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0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铁血英雄》
《铁血英雄》新编秦腔历史本戏。杨岳宝编剧。武小生、武旦、白净、净角唱做打并重。事出《宋史岳飞传》等。宁夏银川市秦剧团首演。本剧讲述了岳飞、岳云父子风波亭遇害,秦桧、万俟卨对岳家继加迫害,万带人抄袭岳家庄,欲灭满门,女英雄梁红玉抗命闯宫,救下岳雷父子发配云南。小南王柴桂之妻深明大义,尽释旧怨,巧遇苗王李述甫,将公主许配岳雷为妻。后金兀术三犯中原,宋朝文武百官弹劾秦桧,请岳雷挂帅出征,大败金兵。 -
82019-10
[ 词条 ]《大郑宫》
《大郑宫》秦腔传统本戏。别名《甘泉宫》《秦始皇捜宫》《大黄逼宫》等。小生、旦、二净唱做并重。含折子戏《黄逼宫》。事出《史记?秦始皇本记吕不韦列传》《东周列国志》第104回。现存版本有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秦腔抄录本;甘肃省图书馆藏沈德福口述秦腔抄录本。另有《河南省传统剧目汇编豫剧》第三集收录冯焕卿口述本,山东省艺术研究所藏《山东梆子剧目索引》有存目,河北省艺术研究所编《河北梆子传统剧目汇集》第七集收录胡太祥口述河北梆子油印本,山西省忻州文化局藏,北路梆子抄录本,山西省戏剧研究所藏上党梆子抄录本等。本剧讲述了秦始皇之母庄襄后,与膠毐私通,于大郑宫私生二子。欲谋王位。始皇闻之,捜宫将二子摔死,杀膠毐,囚母于棫阳宫中。 -
82019-10
[ 词条 ]柞水县石镇戏楼
陕西古戏楼。位于柞水县南五华里石镇街北坡。始建于清道光十年(1831),原名“帝君楼”,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被水冲去北街,二十八年(1902)修复,改名“遏云楼”。戏楼坐东向西,与正殿对峙,台口前伸可三面观戏,前部为重檐歇山顶,后部为硬山顶,后台窄长,平面呈品字形,灰色筒瓦覆盖,凤凰兽吻坐脊,四檐起翘远出。台基高1.34米,台面宽7.75米,进深4.65米。突出台面进深2.8米,台中屏风相隔,两边为上下场门。前檐额枋上悬匾额一块,上书“遏云楼”三字。台基下为洞式通道,即为山门,过通道便可进入戏场。 -
82019-10
[ 词条 ]《汉宫泪》
新编秦腔历史本戏。邓春松编剧。生、旦为主唱做戏。事出《史记吕后本纪》。咸阳市大众剧团首演。本剧讲述了汉武帝刘彻,老年纳民女钩弋于河间,生子弗陵。刘彻欲立为太子,众大臣恐子少母壮,将来母后专权重蹈吕雉篡权之覆辙,提出除去钩弋。刘彻以社稷为重,逼杀钩弋于掖庭,引发皇权与人性的激烈冲突)最后刘彻阴魂抛弃皇权冠冕,与钩弋幽灵相会于奈何桥上。 -
82019-10
[ 词条 ]刘全禄
刘全禄(1902?1979)演员。工二花脸及红生。陕西西安市人。早年入陕西榛茶社学艺。后到兰州维新社、新兴社、振兴社、众英社、文化社搭班演出,又去临夏、武威、玉门。1949年后,参加玉门油矿秦剧团。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调入甘肃省秦剧团。擅演剧目有《淤泥河》《胡奎卖人头》《打瓜园》《侯上官折梅》,尤其以演《五典坡》之魏虎享誉,并赢得“活魏虎”之称。红生关公戏如《屯土山》《斩颜良》《出五关》《古城会》《水淹七军》等在陕、甘均有影响。曾为甘肃省人民代表。 -
