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2 条相关资源
-
302019-09
[ 词条 ]水娃子
水娃子(生卒年不详)清代末年秦腔演员。工花旦。陕西西安市人。扮相俊美,唱腔委婉清秀,表演逼真细腻,文武不挡。以闺阁旦驰名三秦。所演剧目有《铁弓缘》《金钟罩》《审苏三》《春秋配》《拾玉镯》等。王绍猷在《秦腔记闻》里对他的表演赞道:“如黄花晚菊,上林翡翠。” -
302019-09
[ 词条 ]《广阔天地》
现代本戏。陕西省华县《风华正茂》创作组集体创作,史育民执笔。1974年华县、韩城剧团首演。本剧讲述了田芳、高群等五名知青插队到李家滩,搞试种水稻,以水压碱,根治盐碱滩的科学试验。阶级敌人殷文亮破坏捣乱,引起知青内部冲突。在贫农张大爷启发教育下,知青识破敌人阴谋,增强了团结,试种水稻终于取得成功。 -
302019-09
[ 词条 ]《斩华雄》
秦腔传统本戏。别名《汜水关》《温酒斩华雄》。红生、二净做工武打戏。事出《三国演义》第五回。西路秦腔常演。现存版本有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吕明发口述秦腔抄录本,甘肃靖远清嘉庆古钟有铸目,另有山东省艺术研究所藏时华亭口述山东梆子抄录本。本剧讲述了曹操约会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兵至汜水关,董卓部将华雄连败孙坚、鲍信。关羽讨令出战,袁绍轻视,曹操敬酒助威,关不饮,出马立斩华雄,归来杯酒仍温。 -
302019-09
[ 词条 ]梨园旧匾
梨园界流传下来的珍贵文物。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历史价值,文化积淀厚重,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较高。通常由富有声望的文人作词,著名书法家题写。梨园匾额大致可分为演员匾额、戏楼匾额、会馆匾额、班社门额、褒奖薩额等多种,经精心雕琢、油漆后悬挂于醒目之处,供人玩味品赏。明清所建庙会戏楼、会馆戏楼以及剧社门额、著名演员居所等,大多都有社会赐赠的匾额,可惜随着长时间的风雨沧桑,特别是旧戏楼的拆除、剧社和名居的拆迁,已经所存无几。“古调独弹”匾额照(易俗社提供) -
302019-09
[ 词条 ]《三打洞》
西路、中路秦腔剧目。秦腔传统本戏。别名《三眼洞》《假金牌》。老生、正旦、老旦、丑、二净唱做并重。含折子戏《三上轿》《三打洞》。赵杰民、韩正满、李爱云、杨金声、余巧云代表剧目之一。今存版本甘肃省图书馆藏有口述秦腔抄录本。朱军、傅荣启有改编本。甘肃省靖远清代嘉庆古钟有铸目。剧情简介宰相张居正之子张秉仁,为谋占李有才妻崔秀英,将李诓至府中用药酒毒死,强娶李妻崔氏。崔氏在死别之时,悲愤交加,恶奴与媒婆三次催促其上轿,最后哭别公婆与幼子,暗藏尖刀,欲刺张秉仁为夫报仇未遂而亡。孙丕显查明张府三眼洞中藏有龙袍皇冠,蓄意谋反。张居正怕事败露,连发三道金牌调子,适海瑞出朝查访,勘明真相,处张秉仁以斩刑。代表唱段《三上轿》一场崔秀英(小旦)所唱“奴的夫遭陷害尸骨未葬”[苦音慢板]转[二六板]唱腔较流行。唱词为:奴的夫遭陷害尸骨未葬,我不能穿孝衣反着红装。见二老颤巍巍热泪流淌,恨难寻衷肠话安慰高堂。二爹娘且安坐容儿拜上,今分别再难见二老高堂。实想说我夫妻终身奉养,谁料想与二老反添悲伤。从今后再休要将儿想望,多保重为的是李门儿郎。叩罢头只觉得心跳脑涨,猛抬头见夫灵痛断肝肠。手抱着夫灵牌怀念以往,哭了声屈死的短命才郎。你自幼读诗书何曾浪荡,在堂前孝父母未游他乡。咱二人结夫妻妇随夫唱,论恩爱比得上梁鸿孟光。自从那小姣儿生来世上,咱夫妻更显得情意深长。实想你步青云名登金榜,光门弟显父母来把名扬。只因你太忠厚胸怀明朗,张秉仁那贼子心起不良。用药酒毒死你一命早丧,差家人逼为妻去做妾房。到今日喊冤不能杀贼不得无法想,我只得忍辱含羞脱去孝服换红装。为妻今到贼府上,岂能图生从强梁。留下姣儿谁照养,可怜二老两鬂霜。当初若听妻言讲,焉有今日这下场。 -
