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6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布景
秦腔舞台上根据剧情绘制的画景。因绘在布上,故名。早期秦腔并无布景一说,仅有少量景片,如布城、云片、山片、山石片等(见砌末)。使用镜框式舞台后,特别是电力工业的发展,布景逐渐被秦腔剧目所运用。由此形成电打布景、机关布景、层次布景、写意性布景、写实性布景、圓幕布景等。电打布景 秦腔舞台布景的一种。1936年,兰州新兴社演出时装戏《啼笑姻缘》《自由之花》《家庭痛史》《情海波》等剧,特聘兰州画家孔寿彭绘制布景。孔寿彭为之设计并绘制了剧中所需的客厅、卧室、花园等画幕。时值兰州电业初兴,该社自备发电机,演出时舞台上电灯与汽灯共用,五颜六色,交相辉映,观者如堵,是为甘肃秦腔“电打布景”之发端。至1947年,孔寿彭建立明光布景社,向在兰州的各班社出租布景。又值陶渠来兰州开办光武布景公司,于是兰州“电打布景”再次昌盛。1956年,孔寿彭的明光布景社归口于兰州豫剧团。机关布景 秦腔舞台布景的一种。以布景变化增添剧场效果,须进行特殊的设计与制作,暗藏各种机关,达到瞬间移位转换。陕西戏曲演出中,其机关布景与电光布景的使用,始于1947年。上海布景师陶渠于西安成立光武布景公司,随后朱进财创立新时布景公司,继之又有倪冰生、管芙英兄弟合办花宫布景社,都经营机关布景与电光布景的绘制与出租。1947年,易俗社首次在《韩宝英》的演出中使用了机关布景与电光布景,随之汉中、咸阳、渭南、蒲城等班社也相继使用。1952年,福建画家蔡鹤汀、蔡鹤洲兄弟到达陕西,并加入陶渠光武布景公司,使之更为昌盛,由是西安及多处剧团凡在城市上演的本戏几乎无一不配有大型的电光布景。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这种布景才逐渐被层次布景所取代。甘肃省秦腔剧团上演《白蛇传》,其中《盗库银》一折,有青蛇盗银后飞身上房而去的动作,使用了机关布景。方法是:在墙片上预留一道直缝,缝后固定垂直槽钢滑道。又做一块钢板为站板,板柄嵌在钢制滑道槽内,上焊隐蔽扶手。滑道另一头,压有百斤重锤使之与演员重量相平衡。站板在景片后装有大绳系牢,再将大绳套入房梁滑车之上,绳端有四人拉拽。青蛇盗库银成功后,站到贴地的站板上,背靠布景墙片,一手在身后暗抓隐蔽扶手,一手单膀扎势亮相,随锣鼓点子,布景后有四人同时使劲拉绳。使青蛇在站板上飞腾而上,一直升入檐幕。观众看去,恰似飞檐走壁一般。层次布景 秦腔舞台布景的一种。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秦腔舞台又引进话剧演出的另一布景样式,即将画幕布景中画幕上的景物形象更换为天幕及天幕前的软景和硬景共同组成的层次形象。西安易俗社《西安事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杏花村》、甘肃省秦剧团《李秀成》《屈原》等皆用此。从此画幕布景大为减少。但仍然存在。如甘肃新兴剧社所演《七侠五义》采用画幕布景,兰州市青年京剧团演出《南天柱》,其客厅一场仍用画幕布景,将几张桌椅画到了幕上。甘肃观众对于无论是画幕布景还是层次布景,因都使用了电光源加以照明,故仍旧惯以“电打布景”呼之。《西安事变》中所用的层次布景(易俗社提供)写实性布景 秦腔舞台布景的一种。要求如实再现剧中环境。通常表现为以透视法和明暗法绘制画幕,真实地反映生活环境,诸如卧室、客厅、门窗、花园等,获取视觉上的空间感和立体感;同时还以纸制物景,如山石、狮子、门楼等置于台上,以表现剧中环境的真实性。