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0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杨延环》
新编秦腔历史本戏。田舍编剧。宁夏固原地区秦剧团首演。本剧讲述了北宋时,杨家府杨四郎延环,失落辽邦,招为驸马。延环力主辽宋和好,民族团结。 -
82019-10
[ 词条 ]《易俗社八十年(1912~1992)》
苏育生主编。1992年6月三秦出版社出版。分上下两编。上编收文3篇,分别介绍了易俗社1912-1949年的情况;下编收文4篇,简要评介了易俗社1949~1992年的情况。分别介绍了易俗社80年间剧作家的创作、剧目建设、人才培养、艺术风格及其成就,以及在中国近代戏曲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
82019-10
[ 词条 ]周至县北司竹火神庙戏楼
陕西古戏楼。位于周至县东乡北司竹村头娘娘庙对面。建于清光绪年间。坐东北向西南,砖木结构,硬山式屋顶,台面棚以木板,四周环以挡风木板,三面封闭,一面看戏。台基高2米,台口宽4.8米,总进深7.8米。每年农历三月初一日逢会,唱戏三天,酬神娱人。 -
82019-10
[ 词条 ]以闰犯宫
民间音乐中常见的一种宫调传换手法。“闰”即“!7(sl)v‘宫”即“i(dor。此处所言“犯”者,具有在本宫音阶内某音换用另一音阶的音,也即异宫相犯的“旋宫”和“转调”之意义。意即在本宫音阶内的“1”音换用另一音阶内的“↓7”音,或者说将音乐旋律中的“1”统统改为“!7”。结果促成原来的清乐徵调式音阶之四级音“1”变为燕乐徵调式音阶之三级音“↑7”。对秦腔唱腔音乐来说,便构成了由“欢音”向“苦音”的转换。 -
82019-10
[ 词条 ]柳青娘
亦称[柳生芽]。原属北曲[中吕宫],有词,为昆曲《芭蕉扇》铁扇公主与孙悟空交战时所唱。秦腔曲牌由北曲变化而来。弦索曲牌、唢呐曲牌均有,曲调大同,而且仅苦音无欢音,名冠秦腔大伤大悲哀乐之首。弦索曲牌[柳青娘]用于灵堂祭奠、哀悼亡者的剧目,作为灵堂哀乐以渲染悲伤气氛,如秦腔《祭灵》《杨门女将》《双罗衫》《武松杀嫂》《大劈棺》《三打洞》等。有些剧目还直接改用两只唢呐或笙管吹奏,改碰铃击节为铰子击节,还加用云锣、吊钗等,只是在祭毕亡灵之后,加奏一个唢呐吹奏的专用[柳青娘尾巴],使悲壮之情更加浓烈,以配合哭丧气氛。唢呐曲牌[柳青娘]调式上还有细别,如[正调柳青娘](相当于今之F调)、[凡调柳青娘](相当于今之降C调。)、[梅调柳青娘](亦称“上字调”“梅花调”,相当于今之降B调。)和[小工调柳青娘](亦称“平调”,相当于今之D调)等,唢呐的调门不同,乐曲的情绪也就不同。其中[正调柳青娘]和[小工调柳青娘],依表演需要,可多遍反复曲牌的“前半段”,直至最后再奏出“后半段”而结束演奏,艺人称此为“含头”。 -
82019-10
[ 词条 ]秦安县潘河村戏楼
甘肃古戏楼。位于秦安县云山乡潘河村。始建于清光绪十年至二十年(1885~1895),1921年被大水冲垮,又于1935年春重建。土木结构,马鞍架形式。全长7米,台基尚2米,台口觅4米,宋7米。中间有尚3米的隔板,板上有彩绘图案。台口有大柱四根,左右柱子之间各有木栅四条。房顶大梁和台口大柱均绘彩色花环,并挂清代进士杨玉果撰联一副,上联:“是理是境不妨虚境成实境”,下联:“唯忠唯孝但愿今人胜古人”。舞台墙壁绘有图画。据传由五尹乡马河村马绒翼之父绘制。 -
82019-10
[ 词条 ]伍敏中
伍敏中(1937~2010)秦腔演员、导演。工净。陕西西安市人。1949年毕业于西安易俗社戏剧专修科,师承李可易。善于刻画人物,所饰演人物性格鲜明。曾任西安易俗社导演。先后演出剧目70多本,扮演各类角色近百个,如《貂蝉》之董卓、《红梅岭》之茶叶畈子。1977年在《西安事变》中饰演蒋介石,1982年在《白龙口》中饰演秦洛虎,均获好评。 -
82019-10
[ 词条 ]李林平
李林平(1924~)秦腔须生演员。甘肃人。幼入甘肃平凉平乐学社学艺,工文武老生。出科后在甘肃、宁夏等地搭班演出。后参加宁夏银光剧团。1958年曾任宁夏秦腔剧院一团团长。他唱做倶佳,尤以红生戏见长。擅演剧目有《夜观春秋》《烈火扬州》《游龟山》《出五关》《摘星楼》等。还在《杨乃武与小白菜》中以须生反串小生饰演杨乃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