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69 条相关资源
-
12019-11
[ 词条 ]韩绾青
(1884-1957)秦腔剧作家、戏剧活动家。陕西西安市人。同盟会会员,曾参加反清活动。辛亥革命后,任陕西省督军张翔初(凤翙)秘书。1916年陈伯生督陕期间任其副官。后在杨虎城将军部下任骑兵团团长,并参加西安守城战。为易俗社发起人之一,曾任社长。一生酷爱戏曲,创作的剧本有《齐云楼》《女英烈》《千里神父》等;还改编《钦头凤》等,其作品多被易俗社、尚友社演出。曾和张翔初等人创办汉调二黄鸣盛社。抗日战争期间,又同封至模等创办京剧夏声剧校,培养了大批京剧艺术人才。1949年后,受聘于西北戏曲研究院,任研究员和创作员。著名京剧演员邴少霞、著名秦腔演员王玉琴等,都得到过他的指导与教诲。 -
212019-10
[ 词条 ]福盛社
甘肃以福盛社命名的秦腔班社有两个。一个是萧家河人萧应元创建。另一个是秦安固城乡艺人蔡根福组建。①萧应元所创福盛社。创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萧应元为清末秀才,因爱好戏曲而未参加乡试,往返与陕甘宁拜师学艺,工须生,擅演花脸,且因有文化,能编剧,在福盛班颇得人心。办社一度发展到五六十人,之后,福盛班领班有雷班长、贾大净(陕西人)。1928年解散。1932年通渭县人陈大净携箱至临洮演出,与原福盛班合并,恢复活动。次年,石桥街绅士李寿天捐银八千(两),建成“八千春”戏园,供其使用。福盛班分为福盛老班和福盛二班。一班在县城“八千春”演卖戏,一班巡回乡间及邻近各县演出。后八千春戏园改作戒烟所,领班李海儒(人称李草包)租地另修一戏园。班社先后上演过约600个剧目,早期的主要演员有袁天霖、柴狗子、徐有福、萧应元、张文庆、莫明星、赵富贵、王进臣、高俊、赵玉堂等;后期主要演员有鲁生活(甘州红)、杨银娃、黄银娃、张鹏程、王登奎、赵福海、马炳南、何彩凤(女)、何振中、王文鹏、孙宝裕、朱兴国、李金钟、王明华、刘景华、苟义民、刘益民、侯佐谦、单克民、张学育、陈慧云、宋正国、董化兰、孔新晟、张新裳等。1949年由当地人民政府接管,经县文化馆整顿,将留在临洮的习南曲剧演员翟东海、孙三耀等八人并入该班,组成文艺剧社。后又由渭源县政府接管,改名为渭源县秦剧团。②蔡根福所组建的福盛社。组建于1933年。主要在秦安、清水、天水、通渭等地演庙会戏。主要演员有蔡根福、谢鸿民、张银根、孙新民(须生)、高金堂、刘锁锁、王存成、赵喜儿、李贵杉(净)、丁月旦、朱提儿、王宝芝、赵桂中、王元福、刘兴华、赵田录(旦)、杨梅梅、杨丑丑(生)、冯应中(老生)等。主要剧目有《炮烙柱》《八义图》〈芦花荡》《游西湖》《大报仇》《详状》《玉虎坠》《天仙帕》《光武山》《哭五更》《五典坡》《八件衣》《出淮阳》《十道本》《黄金台》《蝴蝶杯》《乾坤鞘》等。1948年解体。 -
172019-10
[ 词条 ]三衣箱
秦腔衣箱建制之一。存放秦腔戏曲角色杂衣、靴鞋及各种兽形的专门衣箱。有水衣、青袍、丑衣(早期秦腔丑衣与今日不同,是左蓝右白的对襟袄)等,故又称“三衣”。靴鞋本应归于杂衣箱,无杂衣箱时则归为三衣箱。靴鞋秦腔表演的服饰组成部分,有厚底鞋、薄底靴、旗鞋、朝方靴等。①厚底鞋。又称“高靴”。秦腔靴鞋的一种。靴面为青锻或青绒制,靴筒高及膝,底厚2.5~3.3厘米,底帮为白色,靴底扎花,便于“亮靴底”表演。戏中帝王将相、文臣学士甚至士庶黎民,凡着袍服的角色,大都穿用此鞋。②朝方靴。秦腔靴鞋的一种。形制与厚靴相似,唯靴筒较短,黑色,方头,底厚仅约三厘米,因仿清朝“清官鞋”制作而成,故名。