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3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李(云亭)派
李云亭创立的须生、靠把武生流派。形成于二十世纪初。李云亭(1872?1921)。乳名修德子,艺名麻子红,陕西户县人。幼入西安中和班,私淑著名小生润润子,曾长期在德胜班、魁盛班演出。后入玉庆班,常与陈雨农同台合作。表演功力深厚,尤擅身段戏,嗓音亢爽,口劲十足。扮相英俊、伟岸,无论靠把、官衣、蟒袍、箭衣的黑白须生,均善演之。李云亭是润润子的得意门生,人称他“得其神似窍奥者,李外无第二人焉”(封至模语)。当时的观众叹其“只得到了润润子的一大半”而引为憾事。1912年以后,任陕西易俗社教练,该社第一班学生之须生杨启华、左醒民、田春民、刘毓中等,都是他悉心教诲的一代明星。曾导演过不少新剧目,如《陈家谷》《开国图》《崖山泪》《将相和》《马嵬驿》等。1915年到榛苓社,1917年又入长庆社(即后来三意社),任演员兼教练。一生所导、所演剧目甚多,《拆书》《杀驿》《广寒图》《破宁国》《宁武关》《伍员逃国》《霍光回府》《八件衣》《大报仇》《走雪》等都是享名之作。李云亭(易俗社提供)李(云亭)派艺术特色李云亭的表演手法虽多宗润润子,却有不少他个人的创造。封至模于《“麻子红”——李云亭》一书中说其“如做戏的贴切细腻,缠绵爽朗,似更优于张派;还有愤慨时的抖须,只用三个指头拈着须梢,一捏一捵,不偏不倚,不紊不乱,即飞向肩后,真是好看,后来的须生多仿而效之,留传至今。还心思不定、欲行而又止的脚踏三锤(即走前三步),忽而停止,又大方又飘逸又好看。《拆书》兄弟跪地告别时,‘眼巴巴我弟兄就要分散’的[喝场]向后一个跌坐,倘有不慎,便会将衣服坐破,但他早于跪地时将宝剑插进后边靠底上,在[喝场]时暗用宝剑将后靠往开一挑,遂即坐地,既轻便,又好看,且不坐衣裳。诸如此类,在表演中找出多少窍门。难怪后辈都向他学习,实足为后世法。卩果首九爽,口头有劲,足下利洛,身上好看。人谓其天生良才,一对俊眼,两道秀眉,通鼻梁,长脸膛,挂上胡子,特别起眼。无论靠把、官衣、蟒袍、箭衣,无论黑胡、白胡、官员、平民,均善演之,称专才焉。”李(云亭)派唱腔李云亭的唱工,更掩乃师,独树一派,尤其嗓音爽朗、口劲严谨,实属实大声洪。他唱《拆书》“大堂口把豪杰气炸肝胆”一句,“胆”字唱得不仅响亮,还高昂无比,一字倶出,直捣观众耳鼓。《玉虎坠》冯彦所唱“咱本是罗都庄英雄豪杰,宁落个屈冤鬼死不惧怯”两句[慢齐],“不”字之后稍顿、换气,又将“怯”字拖腔,既饱满又悲壮,一下把冯彦的性格和心情,刻画得十分细腻逼真。《杀驿》中所唱“一世间吃了你骄傲气”之“一世间”三字,紧紧相连一口吼出,高亢难得,声情横溢。这些唱腔不仅具有浓郁的秦腔特点与风格,还有“李派”的艺术个性与创造,并成为人人争相学唱的红声,甚至一度成为自乐会(票房)学唱须生的标准,倘不会唱麻子红唱腔者,皆不能算其爱戏和好家,李派唱腔受人之爱慕,社会之广传,可见一斑。李(云亭)派代表剧目李云亭在生行中,纱帽、道袍、盔甲、红脸无所不精。经常演出的剧目有《广寒图》《百花诗》《伍员逃国》《放承恩》《霍光悔路》《周仁回府》《破宁国》《状元媒》《玉虎坠》《临潼山》《麒麟山》等。