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3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李应魁
李应魁(1937?)戏曲剧作家、编剧。甘肃镇原县人。曾在滇原报社、滇原县剧团、庆阳地区文工团、秦剧团工作。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戏剧创作,有秦腔《河湾里的枪声》《这绝不是小事》《老赤卫队员的一家》等,陇剧《今曰刘巧儿》(与人含作),秦腔《红杏枝头》(与人含作)《无形的战线》等大型剧本。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文联委员。 -
82019-10
[ 词条 ]长安书店
王淡如1949年创办于西安。地址在西安市东大街钟楼附近。西安市文联、西安市文化局与该店联合组成“西北通俗读物编委会”,王淡如任主编,田益荣、王绍猷、谢迈迁、薛兰生、王槐蔚等一批剧作家任业余编辑。仅7年时间,先后出版秦腔、秦腔音乐、陕西快书、陕西道情以及京剧等各类戏剧作品400余种,并以低廉的价格行销西北市场,成为当时最受欢迎和最为畅销的通俗读本。1956年公私合营,并入陕西人民出版社。 -
82019-10
[ 词条 ]《秦腔舞台美术》
中国秦腔文化丛书之一。 主编刘斌,王治国、李明瑛编著。2011年10月 陕西出版集团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内容包括 “秦腔舞台美术发展综述、秦腔人物造型、秦腔 景物造型、舞台美术人物简介”4个部分,其中 “秦腔人物造型”有概述、秦腔化妆、秦腔服装3 个方面;“秦腔景物造型”包括概述、秦腔砌末道 具、秦腔砌末的种类及应用、秦腔布景装置、舞台灯光、舞台效果6个方面。 -
82019-10
[ 词条 ]《中国秦腔脸谱》
秦腔脸谱画册。张江中编著。2011年2月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全书含秦腔脸谱概说、秦腔脸谱的特殊髯口及名称、秦腔花脸的勾脸膛、中国秦腔脸谱图录和秦腔花脸领衔剧目5个部分,收入陕西东、中、西、南及甘肃陇南、陇东、陇中和“耿派”等9路脸谱608幅,附西北花脸前辈彩装剧照若干幅。书前有名家题词4面,编者艺术彩照5面。 -
82019-10
[ 词条 ]姜炳泰
姜炳泰(1913?1980)秦腔剧作家、戏剧理论家。陕西渭南县人。1942年赴延安,在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任教员,后入延安大学学习。1945年后到关中师范任教。1948年任关中文协副主席。1949年后先后任陕西省文工团协理员、陕西省文化馆馆长、陕西省秦腔实验剧团团长、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副院长。1957年至1966年,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副主席。改编的秦腔剧本有《法门寺》《屈原》(与袁光合作)、《游西湖》(与马健翎、黄俊耀、张棣赓合作)等。发表戏剧论文《神话与艺术》《论劳动人民的求实精神》《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论古典戏剧的人民性》《戏曲工作的两条腿走路》等,还有话剧作品《郭家湾》等。 -
82019-10
[ 词条 ]《品味秦腔》
剧坛纵横系列丛书之二。张晓斌著。2006年12月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分上下两编。上编“声情篇”,为秦腔名家、名戏、名段赏析点评。涉及陕甘两省老、中、青三代名家各个行当数十人,均为传统戏与现代戏优秀剧目精华唱段。围绕介绍剧目、分析唱段、评述演员、概论声腔、阐释技巧、鉴赏特色等,对唱段中相关历史典故进行浅释和勘误。下编“德艺篇”,揭秘戏曲名家崇艺重德的奋斗精神,人生际遇的酸甜苦辣,台前幕后的轶闻趣事及其在观众中的广泛影响。对近现代以来众多前辈耆宿、名家主演及舞台新锐等带有资料性的简略介绍。 -
82019-10
[ 词条 ]《李映东与鸿盛社》
黄庆诚、黄维著。2006年8月作家出版社出版。全书从“三代班主”入手,详尽介绍了天水鸿盛社成长发展的历史过程,对该社艺术特点、脸谱流派的形成和擅演剧目,以及财务奖罚制度等均做了详细记述。尤其对第三任班主李映东的艺术造诣和对该社的贡献论述较为翔实。书首有李瑞芳、裴正学等名家题词及剧照、脸谱等10页。序有金行健的“怀念李映东先生”、王正强的“秦腔史的缩影”及田小牛“前言”等文。书后附有“鸿盛社老艺人遗作”8篇,“报刊辞书对鸿盛社的评介”10余篇,“李映东儿孙的怀念文章”多篇。 -
82019-10
[ 词条 ]范克峻
范克峻(1927?2010)秦腔剧作家、评论家。甘肃会宁县人。自幼酷爱秦腔。16岁开始票戏,常演剧目有《辕门斩子》《周仁回府》《拆书》等。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开始发表评论文章,曾任胜利剧团艺术指导员。后与他人创办兰州市秦剧研究会。1951年当选该会主任委员,并任《秦剧评论》主编。后任甘肃省文联戏改组副组长、兰州市文化局艺术科副科长、甘肃省陇剧团副团长、戏演员讲剧导员等。剧作有《老将行》《关羽月下斩貂蝉》《血溅香阁》《西门豹》《八件衣》等20余本,其中《秦腔大师》曾获1999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的“庆祝共和国五十周年文艺作品研讨会”一等奖。曾担任秦腔艺术片《杀狗劝妻》《三娘教子》剧本改编和艺术指导。常在各地报刊发表戏曲评论,以及戏剧人物评介、散文、杂文等。有戏曲评论集《艺林细雨》《艺林微风》出版行世。1986年创办甘肃联合大学戏剧创作专修科并讲授《名剧欣赏》《戏曲创作》,为甘肃培养了一批创作戏剧的中坚力量,如张明、胡豫川、牟瑜、田小牛、刘劲、杨家宁等,此班也被称为甘肃戏剧的“黄埔一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