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69 条相关资源
-
302019-09
[ 词条 ]《河湾里的枪声》
现代小戏。李应魁编剧。唱做并重。1964年甘肃省庆阳地区秦剧团首演。本剧讲述了解放战争中,陇东游击队侦察兵杨萱,被敌人发现,陷入危境。当地群众设谋定计,诱敌深入,解其武装,掩护了杨萱。 -
302019-09
[ 词条 ]《进军路上》
现代本戏。郑轩、武艺群编剧。唱做并重。1964年陕西省军区五一剧团首演。导演李景华,音乐设计武艺音,舞美管芙英。郭平安、雷安良、解生民、李爱琴演出。本剧讲述了革命烈士之子高志宏,参军后受到连队领导器重。但他觉得自己高中毕业,当步兵大才小用,闹情绪不积极参加军训。结果在实弹射击中成绩不及格,使全班丢掉了“射击优胜班”红旗。经指导员的耐心帮助,他受到教育。大学生炊事班长秦学俭的模范行为,也使他受到感染。终于真正树立当好普通一兵的思想。1962年,蒋介石妄图窜犯大陆,连队在备战训练中,请来高志宏母亲为部队讲述家史,使高志宏受到阶级教育和传统教育,思想进步很快,训练成绩大为提高,获辱“五好战士”称号。 -
302019-09
[ 词条 ]郗旭铠
郗旭铠(1964~ )秦腔演员。女。主工正旦,兼演小旦。1978年参加工作,现为西宁市秦剧团演员,并任该团党支部书记。在舞台生涯中塑造了《白蛇传》之白素贞、《铡美案》之秦香莲、《劈山救母》之三圣母、《游西湖》之李慧娘、《寇准罢宴》之寇夫人以.及现代戏《湟水情》之阿琪、《毁灭》之肖芝等众多不同艺术形象,并多次获奖,同时还擅长主持各种大型演出活动。 -
302019-09
[ 词条 ]《东风万里》
现代本戏。薛寿山、李智编剧。唱做并重。1964年兰州市秦剧团首演。本剧讲述了刘俊才高中毕业后,分配到东风旅社当服务员。却给母亲去信诓称自己在某厂当工人。刘母进城看望儿子,不料下车遇雨致病,被一工人送至东风旅社,刘俊才借口客满,将“病人”拒之门外。服务员金秀美将刘母接到家中,待如至宾。刘俊才得知真情,悔恨不已,经刘母、秀美帮助,俊才始悟,遂安心工作。 -
302019-09
[ 词条 ]西京秦剧研究会
西京秦剧研究会由秦腔票友薛子厚、薛德中、施葆璋等人发起,1935年成立于西安。封至模担任艺术指导。成员有薛子厚、薛德中、施葆璋、赵炳山、李金榜、武新民、马天成、张浩、宋启明、史玉梅(女)、戴萍(女)、傅荣启、楼英杰等30余人。实力可与职业剧社相媲美。演出剧目《四郎探母》《杀驿》《拷红》《拆书》《宁武关》《斩单童》《赶坡》《祭灵》《起解》等。 -
302019-09
[ 词条 ]科班
培训戏曲艺徒的机构。科班出现之前,戏曲人才的培养多采用家传和以师带徒的方法分散进行。秦腔科班始于何时,因史料匮乏尚难确定。清光绪十二年(1886),临潼县魁盛班(后改华清班),招收一批学员入科训练,培养出陈雨农、阎全德、白相、赵益儿、郑香亭等著名艺术家,是西安目前见诸文字较早的科班。光绪末年,由双翠班改名的西安德盛班,招收一批学生,培训三年,出科的“德”字辈著名艺术家有旦角李德印、须生郗德育、小生王德孝、净角安德功、田德年等。光绪二十八年(1902),秦腔名净李金鸣(假葫芦),在临潼新丰宋老三的经济支持下,招收60多名学生人科,培养出名演员毛金荣、余奎璧(白菜心)、毕玉堂(活周瑜)、张学真(白菜红)、王进宝、王许娃等,后来成为秦中社的主要演员。1912年7月1日,陕西易俗怜学社成立,专设学校部培训戏曲人才,学生先从学文化肇始,同时进行严格的戏曲专业训练,然后参加演出实践。这种培养学生的方法,较之以师带徒和普通科班更为先进,一出现便引起竞相仿效。西安及其郊县的榛苓社、长庆社(三意社)、秦中社、化民社、正俗社、秦钟社、牖民社、鸣盛社(二黄)等,都招收学生习艺,科班达到一个新的时期,但这些科班皆为演出团体的附设机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出现了独立的专门机构。