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69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法海
法海秦腔《白蛇传》中人物造型。此人物见于明,冯梦龙著《警世通言》(卷二十八)之《白娘子永镇雷锋塔》、明人陈六龙《雷峰塔传奇》、清《义妖传》弹词及《白蛇宝卷》等。秦腔中以法海为主要角色的传统剧目仅此一出,后又在《状元祭塔》(亦称《白蛇后传》)中出现过一次。法海为得道于禅宗的金山寺住持,深知许仙新娶娘子白云仙乃系蛇精幻化,不遗余力欲用法器“捉妖”收伏,终使白云仙入钵并压在雷峰塔下。此人物属净行,以毛净应工。清光绪中叶以来,不少秦腔名家均饰演过这一角色,较著名者有台台子、即娃子、大木头、阎全德、田德年、畅金山、罗树德、黄新闵等。净扮,勾和尚脸,瓦色打底,刀千眉,圆眼,表示凶恶之气,脑门画一红圆砣,说明是神话人物,挂念珠、黑虬髯口,戴和尚帽,穿黄道袍,掩袈裟,下穿素色彩灯裤,足穿白布头、和尚鞋。张掖市七一秦剧团高峰饰《白蛇传》之法海(王正强提供) -
82019-10
[ 词条 ]包文正
秦腔包公戏中人物造型。此人物见《宋史包拯传》,明小说《包公案》、清小说《三侠五义》等。以包拯为主要角色的秦腔剧目还有《铡国舅》《铡包勉》《赤桑镇》《黑驴告状》《铡八王子《《打銮驾》《水银罗帐》《九头案》《鸳鸯绦》《铡丁勇》《鲤鱼峡》《平妖传》《避风簪》《天仙帕》《八件衣》《花亭相会》《收五鼠》《包公审虎》《捉老虎》《月光带》《阴阳扇》《梅鹿镜》《血手印》〈白狗争妻》《无云寺》《封御猫》等。包拯(999~1062),字希仁,庐州合肥人。北宋天圣年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天章阁待制、龙图阁大学士、开封府尹等职。为官刚正不阿,断案铁面无私,欧阳修称赞他“少有孝道,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于朝廷”(欧阳修:《论包拯除三司使上书》)。是位竭忠于君、施爱于民的“劲正之臣”,人称“包青天”,死后谥号“孝肃”。此人物属净行,由大净应工。清光绪以来,出演该角色的有四金儿、刘五儿、雷劳儿、张福庆、陈德胜、张寿全、傅邦、唐华、阎良、大木头、五五子、郝来三、王庚寅、田德年、袁天霖、赵福海、辛兴安、李应才、张建民、周辅国、华启民、米新洪、王新奎等。其中,四金儿所饰《铡美案》之包拯戏词最多,始终不懈。而躯干伟岸,台架尤雄。吐字发言,虽数百句而一毫不苟……”有诗赞曰“身似金刚,声如雷鸣,响震山谷,气贯长虹。”(王绍猷《秦腔记闻》)。四金儿之后,又有田德年、张建民、周辅国、华启民等人,尤其田德年,则以“独到的‘犟音’‘膛音’‘傲音’而雄踞舞台,并被专家赞为秦腔史上正宫老调之佼佼者,当代之花面魁首”。当今扮演包公的年轻净行演员更是层出不穷,张兰秦、卫保善、张忠义、司存瑞等,都是现代观众所崇尚的“包公”偶像。人物勾黑脸,白眉子,脑门白日套一上弦红月牙(早期还绘一支笔管),戴黑相纱(见公主则披红纱),挂黑满,穿金绣滚龙黑蟒,围玉带,下穿红彩裤,足穿厚底高靴。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华启民饰《铡美案》之包拯(戏曲研究院提供) -
82019-10
[ 词条 ]张彦