如当年陕西易俗社上演的《巴里西烧瓷》,便将制作的烧窑置于舞台后部,巴里西当场劈砍衣柜、桌凳、塞进窑中点燃《颐和园》之布景不仅制有花园、阳台,还画有山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又出现以层次布景取代画幕布景、以三维实景取代二维幕景的趋势,获得更强的真实感和立体感。如甘肃省秦剧团演出《山乡花红》《江姐》等剧,其布景皆属此类。①“真山真水”布景。秦腔舞台写实性布景之一。布景的设计者与制作者以真山真水为目标,班社则以此号召观众。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陕西易俗社最早采用纸扎布景,扎出山石、门楼、石獅等景物。又请民间艺人吴瑞林、惠永画大画幕,所画两山之间挖成一洞,从洞口伸出水槽,槽上接水缸,槽下地面承水沟,预将水缸贮水,演出时清水由水槽向下流淌,状如瀑布。②“真龙吐水”布景。秦腔舞台写实性布景之一。陕西演出七夕应节戏《牛郎织女》时均追求真山真水。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兰州上演此戏,除真牛上台外,云霄殿一场中,画幕上彩云缭绕的仙宫神殿之间有一张嘴龙头。龙嘴装有铁槽,上接大水缸,台下又承水槽,演前预将水贮缸中,演时水出龙嘴,故名“真龙吐水”。写意性布景 秦腔舞台布景的一种。传统戏中的门帘台帐、一桌二椅陈设,是秦腔最早的写意性的装置。而写意性布景,大多采用大写意手法,通过彩绘、剪纸一类图案,抑或纱幕、纱帐的不同设置、某种图案的假台口装饰等,隐喻其剧本题材和生活环境。有些图案还经大幅度的夸张变形,在似与非似之间表现不同的时空。如户县秦剧团的《清明案》、乾县秦剧团的《紫金簪》、西安易俗社的《胭脂》《夺锦楼》、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凤姐》、甘肃省秦剧团的《蟠桃园》等剧目的布景,都属写意性布景。画幕布景 秦腔舞台布景的一种。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首先在陕西兴起。它是欧洲歌剧中本应绘制形象的檐幕和侧幕改为素幕的变格样式,仅保留衬底的大画幕,故名。此种布景并不按剧绘景,而是按题绘景,如金殿、客厅、卧室内景、皇宫、花园、街道外景等,无论朝代年月,春秋四时,晴雨明晦,凡金殿即同一堂金殿,凡花园即同一堂花园,故又称“值班布景”。 -
82019-10
[ 词条 ]音彩
秦腔传统演出中用乐器、口技等制造舞台配音效果的统称。如更声、水声、马嘶、鸡鸣、风声、闪电、婴儿哭叫以及掌号等皆属其列。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晶体管音响设备的广泛应用,传统秦腔声彩技艺又进入手工音响和电子音响相辅并用的新时期。1976年西安易俗社、西安秦腔二团创造出由电子线路控制的枪声效果器,可模拟各种枪声、炮声、爆炸声及雷声、雨声等效果。秦腔传统的音彩效果主要利用堂鼓、手锣、梆子、镲、唢呐等乐器和技效果配乐,现代音效则利用电子音响配乐。 -
82019-10
[ 词条 ]古装
秦腔戏衣的一种。原为京剧大师梅兰芳创制。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陕西易俗社北平演出时带回,渐成秦腔定制之一。形制为圆领、对襟、宽袖(带水袖);衣短,系于裙中;裙为大褶裙,腰系帘子腰箍(加飘带),配加对襟小立领荷叶边云肩。古装原系剧中仙女角色专用,现扩为凡发式为古装头的少女少妇皆可穿用。藕荷色缎古装上衣大红绉缎古装上衣 -
82019-10
[ 词条 ]大衣箱
