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69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开国图》
《开国图》秦腔传统本戏。别名《黑逼宫》《楚仲逼宫》等。含折子戏《楚仲逼宫》。生、净唱做并重。事出《封神演义》第一回,情节略异。清代咸丰、同治年间,甘肃中路、东路、南路,陕西西路各秦腔班社常演。陇上名净福庆子、陈明德等代表剧目之一。现存版本有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李德远、徐德喜口述秦腔抄录本。本剧讲述了约公元前十一世纪,商代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市西北小屯村),即改国号为殷。商王成汤驾崩,传位于二子怀仲。长子楚仲不服,逼宫绞死怀仲,自立为王。怀仲小太子纣出逃,得比干庇护。成汤之三子闻仲,正在仙山修道,纣上山搬请其助,闻仲又得师父所赐法宝,挥兵攻破京都,赶逐楚仲,扶保纣登上王位。人物扮相中主要人物商王成汤,老生行当应工,俊扮,挂“白满”,着黄蟒,穿高靴。太子纣先以娃娃生应行,俊扮,头戴娃娃发帽(京剧称“孩儿发”,由丝线编制的发帽),着蓝茶衣,蹬布履;“上山”一场则改穿蓝褶子;最后“登基”着黄蟒,头戴天平冠。楚仲二净应工,打狼窝子脸谱,着黑蟒,蹬高靴,挂“黑张”(京剧称“黑扎”),插“耳毛”。比干以老生应行,俊扮,着白蟒,戴相貂。2007年甘肃百通影视发展有限公司录制甘肃省西和县秦剧团排演的全剧音像光碟并出版发行。甘肃省西和县秦剧团演出《开国图》剧照(孟云提供) -
82019-10
[ 词条 ]玉门市秦剧团
甘肃秦腔班社。1942年玉门矿务局炼油厂工会组织成立的业余秦腔演出团体。由于不少专业演员如余景民(老生)、张新山(净)、贺新兰(旦)、冀景堂(鼓师)、王新民(小生)、筱美兰(旦)、冯新学、刘全录(红生)、刘付平、李新民(旦)、陈景中(青衣)、王景民(净)、蒋新声(生、丑)等都搭班人伙,实际形成以专业人员为主体的业余演出团体。1951年,又在原业余剧团基础上正式成立玉门油矿矿务局文工团,下设京剧、秦腔、歌舞、电影四队。不久京剧队撤销。1955年秦剧队划归玉门市管辖,正式命名为玉门市秦剧团。团长余景民。1959年与玉门县玉光秦剧团合并,主要演员有刘全录、王新民、姜能易、王景民、梁秀云(女)、黄秀英(女)等。演出传统戏有《回荆州》《火焰驹》《游龟山》《辕门斩子》《出五关》《水淹七军》《三义庄》《铡美案》等,现代戏有《龙马精神》《烈火红心》《丰收之后》《人间天上》《社长的女儿》等,还有本团自创剧目《祁连风暴》《钢铁钻井队》《义和团》等。其中《祁连风暴》(米钟华编剧)参加过1958年西北五省(区)戏剧观摩演出大会,《钢铁钻井队》(王新民编剧)参加了1960年甘肃省第二届现代题材戏曲观摩演出大会。1960年至1961年先后两次去大庆油田进行慰问演出,在石油部受到余秋里、康世恩等领导人的接见。1965年全团调往酒泉,改名为酒泉地区秦剧团。 -
82019-10
[ 词条 ]烟火戏
