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69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马健翎
马健翎(1907~1969)秦腔剧作家、戏曲教育家。陕西米脂县人。名飞雕,字健翎。1936年开始从事戏曲创作,致力于秦腔和眉户戏的改革。历任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编导主任、团长。1949年后曾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副部长,西北戏曲研究院、陕西省戏曲剧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副主席等。一生创作秦腔、眉户现代戏及新编历史剧20多本,改编传统剧目10多本,包括现代剧目《中国魂》《血泪仇》《穷人恨》等,改编剧目《四进士》《游龟山》《游西湖》《赵氏孤儿》《窦娥冤》等,还有《马健翎现代戏曲选集》行世。马健翎 -
82019-10
[ 词条 ]梁蕴生
梁蕴生(1903~?)秦腔剧作家。陕西合阳县人。因热爱秦腔,业余从事编剧工作。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为兰州新兴学社编写了反映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由的现代戏《情海波》。演出时,请国画家孔寿彭绘制了简易布景,舞台上呈现了时代的真实风貌,在群众中产生了轰动。接着又改编了张恨水的言情小说《啼笑姻缘》。这些剧目都由该社优秀学生王新民、黄新芳等领衔演出,在甘肃开秦腔演现代戏之先河。 -
82019-10
[ 词条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青海卷》
地方戏曲音乐志书。《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音乐集成青海卷》编辑委员会编。主编陈秉智,副主编王承喜、田农。2003年6月中国ISBN中心出版。该卷总编辑部统一体例,分为“综述”“图表”“剧种音乐”“人物介绍”4部分。“综述”记述了青海悠久的文化传统、明清以来青海同周边诸省戏曲文化的交流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后青海戏曲音乐的发展等状况;“图表”含青海省行政区划图、青海省戏曲剧种分布图、青海地方戏曲剧种特色乐器图及基本速度一览表;“剧种音乐”部类,从概述、唱腔、器乐、选场4个层面,介绍了平弦戏、眉户戏、安多藏戏、秦腔、京剧、豫剧等;“人物介绍”部类收入86位戏曲家的小传。卷首为《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编辑委员会编辑部组成人员名单,有彩页16面,有总卷主编周巍峙序言,及凡例、本卷编辑说明;卷尾附人物介绍姓氏笔画索引和后记。 -
82019-10
[ 词条 ]《艺坛耕耘录》
戏曲评论集。陈光著。2003年1月甘肃省文联刊行。全书收入作者数十年来发表于各地报刊的近40篇文论。按所述题材分为甘肃戏剧艺术、艺苑纵横浅谈、规范职业行为和陕甘老区戏剧4个部分。甘肃戏剧艺术收录有《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甘肃的戏剧艺术》《努力克服表演中的形式主义倾向》《提高戏剧艺术质量,促进戏剧事业的新繁荣》《努力演好现代戏》《谈秦腔耿家脸谱》《〈秦腔词典〉序》《戏曲音乐发展在于改革提高》等14篇文章;艺苑纵横浅谈收录有《追思〈荷花舞〉》《说唱艺术研究的重要成果》等12篇文章;.规范职业行为收录有《文联形象随想》等5篇文章;陕甘老区戏剧收录有《在陕甘苏区创建的一支红色文艺轻骑兵》《忆陇东老区的戏剧活动》《活跃在陇东老区的文化名人》等文章。书前有作者简历和照片12幅,以及谢宠、金行健、李迟、王正强之序;书后附《陇东老区文化艺术大事记》。 -
82019-10
[ 词条 ]《杨凤兰与王宝钏》
秦腔演员表演评论集。耿荣华策划,赵发元、杨继军编。1999年11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自述篇、剧本、通讯评论篇、读词篇、附录5个部分。“自述篇”收人杨凤兰文章《我演王宝钏》;“剧本”收入秦腔电视艺术片《王宝钏》片头词及电视艺术片《王宝钏》剧本;“通讯评论篇”收入赵发元、徐丽莎等撰写的12篇评论文章;“诗词篇”收人郑欣森等题赠杨凤兰诗词作品20余首;“附录”收人谭兴国等人的4篇文章。书前有题词、杨凤兰剧照、生活照彩页16面,并有张保庆之序;书后有编者之编后记。 -
82019-10
[ 词条 ]《秦腔清谈》
秦腔演员表演论集。杨文颖著。1999年10月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作者从艺50余年,对亲历、亲睹、亲闻的二十世纪二十多位著名秦腔演员的艺术风采、代表剧目、生活经历及其鲜为人知的轶事隐情,做出深情的回望与返顾,对一些秦腔理论与艺术实践的深层思考,也不乏独立见解。 -
82019-10
[ 词条 ]吉子正
吉子正(1898-1965)秦腔剧作家。陕西华县人。早年就读于含阳高等小学、西安师范、北京国立高等师范、国立西北大学。毕业后在合阳中学、户县师范以及兴国、中山、省立等中学任教。1949年后历任西北军政大学教员、西北艺术学院戏剧系和中文系副教授等。1934年后,编有《半壁河山》《艳娘传》《牛马婚姻》《汪精卫传》及《碧血黄花》等剧。后又配合抗美援朝,创作《唇亡齿寒》一剧。1958年还为华县剧团编写《山塌金斗王》,改编《孟姜女哭长城》等剧。 -
82019-10
[ 词条 ]谢迈千
谢迈千(1895~1978)秦腔剧作家。陕西西安市人。蒙古族。名镇东,字迈千。自幼读书,后辱岳父孙仁玉资助,考入西北大学。1924年毕业后,出任过陕西省教育厅科员、陕西省建设厅秘书,兼任易俗社文化教员。1949年后任易俗社编剧。曾创编许多剧本,其中本戏有《红粉青萍》《禾嘉城》《七步诗》《淝水之战》《于谦》《林冲》等,尤其《淝水之战》以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1950年以后整理、改编了《三滴血》《火焰驹》《状元媒》《柳毅传书》《双锦衣》(前后本)等。《三滴血》和《火焰驹》二剧,分别在1958年、1961年被长春电影制片厂和西安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