秦腔衣箱建制之一。放置“文服”类服装的专用衣箱。清代秦腔大衣箱中所收衣物较少,仅有蟒、靠、官衣、箭衣、氅、帔、褶子、裙子、女衣,而且还将大锣、板鼓击乐亦收其内。其后由于逐渐增加衣物,形成收存衣物的严格定制。大衣箱成为收存文戏戏衣的专用衣箱,内收男蟒、女蟒、男帔、女帔、官衣、开氅、富贵衣、八卦衣、道袍(文武花素)、女褶子、男女斗篷(又名“雪衣”)、宫装、僧衣、女古装、袄裙裤、罪衣罪裙(男用布料女用绸料)、学士衣、太监衣、道姑坎肩、男女坎肩、纱褂、袈裟、娃娃衣、媒旦衣、旗袍、腰裙、饭单(即小旦围腰)、吊带(即四喜带)、法衣、龙套衣、女兵衣、青白蛇女战衣、玉带、扇子、牙笏等。蟒 又称“蟒袍”。秦腔戏衣的一种。有男蟒、女蟒、老旦蟒之分。①男蟒。为剧中帝王将相角色所着官服。服上绣蟒纹,故名“蟒袍”。形制为:圆领、大襟、宽袖(带水袖)、长袍,左右有摆衩。衣、袖均绣龙纹装饰,前后下摆及袖口则绣有水纹。其中龙纹构图有团龙、行龙和大龙等;水纹(行话称“蟒水”“海水江崖”)则有直立水、弯立水、立卧三江水、立卧五江水和全卧水等。绣活有彩色绒线绣、平金平银绣和圈金绒绣等区别。袍色可分上五色(红、黄、绿、白、黑);下五色(粉、湖蓝、蓝、紫、古铜或秋香色)。其中黄蟒专为剧中皇帝穿用,其余各色则按角色性格、脸谱、化妆面容而定,如张飞着黑蟒、关羽着绿蟒、周瑜着白蟒、吕布着粉蟒、刘备着红蟒等,并形成相对定制。男蟒——黄缎三蓝彩绣团龙蟒男蟒——大红缎彩绣团龙蟒男蟒——白缎盘金绣大龙蟒男蟒——紫缎盘金绣大龙蟒②女蟒。为剧中之后妃、贵妇、女将所穿用。款式与男蟒大同,唯长仅及膝,龙纹改凤纹,补空纹饰亦改为牡丹。穿用时须与百褶裙、搭云肩着装相配。色分黄、红两种,黄蟒归皇后、贵妃专用,红蟒归王妃、公主专用。香色缎三蓝彩绣老旦蟒香色缎盘金绣老旦蟒大红彩绣团凤女蟒大红彩绣团凤女蟒(加云肩)③老旦蟒。为剧中老旦行贵妇人穿用。款式与女蟒大同,但纹样为团龙或团龙凤,且不佩云肩,不搭玉带,而以丝绦系腰。穿用时须着大褶裙,挂朝珠。色分黄色、古铜两种,黄蟒用于太后,古铜蟒用于老年贵妇。④改良蟒。由男蟒改良而来,故名“改良蟒”。其款式不变,仅对原来图案纹样加以简化。如将男蟒之10个龙团(前片3、后片3、两袖各2)简化为前胸后背各一龙团,使图案放大,并将原来流云、八吉祥等纹样悉加删除。袍色为古铜色,通常供剧中老生行当之大臣穿用。男蟒衣局部及佩饰女蟒衣局部及云肩帔秦腔戏衣的一种。为剧中之皇家、官宦、乡绅及家眷所穿便服。①男帔。用于剧中皇家、官宦、乡绅等有身份之男人所穿便服。其款式为对襟,大领、宽袖(带水袖)、左右胯下开衩,袍长及足,全身绣有十团纹样(前片三、后片三、两袖各二)。其中团龙黄帔为剧中皇帝穿用,团花、团寿字红帔为官员穿用或做婚事喜庆礼服,古铜色为老年之人穿用。剧中常为夫妻二人同样穿着,故又称为“对帔”,佩戴“纱帽插金花”。②女帔。为剧中之皇妃、贵妇等人所穿便服。其款式与男帔大同,唯仅长及膝。穿用时须系百褶裙。其中黄团帔为皇后、贵妃穿用,团花为新婚佳人穿用,枝子花帔为妙龄少女穿用。③老旦帔。为剧中老旦行当角色所穿着。款式与女帔大同,唯纹样绣十团团龙凤。穿用时须下系墨绿大褶裙。男褶子又称道袍,即男长衫。为斜领、大襟、宽袖(带水袖),袍长至脚背。有文、武、花、素以及贫、富之别。道袍用途较广,单穿可作外衣,又可按角色定规与他衣配伍,如蟒、帔之下须衬道袍;箭衣之上可罩道袍;武生、武丑、武花脸则可敞穿道袍,其袍里之上亦绣纹样。道袍分上五色、下五色,并各分花素。其花纹有花卉、冰纹、枝子花、八宝、云纹、飞蝶、飞燕等。花纹布局有角花、边花、领花、散点等。下五色为义士、侠士穿用,上五色为强徒、恶棍穿用。素道袍色分黑、蓝、红、秋香色等,黑色为贫生穿用,蓝色为落难书生穿用,秋香色为老生穿用,红色则作裤、帔之衬袍。大体有文小生褶、武小生褶、文丑褶、武丑褶、贫生褶等。各类皆含花、素两体。①文小生褶子。多系富豪家庭年轻书生或秀才穿用,色有粉红、浅绿、鹅黄、淡蓝,上绣简洁纹样,如枝子花之类,并配以粉彩裤、厚底靴、文生穿戴。如《游西湖》裴瑞卿所穿即是。②武小生褶子。多系身份较高的年轻儒将穿用,服色以牙白为主,服装四周边檐绣有花卉图案,前后绣以菊花、芍药,并配以粉彩裤、厚底靴、武生巾穿戴。