82019-10
[ 词条 ]《陕西戏曲音乐论文选》
秦腔音乐研究论文集。1983年10月中国音乐家协会陕西分会编印。汇集了1982年1月第一次陕西音乐学术讨论会论文九篇。秦腔方面的有王依群的《秦腔声腔的渊源及板腔体音乐的形成》,吕自强的《应该重视秦腔音乐的音阶和音律》,李武华的《关于陕西民间音乐音阶的音高测定及其他》,强增抗的《秦腔音乐的调式及其和声》,刘均平的《陕西变体调式体系研究》,等等。其中对秦腔音阶中的“4”与“7”音高的认识以及处理方面的论文多篇。 -
82019-10
[ 词条 ]《雀台歌女》
新编秦腔历史本戏。姜朝辜编剧。生、旦为主唱做戏。2005年陕西省戏曲剧院青年团首演。导演徐小强等,作曲谭建春等,舞美张小楠等。任小蕾、曹普超、王小平、张蓓、赵丹红、李青等主演。本剧讲述了汉末,洛阳名伎来莺儿因避战乱,流落到邺城,被魏王曹操收留,置于铜雀台上为歌伎,其高雅的气质与出色的技艺深得曹操赏识。未几,被破格册封为美人。然而性格的悬殊和人生操守的差异使两人接二连三地发生矛盾和冲撞,由此演绎出一段震撼人心的故事。一个地位卑下的歌女,以其至诚笃信、大义真情使至高无上的权力之剑卷了刃,从而闪耀出耀眼的人性光辉。任小蕾饰《雀台歌女》之莺儿、曹普超饰曹操 -
82019-10
[ 词条 ]口条功
口条功又称“電口功”“耍髯口”“耍口条”等。秦腔借助服饰表演技艺的一种。借助戏中生、净角色所戴假须作各种不同舞动,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一种技巧。由于秦腔“口条”样式、密疏、长短不同,表演技巧也就纷呈多异,尤以三绺须表演技巧最为丰富,可概括为“捋、端、摆、绕、撩、吹、噙、挑扁、甩、弹、抖、飘、摊、推、搂、捨、夹,,共十八雛法。捋须分为满捋和半捋两种。①满捋。左右双手“虎口”轻轻夹着口条两边,自上而下捋过须梢。戏中“满”或“三络”的武将鲁夫、位显权奸多用。秦腔《游西湖》之贾似道,上场“自报家门”即以此式理须,表现出新矜恣纵不可一世之气;二是左右手心朝上,食指、中指夹着唇前须自上而下捋过须梢。戏中皇帝阁老、文臣学士多用。秦腔《打金枝》之唐王,打坐倾听公主申诉其被打情由时,常贯穿此式理须表演,来表现闲逸、潇洒、大度风范。②半捋。用拇指和食指虚捏鬓须或唇前须,自上而下捋至口条一半之处停止,以示凝思或观望。秦腔《困土山》中关羽,挑灯夜观《春秋》,一手“半捋”,一手端书,即用此式。端须双手或单手将须平端起来,表示让别人看自己,或者自己看自己,或配合偏头遮面,以示害羞。秦腔《拜台》中司马懿出场时即有此表演。摆须用头将须左右摆动,或施以臂腕力量配合摆动。有时反复多次,愈摆愈快,以示顽强精神或急切情绪。秦腔《走雪》中曹福,在“搜门”后,便是在[倒四锤]身段,穿插此式表演下场。绕须即以后脖上部使暗劲、下颏随之转绕口条。戏中多用于唾弃、斥责等愤怒之情;有时也表现疯癫病态和决意自刎之举。