李(云亭)派传承李派传人有郗德育(小麻子红)、刘毓中、李景华、杨启华、左醒民、田春民、和家彦等。李派门下虽然高足甚多,但影响最大者当推郗德育(见郗(德育)派)和刘毓中(见刘(毓中)派)二人,原因和乃师一样,都能在继承前人成法却不囿于前人成法基础上独辟蹊径而另立门派,结果又以各自创造的唱腔流派影响于后世,形成又一唱派支系,使秦腔艺术不断传承发展,代代弘扬光大。和家彦甘肃秦腔须生演员。生于1898年。陕西西安市人。西安榛、苳社学生,李云亭(麻子红们下高足。其台风举止,如同乃师。曾在三意社多年,实属该社须生台柱。1933年,受兰州新兴社社长陈景民之邀,赴甘肃献艺,其演技轰动金城,被誉为榛苳社“四大须生”之一。1943年去世。其表演凝重大方,尤其提袍甩袖,弹须抬足,既干净利落,又潇洒优美;还有台步身段之佳,当时无人与之匹敌;尽管嗓音较差,所幸他很善于巧施“二音”,一声拉腔沁人心脾。常演剧目《杀驿》《放饭》《广寒图》《走雪》《释放》《劈门》《烙碗计》等,功底极深,唱做俱佳;特别是《拆书》中的“踏三锤”和《太和城》中的“五雷碗”表演,均被视为“绝活”。他对红生戏也很拿手,《出五关》《破宁国》《古城会》《挑抱》等,演来都十分讨俏赢人。唯其不足者,艺高而疏懒,以个人情绪为转移,高兴时极认真卖力,不高兴时,则敷衍了事。李景华秦腔演员。工文武小生。生于1904年。陕西蓝田县人。7岁人易俗社学艺,师承李云亭、陈雨农,抗日战争期间,到甘肃平凉新民社任领班长,后在兰州新兴社、宁夏觉民社、静宁文化社搭班演出。1949年后曾任静宁县秦剧团团长、导演和主演。1959年调甘肃省戏曲学校任教。1979年去世。他聪明机智,有“小诸葛”之称。能戏颇多,尤以贫生戏见长,如《激友》《吃鱼》《坐窑》等戏,都能刻画入微,还能兼演老旦和丑行。擅演剧目有《打柴劝弟》《拷寇》《周仁回府》《长坂坡》等。1961年选为甘肃省第二届政协委员。杨启华陕西秦腔演员。满族,陕西易俗社早期高才生,师承唐虎臣、李云亭等名家,工须生、红生,文武不挡,既能演秦腔,又能演京戏,还擅长打鼓。功底扎实,台架优美,脚下轻快顺溜,靴功尤佳。代表剧目有《伍员拆书》《挑袍》《古城会》等。后来在甘肃各地演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返回西安,不久病逝。 -
82019-10
[ 词条 ]李富贵
李富贵(?~1932)清光绪年间秦腔演员。主工须生。陕西富平县人。清光绪二十年(1895)和同乡艺人富保子同到兰州演戏,后往武威,组成当地最早的秦腔班社富贵班,人称富贵子或李箱主。其戏路广泛,初演旦角,后演须生,文武皆能,花脸戏亦能应工。一生指点过众多演员,最著名的有郗德育(麻子红)、成成子(黑面旦)等。其中,郗德育专程从兰州到武威学艺数年,终成甘肃一代秦腔名匠。 -
82019-10
[ 词条 ]雷大坪
雷大坪(生卒年不详)清光绪年间秦腔演员。本工须生,后工老生。原籍陕西周至,后迁居眉县。清光绪初年,将周至腔、礼泉腔融合,创造出西府腔。为眉县“华庆班”领班和台柱,人称“雷班长”。后在“永顺班”搭班。以饰演孔明、关羽、李白、岳飞之类角色最为拿手,尤其演《赵德胜带箭》之赵德胜一角最享盛名。一生最擅于唱功,其“发音出自丹田,唱纯天罡音,端起端落,声如金石”,被誉为“绝调”。在陕西西府和甘肃陇东颇负盛名。 -
82019-10
[ 词条 ]银福子
