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0 条相关资源
-
302019-09
[ 词条 ]光盛班
宁夏秦腔班社,亦称葫芦班。1918年朔方道尹陈必淮为其母做寿,派人将该班从陕西接到宁夏演出。班主孙广乾(绰号孙葫芦),主要演员有胡金斗(大花脸)、胡庆堂(胡子生)、王小曾(本名王兴燕,小生)、金叶子(本名吕少亭、青衣)、小武旦(本名李云亭,刀马旦)、程福贵(小旦)、白福(鼓师)、田钩锣(钩锣、梆子)、李喜喜(本名李富得,板胡、二弦)、秦赐福(二弦、三弦)等人。后来又请来了王文鹏、常春燕、李景华、朱训俗、刘宴奎等著名演员。在宁夏演出时大为轰动。主要剧目有《黄河阵》《炮烙柱》《八件衣》《烙碗计》《金沙滩》等。1934年,被马鸿逵士兵抢走戏箱而解体。 -
302019-09
[ 词条 ]《反平凉》
西路秦腔剧目。秦腔传统本戏。生、净唱做武打并重。甘肃省图书馆藏有李成凤口述秦腔抄录本。本剧讲述了清康熙时,甘公赴云南为吴三桂贺寿时,为夺番王所进之宝,与马三保发生口角。马因受辱,摔死甘公,遂反。清廷派往牟洪为帅往逮,牟调平凉提督王辅臣于乾州会师。因满汉将士待遇不同,牟又以势压王,激怒王之部将蔡元,尽杀牟洪等人。 -
302019-09
[ 词条 ]金福安
金福安(1964~)秦腔琴师、演奏员。陕西西安市人。主工板胡,兼作曲。1980年参加工作,现为西宁市秦剧团琴师并兼任团长助理。20多年来,曾为数十部戏主胡,多次获得青海省“五个一工程奖”和演奏一等奖;《寇准罢宴》《秦腔将军》《母亲》《金饭碗》《新婚》《如此而言》《为了明天》等剧均获作曲一、二等奖。 -
302019-09
[ 词条 ]大顺舞台
甘肃秦腔班社,亦称大同舞台。清宣统三年(1911)创建于平凉,社长常俊德。1926年,常俊德带部分人去庆阳,被当地“复兴里”(堂号)接收,另组班社。其余人员,以秦鸿德(须生)为首,继续以大顺(同)舞台名义坚持在平凉演出。1928年解体。主要演员有罗大净、刘大净、秦鸿奎(泾州红)、徐生华、何生辉、秦鸿德、廖大净、八百黑、金叶子、祁文彩等。上演剧目有《姚期绑子》《宁武关》《太和城》《阴阳河》《千秋剑》《月光带》《四贤册》《雁塔寺》《双出五关》《春秋笔》《游西湖》《白叮本》等150多本。 -
92020-01
[ 词条 ]杨智
杨智(1937~ )戏曲剧作家、编剧。甘肃成县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在武都地区五一秦剧团、武都地区创作组任编剧,后历任武都地区创研室主任、武都地区文化处副处长、陇南地区文联副主席、甘肃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89年调甘肃省陇剧团任编剧。剧作有眉户《十字坡前》《开锁记》《认亲记》等,秦腔《十里亭》《海瑞驯“虎”》(与人合作)《鲍三娘》《三满意》,以及秦腔广播剧《田嫂》《常后悔追女婿》等。其中《海瑞驯虎》获全国剧本优秀奖、甘肃省剧本创作一等奖;《认亲记》获省创作二等奖。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 -
272019-12
[ 词条 ]秦中社
1912年秦腔艺人李金鸣创办于长安县。李自任社长,聘乔老二为教练。首期招收学生30余人。出科艺人著名的有毛金荣、毕玉堂、王耿寅、史春华、王金宝等。经常演出与西安附近的临潼、高陵、渭南、蓝田、长安等地农村。李金鸣小名六五儿,工净角,《牧虎关》《新颜良》《九龙柱》《取洛阳》《绝龙岭》是其拿手戏。毛金荣工须生,声音洪亮,举动大方,拿手戏有《烙碗计》《日图》《破宁国》《洪羊峪》《状元媒》等。1916年因入不敷出而解散,戏箱卖给苏长泰的三意社。 -
252019-12
[ 词条 ]乔老二
(?~1926)秦腔教练。陕西西安市人。真名不详。1873年赴外地学艺。1876返乡后在当地训练学生。在长安马寨培训出李云亭、德儿娃等名徒,在新筑培训出李金鸣等。后受其学生李金鸣聘请,到秦中社担任教练,为该社培养出不少艺术人才。 -
172019-10
[ 词条 ]火彩
又称“烟火”。秦腔传统演出中的舞台效果的一种,主要用火焰制造舞台效果。火彩以松香为原料,研成粉末,通过道具进行各种造型。秦腔剧目中神话戏甚多,演出时火彩用得最多,花色也最繁盛,有火门、二龙戏珠、二龙出水、二龙入水、朝天一炷香、顺风火、串串珠、金蛇盘顶、过梁、盖头火、顺地溜、天接地、金钱吊葫芦等十种以上。在演出中各种花色的火彩可以单用,更常联缀成套施妆,越发精彩。可分为手撒火彩,口喷火彩两类。其中撒火彩一般由前场(检场)施放,如果上下场口两处同时用火,例由三衣箱管箱人协助。口喷火彩则为演员们的表演特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