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6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闵子骞接鹿奶》
《闵子骞接鹿奶》秦腔传统本戏。西路秦腔剧目。小生、红净唱做工戏。现存版本有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藏丁希贤口述抄录本。本剧讲述了列国时,闵士公病故,其妻李氏嫉恨前房子闵子骞;伪装心病,逼子骞进山寻鹿奶以做药引。子骞得猎人相助,获一鹿皮,披皮鹿山寻鹿奶。时宣阳关守将柳展雄路经深山,误捉子骞,得悉子骞受害实情,甚怒,擒来李氏斩之。 -
82019-10
[ 词条 ]会宁县陇西川戏楼
甘肃古戏楼。位于会宁县杨集乡西川村。戏楼中梁烙印“明洪武二年”字样。1920年因地震毁塌,又原样复修。砖木结构,十字歇山顶式起脊凹角,飞檐斗拱,出阁架斗,各角向上微翘。高14米,宽7.5米,深8米。用20根立柱,36根横梁,82根红松椽构成前台后室。前台为楼阁式,后室为人字梁形,中间用木板分隔。前台面积18平方米,两侧各有小门通向化妆室。台两侧两侧有栏杆护围,为文武场演奏区,台高3.8米,宽7.5米,深3米,台顶挂“陇镇雅观”刻制木匾一幅。台两侧有对联,左联:“文成武就金榜题名虚富贵”,右联男婚女配洞房花烛假姻缘”。每逢庙会和节庆,当地自乐班和外地化俗社、葫芦社、文化社、关娃班、民乐社等班社均在此演出。 -
82019-10
[ 词条 ]踩跷
秦腔旦角表演特技。跷子是木制脚垫,尖而小,约三寸长,外面套绣花小鞋。演员只能用两个脚趾穿假鞋,而且要将鞋绑在脚趾上,称为扎跷。扎跷之后,演员只能凭两个脚的脚趾行走,脚跟高高提起,扎跷演员则始终都得用二趾着地。戏演完后方可解跷休息。在表演中,不仅要求模仿三寸金莲的步子和形态,还要有特地为扎跷设计的高难动作,如踩跷走凳、踩跷过桌、踩跷踢石子等,沿低上高,蹦跳不止,方能显出演员的踩跷技巧来。清乾隆时,秦腔旦角魏长生在北京演出后“名动京师”,踩跷之此推广到其他剧种。继魏长生之后,表演踩跷著名者有陈银官、陈雨农、朱怡堂等。《药毒武大郎》中潘金莲即有此特技表演。 -
82019-10
[ 词条 ]耍牙
又称“耍撩牙”。秦腔表演特技。鬼怪神戏中常用。将预先含在口内的两颗或四颗猪骨或木质虎牙,在亮相时吐出口角,时而上翅,时而下弯,时而左右摆动的表演技巧。表演功力有舌功、唇功、面颊功、牙床功四种。舌功为以舌尖调配牙齿在嘴中的排列和动作形状;唇功为协助舌尖送出拉回或左右调换牙齿,并控制口水流出;面颊功除对牙齿起控制作用外,还配合舌、唇使牙上、下移动;牙床功协助舌、唇、颊使牙齿进行各种移位变化。耍僚牙的技巧有拨功、调功和控制功。拨功即用舌尖拨动牙齿表演,做到快、准、好;调功即在口内随意调换牙齿位置的功夫;控制功即当舌、唇将牙齿位置移动表演时,使其在口内控制辱像长出来一样,这样撩牙才可在口中运用自如,表现出各种式样和情绪,达到较好的艺术表演效果。耍僚牙花样繁多,“饶舌齿”“平插齿”“双贴颔”“羊角齿”“双钩舌”等,皆系常用技法。饶舌齿多用于鬼蜮大笑之时。其表演方法为:把撩牙置于口中,用舌、两颊将牙尖左右拨开,再用舌尖将牙根挤至上牙床后,即以颊部将其控制。要求舌头伸收自如并可快速弹动。秦腔《钟馗嫁妹》中小鬼嬉闹时,耍牙有此特技。指目齿多用于鬼蜮悲痛之时。其表演方法为:先放松上颊部,用上嘴唇和两嘴角把牙根送出,使上下牙齿轻轻咬住牙根,并将牙送到两嘴角下,在嘴唇和牙床的配含和控制下,下嘴唇紧扣僚牙根使其双牙尖直直刺向双目,然后咧嘴龇牙。秦腔《判阴曹》中饿鬼,有此耍牙特技。单错齿多用于鬼蜮得意忘形之时。表演方法为:两嘴角和上下嘴唇先把僚牙吞人口中,再用舌尖将其上下拨开,并通过上下两唇与牙床控制,使其僚牙做上下交错的连续表演。秦腔《钟馗嫁妹》之小鬼,抬着钟馗巡视人间鬼迹途中,有此耍牙特技。平插齿用于鬼蜮怔愣发呆之时。表演方法为:先用左右嘴角将撩牙根送人口腔,再用舌尖轻轻顶住,上下牙齿咬住僚牙根部,使僚牙呈平行状,然后推到嘴角,蒙唇咧嘴,双目圆睁,僚牙两尖分别向左、右方向指去。秦腔《麒麟山》之鬼面杨池,有此耍牙特技表演。羊角齿多用于鬼判极度愤恨之时。表演方法为:用上两颊部和舌、唇直接把撩牙根挤至下两颊部和牙床间控制,使两只撩牙在口里呈羊角状,然后龇露本牙,蛀牙切齿,示以愤怒。秦腔《王魁负义》之判官,在审讯王魁阴魂时,做此表演特技。象牙齿多用于鬼判情绪平和安闲之时。表演方法为:用两嘴角和上两颊将僚牙根送人舌部,通过舌尖拨正僚牙尖,再从嘴唇与两嘴角蹦出,将撩牙根挤送至两颊与牙床间控制,使其在口中呈象牙状。