《蒋干盗书》中周瑜所穿即是。③武生褶子。中年武将、绿林豪杰穿用。服色素淡,以白色、淡蓝居多,周身绣有团花10个,一般配以大红彩裤、厚底靴、将巾穿戴。如《精忠报国》中岳飞所穿即是。④武丑褶子。武艺高强而性格诙谐的丑行人物穿用。多系黑色,上绣散点花饰,飞檐走壁者多绣以蝙蝠等动物图案。如《九龙杯》杨香武所穿即是。女褶子即女用长衫,为剧中女旦角色所穿。为对襟、宽袖(带水袖)立领、长仅及膝,可系腰,亦可不系腰,系腰则用丝绦或风带。色分花素,花褶子为百姓女子穿用;黑褶子为贫妇民女穿用,故行当称青衣;白褶子则常作孝服穿用。其中青衣所着黑褶子年多以灰或蓝灰裙子代之,以避沉重。①花褶子。身份较低的平民女子所穿。有浅蓝、淡黄、浅绿等色,上绣散点花饰,褶子四周饰以边纹。②黑褶子。剧中女旦角色所之。小立领,长仅及膝,可系腰,亦可不系腰,系腰则用丝绦或风带。③老旦褶子。剧中贫穷年老妇人所着之常服。其款式与褶子大异,为大襟、大领大领、宽袖(带水袖),穿用时须佩系绦子,如秦腔《杀狗劝妻》中老母所穿即是。斗篷秦腔戏衣的一种。穿于其他戏衣最外,以示出行或处于困境。有龙斗篷、短斗篷、花斗篷、素斗篷等。①龙斗篷。又称“帔风”。剧中为帝王角色行路或深夜公干之时披用,以示御寒遮风之意。款式为小立领、无袖,领口抽折,披在肩上,上小下大,长及足。绒绣行龙戏珠,下摆绣海水,并以流云补空。红缎制成。②短斗篷。剧中为义士、侠客或处于困境中的官员披用。款式与龙斗篷同,唯尺寸仅及膝。分各色花素。如秦腔《苏武牧羊》中苏武即着此装。③花斗篷。款式与龙斗篷同,唯以绿缎为底,上绣牡丹花样。剧中为关羽一角专用。另有女式花斗篷,纹样为绒绣花鸟,领、衣及后身开衩的沿边均有宽条纹饰。剧中为皇亲国戚之女角色披用。④素斗篷。款式与龙斗篷同,唯无纹饰。多以红缎制作。剧中为文官行路披用,并佩戴风帽。月白绉缎绣花女斗篷开氅又称氅。剧中文臣大将家居袍服,也用于绿林好汉和山寨霸主等角色。色分红、黄、绿、白、黑,上绣纹样,文绣飞禽,武绣走兽,凶恶奸相之类则亦绣走兽。从团花分,大致有狮开开氅、三狮开氅、麒麟开氅、团花开氅4种。官衣剧中文臣所着之官服。形制与蟒袍同:圆领、大襟、宽袍、阔袖(带水袖),侧有左右摆。不同者是素色面,面不绣纹样,唯在前胸后背各缀一方纹绣图案“补子”。以服色分官品,紫色、红色者宰相重臣,红色者八府巡按,蓝色七品县令,黑色最低,系门官穿用,且无“补子”。其中红官衣亦作结婚礼服。穿官衣须佩搭玉带。①青官衣。又称“青素”“素月服”。即黑色官衣。青官衣无“补子”。剧中为门官、驿丞、降将所用,有时亦代作孝服。如秦腔《放饭》中朱春登所穿即是。②丑官衣。为剧中丑官专用官服。红色。其长仅及膝,有时亦可以女官衣代之。如秦腔《三滴血》中晋信书所穿即是。③女官衣。衣长及膝,衣后无“摆”,不佩玉带而系丝绦。分红、古铜两色。红色为一品夫人穿着,古铜色为一品诰命老夫人穿着。④改良官衣。其形制虽与官衣同,但纹样相异,衣无纹饰,改良官衣则在领口、下摆等处均布以带状草龙、萱草类纹样剌绣,“补子”亦代以团形图案。⑤学士官衣。其形制与官衣同,但下摆、领边加绣纹样。穿着时不挂玉带,改系腰带,带上垂以两条飘带。红缎短官衣学士衣秦腔戏衣的一种。形制与官衣类似,但无“摆”。“补子”亦以团形图案取代,衣沿有宽至数厘米的纹饰花边,佩系软带,并戴学士巾。八卦衣秦腔戏衣的一种。款式为大领、大襟、阔袖(带水袖),稍有腰身,无后摆。衣、袖沿为宽边波线状草龙纹饰。前身下垂两根飘带,带头为令箭形,上绣草龙纹样。前胸后背各绣一太极图。两肩、两肘、前片、后片分绣几处八卦类像,左肘为坎(水),右肘为离(火),是为水火;左肩为乾(天),右肩为坤(地),是为天地;前片左下为巽(风),右下为震(雷),是为风雷;后片右下为艮(山),右下为兑(泽),是为山泽,天地、山泽、风雷、水火聚于一身,暗示着装之人通晓天地,熟谙韬略。