前者如秦腔《卖画劈门》之白茂林,唾骂胡管家时,随着“啊哑’之语,把头一偏,将须从一边向胡管家一边绕去,以示愤慨;后者如秦腔《杀驿》中吴承恩,自刎时的跪膝绕须表演即是。撩须两手心朝外,将须猛撩出去,撒落在胸前;或用指背将鬓须撩过一边,以示冲动。秦腔《烙碗计》之刘志明,在雪地寻侄途中有此表演。吹须有直吹、斜吹及丑角吹须等不同的表演程式。①直吹。即用嘴呼气,两胞鼓起,吹直唇前一绺胡须,多表示人物极度愤慨与恼怒之情。《杀庙》中,韩琪辱知陈世美遣其刺杀秦香莲真正原因,在双手使“磨锤子”的同时,即表演此式。还有一种直吹,方法为嘴呈瓶口形,但不鼓腮,小腹运气,徐徐缓吹,使唇前须扬起,多用于年迈体衰之人疾行赶路或刻画龙钟老态之相。《祭灵》之刘备,由张苞、关兴搀扶祭奠关、张亡灵时,即穿插此表演。②斜吹。用嘴角吹风,同时还借助“跑圆场”兜来的风力,使左右鬓须飘起。秦腔《徐策跑城》中徐策,在上殿奏本途中,即以此技表现其气喘吁吁、欣喜不禁的情怀。③丑角吹须。戴“丑三”“一戳”“八字”的人物吹须,则以鼻孔呼吸之技,使左右两须轮番直立、颤动。《苏三起解》中解差崇公道,一听苏三唱道“洪洞县里无好人”,即以此式表示气愤和不满。噙须将须梢向里折掖入口并咬住,表现其决断或狼狈之相。《葫芦略》中魏延,受到内外火攻,即有此表演;《临潼山》中李渊,在噙须的同时,还翻个“硬人”(京剧称“加官”),表现其痛心疾首的情绪。挑须左手握住右手食指,置于胸前须后,当拉开双手时,指背将须挑起,使之纷纷扬扬,走一步,挑一下,反复进行,表示焦虑、紧张、无计可施的情绪。《卖画劈门》之白茂林,看到菜刀前即有此表演。磕须一手捏住一络鬓须,一手抓起唇前须,随头摆动使劲猛甩,再用捏起的鬓须磕回。戏中,多用于表现果断、坚定和决心已下等情绪。秦腔《辕门斩子?头帐》中杨延景,决计违心逐母于帐外时,即有此表演。甩须有左甩、右甩、斜甩、快甩、慢甩五体。①左甩须。须从脖颈靠耳后上方起泛儿,并以头部略抖配合,使须向左方斜扬。②右甩须。方法与左甩同,方向则反。③斜甩须。从脖颈起劲,甩出的胡须呈斜直状。④快、慢甩须。快甩与慢甩技法则同,仅速度相异。多用于表现激动、愤怒、惊慌、难耐等情绪,并和“捜门”等舞蹈身段结合表演。《卖画劈门》中白茂林、《烙碗计》中刘志明、《顶庆珠》中萧恩均有此表演。弹须用食指从耳后挑起左右鬓须,快速下滑,至须梢处,用食指和中指捏紧须梢,向下猛拽放须,鬓须弹起挂于帽翅或搭在肩上即是。此式既可单弹,即先右手弹起,再接弹左手,也可两手同时弹出;既可弹出后立即用食指拨回,也可待做完其他身段或使完“磨锤子”后,或由上下摆动的帽翅弹回;或用肩膀的闪动一闪而下。弹须主要用于表现人物的精明干练,或冲动情怀。《打镇台》中王震被八台总镇李庆若公堂欺打后,即有此表演。抖须以两耳后上部起泛儿,牵动颈、额随之抖动,使胡须呈水波纹形。多在人物惊怕、恐惧、气恼,或哭泣、嬉笑、病态之时,以此式衬托激愤、悲痛之情。如《苏武牧羊》苏武之抖须,表示寒冷战栗;《放饭》朱春登之抖须,表示愤慨打颤;《祭灵》刘备之抖须,则又表示衰老哆嗦。尤其《祭灵》刘备的抖须之技,经赵国柱一改脑袋左右抖动为上下颤闪,银须涟漪波动,老态立显,引起当代同行叫绝。刘毓中仿效其法,又加面牌缨花抖动和身段、步法的配合,更使抖须表演优美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