秦腔《白玉楼》人物造型。人物造型见于清人袁栋的《白玉楼》杂剧。作为新科状元的张彦,奉旨拜见驸马、公主,看到了《苦节图》,始知图中所绘为其妻白玉楼之悲惨经历,痛不欲生。该人物造型属生行,以小生应工,先贫生、后官生。高符中、李景华、苏育民、王秉秦、陈新贵、靖正恭、杨觉民以及后起之秀王建军等均饰演过这一角色。人物出场为俊扮,戴纱帽插金花,内穿红素褶子,外穿红团花帔,下穿淡青彩裤,足穿厚底靴。当时靖正恭演出时,可能限于当时条件,穿红官衣,挂玉带。 -
82019-10
[ 词条 ]周仁
秦腔传统本戏《周仁回府》中人物造型。人物见于明人《忠义烈》传奇、废闲主人《大红袍》弹词等。原为兵马郎官,因押解朝廷饷银,渡江时沉没而被降罪,有杜文学为其出5000两纹银补赔而免死,此后二人结为异姓兄弟。杜文学遭陷,周仁通过保嫂、救兄、献妻、屈打等一系列戏剧行为,表现出其“言必信,行必果,己诺必诚”的君子人格,“忠义”两全的高尚品格以及知恩当报的侠义个性。该人物造型属生行,以小生应工。李云亭、刘毓中、耿善民、雒秉华、沈和中、伍富民、岳中华、黄金花、李景华、康顿义、高希中、魏启元、苏育民、陈信民、王秉秦、王新民、牛利民、栗成荫、任哲中、陈新贵、杨觉民、萧信中、刘建中、和强、李爱琴、卫赞成、白贵平、冯君义、王定乾、马桂芬、周留华、赵永庆、李爱华、李小锋、秦等梅、杨升娟等都饰演过这一角色。人物以俊扮出场,戴纱帽,梢子外垂,早先多穿黑官衣,后多改穿蓝、红官衣,围玉带,下穿红素彩裤,足穿厚底靴。秦腔数字电影《周仁回府》中李小锋饰周仁 -
82019-10
[ 词条 ]周仁瑞
秦腔《三滴血》中人物造型。山西五台县人,在陕西韩城经商,妻子何氏生下双胞胎儿子后因病去世,隔壁王妈妈出主意,将小儿子卖给李三娘做养子,改名李遇春;长子周天佑由王妈妈乳养。16年后生意倒闭,周仁瑞携子周天佑回老家,兄弟周仁祥为了独吞家产,受妻子挑唆指控周天佑不是哥哥的亲生儿子,兄弟两人对簿公堂。五台知县晋信书,想到古书有滴血认亲故事,便依法炮制,令周仁瑞父子当堂滴血验证。该人物属生行,以须生、老生两门抱应工。西安易俗社历次演出,均由刘毓中饰演该角色,该剧已成为刘毓中演出代表剧目之一。后郭葆华亦饰演过这一角色。人物扮相为俊扮,挂麻三绺,戴道冠,穿青素褶子,系丝绦,下穿青素彩裤,足穿白布袜、方口皂鞋。《路遇》一场,改挂白三,道冠稍歪斜,穿古铜色素褶子,并将左襟角反拽提起系于腰绦;《团圆》一场,改戴蓝底绣花员外巾,上穿男绣花对襟蓝帔,下穿古铜色素彩裤,足穿白布袜、福字履。电影《三滴血》中刘毓中饰周仁瑞、陈妙华饰周天佑、雷震中饰周仁祥、樊新民饰晋信书(易俗社提供) -
82019-10
[ 词条 ]景罩罩
景罩罩(生卒年不详)清光绪年间秦腔演员。工须生,兼演各行当。陕西人。与李炳南同至天水落户。为天水西秦鸿盛社最早的演员之一。念白自如,做打稳健,功底扎实,表演规范传神。在《宁武关》之周遇吉、《路安州》之陆登、《斩莫成》之莫成、《闯宫抱斗》之梅伯、《太和城》之孙武子、《逃国》之伍子胥等角色表演中有上佳表现。 -
82019-10
[ 词条 ]毛朋
秦腔《四进士》人物造型。进士出身,官居八府巡按,是民间想象中能够体恤民情、解民疾苦、公允办案的清官化身。该人物造型属生行,以须生应工。平定儿、黑娃、李炳南、孙广乾、杨生禄、文汉臣、李夺山、肖顺和、康正绪、李正斌、余景民、陈信民、穆九龄、姜能易、温警学、高升平、雷开元、贠宗汉等都饰演过这一角色。其扮相为俊扮,挂黑三绺,戴道冠,穿黑道袍,系丝绦,下穿红素彩裤,足穿厚底靴。在《上告》一场中,戴纱帽,穿绣金团龙红蟒,围玉带。陕西省淳化县人民剧团陈迎军饰《四进士》之毛朋、魏海棠饰杨青(王正强提供) -