烟火戏也称鬼魂戏。秦腔表演中鬼魂形象出场时,都要放一把火彩,故名。鬼魂本是人们心目中虚幻意念的无形存在,但在传统戏里,通过真人扮演使其具象化和真实化。戏曲舞台鬼魂的出现,大都与鸣冤和复仇有关,借鬼喻人,反映人间的不平和正义与邪恶的较量。秦腔鬼魂戏最早见于明万历传奇抄本《鉢中莲》第十四出《补缸》,此为[西秦腔二犯]演唱的西秦腔剧目。其中净(即丑)扮者为顾老儿,贴扮者为殷氏原形;小旦扮者为殷氏僵尸替身。在表演中通过贴扮殷氏原形与小旦所扮殷氏僵尸的临场互换,完成了真人与鬼魂的转换。是花部地方戏中最早的鬼魂剧目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舞台形象过于恐怖,宣传了迷信思想”而明令禁演。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秦腔剧作家马健翎对鬼魂戏《红梅阁》进行了改编,并将鬼魂李慧娘复仇情节改为活人复仇重新上演,由此引发了有关鬼魂戏的学术争鸣。从1963年至1980年,中央连续三次发出重申禁演鬼戏的通知。直至九十年代后,鬼魂戏才被陆续解禁。西安市五一剧团李爱琴(左)饰林昭德、郭秀凤饰王桂英(孟云提供)经典剧目 清朝以来,秦腔鬼魂戏更多。如《黑虎坐台》《太师显魂》《伐子都》《大劈棺》《木月剑》《夜断阴曹》《玉泉山》《长寿幡》《李翠莲上吊》《目连卷》《游六殿》《三下阴》《黑驴告状》《铡曹国舅》《铡判官》《八件衣》《月光带》《无云寺》《活捉三郎》《冷泉亭》《胡迪骂阎》《游西湖》《洪山寺》《牡丹亭》《窦娥冤》《桂香传》《阴功榜》等皆为鬼魂戏经典剧目。这些戏中的鬼魂形象,几乎延揽了生、旦、净、丑各个行当,如此广泛演绎鬼魂的故事,在其他地方戏中并不多见。艺术特色 过去秦腔鬼魂的化妆大都是吊着长舌,嘴角抹黑,眼睛滴血,面色纸白,披头散发,尖声长嚎,身段台步表演也是僵尸僵步,双足蹦跳,极尽阴森、恐怖之能事。解禁后的鬼戏首先在鬼魂形象化妆上均为俊扮,使其非但不染丝毫恐怖色彩,相反更突出了柔曼凄婉、饱含冤情的女性美。如《活捉三郎》中的潘金莲同样如此,从而大大增强了她们心地善良、刚正不阿的可爱一面,以及观众对她们忠于爱情、含冤而死的所寄寓的无限同情。秦腔中演出烟火戏形成一套独特的表演法式和技巧,有生、净鬼魂出场挂纸幡表演,形成耍纸幡、耍鞭幡、耍引魂幡,以及旦角所用月光带等表演特技。丑角鬼魂最典型的莫过于《活捉三郎》中三郎被潘金莲鬼魂摄去魂魄后的软骨表演了,全身瘫软如泥,面如死灰,任其抡来甩去。另外,还有鬼魂专用的僵尸步、吹火功、水袖功等。①引魂幡。由长约18厘米竹竿先用白编缠裏,再在杆梢之上缚以扎有数十朵小白花的等长细绳,以及书有“引魂”二字宽约3厘米之白纸带。表演时,将其插在演员靠旗座下,用丝绦绑定以做各种轮甩耍幡动作。还要拉架子、扎双膀势、三踢腿、跌叉,然后右腿跪地,左腿半蹲,将幡甩在台口甚至打在前排观众身上,再甩向身后。如此前、后、左、右各甩三次,最后绕头顶轮甩三圏而复位。要求纸花与发梢不缠、不绕、不乱,而且动作要求干净利落,线条清晰分明。②月光带。将白麻纸剪成二寸宽、三丈长的纸带,一头粘在竹棍上,一边用三根与纸带同样尺寸的香头裹住粘好,顺势卷成一卷。表演时点燃香头,甩开舞出花子形、条形、方形、波浪形和圆门等动作。耍圆门时,演员从“圆门”内钻出跳进,同时配有滚毛、绞柱等动作。耍动中要求不缠、不绕、不乱。结束时,还用纸带端部扫去舞台上悬挂的油灯灯花,使舞台骤亮,还不可烧着纸带。最后,依然顺势卷成一卷。《月光带》一戏柳翠姐鬼魂表演有用,戏i彦云“《月光带》中看带子,《阴阳河》中看担子”,指的正是女鬼耍月光带和耍水担两大特技表演。甘肃演员赵桂中、白忠义擅长此技。③小鬼倒行。《庄子三探妻》一剧的小鬼倒行路表演,由一高个演员扮演剧中之大鬼,头戴高帽和鬼面具,脚踩两只伪装假脚,形成特别瘦长的身段造型;再由一小孩扮作小鬼,并在演员肚皮上倒画一个鬼头,嘴画于肚脐处,通过呼吸显辱很活。两臂则伪装成双腿,穿上裤子和靴子,双腿伪装成双臂和双手,观众看去就是活灵活现的“小鬼倒行路”。 -
82019-10
[ 词条 ]《金果人家》