戏中为丑官、门官穿用。秦腔《三滴血》中晋信书、《铡美案》中驸马府之门官等,皆穿此靴。③虎头靴。秦腔靴鞋的一种。形制与厚靴同,唯靴面为白、绿、粉等色,彩绣或盘金绣,靴头饰以虎形,故名。秦腔《古城会》中关羽、《白玉楼》中武状元金彦芳均穿绿色虎头靴,《白门楼》中吕布,粉靠粉色虎头靴。④薄底靴。又称“快靴”。秦腔靴鞋的一种。靴面为青缎或黑布制,靴筒矮短仅及踝,皮包头,牛皮薄底,据清代快靴“爬山虎”仿制而成,故名。戏中多为短打武生穿用。⑤战靴。秦腔靴鞋的一种。各种彩锻制面,薄底,上绣各种花卉,图案为饰,靴面缀以各种鞋穗。戏中多为武旦、刀马旦及女兵穿用。⑥云字鞋。秦腔靴鞋的一种。圆口,薄底,鞋面以彩锻为底,鞋头正中及帮面多以黑缎或平绒为饰,上绣团寿字、万字、云纹等。戏中多为老生、贫生穿用。⑦草鞋。秦腔靴鞋的一种。稻草编织而成,内为布纳鞋垫,皮底,鞋口有鞋带串连在后跟处,穿用时可紧收,绕脚腕系扣。秦腔《廿轮荡》中张飞即穿此鞋。⑧彩鞋。秦腔靴鞋的一种。圆口,薄底,素缎彩绣,有蓝、红、粉等色。鞋帮绣以纹饰,鞋头缀有异色丝穗。戏中为正旦、小旦、花旦穿用。⑨旗鞋。秦腔靴鞋的一种。由清代旗人女性所穿“高跟履”仿制而成。缎面彩绣,雕以纹饰,鞋头缀以丝穗,鞋底中端有一截高约10~13厘米的高木跟底,上窄下宽,看似像倒置的“工”字,又像倒覆的花盆,故又名“花盆底”,有的还称其为“马蹄鞋”。戏中主要为少数民族女性穿用。秦腔《四郎探母》中铁镜公主即穿此鞋。⑩福字履。秦腔靴鞋的一种。圆口厚底,鞋面以彩锻为底,鞋头正中及帮面多以黑缎或平绒为饰,上绣团寿字、万字、云纹等。戏中多为老生、贫生穿用。⑪船底鞋。秦腔靴鞋的一种。鞋面为缎,彩绣高底,下小上大,形似船底,故名。鞋头缀以彩色丝穗,多系女将穿用。《杨门女将》佘太君即穿此鞋。跷秦腔“踩绕”表演用具。模仿古代妇女三寸金莲。用木制作,外饰白袜和彩锻绣花小鞋,表演时缚在脚上,外罩彩锻灯笼裤,使其演员脚跟笼在其内,仅露出一双小脚。如秦腔《挂画》中就有此表演。踩跷在清康乾时秦腔舞台上就已出现,李声振《百戏竹枝词踏摇》就有“秦腔恒以此示娟”之说,后经魏长生改进,遂广用之,其后男旦多擅此技,后渐弃而失传。动物假形又称“兽形”“形儿”。秦腔演出道具之一。如虎形、狗形、龙形、牛形、蛇形、狮形、獒形等,以及大头娃娃、神鬼假面、张公背婆之头具等。动物形儿一般用布做兽身,画上不同的图纹和颜色,用纸壳做成兽头,有些形儿还安装有小机关,使之能够活动,增强真实感并配含表演。其中有专用的兽形,如“獒形”,是如狗的怪兽,身有花斑花纹,头长双角,系秦腔《狗咬赵盾》剧专用;“虎形”是如虎的布质假形,有四肢、虎头,上绘虎斑纹样,由人穿戴匍匐登场做戏,《三滴血朝山》一场有用;“蛇形”有能扭动的白色蛇,嘴内可吐红舌,眼睛还可闪闪发光,《白蛇传》剧专用。“鹿形”先用铁丝做成鹿头骨架,蒙以布料,上绘梅鹿斑纹,体高,头小,有角,脖颈修长,下身是个小帐子。做戏时二人着鹿裤,钻入小帐,一人在前掌握鹿头,一人在后躬为鹿身,身首相连配含表演。秦腔《七箭书》燃灯道人坐骑即是。 -
102020-01
[ 词条 ]赵桂铃
秦腔演员。女。工小旦兼演正旦。甘肃张掖市人。13岁考入张掖大众剧团学艺并留团演戏。1961年进疆,参加新疆塔城地区秦剧团,后调乌鲁木齐市秦剧团。1972年调入甘肃省陇剧团。1980年后为甘肃省秦剧团演员。嗓音高亢,表演细腻,善于做戏,其演唱表演均有自己的特点。所演传统剧目甚多,其中尤以《断桥》之白素贞、《玉堂春》之苏三以及《劈山救母》之三圣母等最为享名,并在现代戏《央金卓玛》一剧中担任主角央金卓玛。1960年曾获甘肃省优秀青年演员汇演大会演员奖。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
