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6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喊堂
戏曲表演中文官升堂或主帅坐帐时,龙套都要有节奏地连连呼“威”造势,即为“喊堂”。如秦腔《打镇台》之王震,遭八台总镇鞭挞后,二次升堂即有此表演。《铡美案告状》之秦香莲,唱到“我的夫名叫陈世美”处,四龙套也穿插“喊堂”表演。 -
82019-10
[ 词条 ]李(云亭)派
李云亭创立的须生、靠把武生流派。形成于二十世纪初。李云亭(1872?1921)。乳名修德子,艺名麻子红,陕西户县人。幼入西安中和班,私淑著名小生润润子,曾长期在德胜班、魁盛班演出。后入玉庆班,常与陈雨农同台合作。表演功力深厚,尤擅身段戏,嗓音亢爽,口劲十足。扮相英俊、伟岸,无论靠把、官衣、蟒袍、箭衣的黑白须生,均善演之。李云亭是润润子的得意门生,人称他“得其神似窍奥者,李外无第二人焉”(封至模语)。当时的观众叹其“只得到了润润子的一大半”而引为憾事。1912年以后,任陕西易俗社教练,该社第一班学生之须生杨启华、左醒民、田春民、刘毓中等,都是他悉心教诲的一代明星。曾导演过不少新剧目,如《陈家谷》《开国图》《崖山泪》《将相和》《马嵬驿》等。1915年到榛苓社,1917年又入长庆社(即后来三意社),任演员兼教练。一生所导、所演剧目甚多,《拆书》《杀驿》《广寒图》《破宁国》《宁武关》《伍员逃国》《霍光回府》《八件衣》《大报仇》《走雪》等都是享名之作。李云亭(易俗社提供)李(云亭)派艺术特色李云亭的表演手法虽多宗润润子,却有不少他个人的创造。封至模于《“麻子红”——李云亭》一书中说其“如做戏的贴切细腻,缠绵爽朗,似更优于张派;还有愤慨时的抖须,只用三个指头拈着须梢,一捏一捵,不偏不倚,不紊不乱,即飞向肩后,真是好看,后来的须生多仿而效之,留传至今。还心思不定、欲行而又止的脚踏三锤(即走前三步),忽而停止,又大方又飘逸又好看。《拆书》兄弟跪地告别时,‘眼巴巴我弟兄就要分散’的[喝场]向后一个跌坐,倘有不慎,便会将衣服坐破,但他早于跪地时将宝剑插进后边靠底上,在[喝场]时暗用宝剑将后靠往开一挑,遂即坐地,既轻便,又好看,且不坐衣裳。诸如此类,在表演中找出多少窍门。难怪后辈都向他学习,实足为后世法。卩果首九爽,口头有劲,足下利洛,身上好看。人谓其天生良才,一对俊眼,两道秀眉,通鼻梁,长脸膛,挂上胡子,特别起眼。无论靠把、官衣、蟒袍、箭衣,无论黑胡、白胡、官员、平民,均善演之,称专才焉。”李(云亭)派唱腔李云亭的唱工,更掩乃师,独树一派,尤其嗓音爽朗、口劲严谨,实属实大声洪。他唱《拆书》“大堂口把豪杰气炸肝胆”一句,“胆”字唱得不仅响亮,还高昂无比,一字倶出,直捣观众耳鼓。《玉虎坠》冯彦所唱“咱本是罗都庄英雄豪杰,宁落个屈冤鬼死不惧怯”两句[慢齐],“不”字之后稍顿、换气,又将“怯”字拖腔,既饱满又悲壮,一下把冯彦的性格和心情,刻画得十分细腻逼真。《杀驿》中所唱“一世间吃了你骄傲气”之“一世间”三字,紧紧相连一口吼出,高亢难得,声情横溢。这些唱腔不仅具有浓郁的秦腔特点与风格,还有“李派”的艺术个性与创造,并成为人人争相学唱的红声,甚至一度成为自乐会(票房)学唱须生的标准,倘不会唱麻子红唱腔者,皆不能算其爱戏和好家,李派唱腔受人之爱慕,社会之广传,可见一斑。李(云亭)派代表剧目李云亭在生行中,纱帽、道袍、盔甲、红脸无所不精。经常演出的剧目有《广寒图》《百花诗》《伍员逃国》《放承恩》《霍光悔路》《周仁回府》《破宁国》《状元媒》《玉虎坠》《临潼山》《麒麟山》等。