1941年成立的“陕西省戏居抟修科”,专门培养秦腔艺术人才。活跃于西安地区的秦腔、二黄、京剧、豫剧等演出团体,仍采用内部附设科班办法。科班的人员构成以戏班带科班的民间戏班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由地方富户、豪绅出资兴办,目的除营业牟利外,也为了扬名显贵。如临潼的魁盛班,班主胡魁不仅是雨金地区的巨富,又在县衙供职,权财兼备,有条件开办科班。二是由学识渊博、政治上进步的知识分子筹办、军政要员资助的科班。如陕西易俗伶学社、夏声剧校等。这类班社在辛亥革命后才有,旨在通过戏曲的高台教化,辅助社会教育,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三是由有经济实力的班社出资,聘请名师办附设科班,为戏班自身培养艺术人才。像德盛班、秦中社、榛苓社、长庆社(三意社)、正俗社等。此类数量较多,是科班的主流。培养出大批的优秀艺术人才。办科班俗称“盘窝子”,主办人称“窝头”,后称“班主”,也有其他称谓的。他们负责筹集经费、聘师招生、置办设备等重大事项。科班内设教练和管理人员。民国以后改良剧社,设教务长或教务主任。教练多由饱学艺高名孚众望的艺人担任,专门承担科班内教学;管理人员主要负责行政、事务、外联和生活管理等工作。科班内设教师若干,承担教学任务。科班的教学活动科班分单科制和多科制。单科只培养一届,待学生出科,便组织戏班;多科制,是培养两届以上甚至十数届学生。学生出科后,除留科班所属班社者外,允许自由搭班演戏。科班开科多在秋冬农闲季节,每科招收学生20至30名不等。招收学生多者,则分班培养。学艺期限多为三年,也有一年、四年、五年的。学生入科年龄一般限在7至14岁之间。在科期间,科班供给食宿和简单的衣物等生活用品。每天黎明即起,早、午、晚三次练功练唱,其余时间随师学戏,□传心授,模仿强记。民国以后,从易俗社始,剧社附设科班,将文化课、专业课和排演剧目合为一体,进行教学。秦腔科班教学具有口传心授、注重舞台实践、强调戏德培养、注重基本功训练、因材施教、教学手段严厉等特点。①口传心授。科班中的教师授课较少涉及理论教学,更多的是秉承言传身教的传统,亲自给学生做示范,然后让学生们跟着学,以使学生掌握在舞台上唱念做打的要领。且经常在示范中结合具体剧目,增强学生的舞台感觉。②注重舞台实践。学员进人科班后先要学跑龙套,并到戏园子中参与演出,在潜移默化中增加舞台经验,熟悉台上的场面调度。学戏与排戏相结合,先由教师指派角色,然后背词,再练习用韵白念出,接着学唱腔、身段,精熟后就开始响排(即排练时带场面),然后彩排,最后上台演唱,并要在舞台上反复演练以使演出达到完美。科班频繁的演出,为学员提供了充足的艺术实践机会。③戏德培养。科班重视对学员品德的培养。要求演出时不突出自己,不压倒别人;同台演戏,和衷共济,互相帮助;别人发生舞台事故,竭力加以弥补、挽救。做到这几点,便叫作“有戏德”。④基本功训练。科班中的学员不论将来要归哪一行当,入门必学并严格训练的五大式包括男、女角五大式,丑角另加茶壶嘴式。每扎一式的时间,必须坚持七八分钟以上,以求给膀、腰、腿上功,达到能支持、能控制,上台表演才能做到一次扎定,姿势准确,含乎要求。⑤因材施教。注重“量材授艺,人尽其才”。学员入科后,先由社长及教师按其体态、资质、容貌、嗓音,初步决定学哪一行当,有时也让学员试学多种行当,以方便教师进一步观察学员的特点和长处。大部分学员入科不久就可以确定所学行当,也有部分学员在归入某一行当后出现问题,又改学另一行当,叫作“归工”。⑥教学手段严厉。科班的教师认为“不打不成才”,教学时讲究“打戏”。科班教师为求学员早日成才,多采取硬扳硬压的方法,也常用体罚的手段教育学生。