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6 条相关资源
-
302019-09
[ 词条 ]金福安
金福安(1964~)秦腔琴师、演奏员。陕西西安市人。主工板胡,兼作曲。1980年参加工作,现为西宁市秦剧团琴师并兼任团长助理。20多年来,曾为数十部戏主胡,多次获得青海省“五个一工程奖”和演奏一等奖;《寇准罢宴》《秦腔将军》《母亲》《金饭碗》《新婚》《如此而言》《为了明天》等剧均获作曲一、二等奖。 -
82019-10
[ 词条 ]郗(德育)派
郗德育创造的唱腔流派。郗德育,艺名小麻子红,陕西西安市人。是李云亭手把手教出来的得意门生之一。其台风举止,行腔运调,如同乃师,故观众称其为“小麻子红”。出科后即到兰州,为研习甘肃秦腔特有剧目和表演艺术,曾去武威拜李富贵为师,潜心求教甘肃秦腔流派表演特色。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重返兰州,又得李夺山(十二红)指教,技艺精进,使陕、甘秦腔优长熔于一炉,并以唱念做打俱佳而独尊一派,不仅陕、甘各路剧目皆能上演,还精通文武场面。先后在兰州维新社、中兴社、云育社、新兴社等班社搭班演戏,也曾组建三兴社。他还富于革新精神,三十年代他饰演须生时,已经采用脂粉化妆,当其他演员额头包水纱普遍沿袭尖形故谱时,他已改为半圆形了。加上他又能打鼓、拉板胡,而且通晓陕西秦腔和甘肃秦腔锣鼓经的特点和区别,并能够创造性地融汇使用。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郗德育因艺技上的出类拔萃,成为甘肃家喻户晓的明星大腕人物,即使平时走在马路上,群众也都为其报之以掌声。其艺术扎根在甘肃人民之中,并随时代而精进。甘肃秦腔郗派创始人郗德育郗(德育)派艺术特色 郗德育虽没有上过私塾学堂,但颇能读书。对所演剧目总是深究其义,他能演之戏在百本以上,而且都能包本(大小角色都会)。由于他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和历史知识,启迪了他的思想智慧,开辟了艺术创造的广阔道路。郗德育对艺术有着崇高的理想和锐意钻研的精神,他不仅以唱戏为生,更把唱戏作为终身的事业。在他临终的头天下午,还在饰演《紫霞宫》的夏良。其表演上的突出特点在于自然、舒展、大方。他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无不程式化、规范化、艺术化。其独到之处在于不见棱角处显见棱角。他的喜怒哀乐,都有细微的演进层次,如同水面涟漪,使人能清晰地看出思虑纹路,感到合情合理,真实可信。他很讲究造型的优美。哪怕是极细微的地方,如转身、侧面、背影,也不轻易放过。提袍、甩袖、亮靴底,一丝不苟,力求尽善尽美。他穿的靴子很特别,也很秀气,是甘肃临洮县所造,靴帮高三寸,靴底呈葫芦形,靴底中部不到一寸宽,靴腕很窄,靴形非常灵巧。演《炮烙柱》之梅伯,念完四句上场诗:“待露朝臣月影斜,为国有家却无家。食王爵禄当君死,唆吠!临危荣华不荣华。”下轿时,右手执笏板,左手提袍,亮左靴底,举止洒脱,姿容优美,气度轩昂。尤其他能在一个亮相中,鲜明地展示人物的精神面貌。演《伍员逃国》挂黑三绺,穿黑箭衣、背鞭、佩剑、提马鞭,头上斜压一顶烟色毡帽,甩发挽起来压在鬓间。在“浪头”击乐中上场亮相,双手分弹左右两络须,把中绺须甩在右肩头,左手翻背宝剑,右手举马鞭,横在头顶之上。站丁字形,左脚向前倾斜,脚尖微微点地,脚跟翅起。目光如炬,风尘满面。透露出一股挺拔、矫健、豪迈的英武气概。塑造出一副英雄落魄、仓皇逃走、惊魂未定、四顾捜索的艺术形象。周信芳对这出戏的人物造型很感兴趣,他到兰州演出时,还问及此事,可惜郗德育早已作古。郗德育很善于以内心和外形的巧妙结含,表现人物复杂的感情。演《炮烙柱》之梅伯在幕后唱完唢呐牌调“气炸胸胃”之后上场时,虽然即将面临炮烙之刑,却异常镇静,正气凛然,神情冷峻,具有慑服一切的威力。这场戏的扮相是:黑三绺须、甩发、黑道袍、黑裤、白罪裙、橘黄大带、厚底朝靴。脸色清癯,浓眉深目,眉宇间凝聚着无限愤怒。他运用眼神、鼻翼、面颊、甩发、胡须、水袖、大带、靴底,在起伏舒缓的锣钹声中,以各种不同的姿态和神色,刻画了极为复杂而沉重的心情。如右臂反翻水袖,左手向右捋髯口,站丁字步,两眼向前凝视,展示了愤慨和惆怅的情绪。