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67 条相关资源
-
302019-09
[ 词条 ]王营长戏班
陕西秦腔班社。1920年由宜君县王运生创办。因其当过国民党军队营长,群众故称其名。演员由各地招聘。著名者有“拜家红”,本名拜同林,以演《时迁偷鸡》《孙悟空盗扇》等戏,在富县、洛川、黄陵颇有名气,人称“迷三县”;宋可祥,主演《三岔口》《桃花庵》享名,外号“宜君红”。因遭同行排挤,1926年解体。 -
302019-09
[ 词条 ]《负米养亲》
秦腔小戏。别名《子路负米》。范紫东编剧。贫生、正旦、毛净唱做戏。事出《论语》《春秋》等。陕西易俗社首演。有《陕西传统剧目汇编秦腔》第十八集书录本。本剧讲述了仲由养亲负米于百里之外,为妻妹长孙玉如所鄙视。后长孙玉如遭劫,为仲由所救,方知姐丈英勇,遂敬佩。 -
302019-09
[ 词条 ]羊娃子戏班
甘肃秦腔班社。班主羊娃子,原是酒泉全子戏班与之合台演出,除眉户外兼演秦腔。主要演员有杨娃子(羊娃子)、李世盛(须生)、赵炳奎(老生)、车忠林(须生)、张元清(琴师)等。演出剧目有《起解》《老换少》《大保媒》《忠保国》《明公断》《杀裴生》《玉虎坠》《财神图》《玉堂春》《李翠莲大上吊》等10多本。羊娃子戏班演《大上吊》时,在台前10米处立一两米高的高杆,杆的顶端拉一条长绳,演到上吊一场时,李翠莲从舞台上被吊至杆顶,观众仰起头来才能看到这个令人恐怖的吊死鬼。戏班解散年代不详。 -
302019-09
[ 词条 ]小奎戏班
宁夏秦腔班社。1916年创建于永宁县李俊堡。班主小奎(艺名),工武旦、花旦,踩绕技艺甚高,在群众中颇有影响。主要演员有王庚武(花脸,还能编写戏文)、杨安国(正旦)、张秃子(原名张玉连,须生)、朱老九(花脸)、仁桂元(正旦)、闹海驴(满族,花脸),此外还有荣天锡、小文阁、王胡子和旗杆旦等。演出剧目多为秦腔传统戏,如《紫霞宫》《石佛口》《白兔记》《逼天院》《绝龙岭》《黄绝鞭》《庞涓拉丧》《马武打金砖》等。1921年后解散。 -
302019-09
[ 词条 ]刘光华
刘光华(1901~1981)秦腔旦角演员。工武旦、青衣。陕西蓝田县人。幼入西安三意社学戏,后创办西安尚友社,聚集了一大批著名演员,如何振中、张建民、闫国斌、张新华、李爱云、傅凤琴、康正绪、王玉琴、杨金声等,形成稳定而强大的阵容,并与易俗社、三意社鼎足而立。刘任该社社长20余年,先后培养两批学生,以集、尚二字排名,其中赵集兴、王集志、陈尚华等成为著名演员和导演。后又培养出刘茹慧、王君秋、董珣、广雪琴等一代新人。 -
302019-09
[ 词条 ]拉架子
秦腔传统表演程式。京剧称“起霸”。秦腔言“拉”,与“表演”同义,实指“架子功”基本动作组含的程式舞蹈“套数”表演。即把“亮相”“正冠”“理须”“整鬂”“撩袍”“抖袖”“整甲”“台步”“踢腿”“云手”“平膀式”“坐马式”“提靠腿”“捋鬂毛”及“亮靴底”等一系列基本程式动作,按照不同人物和用场,做出不同的组合,贯穿在整个舞台四角的调度路线与位置上表演,形成一套连贯性的舞蹈。有单人架子、双人架子、六合手架子、跳架子等。