故剧中多用于军师或道士之类角色。如秦腔《葫芦峪》中诸葛亮即着此装。宫装秦腔戏衣的一种。剧中贵妃公主普通场合所着服饰。形制为圆领、对襟、大腰、宽袖(带水袖)。上衣下裙,裙三重飘带,带上绣草凤或草花,共60多条,带头为宝剑状,可缀排穗,亦可不缀排穗。衣绣凤凰牡丹,两截连续镶边五至七条,每条七毫米,条各异色,湖、朱、紫、黄、红、粉、绿不一。纹样草花蝴蝶、如意头等。穿着时佩戴云肩。大红绉缎五彩绣凤宫装富贵衣又称“穷衣”。黑色缎制,上配五色杂块以示补丁,剧中贫穷潦倒书生专用。着此装者其后必定飞黄腾达,故以“富贵”为喻。如《吕蒙正赶斋》之吕蒙正、《激友》之张仪等皆着此。龙套衣秦腔戏衣的一种。为龙套专用服饰。龙套四人为一堂,龙套衣亦为每色四件。款式为圆领、对襟、阔袖(带短水袖),衣长及足,前后开衩。上绣团龙图案。袖口衣沿均绣萱草纹饰。分红、蓝、白、绿四色,每色以四件为一堂,按主角衣色统一穿用,主角若着红装,龙套亦着红。剧中文官升堂,必用龙套。含大铠、大太监衣、小太监衣及宫女装等。①大铠。秦腔戏衣的一种。为剧中御林军专用服饰。形制与大靠略同,唯靠肚以下甲片分左右两块,且无靠腿,不插靠旗,甲片中间不绣鱼鳞纹,而绣以风车大纹样。②大太监衣。为剧中大太监专用服饰。款式为圆领、大襟、阔袖(带水袖)。衣上平金绣八团龙或绒绣八团花,衣沿饰以波线式宽边。腰镶绣带,下缀网穗。佩系丝绦。分为红、绿、蓝、紫四色。③小太监衣。为剧中小太监专用服饰。款式为大领、大襟、阔袖(带水袖)。上缀八团黑料,各绣龙纹。前后各三、两臂各一,腰镶黑底宽条花纹带,下缀网穗。④宫女衣。公主、皇妃、太后等后宫侍女的着装,为白绣花裙,花边素褶子,搭云肩,梳大头,戴小过桥。大红缎盘金绣大铠罪衣罪裙剧中犯人专用着装,有男女之分。①女罪衣罪裙。剧中为女犯角色专用着装。款式为立领、对襟、窄袖、小袄、长裤。袖、裤、衣边均有沿边装饰。红绉缎制作,佩系绸带打腰包。《苏三起解》中苏三即着此装。②男罪衣罪裙。剧中为男犯角色专用着装。款式为立领、大襟、窄袖、长裤。无纹饰。原用红布制作,现多改用红绸缎料。佩系犬带打腰包。《火焰驹法场》中李彦桂即着此装。茶衣秦腔戏衣的一种。剧中为贫民下人专用着装。款式为大领、对襟、窄袖,半身,布制,大领有如意头纹饰。色分蓝、茶褐两种。穿着时腰系水裙,裙下着裤。马甲又称“坎肩”“甲甲”。秦腔戏衣的一种。款式为大领、对襟、无袖,故实为背心。有长、短、花、素多种。穿用时常套在衣衫外面。有道姑甲、老道姑甲和老旦甲3种。①道姑甲。剧中为年青道姑、尼姑之专用着装。款式为大领、对襟、无袖,衣长至膝下。上以绸料缝为水田纹样,用天蓝、深蓝、白绸组合而成。穿着时内衬小立领、大襟、阔袖(带水袖)袄,下系百褶裙,腰系丝绦。②老道姑甲。剧中为年老道姑角色专用着装。款式为大领、对襟、无袖。素底无纹饰。穿着时不衬裙而着裤及僧鞋、白布袜。③老旦甲。剧中为老旦角色穿用。款式为大领、对襟、无袖,素底无花纹,仅在大领边缘有宽条纹饰。蓝缎绣花大襟小坎肩旗袍秦腔戏衣的一种。为剧中少数民族贵族女性穿用。立领,斜襟,袖长及腕,衣长及足。各色锻料制成,绣以散花图案作为装饰。穿用时佩戴围子及旗鞋。 -
82019-10
[ 词条 ]张(建民)派
张建民创造的唱腔流派。张建民(1913~1963),秦腔演员,陕西临潼县人,主工大净。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崛起的一花脸明星。13岁入榛苓社学艺,满师后多在渭南、铜川等地搭班。1942年参加西安尚友社。常同李正斌、何振中、康正绪等人合作,相互的提携使艺进,其所享社会声誉,几与田德年齐名。演唱豪放、爽朗、苍劲、快脆,念白清亮、明快,独具风格,嘴皮功底扎实。代表剧目有《赤桑镇》《铡美案》之包拯、《斩单童》之单童、《忠保国》之徐彦昭、《草坡面理》之金兀术等。1956年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获演员一等奖。