现代本戏。李东和编剧。2009年甘肃省静宁县秦剧团首演。导演王锡孝,音乐设计王笃、杨宏斌,舞美马寄胜、王安峰,李静霞、武工兵、王凤霞、杨建军等演出。本剧讲述了二十世纪末,龙源村村主任龙媛秀,面对穷山苦水,立志实现父愿发展苹果产业带领群众致富,在群众挖树毁园的严峻时刻,她挺身而出,承包果园,扩大种植面积,与天灾和旧观念抗争,矢志不渝,终使乡亲们尝到了甜头。媛秀的努力赢得大学生村官林永清和乡亲们的支持。她和乡亲们跑市场、打品牌,使龙源苹果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特供产品,成为群众致富的金果子。 -
82019-10
[ 词条 ]《为了天边那片绿》
现代本戏。张轩源、田胜举编剧。2009年张掖市七一秦剧团首演。导演王小综,音乐设计田胜举,舞美寇志宏。曹红星、刘莹、杨无丽、周建民等演出。本剧讲述了肆虐的沙尘暴无情地吞噬着美丽的居延海,海水干了,胡杨枯了。为了找水,绕绿胡杨,冯小梅被沙尘暴卷走,数十年杳无音信。河湾村遇到了特大干旱,村民盼水如渴。水管所长带来了调水命令。在调水与亲情之间,魏长海与村长、丈母娘、村民之间经历了痛苦的抉择。为了染绿天边那片绿,连接蒙汉和谐生态圈,河湾村民毅然堵坝,黑河水终于流入几近干涸的居延海。 -
82019-10
[ 词条 ]《山里红》
现代本戏。田小牛编剧。2006年甘肃省天水市秦剧团首演。导演何红星,音乐设计张德宁,舞美何礼培。袁丫丫、常小红、段艺兵、刘维新等演出。本剧讲述了该剧以西北陇南山区为背景,围绕两代妇女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表现了农村改革大潮中复杂且略显凝重的人文感情纠葛。揭示出在今天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中,珍惜人、爱护人、尊重人,从而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 -
82019-10
[ 词条 ]《石述柱》
现代本戏。刘期相、岳永进编剧。2006年甘肃省武威市秦剧团首演。导演常重新、张发仁、张宏,音乐设计冬建设、赵西朝,舞美郑文瑞。李小军、白凤英、胡艳辉、郑林等演出。该剧以石述柱平凡的真实事迹,再现了英雄和英雄群体战风斗沙、敢于奉献、敢于胜利的英雄业绩,再现了“全国植树造林十大标兵”之一、“全国劳模”石述柱感人至深的奋斗历程。其中不乏主人翁的情感跌宕、苦辣辛酸及充满地域色彩的民俗风情。当石述柱、水莲(石妻)等人从二十世纪中叶亮相至满头银丝出现在剧终时,舞台上终于展开了一幅壮丽的人生搏击图,一曲振人心魄的当代英雄谱。 -
82019-10
[ 词条 ]包公戏
根据《三侠五义》《包公案》等小说及相关话本和民间传说编演的秦腔剧目。这些剧目大都集中宣扬一个主题,即北宋清官包拯的刚正不阿、公正廉洁、铁面无私、断案如神。民间对包拯的崇拜,使他早早地登上戏曲舞台,宋元杂剧中,就出现了《蝴蝶梦》《盆儿鬼》《陈州粜米》《鲁斋郎》《后庭花》《合同文字》等十多出专演包公的剧目,明清传奇及其各种地方戏,对于包公戏的编演更是热情有加。包公的形象,成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士庶百姓最喜闻乐见的人物,并将其统称为“包公戏”。“包公戏”所创造的包拯形象已经成为历代民众的理想化身,在包拯身上承载着广大民众对强权压众、官官相护社会现实的不满的及对公允执法、平冤昭雪的心理期盼和愿望。社会和人民都需要一个像包拯一样的清官主持正义和公道。