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0 条相关资源
-
302019-09
[ 词条 ]觉民初级戏剧学校
秦腔教育机构。1939年由宁夏教育厅把觉民学社纳入戏剧教育范畴组建而成。赵文府、刘文耀、张泽州、李树山、张干臣、张显易、高中第、蔡成林、高泽生、马元保等先后任校长,李干臣等任教员。分4个年级,有教职工9人,除练功排戏外,还学习国文、历史文化课,教材有《诗经》《论语》《大学》《中庸》《左传》《战国策》《史记》等。一年级还佐以《三字经》《百家姓》等识字启蒙课本。专业课有“剧本讲解”“角色分析”等课程。学生由58人发展到140人。培养了大批人才,很多人成为宁夏秦腔骨干。 -
302019-09
[ 词条 ]张银花
张银花(1759~)清乾隆时演员。甘肃陇西县人。字友泉。因其色、艺、声并精,人称“赛色子”。自幼喜爱秦腔,还弹辱一手好琵琶。后随义父张某学艺。乾隆三十六年(1771),父子常演出于军中东南两路大营,受到军士喜爱。5年后重返西安,搭入双赛班,并与张南如(三寿官)结为异姓兄弟,共同主持双赛班。钱献之与严长明观其所演剧后,在《秦云撷英小谱银花》条文中云:“举止娴雅”,虽“貌不过中人”,却因勤奋苦练,终成扮演名门闺秀、小家碧玉俱能传神写意的出色演员。清徐元九题诗赞曰:“玉山筵上正逢春,记得花开白似银。莫折柔枝移别院,应须留伴苦吟身。” -
302019-09
[ 词条 ]甘肃秦剧训练班
秦腔教育机构。1929年创建于兰州。前身为魏绍武创办的觉民学社。1928年冬,魏绍武奉调宁夏,行时将“觉民学社”交宋竹绮具体负责。宋调职外省,剧社由甘肃教育厅接管,该社改名为“秦剧训练班”,并作为教育厅的一个所属单位。郑道儒从甘肃省孤儿院与社会上进选、招收了20余名学员。优秀者有李益华(工须生)、吴俊卿(工须生)、王国保(工正旦)、张符中(工丑)、穆辅国(工须生)等。次年,又招收孔新晟、周正俗等30名学员。1931年马鸿宾任甘肃主席,撤销“秦剧训练班”。 -
302019-09
[ 词条 ]姚鼎铭
姚鼎铭(1909-1962)秦腔导演。陕西西安市人。艺名姚风云。幼年先入王麻子戏班学艺,后进西安三意社科班。初工旦角,后因嗓音不济,于1930年改做导演、教练。在三意社所排导的秦腔《家庭痛史》《大烟鬼》《风云儿女》《郑成功》等戏,一度成为该社的看家戏。1949年后,又排导出《鱼腹山》《白毛女》《罗汉钱》《风暴》《小女婿》等现代戏,很有影响。 -
302019-09
[ 词条 ]苏氏三兄弟
陕西著名秦腔演员苏哲民、苏佑民、苏育民联称。苏氏三兄弟的父亲苏长泰创办有长庆社,苏氏三兄弟均子承父业,长庆社后以三兄弟的乳名大意、二意、三意改名为“三意社”。三意社以辅、佐、盛、兴为班序,培养了如严辅中、周辅国、杨辅敏、王辅生、田佐民、杨佐熙、徐盛华、康盛富和苏兴业等四期学生,奠定了苏家班社的基础。①苏哲民。生于1908年。陕西秦腔小生演员。祖籍陕西商县,生于西安。“苏氏三兄弟”之一,排行老大,人称“苏老大”。出身于梨园世家,其父苏长泰,于1915年创办长庆社(后改名三意社),学业中途即入家班,为西安三意社第三期学员。启蒙戏《伍员逃国》就显其艺术天分,扮相、表演、武功不同凡响,尤其嗓音,不仅清亮酥脆,行腔婉转独特,更善拉“二音”,放高腔;戏路也十分宽博,贫生、雉尾、扇子、纱帽、靠把无所不能。后师从王德孝,专工贫生戏,技艺大进。主演的传统戏有《风波亭》《凤仪亭》《卧薪尝胆》《火烧连营》等;时装戏有《大烟鬼》《家庭痛史》《双雕传》等。特别是《折桂斧》《穷人计》《娄昭关》《激友》侣蒙正赶斋》等戏,均享有很高的艺术盛誉。1919年其父故去,耶金山继任社长,改长庆社为三意社。1938年耶金山脱离该社,由苏哲民接任社长。当时正值社会动荡不安、社内人事纷争的举步维艰时期,各种压力使苏哲民神经受到严重刺激而失常。1943年在大荔演出时,不幸落水而亡。②苏佑民。生于1915年。又名苏琦,“苏氏三兄弟”中排行老二,人称“苏老二”。陕西商县人。出身于梨园世家,家庭教育、环境和兴趣,使他对秦腔艺术无师自通。1937年投奔革命,曾在鄂、豫、陕边界任红军某连连长。