李(云亭)派传承李派传人有郗德育(小麻子红)、刘毓中、李景华、杨启华、左醒民、田春民、和家彦等。李派门下虽然高足甚多,但影响最大者当推郗德育(见郗(德育)派)和刘毓中(见刘(毓中)派)二人,原因和乃师一样,都能在继承前人成法却不囿于前人成法基础上独辟蹊径而另立门派,结果又以各自创造的唱腔流派影响于后世,形成又一唱派支系,使秦腔艺术不断传承发展,代代弘扬光大。和家彦甘肃秦腔须生演员。生于1898年。陕西西安市人。西安榛、苳社学生,李云亭(麻子红们下高足。其台风举止,如同乃师。曾在三意社多年,实属该社须生台柱。1933年,受兰州新兴社社长陈景民之邀,赴甘肃献艺,其演技轰动金城,被誉为榛苳社“四大须生”之一。1943年去世。其表演凝重大方,尤其提袍甩袖,弹须抬足,既干净利落,又潇洒优美;还有台步身段之佳,当时无人与之匹敌;尽管嗓音较差,所幸他很善于巧施“二音”,一声拉腔沁人心脾。常演剧目《杀驿》《放饭》《广寒图》《走雪》《释放》《劈门》《烙碗计》等,功底极深,唱做俱佳;特别是《拆书》中的“踏三锤”和《太和城》中的“五雷碗”表演,均被视为“绝活”。他对红生戏也很拿手,《出五关》《破宁国》《古城会》《挑抱》等,演来都十分讨俏赢人。唯其不足者,艺高而疏懒,以个人情绪为转移,高兴时极认真卖力,不高兴时,则敷衍了事。李景华秦腔演员。工文武小生。生于1904年。陕西蓝田县人。7岁人易俗社学艺,师承李云亭、陈雨农,抗日战争期间,到甘肃平凉新民社任领班长,后在兰州新兴社、宁夏觉民社、静宁文化社搭班演出。1949年后曾任静宁县秦剧团团长、导演和主演。1959年调甘肃省戏曲学校任教。1979年去世。他聪明机智,有“小诸葛”之称。能戏颇多,尤以贫生戏见长,如《激友》《吃鱼》《坐窑》等戏,都能刻画入微,还能兼演老旦和丑行。擅演剧目有《打柴劝弟》《拷寇》《周仁回府》《长坂坡》等。1961年选为甘肃省第二届政协委员。杨启华陕西秦腔演员。满族,陕西易俗社早期高才生,师承唐虎臣、李云亭等名家,工须生、红生,文武不挡,既能演秦腔,又能演京戏,还擅长打鼓。功底扎实,台架优美,脚下轻快顺溜,靴功尤佳。代表剧目有《伍员拆书》《挑袍》《古城会》等。后来在甘肃各地演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返回西安,不久病逝。 -
82019-10
[ 词条 ]《西安戏剧》
戏曲刊物。原称《西安戏曲》。1954年4月30日创刊。西安市文联编辑出版的不定期内部刊物,出刊20期,1955年12月停刊。1956年1月改名《西安戏剧》,出刊75期。1959年6月与《陕西戏剧》合并,并改为公开发行。主编田益荣。前20期的主要内容有上演剧目评论、理论问题探讨、秦腔音乐改革讨论、演员艺术创造的心得体会和演出活动等。改名后除发表经常性的剧本评论、表演艺术探讨、艺术欣赏与演员角色创造的心得体会外,还对秦腔的一些重要问题开展讨论,如从改名后第五期开展的秦腔改革大讨论,历时3年,发表大量相关文章。 -
82019-10
[ 词条 ]易俗社白话杂志
陕西易俗社编辑出版的综合戏曲刊物。经“中华民国邮政局特准挂号认为新闻纸类”。也是秦腔艺术团体公开发行的最早刊物。1914年1月创刊于西安。月刊。是易俗社“补助社会教育、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杂志设通论、专论、杂纂、诗歌、大事记等专栏。先后发表易俗社作家的许多重要文稿,主要宣传易俗社的秦腔改革主张,弘扬秦腔艺术的优良传统,评介该社在剧本创作、演出活动、表演特色、演员培养及音乐、舞美等方面的成就。李桐轩的剧目专著《甄别旧戏草》及论文《影戏改革谈》《求明白》等都在该刊首次刊出。同年5月,因白朗起义波及陕西而停刊。共出4期。 -