82019-10
[ 词条 ]张(建民)派
张建民创造的唱腔流派。张建民(1913~1963),秦腔演员,陕西临潼县人,主工大净。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崛起的一花脸明星。13岁入榛苓社学艺,满师后多在渭南、铜川等地搭班。1942年参加西安尚友社。常同李正斌、何振中、康正绪等人合作,相互的提携使艺进,其所享社会声誉,几与田德年齐名。演唱豪放、爽朗、苍劲、快脆,念白清亮、明快,独具风格,嘴皮功底扎实。代表剧目有《赤桑镇》《铡美案》之包拯、《斩单童》之单童、《忠保国》之徐彦昭、《草坡面理》之金兀术等。1956年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获演员一等奖。张(建民)派艺术特色“张派”唱腔总的特点是豪放、爽朗、快脆、火炽。无论演唱[慢板],还是[二六板][双锤],皆火辣辣如同一炉焦炭,这同以稳重见长的“田派”唱腔有较大区别,甚至腔速也较田腔放得快、收得紧。张建民的唱腔,虽然也是直腔直调,但其唱法糅入“须生腔”的味儿(张建民最早以须生开蒙),重共鸣,轻喉音,故不仅发声略显柔韧,旋律也稍见萦绕,实有一种铿锵火炽、刚柔相济的独特醇韵,但又不落“挣破头”迹象。他在《二进宫》里扮演徐彦昭唱的“好一个聪明伶俐的杨老将”这句欢音[二六板],就是用“须生腔”的音韵,表现“花脸腔”气质的一个例证,横平竖直之间,糅入须生惯用的“依字顺滑”声乐技法,其中“好”字、“老”字,田德年均作去声高平字调处理,张则以三度下滑强调其本音上声高降,不仅字正腔圆,滑溜讨俏,还相当提神来劲;“将”字也以丹田气功一弹喷出,坚挺中显出一股柔韧的弹性,活脱地表现出这位老将一切都在掌握之中和善于洞察对方心理的豁达开朗风范。张建民所唱[二六板],又能文戏武唱。与皇姑的那段对唱,发声虽也“须净合璧”,但又放字不放音,字字均不含糊,句句声出压众;即至“叮板”,更是以快脆火炽和气势取人,显现出一股英明果断、威风廪凛和不可侵犯的慑人正气。凡此,皆是与“田派”唱腔区别之所在。张建民唱腔虽有独特之处,但最为观众叹服的还在于“耍白口”,尤其《草坡面理》中金兀术与岳飞(康正绪饰)那一大段文言文贯口道白,吐放得似雨打芭蕉,如玑如珠。这不仅单凭嘴皮的功力,还要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和语势上的精巧布局。尽管全段着力于连珠炮式的快脆(业内称此为“贯口”),甚至几乎无一口气可换,但他却能够在重点句、重点字上突然来个顿挫闪断和单摆浮搁,这种处理法,彳艮像书中的重点标符一样,密密麻麻之中又让人一目了然。另外,他还通过喷口吐字、犟音高挑等技巧,使念白声调增强其抑扬顿挫和音乐性。像“好——披挂”的“好”与“誓不罢休”的“罢”等,皆用犟音挑高,不仅突出了念白声调的棱角,还把金兀术强词夺理、欲霸中原的急切心理,和他火爆傲勇、磨牙吮血的个性,活现于舞台。张(建民)派代表剧目与传承张派代表剧目主要有《赤桑镇》《铡美案》《斩单童》《草坡面理》《忠保国》等。张派传人中最著名者有卫保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