张(建民)派艺术特色“张派”唱腔总的特点是豪放、爽朗、快脆、火炽。无论演唱[慢板],还是[二六板][双锤],皆火辣辣如同一炉焦炭,这同以稳重见长的“田派”唱腔有较大区别,甚至腔速也较田腔放得快、收得紧。张建民的唱腔,虽然也是直腔直调,但其唱法糅入“须生腔”的味儿(张建民最早以须生开蒙),重共鸣,轻喉音,故不仅发声略显柔韧,旋律也稍见萦绕,实有一种铿锵火炽、刚柔相济的独特醇韵,但又不落“挣破头”迹象。他在《二进宫》里扮演徐彦昭唱的“好一个聪明伶俐的杨老将”这句欢音[二六板],就是用“须生腔”的音韵,表现“花脸腔”气质的一个例证,横平竖直之间,糅入须生惯用的“依字顺滑”声乐技法,其中“好”字、“老”字,田德年均作去声高平字调处理,张则以三度下滑强调其本音上声高降,不仅字正腔圆,滑溜讨俏,还相当提神来劲;“将”字也以丹田气功一弹喷出,坚挺中显出一股柔韧的弹性,活脱地表现出这位老将一切都在掌握之中和善于洞察对方心理的豁达开朗风范。张建民所唱[二六板],又能文戏武唱。与皇姑的那段对唱,发声虽也“须净合璧”,但又放字不放音,字字均不含糊,句句声出压众;即至“叮板”,更是以快脆火炽和气势取人,显现出一股英明果断、威风廪凛和不可侵犯的慑人正气。凡此,皆是与“田派”唱腔区别之所在。张建民唱腔虽有独特之处,但最为观众叹服的还在于“耍白口”,尤其《草坡面理》中金兀术与岳飞(康正绪饰)那一大段文言文贯口道白,吐放得似雨打芭蕉,如玑如珠。这不仅单凭嘴皮的功力,还要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和语势上的精巧布局。尽管全段着力于连珠炮式的快脆(业内称此为“贯口”),甚至几乎无一口气可换,但他却能够在重点句、重点字上突然来个顿挫闪断和单摆浮搁,这种处理法,彳艮像书中的重点标符一样,密密麻麻之中又让人一目了然。另外,他还通过喷口吐字、犟音高挑等技巧,使念白声调增强其抑扬顿挫和音乐性。像“好——披挂”的“好”与“誓不罢休”的“罢”等,皆用犟音挑高,不仅突出了念白声调的棱角,还把金兀术强词夺理、欲霸中原的急切心理,和他火爆傲勇、磨牙吮血的个性,活现于舞台。张(建民)派代表剧目与传承张派代表剧目主要有《赤桑镇》《铡美案》《斩单童》《草坡面理》《忠保国》等。张派传人中最著名者有卫保善等。 -
82019-10
[ 词条 ]扎判
秦腔塑型方法之一。多用于判官而得名。扎判顺序:先备两根长约66毫米、粗约16毫米的草棒,分别上和臀部,再用棉包垫于胸、腹、外套袍服,使其形体怪异,挺胸撅臀,耸肩缩颈。除判官外,扎判也常用于周仓和哼哈二将等角色。“扎肩”也属扎判一类,剧中多用于垫高双肩以增强其角色威风和怪异之感。如秦腔《五台会兄》中杨五郎,穿箭衣打好花样丝绦后,外穿纱褂或黑道袍,并将纱褂袖子窝于肩上,扎出两朵黑绣球;《黄花山》之闻仲,则在黑靠上扎肩并在靠背架上扎红、黄、蓝、绿、粉五色大彩球,靠旗挂幡,以突出人物奇伟和神秘之感。 -
82019-10
[ 词条 ]头搭
头搭又称“头面”。秦腔旦行角色发面饰物的总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秦腔旦角头搭十分简陋,仅有帘子、纸花。其后渐次发展,并与京剧“头面”饰物名目相类似。包括巴巴、蝴蝶、顶花、耳挖子、小蝴蝶、偏凤、蝙蝠、纂梁子、孤独针、八角耳坠等一整套用品。另按其制作材料和用途,分为银泡头搭、水钻头搭、点翠头搭、亮片头搭、皮珠头搭5种。①银泡头搭。秦腔旦行角色发面饰物的一种。全副30支,以铜为胎,表面键银。巴巴为泡状,故京剧称“银泡”。其色单一。饰于额前一排,剧中贫穷及守寡妇女,如《赶坡》中王宝钏、《三娘教子》中王春娥等,均戴此饰物。②水钻头搭。秦腔旦行角色发面饰物的一种。全副50支,用高级玻璃仿制成钻石,镶嵌于饰件之上。