后回西安三意社,协理兄、弟整治社务期间,还尽力帮助中共地下工作者。1954年任西北戏曲研究院专职唱腔教师,致力于培训学员。其嗓音高亮,韵味宜人,唱腔刚健激励,颇能体现苏家流派风格。常在社内串演并领衔主演一些剧目,如《吃鱼》之简仁同、《激友》之苏秦、《坐窑》之吕蒙正,以及《辕门斩子》之佘太君、《三娘教子》之老薛保、《清风亭》之老丑张元秀等。1977年去世。③苏育民。生于1917年。陕西商县人,生于西安市。“苏氏三兄弟”中排行老三,人称“苏老三”14岁在家班三意社随班学戏,不久即以《花亭相会》《五郎出家》折戏登台演出。其嗓音清亮纯厚,行腔高昂幽雅,神足气满,吐字归韵,极为考究,尤善以“二音子”拖腔,悠扬委婉,悦耳传神;念白真假嗓结合,抑扬顿挫,节奏鲜明;表演朴实,动作洗练,程序运用规范而严谨。不仅能演《激友》《穷人计》等贫生戏、《游西湖》《玉堂春》等袍带戏和《杀庙》等箭衣戏,更能演《伐子都》《闯新府》等武功吃重的靠把戏;连同小生戏和须生戏、旦角戏及丑角戏无一不通。所演《杀狗》《断桥》《卖酒》《玉堂春》等,都是以旦角应工的典型。36年舞台生涯中,塑造了一系列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有《打柴劝弟》之陈勋、《激友》之张仪、《游西湖》之裴瑞卿、《扑池送亲》之皇甫琦、《凤仪亭》之吕布、《闯新府》之赵云、《玉堂春》之王景龙、《火焰驹》之李彦荣,以及须生戏《卧薪尝胆》之勾践、《苏武牧羊》之苏武、《金沙滩》之杨继业、《铡美案》之韩琪、《赵氏孤儿》之程婴等。1949年后,还带领居社积极排演《白毛女》《九件衣》《鱼腹山》《红娘子》等新戏。1952年,在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所演《打柴劝弟》获表演一等奖。此后,又随团赴朝慰问演出。1955年参加文化部第一届戏曲演员讲习班会,戏曲理论显著提高。次年,演出《扑池送亲》获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表演一等奖,堪称一代宗师。所授学生有田佐民、陈西秦、贵宗汉、李月娥等。“文化大革命”中遭迫害。1966年去世。 -
302019-09
[ 词条 ]魏长生
魏长生(1744~1802)秦腔旦角演员。清乾隆年间“蜀中伶优”。四川金堂县人。行三,世称魏三,字婉卿。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曾随班进京演出,因卖座不佳而返回。刻苦钻研数年后,乾隆四十四年(1779)再度入京,参加双庆班,因主演《滚楼》之主角黄赛花而轰动整个京师。“观者日至千余,六大班颇为减色”“士大夫亦为心醉……使京腔旧本置之高阁,一时歌楼观者如堵,而六大班几无人过问,或至散去。”(清吴太初《燕兰小谱》)成为北京戏剧活动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后又到南方演出,对扬州、苏州、四川等地戏曲的发展亦产生一定影响。清嘉庆六年(1801)复进京城。翌年夏,演出《背娃进府》下场后死于后台。据传秦腔踩跷和旦角化妆“贴片”,均由其所创。常演剧目有两类:一类为秦腔花旦、彩旦、武旦戏,如《滚楼》之黄赛花、《倪俊烤火》之尹碧莲、《卖艺》之村妇、《卖胭脂》之王桂英、《富春楼》之陈三两、《庆顶珠》之肖碧莲、《铁弓缘》之陈秀英等;一类为青衣戏,如《秦香莲》之秦香莲、《背娃进府》之表大嫂等。 -
302019-09
[ 词条 ]易俗社六君子
陕西秦腔易俗社第一阶段的著名演员,指刘迪民、马平民、苏牖民、沈和中、刘箴俗、路习易6人,是易俗社早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①刘迪民(1891~1945)。秦腔花衫演员。祖籍湖北郧阳,寓居西安。1914年考人陕西易俗社,陈雨农、党甘亭均为其授业老师。出科后,即在该社演戏,其声誉几与刘箴俗齐名,号称“二刘”。1932年以后,又充任该社教练,成为陈雨农的得力助手。擅演剧目有《庚娘传》《吕四娘》《殷桃娘》《夺锦楼》《韩宝英》等。②马平民(1898-1946)。秦腔演员。