口可大张,舌可伸出,也可舔刷僚牙并弹舌。秦腔《淤泥河》之盖苏文,有此表演。双钩舌多用于鬼判狂笑之时。表演方法为:先用上下唇、上下牙将撩牙根拨正,牙尖朝下,同时用舌将僚牙根挤送于上嘴唇与牙床间控制。口可大张,舌亦可左右伸曲,使撩牙尖呈双钩状,并拨动撩牙进行表演,同时还可发出声响,秦腔《八件衣》之判官公堂狂笑时,即有此樹支表演。双贴颌多用于表现鬼蜮惊恐、害怕之时。表演方法为:先将撩牙置于口中,再用两颊送到舌部,舌尖拨开僚牙尖,分别送到左右嘴角及上颊部与牙床间控制,并使两只僚牙紧贴颔部,咧嘴进行耍牙表演。秦腔《金琬钗》之金童,有此特技表演。倒燕翅多用于表现鬼蜮凝神沉思之时。表演方法为:两颊、两唇及两嘴角先将僚牙根送至舌部,再用舌尖将僚牙推至下嘴唇与牙床间,使舌尖将僚牙根用力顶至下嘴唇控制。僚牙可随着嘴唇、小颔、舌尖做上下懦动展开表演。秦腔《判阴曹》之判官,有此特技表演。双飞燕多用于鬼判出场亮相之时。表演方法为:亮相前把两只大僚牙按并牙式控制好,再将两只小僚牙按相反“并牙式”放人口中,然后两撩牙再双双调换方向进行表演。但此技不宜开口唱、白。秦腔《大上吊》之判官出场亮相,即有此特技表演。另有身段表演功,亦名“双飞燕”。 -
82019-10
[ 词条 ]兰州府城隍庙戏楼
甘肃古戏楼。位于兰州市张掖路城隍庙内。该庙始建于金代章宗七年(1197),元、明、清数代重修。戏楼为清乾隆三年(1738)由省府官绅捐资重修。坐南向北,面对享殿。四柱亭式木质结构;台高5米,宽9米,深9米,总高15米。重檐歇山,琉璃盖瓦,台沿三周圏矮木栏杆,上下场门连接后台走廊,与东西两侧钟鼓楼贯通,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戏台有对联两副,一联为刘果斋所撰,上联:“曾见那大奸雄大豪杰善未必福恶未必凶看了它使我低头叹报应分明并非天道”;下联:“若是那真孝子真忠臣听之可歌思之可泣演得我替他坠泪知神灵感格不外人情”。另一联为佚名者所撰,上联,演古人事迹忠自忠奸自奸做出来真是庐山面目”;下联指天下迷途赏者赏罚者罚猛省处恍临屋漏神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毁于大火。九十年代由兰州秦腔好家集资在原址重修露天舞台。兰州市秦剧团张兰秦演出《铡美案》剧照(王正强提供) -
82019-10
[ 词条 ]耍月光带
秦腔表演特技。《月光带》一戏旦角专用。用白麻纸剪成2寸宽、3丈长的纸带,一头粘在竹棍之上,一边用三根与纸带同样尺寸的香头裹住粘好,顺势卷成一卷。即成“月光带”。表演前点燃香头,或由幕后扔给演员,或由演员自带,并将其甩开,舞出花子形、条形、方形、波浪形、圆门等动作。耍圆门时,演员须从圆门内钻出跳进,同时配有“滚毛”“绞柱”等动作。耍动时要求不缠、不绕、不乱,结束时,用纸带端部扫去舞台上悬挂的油灯灯花,使舞台骤亮,还不得烧着纸带;最后顺势卷成一卷。戏谚中有“《月光带》中看带子,《阴阳河》中看担子”一说。甘肃演员赵桂中、白忠义擅长表演此技。此技已失传,今多以“耍水袖”代之。 -
82019-10
[ 词条 ]庆阳市城花戏楼
甘肃古戏楼。位于庆阳城南街鹅池洞巷内。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经历数朝多次修繕。1933年,庆阳、山西、山东三省商帮集资翻修后,充作“三省会馆”。戏楼坐西向东,砖木结构,四楼角为木制空斗相连接,檐角翅出,如飞燕展翅。台基筒出地面2米,台口宽9米,进深8米。台中有木屏隔出前后台,两边为上下场门,门额左书“出将”,右书“入相”;戏楼正中檐下悬一蓝色匾额,横书“尽在个中”四字。两壁有壁画隐约可见。每年农历五月十三会期,主要唱《药王卷》《黄河阵》等戏,供奉财神和药王神。1948年国民党马步芳部谭旅长,为征用木料被拆毁。 -
82019-10
[ 词条 ]《桑园会》
《桑园会》别名《秋胡戏妻》《马蹄金》。含折子戏《釆桑》。正旦唱做并重。事出汉刘向《烈女传》、汉魏乐府《秋胡行》、明清《烈女传》传奇等。现存版本有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孙太正、余林华口述秦腔抄录本。本剧讲述了鲁国大夫秋胡,在外为官20余年,探母途中,于桑园遇其妻罗敷采桑,便以捎书为名戏之以探贞操。罗敷愤而逃归。秋胡至家,方知胡乃己夫,羞怒欲寻自尽,母责秋胡令其赔礼认错,夫妻重归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