨,创“秦腔宝典”和“西北风情”为品牌。同陕西、甘肃、宁夏等西北五省(区)100多家专业秦腔剧团进行过合作,先后与400多位秦腔名流、业余名家以及民间花儿歌手、小曲小调唱家携手搭档,对于传统秦腔,斥资300余万元,行程8万公里,将许多观众爱看而舞台多年不演的剧目,录制成像或制成光碟出版发行。先后出版有《秦腔宝典》和《百部秦腔大系》等系列光碟。收录秦腔剧目400多本,“复活”了大量濒临灭绝的稀有剧目,对秦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