工丑。陕西永寿县人。号和亭,乳名平儿。一生演戏百余出,各类文丑如纱帽丑、方巾丑、草笠丑、斜衣丑、时装丑以及丑旦等,俱能演辱色色皆佳。尤善揣摩人物心态,模仿力很强,为人情性温和,斯文雅静,故有“马博士”之誉。在唱念做舞上形成独特风格。观众以当时名丑汤涤俗、苏牖民同按姓名谐音共称誉为“酥麻糖”三大家。拿手戏甚多,如《蝴蝶杯》之董威、《群英会》之蒋干、《庚娘传》之王十八以及揭墓贼、《玉虎坠》之贺其卷及丫鬟、《看女》《送亲演礼》之乡下妈妈、《三知己》之周延儒等。③苏臟民(1905~1939)。秦腔演员。工丑。陕西西安人。1914年考人陕西易俗社,系该社乙班学生。曾创办臟民社等班社,并在甘肃、宁夏演出。初以《柜中缘》之淘气、《可怜虫》之可怜虫两角享誉,后则以饰演各种官衣丑角人物而名噪一时,为民初西安舞台上最有名的演员之一。与当时名丑马平民、汤涤俗同按姓名谐音共称誉为“酥麻糖”三大家。其艺术风格对后世秦腔丑角表演产生一定影响,阎振俗、席子才等受其影响甚大。擅演《复汉圈》之刘玄、《重圆镜》之门官、《新审判》之县官、《三滴血》之晋信书等,均能按其角色身份、个性创造出生动、传神的艺术形象。④沈和中(1902-1966)。秦腔演员。工文武小生,兼演须生。陕西咸阳市人。字怀武,人称“活周瑜”。9岁入陕西易俗社学艺,师承刘立杰、李云亭、唐虎臣、郭青云等。1937年到甘肃演出,后来自组中兴社,常与名宿郗德育、楼英杰、刘金荣、袁天霖同台合作。后又参加兰州新兴社、平凉聚义社、宁夏觉民学社和猛进剧团。1949年后任甘肃省秦剧团副团长。1953年参加赴朝慰问团演出。1959年调甘肃省戏曲学校任教。以嗓音洪亮、台架大方、气度轩昂、表演奔放称著。一生演出剧目上百本。尤其《黄鹤楼》在西北地区享有盛誉。擅演剧目有《辕门射戟》《二堂详状》《凤仪亭》《白门楼》《回别州》《群英会》等。中年以后兼演须生,如《韩宝英》饰石达开、《烈火扬州》饰李庭芝、《吕四娘》饰雍正皇帝等,并反串《三滴血》之晋信书、《金玉奴》之金松等。还演过不少现代戏。曾获1955年甘肃省第一届戏剧观學演出大会演员一等奖。并选为甘肃省第一届人民代表、甘肃省政协委员。⑤刘歳俗(1903-1924)。秦腔旦角演员。主工花旦。陕西户县人。乳名平儿。10岁报考陕西易俗社,系该社第二期学生。经陈雨农、党甘亭和孙仁玉精心教练培养,很快脱颖而起,红极西安剧坛。首演《女娃劝学》,即获“迥非寻常”之评价;后又以《慈云庵》《忠孝图》两出,更让观众惊骇叫绝,许为“神童”,赠以“虼蚤红”美誉;此后,技艺不断上进,声誉不断攀高,相继塑造出《蝴蝶杯》之卢凤英、《复汉图》之阴丽华、《玉镜台》之何玉英、《夺锦楼》之钱瑶英、《若耶溪》之西施和《惜花记》之林黛玉等性格鲜明、各具风姿的舞台艺术形象。1921年,随社南巡武汉,演出《玉镜台》《青梅传》《呂四娘》《秋莲传》等戏,轰动江汉三镇,尤其《黛玉葬花》更受推崇,加上在化妆、表演、唱腔方面吸收了京剧、汉剧之优长,深得观众拥戴,由此赢辱“南欧(鸥阳予倩)、北梅(梅兰芳)、西刘(刘歳俗)鼎足而三”的评价。正当他将要步入鼎盛的艺术嶺峰时,却因演出的紧张和繁累,使其积劳成疾。1924年7月,带病出演《美人换马》而晕倒于舞台,从此一病不起。同年12月去世,年仅21岁。⑥路习易(1901-1971)。秦腔演员。乳名科娃,字时哉。工小生。陕西西安市人。系陕西易俗社乙班学生,师承陈雨农、唐虎臣。其嗓音洪亮,行肖神切。初以《桑李传》而走红,当时署名“老龙”的评家撰文称“《桑李传》以路习易之桑岱首屈一指……”他所塑造的李广、王善、曹文豹等不同形象,均为观众所称道。其气度、风姿可与沈和中相媲美。擅演《蝴蝶杯》之田玉川、《软玉屏》之秦一鹗、《双锦衣》之王善、《三滴血》之周天佑等。 -
302019-09
[ 词条 ]《追猪》
现代小戏。周建顺编剧。唱做并重。1964年陕西省陇县人民剧团首演。苏江娥、王胜利、陈惠霞演出。本剧讲述了小梅家的一头肥猪被猪贩子孙财从大妈手中骗去。小梅得知后,急顺小路追赶,二人在山路中相遇,孙财欲向小梅下毒手,幸好大妈赶到,二人合力将猪贩子制服,把猪交售给了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