银福子(生卒年不详)清末秦腔演员。工须生。原名李银福。陕西户县人。清光绪年间,因擅演道袍、纱帽戏而在金盛班成名。其声如铜钟,开口音阔韵足,字正腔圆,论其唱工,断可言其为当时秦中须生之冠。尤以《金沙滩》《湘江会》《辕门斩子》《四郎探母》《祭灯》《观星》《斩韩信》《调寇》等剧目最为拿手。王绍猷以诗赞曰:“太华孤峰,风月无边,朝阳鸣凤,声闻于天。”唯其不足者,身材短小,不宜靠甲。 -
82019-10
[ 词条 ]关羽
秦腔三国戏中人物造型。此人物见于《三国志》《三国演义》等。以关羽为主要角色的剧目有秦腔抄本《下宛城》《火烧新野》和《单刀会》《战长沙》《古城会》《华容道》《关羽挑袍》《出五关》《斩颜良》《斩蔡阳》《三结义》《虎牢关》《斩华雄》《困下邳》《困土山》《卧牛山》《三请贤》《讨荆州》《刮骨疗毒》《走麦城》等。关羽字云长,刘备桃园结义兄弟之一,位列蜀汉五虎上将之首。其儒雅、高傲、英武、重义之人物性格,被历史传说所神话。在舞台表演乃至唱腔及行腔演唱上,还形成“红生”这一独立行当门类,并与其他生角相区别。此人物属生行,以红生应工。三元官、张寿容、王宝童、陈明德、王魁娃、牛宝山、赵二、刘丰收、王登观、侯烈、李锐、郭育民、谢玉堂、杨改民、孙双钱、何家彦、杨启华、阎国斌、张镇中、徐正国、康正中、王秉中、刘全禄、刘金荣、景乐民、王超民、王正廉、陈易平、张全易、张新裳、单克民、朱慕民、贺忠宏、张江中等都饰演过这一角色。出场时勾红脸,点七星麻子,卧蚕眉,挂特制五绺黑髯口,牵巾,戴绿色夫子巾或夫子盔,扎绿色关羽靠,搭三肩,下穿红彩裤,足穿绿色虎头靴,持青龙偃月刀。贺忠宏饰关羽 -
82019-10
[ 词条 ]敏腔
李正敏创造的唱腔流派。李正敏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在秦旦唱腔创新发展方面独有建树的表演艺术家。常演剧目有《五典坡》《玉堂春》《白蛇传》《二度梅》等,尤以前三部最著,人称“李氏三部曲”。脱离正俗社后,创立正艺社,自任社长,演出盛况空前,其所演唱之唱腔,观众誉为“敏腔”,以致成立“敏腔研究会”,尊其为“敏派”。为培养秦腔接班人做出重大贡献。17岁享名,20岁灌制大量唱片。当时西安学界、商界、文艺界乃至舆论界,对他推崇极至,组建“敏派戏剧研究会”总结其艺术经验,一时誉为“秦腔正宗”。其影响之大、造诣之高,可见一斑。敏腔艺术特色“敏腔”无论唱段大小长短,看似不失传统规范,细品则充满奇新。《河湾洗衣》田赛花“清晨起迈金莲小房外”唱腔,长达60多句,虽然恪守着慢一快一慢的安板原则,却又创造性地发展为慢一快一慢一快一慢的复合结构形体;《南天门》曹玉莲“桑林镇”一段,则又通过对[二倒板]的发展引申,以剁句二倒板一慢板一紧二六板式组合,体现着快一慢一快的背向结构形态,使之一开口起唱就顿生新意;冗长的抒情性[慢板]在“敏腔”中并不多见,而那本属叙事性质的[二六板]却处处散发着浓烈诱人的抒情色彩。同是[二六板]的抒情,《探窑》王宝钏唱出,则糅入[慢板]拖腔成分;《河湾洗衣》田赛花唱出,则吸收不少关中民歌和眉户音调。再如他的句式起落,也是有守有破有立的。就[二六板]而言,表面看“眼起板落”程法明显之至,骨子里那词格、字位、腔幅等,变化则又随心所欲。所以,他那容量极宽的[二六板],非但不显其单调枯味,反倒妙造横溢,五彩缤纷。