302019-09
[ 词条 ]田玉堂
田玉堂(1922~1984)秦腔演员、教练、导演。陕西蓝田县人。西安三意社第三班学员,始工花旦,后改须生,以架子功见长。1931年组织参加西安集义社,为大股东之一。1945年入西安尚友社。1956年随该社二队支援宝鸡人民剧团。后又在宝鸡秦腔三团、宝鸡市戏曲学校、宝鸡市秦腔剧团、凤县人民剧团担任教练、导演兼演员。早期所演《玉堂春》《进妲己》等旦角戏,在西安一带较有影响;后尤擅饰演气魄宏大的蟒靠角色,如《破宁国》《拆书》《打李厥》《牧羊》等。任导演、教练期间,所排剧目有《赵氏孤儿》《金玉奴》《拆书》《放饭》等戏。 -
302019-09
[ 词条 ]双元儿
双元儿(生卒年不详)光绪中期演员。同州梆子著名花旦。《湘江会》《崔子弑齐》《打路》《找刀》《劝学》《捡柴》《杀楼》《杀狗》《数桩》等戏,出帘作唱,处处动人。王绍猷作诗赞曰风姿俊美,雅如芳兰,歌舞细腻,名不虚传。” -
302019-09
[ 词条 ]梨园店铺
专门制作、经营戏剧服装、道具、乐器、制景等梨园用品的店铺和作坊。清同治年间就已经在陕西、甘肃出现,尤以西安最为集中。秦腔戏班购货,一般都是提前订做,店铺或作坊则按购方要求再行制作。由此形成店铺与作坊、制造与营销相兼的通例。如甘肃民勤的芦家靴铺、西安的聚庆福戏装作坊等皆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期,西安又出现专门订做彩绘戏剧布景的制景公司,如陶渠的西安光武制景公司,并在兰州开设了分公司。1956年以后,私营梨园店铺、作坊、公司全部公私合营,从此又变为专制戏装、头帽、道具、把子产品的舞台美术工厂。戏装作坊专制戏曲服饰的作坊。主要有西安聚庆福戏装作坊、汉中秦源涌戏庄、甘肃宁县太昌苟家村戏装作坊等。①西安聚庆福戏装作坊。清光绪十五年(1889)创建于西安。作坊主姓陈(名佚),址设西安市城隍庙西道院,是以制作经销戏服盔帽、鞋靴为主的大型私营作坊。产品远销西北诸省及山西、河南等地。宣统三年(1911),由陈之二子陈景福(陈三)、陈景寿接替,作坊更名“振兴福”,生意更加兴旺,全国许多戏曲名家纷纷前来订货。阎逢春所戴纱帽即出自该坊。抗日战争期间,京沪沦陷后,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常香玉、王秀兰、王存才等著名演员皆来此订做戏装。1951年,陈景福之子陈天鸣继承祖业,改名“振兴戏具工厂”。1954年公私合营,归西安戏剧服装工厂。②宁县太昌申明村戏帽作坊。1915年甘肃宁县申明村人杨士浩创办。初时仅制作简易头盔,供农村社火使用。后杨往西安拜师学艺归来,制作技艺大进,品种不断增加,产品颇受戏曲班社青睐。尤其杨之传人杨维昌、杨红牛、杨维琴等制作工艺更为精湛,并发展到制作木偶头架、软头帽等产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氏传人同西安戏装商店签订包销产品合同,营业日渐兴旺。1980年以后,申明村戏剧作坊发展到20多户,产品主要销往平凉、灵台、泾川、镇原、华池、吴忠等地。③秦源涌戏庄。1930年曾泰春创办于汉中。址设汉中市中山街六号,庄内工人多系曾家子弟。早期产品主要销售给社火队,随着工艺水平的提高,逐渐吸引安康等地戏曲班社主顾。1940年前后,四川、甘肃戏班也来购置该庄戏服,庄内工人发展到十多人,并有加工把子毛坯的木器社,产品也增至硬头帽、软头帽、戏装、靴子、兵器等。1931、1936年,曾泰春之弟曾泰和、徒弟肖应奎分别在中山街创办“曾家花铺”和“肖应奎戏庄”,以制作头帽配件、编片花以及修旧补烂、零售单件为主业。1956年公私含营,均告停业。④宁县太昌苟家村戏装作坊。1944年宁县苟家村人苟俊峰创办。