历史背景元朝建立以后,政治上实行铁腕专制,文化上轻视汉族儒学,还将全国人民分为四等区别对待,蒙古色目子弟可以“承袭”“承萌”得官,随意肆虐践踏人权,制造了不少冤假错案,汉人、南人则处在社会底层,民族矛盾不断加深。明王朝立国之初,朱元璋为重正纲纪,同样采取重典严刑的铁腕政策对付所谓的“奸顽”,主张“出五刑酷法以治之,欲民畏而不犯”。又在思想文化文面,实施了一系列极其残酷的政策,凡以讥讽朝政触犯忌讳者,无论官僚士大夫乃至僧道布衣,均有杀头危险。到了明末清初,“包公戏”在戏曲舞台上的大量出现,正是广大民众渴望清明世界朗朗乾坤的“包公”情结反映。从此,包公成为“清官”的符号,开始走向神秘化、偶像化。包拯(999?1062),字希仁,谥号孝肃,庐州合肥人。《宋史?包極传》载广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史不敢欺。”又载:“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不难看出,历史上真实的包拯,原本就是刚毅峭直、贵戚恶吏皆惮怕的一位好官。正是在包拯真实事迹基础上,通过戏曲艺人不断加工复创,甚至染上浓烈的神话色彩,使他成为封建社会能够伸张正义为民除害的理想典型。经典剧目若将秦腔现有的“包公戏”分类,为民申冤和平反冤假错案的有《铡判官》(又称《探阴山》)《节孝祠》(又称《包公卖布》)《双钉记》(又称《钓金龟》)《铡美案》(又称《琵琶记》《三官堂》)《铡国舅》《铡包勉》《黑驴告状》《包公审鬼》(又称《铡曹杰》)《铡赵王》(又称《铡八王子》)《水,艮罗帐》《九头案》《鸳鸯绦》《刘贡爷说书》《八件衣》《花亭相会》《月光袋》(又称《阴阳扇》)《梅鹿镜》(又称《铡陶荣》)《血手印》《乌盆计》《扯铺草》《无云寺》21出,平反宫廷冤假错案的有《铡郭槐》(又称《狸猫换太子》)《乾坤鞘》(又称《铡丁勇》)《三斩包文正》《天仙帕》(又称《火化东宫》)《包公审虎》五出,治服妖邪的有《鲤鱼峡》(又称《双包入府》)《平妖传》《避风簪》《收五鼠》《捉老虎》《白狗争妻》《百花山》《三教堂》八出,此外还有怒打特权阶层的《打銮驾》和大义灭亲后合理解决家庭纠葛的《赤桑镇》等。艺术特色秦腔中的包拯以大净应工,其脸谱和服饰的主色调为黑色。黑色代表刚正憨直鲁莽。包拯因称“黑人黑相”,加上“不畏权势,刚正不阿”,用色则又黑中透红,以红代黑。所以,过去的年代,包拯全脸为黑,界以“白眉子”,脑门勾一上弦月牙,内套一轮红日,秦腔故直呼其为“黑脸”。不过甘肃、陕西秦腔包拯的脸谱也是有区别的。早期的陕西脸谱中,包拯虽然是黑脸,但是主要倾向于棕色,在额面上画一个上弦白色月牙即止。甘肃包拯的脸谱两膛为红色,却红中透,不上弦牙,出轮红日,还画有一支笔管。意味着包拯其人,白天断的是阳间官司,夜间断的是阴间官司,有句台词“日断阳来夜断阴”就是这个含义。服饰着黑蟒,戴黑相纱,挂黑满,足蹬黑帮白底高靴,全黑之又以饰,加出刚正不阿、一身堂堂浩然之正气。念用韵白,出言吐语沉稳干练,斩钉截铁,行腔实大声洪,演唱声出压众,台步稳健,表演大气,台架雄浑,不卑不亢,没有废动作,神圣而威厉。擅演名角清末咸丰、同治年间以来,西北秦腔舞台上涌现出一批专演包公的大家。有四金儿、雷劳儿、张福庆、陈德胜、张寿全、傅邦、唐华、阎良、五五子、郝来三、田德年、袁天霖、赵福海、辛兴安、张建民、周辅国、米新洪、王新奎,以及现代后起之秀张兰秦、卫保善、张忠义、司存瑞等,都是数代观众们所崇尚的“包公”偶像。张掖市七一秦剧团高峰饰《铡美案赠银》之包拯、范江饰秦香莲(孟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