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秦腔
检索到 2516 条相关资源
-
302019-09
[ 词条 ]《胭脂判》
秦腔传统本戏。又称《胭脂》《龚王氏》。小生、小旦唱做并重。事出《聊斋志异》卷十。陕西省艺术研究所、甘肃省图书馆均藏有口述秦腔抄录本。本剧讲述了牛医卞三之女胭脂,与书生鄂秋隼偶然相逢,产生爱慕之心。 -
302019-09
[ 词条 ]《全家福》
秦腔传统本戏。别名《砍船》《红心断》。须生、旦、小生、花脸唱做并重戏。含折子戏《砍船》《红心断》可单独演出。有时与《黑水国》连演。南路、中路,东路、西路秦腔常演。今存版本现有多个版本存世,有山西蒲州,中路、北路梆子,山东莱宪梆子,四川梆子及怀梆、怀调、平调、豫居陏同目。有陕西省城南院门义兴堂书局刊行秦腔本,西安德华书局刊行秦腔本,西安同兴书局刊行秦腔改良本,《陕西传统剧目汇编西府秦腔》第一集收录魏叵元口述本,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藏甘渗鼎口述抄录本。 -
82019-10
[ 词条 ]《小姑贤》
秦腔传统小戏。摇旦、小旦、花旦、小生唱做戏。事出说唱本《小姑贤》。各路秦腔均演。现有多个版本存世,有民国西安德华书局刊行秦腔改良本、长安书店刊行鲁扬秦腔整理本、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刊行秦腔本、甘肃人民出版社1958年刊行秦腔本和敦煌文艺出版社刊行王正强选编《秦腔传统剧目选粹》舞台演出本 -
82019-10
[ 词条 ]甘肃百通影视发展有限公司
明确以“发掘和弘扬西北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遗产”为宗旨,创“秦腔宝典”和“西北风情”为品牌。同陕西、甘肃、宁夏等西北五省(区)100多家专业秦腔剧团进行过合作,先后与400多位秦腔名流、业余名家以及民间花儿歌手、小曲小调唱家携手搭档,对于传统秦腔,斥资300余万元,行程8万公里,将许多观众爱看而舞台多年不演的剧目先后出版有《秦腔宝典》和《百部秦腔大系》等系列光碟。收录秦腔剧目400多本,“复活”了大量濒临灭绝的稀有剧目,对秦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
82019-10
[ 词条 ]面部化妆
秦腔人物造型的一部分,是塑造角色面部形貌的重要艺术手段。面部化妆通过对眼、眉、口、鼻的夸张描绘,可塑造剧中人物的形貌特征,刻画出角色的内心活动、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秦腔生、旦角面部化妆程序之一。指粉妆中的额面定位。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秦腔生、旦角化妆额面起尖做人字形,额面定位高,化妆前须剃额子。此后逐渐降低起势,剃额子乃废。②印堂纹。秦腔面部化妆的一种。秦腔旦角化妆手法之一。方法是在两只大眼角处用朱红各点一小红圆点,有的则贴一小片亮片,以显其双眼神采。④抹口红。秦腔旦角化妆程序之一。方法为用指尖蘸取红油彩顺唇描抹,并以口唇开闭动作配含使色布勾。秦腔口红形态变化较大,早期时兴“樱桃小口”,仅在唇中点一圆点,后则追求“巧嘴薄唇”,故以色抹成薄唇两片;时下又兴“好莱鸡嘴唇”,以丰满为美,故又抹得方厚泽润。秦腔旦角化妆用品之一。铜制镀银,故名。饰于额前颜面的装饰品。②黑墨子。秦腔生、旦化妆材料之一。常用于油妆画眉、眼睑等,具有绒毛质感和不反光等特点。 -
22019-10
[ 词条 ]李万承
李万承(1962~)秦腔活动家、板胡收藏家。甘肃景泰县人。自幼受秦腔艺术熏陶,尤爱秦腔板胡艺术。不仅擅于操琴伴奏,更对收藏各种板胡情有独钟。具有较高的板胡演奏技艺,曾为数十本(折)秦腔传统剧目操琴伴奏。对板胡的制作、改良和发展也有一定的研究,曾多次邀请全国知名板胡制作家和演奏家,共同探研板胡在民族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数十年来,收藏各类板胡百余把,其中有肖柄、杨满元、吉喆、吴志荣、冉飞等秦腔板胡演奏家曾使用过的板胡10多把;又从北京、上海、陕西等省市收集到板胡制作名家制作的板胡30余把,创建起“秦腔板胡收藏馆”,供秦腔爱好者参观欣赏对秦腔公益事业倾全力予以热心支持,2004年被陕西电视台特邀为中国秦腔“四大名旦”“四小名旦”评委。 -
82019-10
[ 词条 ]《陕西戏曲音乐论文选》
秦腔音乐研究论文集。1983年10月中国音乐家协会陕西分会编印。汇集了1982年1月第一次陕西音乐学术讨论会论文九篇。秦腔方面的有王依群的《秦腔声腔的渊源及板腔体音乐的形成》,吕自强的《应该重视秦腔音乐的音阶和音律》,李武华的《关于陕西民间音乐音阶的音高测定及其他》,强增抗的《秦腔音乐的调式及其和声》,刘均平的《陕西变体调式体系研究其中对秦腔音阶中的“4”与“7”音高的认识以及处理方面的论文多篇。 -
22019-10
[ 词条 ]梁鸣歧
梁鸣歧(1927~2001)台湾秦腔活动家。陕西铜川县人。1946年毕业于国立蒲城中学。同年考入东南国防医学院,1949年随校迁居台湾。毕业后历任中尉军医,少校军医等。自幼对秦腔情有独钟,不仅能拉善唱,而且热心公益事业。曾于1982年联络在台陕西籍各界人士,组建“台湾秦腔自乐班”,并数届连任该班主任,使秦腔艺术在宝岛得以弘扬光大。1991年、1996年,两度组团访问故里,开展海峡两岸秦腔交流联谊活动,并与陕西省、西安市属秦腔团体,省艺术学校及专家、学者,建立融洽的艺术交流关系,为“发扬袓国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做了大量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