敏腔唱腔特点李正敏是党甘亭的高足,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尤其唱腔,上掩乃师,下超同列。有些戏一经他演,终成定局。《五典坡》至今仍跳不出他的范本,电影《火焰驹》唱腔也有不少“敏腔”成分,他的许多唱腔和创腔手法,也被今日秦腔现代戏音乐创作吸收衍用,还作为戏校教材和人门学唱的必修唱段。崇迷“敏腔”的演员和观众至今依然遍及西北。“敏腔”十分注重声腔文字的谐和,讲究以字归韵和以情生腔。在李正敏之前,秦旦唱腔无论拖腔收声,大都以聱牙生棘的串串衬词垫空占板,诸如“哪哈衣呀哎”之类,这不仅导致了唱腔的拖泥带水,也使整个演唱情趣流于低俗,让人颇感拖沓琐碎并显虚声害意。李正敏则以多年的改革实践,创造出依字归韵,腔随字转的范例,以“an(安)”韵拖腔收声代替了以往衬词垫空,既净Ifc了唱腔,又洗练了声韵。这一重大突破,不只使唱腔步入一个新的领地,也为现代秦腔音乐奠定了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敏腔”对开拓新的秦腔艺术的确做了不小的贡献。敏腔发音特点就李正敏的嗓音本质而论,虽没有王天民的甜绵,也不及何振中那样纯亮,但娇、媚、脆、水四种音色皆备,故仍不失为得天独厚。他的音域不宽,高音稍逊,却能独辟出低音宽博,中音取胜的蹊径来。李正敏是男旦,自然多以真假嗓结合来模拟女旦音色,故在发声上,尽量把自己的声音捋细拽长。因而,调门不多不少,刚好够用,虽不算太高,却能在自己的音域内纵横驰骋,高、中、低之间,真、假声之间,俱能做到衔接无痕、过渡无迹。对于“老娘不必泪纷纷”之类的人辰辙,则多穿鼻而过,眉尖发音。这种鼻音,在他的道白中运用尤甚。李正敏还有一种非常奇特的行腔法,似蜻蜓点水一般,一字一点,一点一闪,别具特色,他唱《探窑》“所生我姐妹人三个”一句,即以控制的音量只点字头,不吐字尾的“点唱”法唱出,既可亮词,又可偷气,还能使唱腔与伴奏时离时合,辉映生趣,吐字更是如珠如玑,而旋律的颗粒性又非常强,这种唱法,体现着“敏腔”独有的光彩。敏腔革新李正敏尤富革新精神,他的唱腔不仅处处有新声,段段还必有“险绝”。同样一个[二六板],在别人平过之处,他却化平为深,化俗为雅,用在不同戏里,更是各有异趣。正因此,人们将其唱派,尊之称为“敏腔”。“敏腔”往往跳出传统程式尝试新声以入新出陈。他曾创造出许多极为形象生动的音乐语言,使唱词所描述的人物感情展示得倍加形象逼真。《河湾洗衣》田赛花“身担重担去奔大街把柴卖”一句的唱腔设计,几乎集扩充、长拖、重复、避板于一体,以至使本属6板的唱腔,发展为32板以上,这种不惜笔墨的极尽渲染,旨在精微地揭示这位贤淑善良的女儿,不忍多病的父亲受此生活磨难,而自己又无力替父代劳的愁肠百转情怀;《南关门》曹玉莲之唱,又在正格[二倒板]之外,以“叮板”手法格外生出附加性腔句,开头“桑林镇,新集儿……”句,一经开口就充满新颖与活力;“背过身哭一声早死的爹娘中的“背”字,连叠数次,实际唱出即成“背、背、背过身”这种被艺人通常称为“断点头”的唱法,不仅能够突出唱词,还形象描绘出这位落难千金痛哭哽咽的情状;长短杂舛的词格他也能巧妙安排,如“娘啊,娘啊,实可怜,可怜孩儿孤孤单单凄凄惶惶哭哭啼啼思想老娘今何在……”几句,经他严密组织(变眼起板落为板起板落)和精心布局(同乐汇重复),使得声腔文字极为和谐,反倒促成一种新颖奇巧、气韵横溢的独特艺术情趣。