92019-10
[ 词条 ]秦腔电影
秦腔电影的摄制始于1958年。第一部秦腔影片是1958年5月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彩色秦腔艺术片《火焰驹》。由陕西省秦腔影剧团创作组根据清代剧作家李十三遗著改编而成。导演张新实、刘国权,摄影包杰,编曲峥嶸、荆生彦,服装设计蔡鹤汀,著名秦腔演员刘毓中、苏育民、孟遏云、周辅国、肖若兰、陈妙华、肖玉玲、李应贞等联合演出。该片使用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在实景与棚景中结含戏曲特效布景进行拍摄,为以后此类影片的拍摄做出了尝试,积累了一定经验。1960年3月,西安电影制片厂又将范紫东创作的秦腔《三滴血》,经集体改编后摄制成秦腔舞台艺术片。该片由杨公愚任艺术顾问,导演孙静、郭阳庭,摄影王志雄,音乐设计峥嵘,西安秦腔剧院一团演出,主要演员有刘毓中、陈妙华、康兰、雷震中、吴西民、樊新民、肖若兰、孟遏云、赵桂兰、全巧民、杨天易、孙莉群、伍敏中等。1981年,兰州电影制片厂又将范克峻、张铭文改编的秦腔传统折子戏《三娘教子》《杀狗劝妻》搬上了银幕。这两出戏均由刘清棠、郝方担任导演,摄影刘清棠,美术王永德,甘肃省武威地区秦剧团演出。《三娘教子》中张秋惠饰春娥、王忠义饰薛保、王小玲饰倚哥;《杀狗劝妻》中屈效梅饰焦氏、王中高饰曹庄、王雪琴饰曹母。1987年,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秦腔戏曲电影《千古一帝》,讲述了秦王赢政排众难、行新法、横扫六国的故事。导演姜应宗、编剧朱学、毋政。剧中由李东桥饰秦王赢政、卫保善饰黑剑、任小蕾饰魏姬、蔡志诚饰刘代、王新仓饰安寿、张百姓饰赵尚、熊东林饰尉缭、郝彩凤饰庄襄后、胡屯胜饰成矫、李九龙饰缪毐、胡正友饰王翦、李天民饰张辉。该片相较于《火焰驹》和《三滴血》,呈现出了新时期戏曲电影的一些新特点。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数字电影的发展,也激发了拍摄秦腔数字电影的热潮。2008年,丁金龙将秦腔剧本《铡美案》改编成电影剧本,由陕西文化音像出版社摄制成秦腔数字电影,该片导演熊伟,摄影陈云峰,编曲张永春,美术惠文祥,主要演员有张兰秦、齐爱云、雷涛、李小雄等。这是一部全新的秦腔影片,从剧本到表演,从角色到扮相,摆脱了传统秦腔固有的模式,在强调写实手法和电影镜头语言等方面进行了较大革新。如包拯不勾脸谱,不挂髯口,演员表演不太拘泥于传统的程式规范,演员演唱也不大讲求唱段的完整,道白淡化了戏曲韵白特点,更趋于追求生活化倾向;尤其在突破秦腔分场制,并同电影“蒙太奇”技巧结合和运用等方面,做出了大胆尝试。2009年,由熊伟执导,丁金龙编剧,丁良生、张武宏、樊建宇、张涛、陈黎主演的秦腔数字电影《十五贯》,与《铡美案》一样,被不同种的戏曲样式进行重新编排和演绎的艺术作品。从作品本身来看,两部影片可以划入戏曲故事片的范畴,演员不化戏装,不着行头,而着古装,化写实妆,表演更加电影化,是对戏曲艺术电影化的一次尝试。在将戏曲艺术与数字新电影媒体的结合上,发展出一些新特点。2010年由陕西西安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西安曲江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西安曲江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视袭锦天影视策划中心、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联合出品的秦腔电影《寒窑记》,使传统的经典秦腔艺术与现代光影手法得到完美结合。