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0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中国秦腔脸谱》
秦腔脸谱画册。张江中编著。2011年2月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全书含秦腔脸谱概说、秦腔脸谱的特殊髯口及名称、秦腔花脸的勾脸膛、中国秦腔脸谱图录和秦腔花脸领衔剧目5个部分,收入陕西东、中、西、南及甘肃陇南、陇东、陇中和“耿派”等9路脸谱608幅,附西北花脸前辈彩装剧照若干幅。书前有名家题词4面,编者艺术彩照5面。 -
82019-10
[ 词条 ]张棣赓
(1914~1957)秦腔剧作家。陕西人。笔名狄耕、陆苍、莫东、纪中。1938年参加革命,并入鲁艺文学系学习。边区时期曾任边卫剧团、延属文工团、陕北文工团团长。1949年后任陕西省文联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副主席。延安时就已从事戏剧创作,主要有《投闯王》《红娘子》《同胞仇》等秦腔剧目上演。1950年后又创作秦腔新编历史剧《烈火扬州》等,另有长篇小说《吕梁山上》等作品行世。 -
82019-10
[ 词条 ]《梁玉娘》
新编秦腔历史本戏。朱学编剧。生、旦、净唱做打并重。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首演。本剧讲述了鸦片战争后,沙皇俄国对我西北领土存有野心。两湖伯克伊落克率本部子民约会清廷参赞梁九公,欲内应外合夹马谷以破敌。适战前梁九公调任,继任参赞擅改军令,使两湖子弟全军覆没。伯克夫人梁玉娘,为救全城妇孺,以亲子为人质与俄军,并乘俄不备,率众出城,投奔伊犁。玉娘恳请伊犁将军明绪发兵收复失地,反遭其暗算,缚拋于犁河中,幸被矿工所救不死。玉娘组成汉、维抗俄反清联军,并与主战将领梁九公达成抗俄协议,与沙俄展开武装斗争。后来知晓梁九公正是玉娘20年前因沙俄侵略而失落的同胞哥哥。郝彩凤饰《梁玉娘》之梁玉娘、安建英饰布尔罕、左红饰尤土斯(戏曲研究院提供) -
82019-10
[ 词条 ]行规
戏曲行道各种规矩的总称。是戏曲行业在演出实践中形成的一套程规戒律和行事法则,涉及敬拜、忌讳、礼让、戏俗、演出等各个方面。虽未成文,却约定俗成,各个戏班和戏曲艺人都必须遵从。对于违反行规的行为,社会和庙会都有一套非常严厉的惩罚手段和习俗。行规的形成是为保证戏班演出有秩序进行,其中有些内容带有封建意识和迷信色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已被废止。秦腔戏班旧时行规有迎社火、敬童子爷、拜舅舅、供庄王、祭祖、挂口等。迎社火旧时,秦腔视社火为剧种之先祖,在演出过程中,凡见有社火队进入戏场或从台前经过,戏班必须马上终止演出,以示礼让。拜舅舅旧时,秦腔班、皮影班、木偶班、曲子班等,虽然供奉的是同一个庄王爷,但不同戏王,却有辈分上的差别,于是便生“拜舅舅”的行规。“拜舅舅”就是秦腔大戏班的庄王爷,要把皮影班或木偶班的庄王爷叫舅舅。如果大戏班和皮影班在同一个庙会或地方演出,秦腔大戏班就得请出本班的庄王爷,去皮影班拜谒“舅舅”,否则,秦腔大戏班因犯行规必须停演以示惩罚。两个戏班同供一个庄王爷,也有大小辈分之别,正说明皮影、木偶民间小戏资格较秦腔大戏班要老,换言之,皮影、木偶、曲子等小戏形成时要于秦腔大戏。挂鞭旧时,秦腔戏班外出演戏期间,若发现有他班艺人偷戏或者要挖本班演员者,便在台口悬一黑鞭以示警告。对方发现台口挂鞭,便知行踪已经败露,立即收敛迅速离去。如果一意孤行,继续偷戏挖角儿,便按行规惩罚,捆绑吊打,绝不轻饶。挂口条旧时,凡庙会唱戏,多在台口正中挂一“口条”,用意有三,一是公示新来演员行当。凡新把式初次登台,挂“张口”者为净角,挂“黑三绺”者为胡子生,挂“白满”者为老生。二是表示谦逊。台下若有同行高手看戏,则挂出“口条”以示谦虚,敬请对方多多关照。三是扶正祛邪。若挂“红张口”,表示“王灵官”在位,请他镇邪扶正,保佑演出顺利成功。还有凡台口朝南的舞台,均被视为不吉利而拒演,如果非演不可,便要在台口挂一“红口条”以示化凶为吉。坐箱旧时戏班演戏期间,生、旦、净、丑在后台就座,都有严格定制,不可乱坐:生行坐大衣箱,旦行坐三衣箱,净行坐头帽箱,武行坐把子箱,丑行则可任意就座。唯“庄王”神箱,任何人不得就座;否则,以亵渎神灵论罪,轻者打骂,重则逐出戏班。若有流散艺人搭班演戏者,也按行规坐箱,班主无须细问,即知其所工行当,并按需要决定去留。敬丑旧时,戏班对丑极为尊重。化妆时丑若不开脸,其他勾脸者则不得开脸;后台就座,唯丑尽可随意;上妆后,各行当演员不能高声暄闹,唯丑角演员可以言谈嬉笑;祭祀供祖,丑角充当首祭;临场纠纷,丑角出面调解,人人都得遵从。