类似这样无处不奇新,且又无处不似旧的妙造神笔,实属他腔所无、而“敏腔”又处处可闻可见的高人之举。敏腔外界评价“敏腔”固然拥有独到的个性化艺术成果,却也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其间既有李正敏的深自砥砺与苦心孤诣,同时也是他继承前辈、师事同列的结果。综观李正敏的声腔创造,其中饱含着不少梁箴、陈雨农、党甘亭的创腔精髓。特别是荆生彦(琴师)、荆永福(鼓师)二兄弟与他长期合作,共同研创,这对“敏腔”的完善与独成一格,无不立下汗马功劳。倘没有前人的指点真传和同列的参与帮助,“敏腔”也难入化境。田德年饰《二进宫》之徐彦昭、李正敏饰刘艳妃、刘易平饰杨波(戏曲研究院提供)敏腔代表剧目与传承敏腔代表剧目主要有《五典坡》《玉堂春》《白蛇传》《二度梅》《走雪》《血泪鸳鸯传》《断桥》《黛玉葬花》《游园》《白玉钿》《河湾洗衣》《白玉楼》《白兔记》等。尤以《五典坡》《玉堂春》《白蛇传》最为享名,人称“李氏三部曲”。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敏腔”几乎影响着秦腔旦行发展的总趋势。傅荣启、米清华、楼英杰等,都是自觉悉心研习“敏腔”而成为一代大家的典型。特别是1935年,上海百代公司为其灌制《探奋》《赶坡》《走雪》《血泪鸳鸯传》《断桥》《黛玉葬花》《游园》《二度梅》等唱片,更是风靡于世。李正敏从1952年调入西北戏曲研究院后,先后任演员训练班主任、二团团长,培养出马友仙、余巧云、肖若兰、张慧霞、郝彩凤、刘培兰、杨凤兰等接班人。余巧云秦腔一级演员。女。工正小旦。满族。1932年生。陕西西安市人。10岁入西安三意社学艺,辱吴立民真传和李正敏、刘毓中、晋福长、苏育民、孟遏云、李春风等名家指教。11岁登台,以饰《别奋》之王宝钏而走红。后在尚友社、易风社、正风社、大华社、建国社搭班演出。后参加渭南地区秦剧团。做派细腻,唱工扎实,以声抒情。能戏颇多,大小不下百余出。代表剧目有《三回头》《柜中缘》《起解》《断桥》《善士亭》《金玉奴》《走雪山》《蝴蝶杯》《斩秦英》《赶坡》《铡美案》等。尤以《铡美案》之秦香莲、《三上轿》之崔秀英最为享名。1956年曾获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學演出大会演员一等奖。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文联委员等。郝彩凤秦腔一级演员。女。工正旦。1940年生。陕西西安市人。14岁入陕西省秦腔实验剧团学艺,受李正敏、杨金声、杨金凤以及马健翎、黄俊耀、王群定、任国保的指教,1955年随团并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嗓音饱满洪亮,唱腔流畅舒展。代表剧目有《屈原》《春秋配》《蜜蜂计》《法门寺》《宫子奇》《薛刚反唐》《梁红玉》《游西湖》,以及现代戏《两兄弟》《燕子河》《向阳川》《两颗铃》《祝福》等。尤以《祝福》之祥林嫂最为享名,有“陕西祥林嫂”之誉。马友仙秦腔一级演员。女。工小旦兼演青衣。1944年生。陕西咸阳市人。13岁入咸阳大众剧团学艺。I960年调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得李正敏、杨金凤等名家指导。