色分红、蓝、白、紫(雪青:四种,一副一色,绚丽夺目。剧中少妇少女,如秦腔《拾玉镯》中孙玉娇、《柜中缘》中许翠莲等,均饰戴此头搭。③点翠头搭。秦腔旦行角色发面饰物的一种。全副50支,用翠鸟羽毛粘贴在饰件之上,色呈湖蓝,能给人以华贵庄重之感。剧中贵族妇女、大家闺秀,如秦腔《打金枝》中金枝女和青衣行《宇宙锋》中赵艳容等,均戴此头搭。④亮片头搭。秦腔旦行角色发面饰物的一种。以铁丝焊成骨架,将亮片粘缝串缀骨架之上制成。色分红、白、绿等多种,呈金属光泽,颇显华丽。⑤皮珠头搭。秦腔旦行角色发面饰物的一种。以铁丝焊成头搭各件骨架,再将皮球串缀其上制成,有白、红等色,各呈光彩。 -
82019-10
[ 词条 ]苏(蕊娥)派
苏蕊娥创造的唱腔流派,又称苏腔。苏蕊娥(1930~1967),秦腔旦角演员。女。原籍陕西商县,生于西安。出身于梨园世家,祖父是长庆社(后易名三意社)创始人苏长泰,父亲系著名小生苏哲民。苏琦、苏育民则是她的二叔和三叔,正是在这种家庭濡染和苦学苦练中,7岁《柜中缘》一剧,在西安附小上学期间,也常演出《别窑》《三回头》《洗衣记》等剧目,并得业内行家称颂。苏蕊娥1938年家班三意社风波四伏,苏蕊娥肄业于菊林中学,正式参加该社演出,便很快跻身于秦旦首榜,成为“一旦挑八角”的台柱演员。她文化水平较高,善于体会角色感情,颇有其父“装谁像谁”之风范。尤其嗓音得天独厚,声色甜绵清润,行腔婉转妩媚,吐字响亮清晰。16岁便大紫大红,加上嗓音又是天赐的花旦嗓,唱腔又是不染它行的纯净花旦腔,自然形成独特的风格和韵味,确立起自己的唱派。风姿娴静大气,唱腔甜润耐闻,加上满宫满调的发声特点,颇得观众崇尚,并被誉为“坤伶皇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受聘于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任教,“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1967年6月去世,年仅36岁。苏蕊娥饰《三娘教子》之王春娥(戏曲研究院提供)苏(蕊娥)派艺术特色“苏腔”可谓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独辟蹊径的典型。她的唱腔差不多全是本本分分的和平中正之音,那腔幅,那板眼、那音律皆与老腔老调毫无二致。但让人听来有一种清风徐来、妙造奇新之感。拋开她的嗓音素质和演唱技巧暂且不论,单就唱腔本身而言,“苏腔”的高妙就在于她把那些传统老调全部感情“化”了,而且“化”得极其圆润,“化”得无迹可寻,听来如饮醇醪,陶醉而又不知何以其醉。虽说“苏腔”继承多于革新,但苏蕊娥对唱腔的改革创造,也是处处可闻可见的。比如她常在别人平过之处,往往会陡然翻高八度于调面,造成异峰突起之势。《断桥》白素贞所唱[慢板]“奴本是峨眉山白蛇修炼”一句,其中“修炼”二字她便借用“彩腔”手法以高八度唱出,顿使唱腔平中见奇,奇中出新,很有剧场效果;她还常在某一旋律局部,运用旋宫手法构成调性对置。《花亭相会》张梅英所唱“我的父人称张百善”之“百善”二字,即以“变宫为角”手法将其旋入上五度宫音系统。既亮了词,又出了新,还促成唱腔内部音乐色彩的变化对比;在许多唱腔里,她还根据感情表现的需要,选中某句唱词,给予浓墨重彩的渲染,促成腔幅的大幅度扩充。《柜中缘》许翠莲所唱“说奴长来道奴短”“无奈了我把相公怨”等句,其腔幅之长、表意之强,无论先辈还是同列,均不多见。苏(蕊娥)派唱腔特点“苏腔”最突出的特点是以纤雅、妩媚、幽婉、华丽来刻画妙龄少女开朗、活泼、细腻、淳朴的感情和性格特征。尽管从其结构旋律来看,不险不怪,如同浑金璞玉,骨子里依然处处与人两样。倘若我们将相同板式的“苏腔”与“何腔”做番比较,即知“何腔”以火爆识烈见长,而“苏腔”则以纤雅华婉取胜了。