据传,此行规起于唐代,因唐玄宗自勾白鼻,亲扮丑角相衍生而成,故有“秦腔重丑,从唐就有”之戏谚。封口钱旧时,戏班敬演“关公戏”“奠酒戏”“打台戏”“驱邪戏”等神戏时,所扮神妆的演员,在后台化妆前,先由会首发一枚铜钱,演员将其衔于口中,意即不许与人交谈,以示神威庄重。衔至上场演出,方能取出。所含铜钱即称“封口钱”。净身吊表旧时,为表示对神的敬重,戏班对敬演关公、黑虎、灵官之类神灵的演员演出前先要洗澡,谓之“净身”;画脸前还须洗手,谓之“净手”。尤其扮演关公者,若不净身、净手,即视为对神灵亵渎。演勾脸,出前,由一人手执点燃黄表,在扮演者脸面、上下身绕三圈,以免鬼邪入身,谓之“吊表”。养病不养闲旧时戏班不成文的工资福利规制。演员有病不能参与演出,班社照发该得的份子,此即为“养病”。如果演员无病而又无故不参加演出,则不发份子,即为“不养闲”。宁穿破,不穿错旧时秦腔戏班演出时,各个角色均按多年沿袭的规定和顺序进行穿戴,其穿戴顺序不容颠倒错乱。戏中各个角色的衣裤、鞋帽等着装,也均有严格规定,不能随意改动,倡导“宁穿破,不穿错”,如此相衍成习,成为没有铭名却又人人必遵的行规法则。在此前提下,同时也有变通的特例。如演《白逼宫》之曹操,按行规穿戴规制,应穿红蟒,但在甘肃戏班则穿红官衣;演《辕门射戟》之吕布,应着白靠掩白蟒(或粉靠掩粉蟒),而在甘肃各地戏班,吕布则扎黄靠;还有《闯宫抱斗》之梅伯,应着黑官衣,甘肃戏班演出时则穿黑蟒……这些特殊规制,既有别于其他剧种,也是甘肃与陕西秦腔的穿戴区别。后人袭之,形成穿戴的特殊规制。轰台旧时地方豪绅对戏班艺人的惩处手段之一。班社到一地演会戏,要求必须做到“闻炮即开锣”,若迟开戏或演错了戏,会首手持“三眼铳”,瞄准台上演员接二连三地朝脸上打,行内人将这种惩罚手段称为“轰台”。据传,1945年“陕西培风社”在神进庙演《三皇氏》,演员因未按戏规用棉花粘须眉,被视为亵渎了神灵,台下三眼铳对准演员轰击,冲烧须眉,为了护脸,演员双手被烧成重伤。上梁旧时地方豪绅对戏班艺人的惩处手段之一。先使受刑者两手紧抱一只大腿,然后以绳索抽绑,使身首缚成一团,再吊于大梁。戏班对严重违反班规艺人施以此刑。上秤杆旧时地方豪绅对戏班艺人的惩处手段之一。班社到一地演戏,艺人若辱骂会首,或戏有神灵容,班主和当事者就会被“大上吊”,反绑悬空挂在树上或旗杆顶上,称为“上秤杆”。1943年,“万人迷”马振华、名净张建民,在白水县东娘娘庙演会戏,马振华因对会首出言不逊,张建民因演《斩单童》未穿靴子,都被当地乡绅以“上秤杆”悬梁惩罚数小时。 -
82019-10
[ 词条 ]姜科儿
姜科儿(生卒年不详)陕西秦腔演员。主工毛净。光绪中期名噪一时,为西安德盛班之台柱。擅演《火焰驹》之艾谦、《过巴州》之张飞、《无影簪》之纣王、《清河桥》之斗越椒等。有人评其“森严惊人,绝无仅有”。王绍猷《秦腔记闻》评赞曰:“黑红文武,无一不通,鹏搏九霄,雁阵惊魂。” -
82019-10
[ 词条 ]环县毛井乡砖城子业余剧团
甘肃秦腔业余演出团体。1937年创建。早期以社火形式演出,每年从农历正月初七开始,连续演出达数月之久。活动一直延续到1957年中断。1962年春节期间恢复演出。1966年至1977年,改称毛泽东文艺宣传队,1980年又恢复业余剧团名称。先后在该团负责工作的有倪长满、李福英、赫玉栋、刘茂荣、李仁喜、范清河等。主要演职人员有李福仑、米宝山、姚汉荣、王廷彦、张志忠、王克明、张德荣、李福忠、李生俊、李正军、张志栋、杨添珍、李宝英、许成功、张宗芳、李继霞、李仁贤、李正乾、龙培蓬、米平安、范清海、姚志亮、龙培芳、范晓玲、李培秀、王志成、姚志惠等。演出以秦腔、眉户为主,代表剧目有《春秋配》《闹书馆》《送京妹》《八姐闹酒楼》《张连卖布》《阴司道泥窑》《双官诰》《调寇》《秦香莲告状》《智取威虎山》《乾坤带》《铡美案》《杀庙》等70余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当地群众自发集资5000多元购置箱具。剧团一直活跃于山区农村,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多次受到县、乡有关部门的表彰与奖励。 -
82019-10
[ 词条 ]《陈春华》
秦腔现代本戏。张星点所编剧目。唱做并重戏。陕甘宁边区警三旅宣传队首演。本剧讲述了国民党勤务兵陈春华不堪忍受压迫和打骂,毅然投奔人民解放军军队,获得新生。 -
82019-10
[ 词条 ]《回头是岸》
秦腔现代本戏。田益荣编剧。唱做并重戏。三八五旅宣传队首演。本剧讲述了抗战初期,冀中一绅士不肯抗战,在日伪统治残害下,家破人亡。后捐资给抗日军队,参加了八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