嗓音高亢嘹亮,富有光彩,演唱在继承传统韵味的同时,借鉴西洋发声法和民歌、歌剧等技巧,故在行腔上有所创新和突破。代表剧目有《窦娥冤》《白蛇传》《谢瑶环》,以及秦腔现代戏《洪湖赤卫队》等。曾多次获陕西省戏曲汇演表演奖。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全国政协委员。刘培兰女。主工正旦,兼演小旦、老旦。1934年生。陕西西安市人。自幼投身艺海,师从李正敏。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政治部文工团,后为西安五一剧团演员。从艺近40年,所演剧目近百余出,主要有《探窑》《望娘滩》《秦香莲》《张羽煮海》《戚继光斩子》《帝王珠》《斩雄剑》《红楼梦》,以及现代戏《南海长城》《俩兄弟》等。既以正旦行当塑造了王宝钏、秦香莲、戚夫人等正派端庄的古代中年妇女形象,又以小旦、老旦行当刻画了薛宝钗、贾母等不同的人物性格,还擅于演唱眉户。屡获省、市级表演奖项。张慧霞女。工正旦。1937年生。陕西西安市人。1952年入西安正俗社学艺,师从李正敏、高集华。1955年后,辗转于铜川剧团、耀县剧团等,曾任陕西省耀县剧团副团长。演唱充满激情,善于理解剧情,深人角色。代表剧目有《三娘教子》《白玉楼》《五典坡》《忠保国》《铡美案》《斩洪恩》,以及现代戏《三世仇》等。曾获1987年陕西省首届艺术节二等奖。系陕西省戏剧家协会理事。杨凤兰秦腔一级演员。女。工青衣。1943年生。陕西西安市人。11岁考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受李正敏亲传,唱腔有“敏腔”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李正敏的演唱风格。从艺40余年。1999年去世。擅演剧目有《铡美案》《赶坡》《探窑》《三娘教子》等。尤以《赶坡》之王宝钏、《二进宫》之李艳妃最为享名。 -
82019-10
[ 词条 ]《西安戏剧》
戏曲刊物。原称《西安戏曲》。1954年4月30日创刊。西安市文联编辑出版的不定期内部刊物,出刊20期,1955年12月停刊。1956年1月改名《西安戏剧》,出刊75期。1959年6月与《陕西戏剧》合并,并改为公开发行。主编田益荣。前20期的主要内容有上演剧目评论、理论问题探讨、秦腔音乐改革讨论、演员艺术创造的心得体会和演出活动等。改名后除发表经常性的剧本评论、表演艺术探讨、艺术欣赏与演员角色创造的心得体会外,还对秦腔的一些重要问题开展讨论,如从改名后第五期开展的秦腔改革大讨论,历时3年,发表大量相关文章。 -
82019-10
[ 词条 ]张世元
张世元(1935~ )戏曲剧作家。天津市人。1960年于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历任平凉地区文工团编剧、平凉地区文联副秘书长、平凉地区文化处剧目工作室主任。曾与人合作独幕话剧《毕业新歌》《应受尊敬的人》《杏子黄了》《暖泉》《新来的部长》和秦剧《钟馗择婿》等,多次获得甘肃省剧本创作奖。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