在鬼神戏等一些特殊剧目或场合中,作为特殊用场的还有判官架子、灵官架子、獒犬架子、猴架子、鹿架子等,大都用于出场之时,其动作与击奏乐器区别于普通拉架子,均为专用。单人架子与“双人架子”相对。常用于一人出场之时。因其人物行当、身份、性格、情绪、穿戴不同,出场“拉架子”的动作组合和舞蹈表演也就有了区别。有文、武之分。①文架子。常用于帝王文臣人物一人出场时。《和氏璧激友》苏秦出场“拉架子”颇具典型。身段谱为:苏秦掀帘出场,站至上场门口,两手平端,右手折扇搭于左掌虎口,左、右眼角向左、右场一扫,大八字步,至“九龙口”,两手平抬至冠,手心相向,中指微屈,并向冠延伸去,虚拟“正冠”状;顺势再将双手下至须根,拇指拈在须后,食指、中指并垅,无名指、小指微翅,拈于须前,由须根向须梢缓缓捋下,谓之“理须”;然后躬身,左、右水袖交错轻扫左、右袍襟,做掸尘状,拟为“整服”;再使双臂抬向胸前蜷曲,慢慢使水袖折叠置于腕部,称其为“整袖”或“抖袖”;然后双手在腰两侧将“玉带”轻轻一按,左、右眼神向两侧一扫亮住。收式后左腿向里弯曲,使袍襟轻轻扬起,右手顺势抓住襟角,谓之“撩袍”;左手撒开左水袖并迅急抓起亮住,称为“抓袖”。少顷收式转身,向台里走去,至桌前转身归坐,接诗白。②武架子。与“文架子”相对,常用于武将人物一人出场时。《出棠邑逃国》伍员出场“拉架子”颇具典型。身段谱为:伍员从上场门冲到亮相位置,右脚向左迈出,右手划掌,左手握拳,两膀拉开,右腿同时撤回,站丁字步、扎平式“亮相”;“正冠”“整袖”,且双手向右方一绕,左手叉腰,右手划掌,弓膀前后摇晃迈台步;走至台左角,左脚往后一拉一踢,再上前两步,扎平式亮住。抬右腿,撩右手,向右大转身,划“倒云手”到台中,“云手”跨开裆蹲扎“坐马式”;再划“倒云手”落在右边,起云手、抬右腿、撩右手,向右大转身,划“倒云手”至台右角,扎平式亮住。右手划膀、左手弓膀下垂,背身向下场门走数步。使“催步”,踢左腿,起云手,抬右腿,撩右手,向右大转身,划倒云手,至台右角扎平式亮住。起左腿提左靠腿,跨右腿提右靠腿,转身一周丁字步站定。再走“圆场”,至上场门,甩脱双靠腿,划云手、向左转身,至台左角“亮相”。双人架子与“单人架子”相对。两人分由上、下场门同时出场“拉架子”。动作方式与单人架子同,只是动作部位相对,形成对称。戏中多用于迎宾、接驾或二将同行等场面。秦腔《双背鞭》王明芳与王麒出场即为“拉架子”表演。四人架子即两人一组分由上、下场门同时出场“拉架子”。其动作方式与“单人架子”同,只是动作部位形成对称。《铡美案》中包拯上场前,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四将,便有“四人架子”表演;《出棠邑折书》开场,四将“拉架子”表演最具典型。有时为了紧凑,往往第一个拉完,将其他三将引出便止。六合手架子二人在6个相对称方向、步位,进行动作、扎式、组含相同的一套完整“拉架子”表演。《争印》开场即是,张苞、关兴“架子”走完,至上场门亮住,再迈至中场,右脚往后一撤,双手将靠腿抛开,再跨右腿,左脚往后一拉,呈“坐马式”,双手对着台左角,由上往下刷绕三下,第三下左脚从右腿后掏出,遂右翻身,划膀,左、右、左连踢三腿,起右“飞脚”,落于台左角,“劈左单叉”亮式;站起提靠腿,转身面向上场门,做与前同身段。