该片取材自秦腔经典剧目《五典坡》,由邓火林编剧,方军执导,李梅、侯红琴、惠敏丽、张涛等联袂主演。2010年、2013年,甘肃省音像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甘肃飞天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也摄制了两部秦腔数字电影,一部是李学忠、付胜改编的翁偶虹京剧本《锁麟嚢》,导演黎涛,摄影张伟,作曲吴复兴、吴志荣,甘肃省秦剧团演出,主演苏凤丽;一部是李小锋、齐爱云等主演的秦腔《周仁回府》。截止到2013年底,共拍摄了10部秦腔电影。秦腔数字电影《周仁回府》剧照(王正强提供) -
82019-10
[ 词条 ]《秦腔学府——陕西省戏曲研究院》
中国秦腔文化丛书之一。主编刘斌,陈彦编著。2011 年10月陕西出版集团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含 “烽火年代、移师西安、‘文化大革命’ 10年、拨 乱反正、振兴剧院、跨入新世纪”6章。最后为人 物简介。书前有陈彦所撰“走过七十年”(代序), 书后为本书编委会“跋记”。 -
82019-10
[ 词条 ]《三断案》
新编秦腔历史本戏。李丹旭编剧。生、旦唱做戏。事出民间故事。1988年陕西省宜君县剧团首演。王巧琴、陈玉祥、王自强、薄宏民、朱君、郑小虎、王震、张北仓演出。本剧讲述了赵水仙与奸夫钱万通合谋,害死亲夫后嫁祸于周木匠。周被县官屈打成招而死。二公差为交差,将赶毛驴回家的冯老汉推入河中后把毛驴赶跑,驴被行人陈杰民抢走。冯老汉儿子发现陈拉着他家牲口,将其扭送公堂。县官刑讯逼供,将陈杰民活活打死。闲汉去赵水仙家偷盗,得知案情真相,将实情告知王有才,几个含冤者同闹公堂,迫使昏庸县官三次断案。县官贪赃枉法,无法结案,含冤者有冤难申。 -
92019-10
[ 词条 ]秦腔文物
有关秦腔的历史文化遗产内容相当丰富,数量十分庞大,绝大部分已被列为国家级、省级文物加以保护。主要包括与秦腔历史相关的出土文物,如岩画、石像、戏俑、砖雕、铜镜等;散见于寺窟壁画中的乐舞、百戏、乐楼、题壁等;古代秦腔脸谱、木雕、刺绣戏画和版画戏画等;古代乐楼碑记、梨园会馆石碑、匾额等;古代秦腔戏衣、乐器、砌末实物遗存等;古代秦腔剧本抄本、刻本、刊本等;古代官方颁布禁演秦腔的政令、文告等;民国初年西安易俗社建社章程、报刊、创作剧本手稿原件等;延安时期文艺活动会址、场所,党的领导人对秦腔的题词、书信原件,及演出活动的照片、奖状、奖章、秦腔刊本等。部分秦腔文物一览表名称-年代-所在地靖远县吴家川陈家沟舞蹈岩画 春秋 靖远陈家川红砂岩悬壁嘉峪关黑山舞蹈岩画 秦汉 嘉峪关黑山悬壁绥德东汉墓画像石乐舞图 东汉 绥德县文物管理委员会酒泉丁家闸五号墓燕居行乐图 西晋 甘肃省博物馆紫阳北魏乐舞铜带板 北魏 安康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泾川南石窟乐伎浮雕 北魏 泾川南石窟彬县北魏石雕庙会百戏图 北魏 彬县文化馆敦煌莫高窟中唐第237窟舞台图 中唐 敦煌莫高窟第237窟礼泉唐郑仁泰墓乐舞佣群 唐 礼泉县昭陵博物馆礼泉唐牛进达墓女鼓伎佣 唐 礼泉县昭陵博物馆礼泉唐郑仁泰墓优伶侏儒佣 唐 礼泉县昭陵博物馆沙州寺院乐人奉仙等牒文 唐 