苟在秦腔戏班从事箱倌多年,精通戏装、盔帽、道具等制作工艺,后创办家庭戏装作坊,专为周边剧团制戏剧用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他绣制的各色蟒靠、官衣、男女褶子、软硬头帽、五路须口条等十分畅销。他还擅长翻新补旧。古稀之年,依然能施展其一技之长。⑤西安市戏剧服装工厂。1956年由原振兴、新兴、星火、泰盛公四家戏剧作坊合营而成,1958年改为国营体制。址设西安市北大街二府街口南侧。该厂下设裁剪、戏衣、道具、寿衣四个车间,两个销售门市部,职工270多名。产品为传统戏、现代戏戏装,以及头盔、鞋靴等,也生产中外民族舞蹈服装和全套舞台装置。曾为《秦俑魂》《唐长安乐舞》以及民间舞蹈《安塞腰鼓》,电影《血滅画屏》等制作全套服装,受到好评。⑥汉中市第一服装厂戏装组。1956年在“秦源涌戏庄”基础上组建而成。组长张甫成,业务骨干曾泰春、曾福元等,专制戏装、头帽、道具、把子产品,服装一厂统一管理,整体核算。主要服务于农村业余剧团。1964年传统戏禁演,又改做现代戏服装。“文化大革命”初期被撤销。头帽作坊专制戏曲盔帽头饰的作坊。主要有甘肃赵履乾戏帽作坊。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庄浪人赵履乾创办。厂址在静宁县曹务乡唐山村。赵使其3个儿子赵金章、赵金全、赵泮拜陕西戏帽师万亚信为师,开设家庭戏帽作坊。1942年作坊不断扩大,每年可做各种盔帽500余顶,又在固原开设戏帽店。赵履乾去世后三子分家,仍以做戏帽为业。1965年被迫停产。1977年,时年六十的赵履乾之孙赵时通,又同其侄、其孙重操祖业。赵家戏帽品种较全,计有帅盔、夫子盔、太子盔、霸王盔、王帽、凤冠、紫金冠、龙纱、纱帽、相帽、二郎叉子、额子等十多种,从原材料到工艺制作不断有所改进。产品主要销往固原、靖远、庄浪、秦安及青海等地。靴鞋作坊专制戏曲盔帽头饰的作坊。主要有芦家靴铺。址在甘肃民勤县城南街。清同治末(1870年前后)芦丰山创立。芦曾在天津当过佣工,因侍奉乃师敬业,受其感动,乃师临终前将家传制靴技艺传授给芦。光绪初年,芦辞工返乡,开设靴部,专制戏靴、朝靴、大加工(一种厚底棉帮鞋),生意十分兴隆。第二代传人芦占恩,对戏靴式样、图案进行了改造,声望日盛。1929年,第三代传人芦向乐接班经营,戏靴更有改进,远销省内夕卜。芦家戏靴以灰绒、冲服呢制做靴腰、靴面,靴底规格甚多。靴头下的窍台内,缀以篆体万字、喜鹊争梅、双莲出水、二龙戏珠、丹凤朝阳、金弓玉箭等五彩图案。靴式瘦俏玲球,靴底又高且窄,利于“亮靴底”表演,尤以坚实耐穿著称。故从光绪初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有影响的甘肃秦腔演员郗德育、耿忠义、岳中华、李富贵、牛百顺等都穿芦家靴子,后陕西、新疆、青海等地戏曲艺人,也慕名前来定做。1956年,该靴部撤销,芦向乐改行。制景公司专制戏曲灯光布景的公司。主要有西安光武制景公司、兰州光武布景公司、西安时新布景公司、甘肃明光布景社、庆阳军分区艺术布景公司等。①西安光武制景公司。1947年创建于西安,陶渠任经理,初址在西安北大街南段(今人民剧院对面)后迁西大街桥梓口。主要技师倪师、杨师、王师(均佚名)分别管理美工、电工、木工。1953年,以陶渠、蔡鹤丁、蔡鹤洲、林金秀、区丽庄、郑乃光为骨干,陆续培养出黄厚明、关宏、冯旭、王仓林、梁雅山、李健、陈英、关傅英、周杰、王宏、时文连等100多名专业制景人员。该公司首先采用大型电光布景(俗称电打布景)而轰动西安古城,使其迅速普及到西安各大戏院及外县数十个剧团。1957年,因公私合营而解体。②兰州光武布景公司。原系西安光武布景公司之一部。1947年秦腔演员何振中在兰组建精华社,邀请该公司经理陶渠来兰为其制景,陶率石存真、宋发、李健、朱理、陶杰、周杰一行抵兰,并为《白蛇传》首绘布景,鸣动全城;继而又为该社《济公传》一剧绘出“机关布景”,更是轰动一时;随即兰州各家表演团体纷纷订制,自此,兰州光武布景公司方正式成立。