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秦腔
检索到 2516 条相关资源
-
302019-09
[ 词条 ]拳式
秦腔的拳式有方拳、翅指拳、佛手拳等。其中一些为生、净专用,也有生、净、旦通用的,主要区别为生净左丁步,旦角右踏步。①方拳。秦腔《五台会兄》杨延昭在“洒家的劈拳下来了”道白之后的手式表演即为方拳。若将两臂上抬,双手向里扣腕,两拳架于两胯边,拳的虎口朝前,则称“架拳”。秦腔《古城会》中关羽、《辕门斩子》中穆桂英出场时均有穿插表演。若以此拳式两手从身体两侧撩至两肘旁,或两拳架于两胯边(两拳虎口朝前),则称“端拳”或“架拳”。秦腔生、旦武将亮相、扎势、拉架子等,均有穿插运用。③佛手拳。秦腔基本功。手姿中“拳式”一种。拇指向掌心收垅,食指弯曲以指尖轻按在拇指尖上,同时中指、小指向掌心弯曲,中指贴靠在拇指旁。秦腔旦角常有贯穿运用。 -
302019-09
[ 词条 ]《一捧雪》
有两部:一部系中路秦腔演出本,为单本戏;一部西路甘肃秦腔演出本,系连台本戏(二本),第一本《斩莫成》、第二本《大审戚继光》、第三本《审头刺汤》。须生、丑唱做工并重。含折子戏《捜杯》《审头刺汤》。现有多个版本存世,有长安书店刊行陈显远改编秦腔《捜杯》折戏本、《甘肃传统剧目汇编?秦腔》刊行谢龙整理改编秦腔本。 -
82019-10
[ 词条 ]舞台美术
,统称为“舞台美术”,是构成秦腔艺术形式的重要内容之一。秦腔舞台美术分为人物造型和景物造型两大类,包括化妆、服饰、道具、布景等。发展史辛亥革命后,随着时装戏、文明戏的上演,秦腔在舞台美术方面开始突破传统模式,出现内景、外景、软景、硬景等写实性布景和道具。人物造型秦腔人物造型包括行头穿戴、头饰妆扮、面部化妆、发部装饰等。早期的秦腔行头穿戴十分简陋,从最初的借用行头、自制行头,到清末民初的私房行头,秦腔班社的行头经历了由简陋到完善、由低劣到高档的发展过程。秦腔生、旦行角色化妆,也存在一个由简陋到细腻的发展过程。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秦腔生、旦角化妆所用化妆颜料改用戏剧油彩。 -
82019-10
[ 词条 ]新编历史剧
抗曰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戏曲工作者,就已经编演出不少新编历史剧目,如秦腔《南朝痛史》《洪承畴》《鱼腹山》《屈原》等,为实践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创造了成功的经验。1949年后,秦腔新编历史剧目的创作更加繁荣,如《烈火杨州》《李秀成》《弘光一年》《守江阴》《檀道济》《海瑞驯虎》《商鞅变法》《千古一帝》等。新编历史剧目的创作和演出,为秦腔事业注入新的艺术活力,也为古老的秦腔剧种创出了崭新的局面。 -
302019-09
[ 词条 ]倪俊烤火
中路秦腔剧目。秦腔传统本戏。秦腔江湖艺人必学下八本戏之一。别名《牡丹图》《少华山》《双莲帕》《小富贵图》。小生、净、小旦唱做戏。含折子戏《倪俊烤火》。王天民、康顿易、岳中华、李景华代表剧目之一。现有多种版本存世,有《陕西传统剧目汇编秦腔》第九集书录本。另有中路梆子木刻本、蒲州梆子抄录本、中路梆子抄录本、蒲州梆子演出本等。 -
82019-10
[ 词条 ]李约祉
李约祉(1879~1969)秦腔剧作家。陕西蒲城县人。名博,字约祉,亦字约之。李桐轩之长子。清末举人。同盟会会员。一生创编秦腔剧目20余本,代表作品本戏有《庚娘传》《韩宝英》《仇大娘》《千子鞭》《优孟衣冠》等,折戏有《杨氏婢》《异卦骗人》等。李约祉(易俗社提供) -
302019-09
[ 词条 ]《刘海砍樵》
西路、中路秦腔常演。秦腔传统本戏。别名《秦地八仙庆寿》。事系民间传说八大神仙故事之一,清有无名氏《刘海上寿》杂剧。现存版本有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抄录本。本剧讲述了刘海每日上山砍柴,侍奉老母。 -
302019-09
[ 词条 ]唐王征东
秦腔传统本戏。江湖十八本之一。别名《海神庙》《敬德访白袍》《鞭打张士贵》《淤泥河救驾》《龙门阵》。生净唱做武打并重。含折子戏《访白袍》《淤泥河救驾》。事出《征东全传》第二十九回。现存版本有甘肃省图书馆藏曹洪有口述秦腔抄录本。本剧讲述了薛仁贵在张士贵营中任伙头军,虽屡立战功,但均被张记在其婿何宗宪名下,仁贵依然为军中伙头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