敦煌研究院音声转帖 五代 敦煌研究院敦煌莫高窟第61窟舞台演出图 五代 敦煌莫高窟第61窟敦煌出行图(四幅)有百戏、乐队场面 晚唐 敦煌莫高窟第156、94、100、12 窟长安唐执失奉节墓舞女壁画 唐 陕西省博物馆礼泉唐李勣墓歌舞壁画 唐 礼泉县昭陵博物馆西安唐鲜于庭诲墓参军戏弄佣 唐 中国历史博物馆临潼唐庆山寺壁画乐伎图 唐 临潼县博物馆西安唐苏思勋墓乐舞壁画 唐 陕西省博物馆三原唐李寿石椁线刻乐舞图 唐 三原县博物馆勉县北宋墓铜镜杂剧图 北宋 勉县文化馆勉县北宋墓杂剧砖雕图 北宋 勉县文化馆甘泉宋墓秧歌舞砖雕 宋 延安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愉林窟演艺图 西夏 甘肃愉林第三窟愉林窟胡琴图(四只) 西夏 甘肃愉林第十窟清水宋墓舞台演戏砖雕(两块) 北宋 清水县文化馆天水南集宋墓演戏砖雕(七块) 北宋 天水市北道区文化馆户县元墓胡人骑驼击鼓俑 元 户县文物管理委员会陇西县西郊元代墓葬奏乐模制砖雕(四块) 元 陇西县文化馆景泰明代万历年间戏箱 明 天水明正德年间戏曲木 明 天水刘大有存凤翔明代戏曲版画 明 宝鸡市群众艺术馆高台县戏班供奉童子爷 明 高台县殷尚甲处景泰清代道具(鞭、把子) 清咸丰 绥德镇娘娘庙乐楼碑记 清乾隆 西安梨园会馆匾额与石碑 清乾隆 西安市戏剧研究所 灵台“天官赐福”喜屏 清光绪 甘肃灵台独店村王存狗藏乾隆五十三年(1778)秦腔《火烧新野》抄本 清乾隆 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同州梆子《画中人》《刺中山》《阴阳剑》《花赠剑》等抄本 清 陕西省艺术研究所手抄《瑞云亭》等秦腔剧本(共175本) 清 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周至清代秦腔刀枪把子(一箱54件) 1873年 周至哑柏镇上阳化村南街藏泾川清代门雕戏画(1套14页) 清 甘肃泾川县博物馆西和县三盛班庄王图 清光绪 中国艺术研究院灵台、泾川、景泰、张掖等保存清代戏衣 清光绪 灵台戏曲砖雕(三块) 清光绪 甘肃灵台县博物馆大荔同州梆子脸谱(4幅) 1886年 大荔三元堂同州梆子《司马懋断阴》刻本 1877年 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西安裕兴堂秦腔《诸葛观星》刻本 1895年 陕西省艺术研究所户县秦腔脸谱折子(100 面) 1896 西安市戏剧研究所 凤县秦腔戏箱 1875 户县西焦将村秦腔戏服 清同光 西安王宝钏寒窑(依《五典坡》剧情建造) 晚清 西安南郊曲江池村东鸿沟西安易俗社章程、创作剧目手稿等 民国 西安易俗社资料室西安易俗社剧院 民国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华池县南梁清音楼(革命历史文物)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宕昌县哈达铺戏楼(革命历史文物) 延安大礼堂(革命历史文物) 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延安文艺座谈会会址(革命历史文物) 延安杨家岭村延安戏曲活动照片(革命历史文物)延安时期毛泽东等领导人给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书信、题词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