最后的亮式是在上场门,扎“魁星提斗式”,翻过身走弧形线,至下场门又是提靠腿,走进台中做同样动作;在台右角起“左飞脚”,劈“右单叉”,至上场门前,扎“左前弓后箭式”;然后,至台中后场,往台前活动,少顷在台前“劈双叉”,抬双膀,十指合拢。最后在台中扳“朝前凳”。六合手架子方毕。丑架子常用于丑角人物一人出场时。身段谱可分三段。第一段为行鸡步,左手大小指伸展,中间三指紧握,放鼻子前方,右手成鸡爪形于背后,身子为半蹲坐势,脚为虚丁步。走时脖子与左手前后伸缩,脚步原地踏步,逐渐向前。第二段为行甩步,两膀贴肋,两膝紧并,两手、肘、两小腿左右甩动,头与眼随手左右而视,向前走动。第三段为横晃步,两膀平推与肩齐,身横行,肩与手晃动,头、眼随手臂而动,腿步横向左或右移动。多用于丑行人物得意或惊恐时,在特殊用场架子简表拉架子名称用场跳架子又称“紧架子”。多用于军情急紧、将士奔赴校场等武戏场面。《清河桥》校场点兵,养由基出场时,即走“跳架子”。养由基踩[豹子头]锣鼓冲上,至台中,并随[擂锤子]鼓点,左手心击右臂拐,再击右拳背,踢“二起”(低抬右腿,快落地时,将左腿闪上高踢);接起左飞脚,向右转身一周,侧身向台右踢左腿,扎定“魁星提斗”式,“亮调”;再左转身,变“左魁星提斗式”,‘亮调”;然后翻身踢左腿,左手握拳,右手划膀,站丁字步使[三翻腰]靜鼓点,左转身,面向里,走至桌前,边报名、边转身,面向观众道白。特殊用场架子简表 -
302019-09
[ 词条 ]希圣班
陕西秦腔班社。1916年略阳县吴天喜创办并自任箱主兼领班,主要演员有张大净(兼演须生),须生李庆红、吴祥,二净李狗狗等。常活动于略阳及陕、甘、川三省十余县。1935年由于吴天喜病故而解体。 -
302019-09
[ 词条 ]顺义班
顺义班在秦腔艺术界称顺义班的有两个,一个是陕西秦腔班社,另一个是甘肃人于陕西顺义班基础上组建的甘肃秦腔班社。①陕西顺义班。清同治十年(1871)前后陇县商人张履祥创办。因其衍用商号顺义成而名。主要搭班演员有须生王魁娃(领班)、王海鱼、张德民、孙双钱、常生(工小生)等;旦角王喜娃、邓金钟、谢牢牢、米富、乔麦花、李嘉宝、唐娃等;净角魏德娃、袁焕元、张太、谢德奎等。上演剧目300余本,主要有《出五关》《反冀州》《串龙珠》《巫山成圣》《白帝城》《醉写黑蛮》《秋江月》《太和城》《黄河阵》《文王回西岐》《大郑宫》《子期论琴》《春秋笔》《葫芦略》《绝龙岭》《七星剑》《炮烙柱》《出汤邑》等。该班主要活动于陇县、千阳、陕、甘交界及兰州一带,前后历时60余年。1933年在陇县北城门龙王殿演出时,遭遇洪水被迫停业。②甘肃秦腔班社。1921年由张家川回族宗教人士马锡武出重金在原陕西陇县顺义班基础上组建。班长赵福红。主要演员有贾抱抱(生角)、刘旦(旦角)、何生辉(丑角),还有刘大净、冯大净、牛大净等。1922年又吸收陕西演员十三红、十四红和疙瘩溜子等人,发展到50多人。主要剧目有《醉写》《阴阳河》《炮烙柱》等20多本。1932年,戏班被当地土匪洗劫,被迫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