高低起落之间,俱能以柔嫩声色贯成一气,气韵流动如同龙飞凤舞。这在《三休樊梨花》“清晨起别妆台”[欢音慢板]唱腔中表现尤甚。此腔可以说开创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期花旦腔抒情、妩媚、缠绵之先河。尤其她对这位“十八般武艺样样皆能”的疆场女将,并没有取用通常那种刚烈的音乐语言去做外在的个性渲染,相反则以极其纤细柔婉的旋律,突出樊梨花作为闺中少女感情丰富和富于幻想的纯净天性。使得人物更加有血有肉,真实可信,也使该唱腔至今依然闪烁着苏派风格的光彩,并成为秦腔花旦演员争相传唱的艺术佳作。苏(蕊娥)派发音特点 苏蕊娥的嗓音可谓得天独厚,甜绵、水灵、柔润极致,最为难得的是她那“乳嫩”音色,无论唱什么腔调,都是童音朗朗,乳味十足,既招人醉迷,又挂味好听。这是天分,他人所学莫及。但用嗓却相当规矩,重嗓音、齿音、轻鼻音、喉音。因此,演唱起来纤细柔畅,腔润字清,朴实大方、不雕不琢。尤其演唱抒情的[慢板],更是柔嫩婉转之极,可谓是一副发自天然的花旦声嗓。但这并不影响她激情的演唱,她所唱《断桥》白素贞那段[滚板],就显得异常激情难耐和愁肠百转。而且与陈雨农所唱堪称两个版本,这反倒树起了自己的风标,足见苏(蕊娥)派的过人之处。苏(蕊娥)派代表剧目与传承《白玉楼》《玉虎坠》《五典坡》《玉堂春》《断桥》《斩秦英》《对银杯》《花亭会》《白衣庵》《棒打无情郎》《大烟鬼》《家庭痛史》等。苏蕊娥派的主要传人有左红、卫水珍、张晓桃等。卫水珍 秦腔演员。女。工小旦。生于1943年。陕西西安市人。13岁入西安三意社学艺,受苏蕊娥亲传。1956年到白水县剧团。嗓音娇嫩圆润,唱腔委婉流畅。代表剧目有《玉堂春》《断桥》《铡美案》等。1989年曾获陕西省中青年演员“农行杯”汇演表演一等奖。左红 原名左月娥。秦腔一级演员。女。工小旦。生于1945年。陕西西安市人。1959年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演员训练班,师承苏蕊娥,又得王群定、李正敏、杨金凤教诲,阎更平、任哲中指导,以扮相俊秀,表演细腻,富于激情,长于唱功;嗓音明亮,音色纯美,吐字清晰、行腔圆润等优越条件,曾在《革命自有后来人》《屈原》《朝阳沟》《二堂献杯》《三对面》《智取威虎山》《红灯记》《龙江颂》《骆驼岭》《窦娥冤》《谢瑶环》《祝福》《洪湖赤卫队》《姐妹易嫁》《隔门贤》《起解》《放饭》《断桥》《游卫龟山》《周仁回府》等40多出传统戏和现代戏中担任主要角色,获陕西省新创作剧目调演表演三等奖,陕西省“农行杯”大赛优秀表演奖,西北五省(区)“太阳杯”民族戏曲邀请赛中获演唱一等奖。并有论文《提高秦腔唱念艺术的必由之路》等发表。曾任民革陕西省委会妇委会委员、陕西省剧协会员、陕西秦腔艺术协会常务理事等。张晓桃 秦腔演员。女。工花旦、闺门旦、刀马旦。生于1946年己于人。陕西西安市人。10岁考入青海省军区西宁市秦剧院演员训练班,后在西宁市戏曲学校、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学习深造。得封至模、苏蕊娥亲授。毕业后分配到西宁市秦剧团。唱腔圆润流畅,表演细致入微。演出剧目百余本。代表剧目有《游西湖》《法门寺》《夺锦楼》《三打陶三春》《打神告庙》《痴梦》,以及现代戏《红色娘子军》《红灯记》等,尤以《拾玉镯》最为享名,并与顾秋林、李剑佟并称为“西海三奇葩”。1959年、1987年、1991年分获青海省文艺汇演演员表演甲级奖、二等奖。曾为青海省文联委员、西宁市人大代表、西宁市政协常委等。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1997年中国文联授予“德艺双馨”荣誉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