学员每曰都要进行长时间、高强度的练习,以致有学员把人科班称为“蹲大狱”。科班的演出活动科班对外演出的收入是科班主要的经济来源。较大的科班一般都有较为固定的演出场所,如易俗伶学社、西安长庆社、秦中社都有自己的固定戏园子可供演出。一般入科三个月就要分行当教戏,半年要求学生学会三至五出戏。教学戏俗称“开门戏”或“启蒙戏”,多为以唱为主的传统剧目,如《二进宫》《花亭相会》《重台》等,半年之后就要登台演出。科班对学员的管理科班班规十分严格,包括打骂体罚,入科前还要履行入科手续,由家长、保人和学生向科班写出字据,内容一般是:在科班学戏期间,死亡逃走,概不负责;定好几年出师,出师之后,还要给科班效力若干年等;人科后,保证遵守科班各项制度和服从教师管教。学员还要按科班字号按辈取艺名,如易俗伶学社前四科学生按“中、华、民、国”四字排辈。在科班的学习生活中,学员要接受科班严格管理,起居作息都有一定的时间,经常要从天刚亮练到夜里。科班还制定了各种班规纪律,禁止在班结党、背班逃走、夜不归宿、夜晚串铺、偷窃物件、设局赌钱、口角斗殴、扮戏耍笑、扮戏懈怠等规矩,如有违反,轻则罚跪、责打,重则逐出科班。在学艺期间,演出所得收入一般都归科班所有,也有个别科班的学员可以拿到少量戏份(指演出收入),出科后还要帮师或给所属戏班演出一至三年,演出收入归师傅或戏班,自己只拿微薄工资。帮师期满,才能最后出科,自由搭班。 -
302019-09
[ 词条 ]兰州影
金元前甘肃的两种皮影腔调。兰州影又称“梆子佛”“老虎调”。梆子佛的名称源于兰州影在演唱时用梆子击节定眼,老虎调的称谓则取义于深山虎啸般的演唱风格。金元前传入北京和河北西部等地,明代盘蹈于北京西城即今宣武门一带扎根卖艺,由此孕育出北京西城派皮影和河北涿州派皮影脉系。崔永平《略论中国皮影戏艺术》载广北京皮影也分为两大流派。一派以滦州影为基础,称之为东派。一派以兰州影脉系为主,称之为西派。这东西两派以北京城的中轴地理位置划分,互不相扰。”戏剧家周妙中《清代戏曲史》:“甘肃是皮影兴起较早的省之一,河北西路影戏就是从甘肃传去并发展而成的,涿州一带的影戏,亦来自兰州。”兰州影不只作为皮影戏盘蹈于北京,同时作为北京传统曲艺盛行于市井闾巷。清嘉庆北京《清代车王府藏曲本丛刊》收录的《老妈得志》曲本,就有一大段用[兰州影]演唱的七字上下句体唱词,上、下句为一联的唱词结构。即至清代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有进士周寿昌所著《思益堂日札》仍有记述:“传云乐操土风。即令乐部亦各有土调……甘肃有[兰州引(影)]……[兰州引]则京师影戏演之。”由此可知,“兰州影”早在明代以前,就已经奠定了戏曲板腔体的声腔基础。并对北京影、琢州影的形成以及后世戏曲板腔体声腔剧种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极大。华亭影则更早,宋人洪迈所著《夷坚志》一书,就记述了平凉府华亭县普照寺僧惠明以“手影戏”传法的情景,并作诗云:“三尺生绡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中来。”诗中所言“生绡”,与今影戏中的“亮子”(影幕之俗称)尺寸大小相吻合。 -
302019-09
[ 词条 ]《阴功卷》
甘肃秦腔剧目。秦腔传统本戏。老生、小生、小旦唱做工并重。甘肃省图书馆藏有逯喜进秦腔抄存本。本剧讲述了明代张积善广结善缘,救济四方。义盗毛子淳夫妇、青面大王何俊均为张所感,反仇为友。贝无信挟米家欠债,欲强娶米姑娘。张子季春赠银,得偿欠债,米姑娘以身相许。贝索还欠债后,仍欲娶米姑娘,为毛、何所救。洪武皇帝向张借银赈灾,赐阴功卷匾,张季春中魁,毛等送米姑娘来归,夫妻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