址设五省会馆,由王新华任经理,又吸收姜存仁、李文有、翟文斌、关锁、庄用中、谢顺林等参加。以集体分红制正式挂牌运营。曾先后为兰州精华剧社、五一秦剧团、民生京剧社、新光剧社等演出团体绘制各类布景100余出。1956年,剧团改为国营,公司人员相继参加剧团工作,该公司自行解体。③西安时新布景公司。1950年冬刘锡庭创建。址设西安骤马市街。刘从上海请来朱进才、梁铭德、孙玉如及木工、电工数人,便开张营销。首先为三意社所演《打虎计》《大名府》《红娘子》《白蛇传》等戏设计制作出“机关布景”,随即业务进一步扩大,相继有新民社、民众豫剧社,以及眉县、朝邑、大荔、富平、华阴、三原、宝鸡等剧团纷纷邀约定作,生意十分红火,人员也增至60多名。1953年12月解体,朱进才加人三意社,其他人员被西安和新疆、太原等外地剧团所聘。④兰州明光布景社。1952年在兰州成立。个体性质。址设兰州市永昌路顺城巷内,负责人孔寿彭、孙东生。成员六人,承担木工、电工、制作、绘画等。初始仅能画广告以及天幕景,且以山水画居多。1953年以后,开始为新排剧目分场制作软、硬布景。先后为兰州豫华剧社、文化福利社、工人秦剧团、素贞剧团绘制《天仙配》《白蛇传》《白毛女》等布景百余出。其中所绘豫居怖景《回荆州》,参加1955年甘肃省戏剧观摩演出大会,获演出奖。1956年,孔寿彭参加兰州市豫剧团第一团,该社随之而解体。⑤庆阳军分区艺术布景公司。1952年陶渠弟子朱玉国创办于庆阳西峰。隶属众艺剧团,自负盈亏性质。面向庆阳、平凉所辖各县剧团开展业务。所制布景分硬景、软景两种,共16项:金殿、皇宫、绣阁、书房、花园、客厅、洞房、公堂、营帐、监狱、二堂、庙宇、寿堂、灵堂、城门、桥梁等。其风格以写实为主。1954年众艺剧团撤销,公司随之解体。戏剧服装工厂专门制作戏曲服装、盔帽、靴鞋、道具的工厂。主要有陕西省戏剧服装工厂、甘肃省舞台美术工厂及眉县屈刘堡戏剧服装厂等。①陕西省戏剧服装工厂。1957年秋成立。原系高善斋、高云鹏父子所创家庭作坊“隆昌戏具店”,1952年扩建为隆昌戏具工厂,高云鹏任厂长,主要技师有戴昌盛、张永良等。1956年公私合营,变为国营性质,并与新声京剧团合并,改名国营新声京剧团戏剧服装部,隶属陕西省军区政治部文化科。1957年秋,移交陕西省文化局,扩建为陕西省戏剧服装工厂。刘青山首任厂长,高云鹏任业务主任,负责生产、供销和企业管理。产品有各类戏装、盔帽、鞋靴、软巾、胡须、头套、梢子、网子、刀枪把子、点翠钻石等。有手绣、机绣、钩金、平金等多种产品。主要供应西北五省(区)各级戏曲剧团,北京等剧团也曾订制过戏装。1964年受极“左”路线影响被撤销,技术工人被迫改行,传统工艺随之失传。②甘肃省舞台美术工厂。1970年12月26日组建,厂址兰州市东岗西路。国营性质,首任厂长慕崇科。当时为适应“样板戏”演出需要,专门制作现代戏装而设。下设生产科、办公室、戏装车间、综合车间、灯光音响车间。职工36人,技工九人,新招学徒20名。先后送往上海戏装厂、北京戏装厂培训。1971年增设头帽靴子车间、刀枪把子车间、染色车间、民用服装车间以及装饰部和门市部。1978年开始生产传统戏装、鞋靴髯口、头盔、丝绦大带、头面绢花、化妆用品和舞台幕布设施,产品远销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山西、北京、西安、东北等10多个省、市。该厂染色车间,能生产上百种花色品种,包括工艺难度大的套色、套花印染。1981年,该厂部分戏装、头饰参加全国舞台美术展览,获好评。1982人,已有职工近百人,可承担古今中外各种戏剧服饰的生产。③眉县屈刘堡戏剧服装厂。1977年初屈刘堡人屈玉全创办,后由大队接管,集体经营。固定人员有屈玉全、孟宽健、王海勤、冯应成、冯应叶五人,另有临时雇用人员五人。以制作靴帽把子为主,后陆续制作头盔、蟒靠等。产品行销西府诸县及西安、天水等地专业、业余剧团和民间_社火团体。1982年解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