82019-10
[ 词条 ]滚白
见滚板。 -
82019-10
[ 词条 ]二倒板
亦称[倒板][导板][二导板]。秦腔唱腔辅助板式之一。腔词仅有一个上句,下即倒板,不能独立成段。偶尔也有用下句者,如《祭灯》诸葛亮“后帐里转来了诸葛孔明”便是下句[二倒板]腔。通常置于成套大段唱腔之前或之中,作为众多板式联套的引渡与串线,或引导唱腔过渡到其他板式。唱词多为十字、七字句式,唱腔多为两个腔节,第一腔节(即前六字或前四字)以整板的节拍(多为有板无眼的四一拍子)唱出,第二腔节(后四字或后三可以为板,可以为板,以板演唱者居多。[二倒板]依节奏、曲调的结构变化与扩充,还派生出[倒板腔[[倒板带把腔][倒板序子腔]等多种变体;又依腔速的变化和旋律的简繁,生出[慢二倒板腔];依调式音阶的不同,生出[欢音二倒板腔]和[苦音二倒板腔]两种表现不同感情的腔调。①[慢二倒板]。即腔速缓慢的[二倒板]。分欢、苦音两体。[欢音慢二倒板]如《辕门斩子》杨延景所唱“焦赞传孟良禀太娘来到”[[苦音慢二倒板]如《铡美案》秦香莲所唱“包相爷与我细讲一遍”。②[紧二倒板]。即腔速急紧的[二倒板]。分欢、苦音两体。[欢音紧二倒板]如《空城计》诸葛亮所唱的“想当年卧龙岗修真养性”即是,[苦音紧二倒板]如《辕门斩子》杨延景所唱“我杨家投宋来不要人保”即是。③[串字句二倒板]。因唱词加用串句子,促成在原来一个上句腔基础上发展成为多句腔的上、下句结构,由此形成它的唱腔音乐也相应做出扩充。[串字句二倒板]并不常见,仅《走雪》曹玉莲所唱“桑林镇新集儿,问罢君子口中言,前边不远光华山。狼虫儿虎豹儿有千万”等唱腔用过。 -
82019-10
[ 词条 ]陕西戏剧红梅大赛
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主办的省级戏曲赛事活动之一。也是陕西省戏剧家协会实施培养优秀戏剧人才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弘扬民族文化,推出戏曲人才。自2003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了六届。历届大赛全省共有30多个专业戏曲院团的4000多名演员、演奏员报名参加,参赛剧目涵盖了全省主要剧种和行当。 -
82019-10
[ 词条 ]甘肃戏剧红梅奖
也称“红梅奖”。由甘肃省文联、甘肃省戏剧家协会创办于2001年。是甘肃全省戏剧艺术最高奖。旨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和奖励在甘肃省戏剧表演艺术上取得突出成就,做出较大贡献的中青年戏剧演员,使甘肃戏剧表演艺术水平不断提高。甘肃省内各级专业戏剧院(团)的中青年优秀演员、社会各行业及民间所办职业剧团的演员,必须成为甘肃省戏剧家协会正式会员,方可参加评选。参加“红梅奖”评选的演员,必须在每届评选开始之前的两年内,在省内戏剧舞台上有公演剧目。“红梅奖”评选以表演艺术为主,同时注重参评演员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要求有良好的人品、戏德,提倡德艺双馨。评委会对参评演员的基本功、表演技艺、创造舞台形象的能力做全面考证,尤其要考虑其在表演艺术上是否有所发展,是否有个人的独创性,是否能代表一定时期内甘肃省表演艺术的最高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