在静穆的气氛中,树立了一位临大辟之弄而不乱,顶天立地、视死如归的忠烈形象。郗德育每演一出戏,总能展示特殊的表演技巧,从来也不安于平庸。如演《二启箭》,当黄忠死于东吴暗箭之下,刘备屈指一数,五虎大将,已丧其四,大仇未报,寸心如焚。唱至“哭声二弟关云长,再叫三弟阆中王。宝帐里死了黄老将……”时,焦急得手足失措,他以髯口的波动、缨花的颤抖、水袖和长手帕(秦腔演此剧时,老生用长达1米的手帕)的翻舞,配以各种身段和蹉步,蹒跚于整个舞台,刻画了刘备迷惘、痴呆、痛不欲生、近似疯狂的复杂情绪。整个艺术造型,静如白莲,动如银蝶。又如演《拜土台》,当聪明绝顶、料事如神的诸葛孔明一眼瞥见魏都督司马懿竟然头戴凤冠,身穿霞帔,口称奴家大司马,扭扭捏捏向西蜀大拜二十四拜,立时气麻了胡须,脸色蜡黄,口吐黑血。刹那间以眼目的目此裂,鼻翼的翕合,丽颊的颤动,双眉紧蹙,突出刻画了诸葛亮怒不可遏、精神崩溃的危急情状。表演时,每个动作都在锣鼓的节奏之中。秦腔的《苟芦略》是已故名宿王文鹏的绝戏,但是其中的《拜土台》一折,郗德育却独擅其长。郗德育和刘毓中皆系李(云亭)派高师门下出类拔萃的师兄弟,每当刘毓中来兰州演出,郗德育绝不上演刘毓中的看家戏,同样刘毓中也绝不上演郗德育的看家戏,由此看出老一辈秦腔表演艺术家虚怀若谷、相互尊重、相互让台的高风亮节。郗(德育)派唱腔 郗德育的嗓音,圆润而浑厚,善于利用共鸣,装饰音很好听,具有中年人和老年人的音质。听其唱,如饮醇酒,韵味隽永。可以说是典型的须生味。他的唱腔,心板工稳、布局流畅、气势雄健、字清腔柔。他很讲究喷口,具有先声夺人、“一腔定太平”之功。如唱《祭关张》的苦音慢板,一口气喷出“满营中”三字,如同瀑布倒泻,气势汹涌,感情激越,催人泪下。唱《烙碗计》中“我儿把趿鞋儿呀你跑掉了”的“儿呀”二字,热泪如潮,悲痛欲绝。这两个字,剧本上原本没有,由于感情的冲动,竟脱口而出,听者无不动容,并成后辈仿学的范本。他的唱工,从容不迫,舒缓中蕴藏着激越,软语中包含着激忿,变幻莫测。如饰演《六部大审》的闵刑部,他扶病审案,恨死那个刺王杀驾的凶手,但是刺客却是奸贼买通的死党。五刑用遍,抵死不招,因而不得不用软化的手段。当他唱到:“恨不辱把刺客一声叫喘”时,百感交集,五内俱裂。虽然语音低沉,节奏舒缓,却使人隐隐地感到一种愤懑和仇恨的情绪,是从那竭尽全力、微微扬起的“恨”“一”“叫”三个字中,波浪式地断断续续地倾泻出来。他选定了这三个字,有间隙又很巧妙地表达出人物当时的特定情感。郗德育还善于在“嘈嘈”中突出“切切”。纵然雷霆万钧,天崩地裂,又如同浪里行舟,不惊不乱。如演《二启箭》,刘备一上场,唱紧七锤“口似莲花心生藕,怎么藕断丝不收?若要孤穷轻撒手,马踏了东吴一笔勾!”怒火冲天,气势磅礴。而且字字清晰,点点不漏。前三句每个字,如支支利箭,飕飕飕地连续射入。到第四句“马踏了”三字,唱得如同火山喷发,倾吐了与东吴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一般人总认为秦腔粗犷,旋律急促,唱腔太快,吐字不清。实际上,还是演员的艺术修养问题。郗德育处理再急进的唱腔,也能字字送入观众的耳鼓,他确有在暴风雨中数珍珠的本领。因此,他的唱,自然得就像说话一样。听起来如叙家常,语气亲切,感人至深。如唱《美人图》中“土地堂剐肉奉君”一段[二六板]:“介子推跪庙堂哀哀告上,尊一声过往神细听端详。吾的主好比那殷纣皇上,将骊姬比就了妲己娘娘。介子推好比那方弼方相,保幼主逃出了铜壁铁墙。造就了一碗膳急忙奉上,幼主爷他还在南柯梦乡。”朴素无华,节奏平稳,语气自然,一片忠诚,感天动地。而别人唱这段戏,都用[紧二六],一口气赶完,毫无玩味之处。他却能把别人不当戏的地方,唱成感人的重点戏。由此看出郗德育能准确地发掘人物的思想感情,并以朴素的唱腔,加以抒发,平淡中见真奇的深功娴技。郗(德育)派代表剧目 郗德育的代表剧目有《炮烙柱》《辕门斩子》《六部大审》《路安州》《哭秦廷》《哭祖庙》《苟芦略》《大报仇》《春秋笔》《烙碗计》《日月图》《苏武牧羊》《出裳邑》《草坡面理》《太白醉写》《全家福》《状元媒》《五子魁》《乾坤鞘》《老状元》《芳草园》《淮安府》《玉虎坠》《雁塔寺》《十道本》《蝴蝶杯》《美人图》《黄金台》《霍光回府》《斩杨继盛》《八件衣》《蛟龙驹》等百余出。此外,他还串演甘肃风格的花面戏《火焰驹》《破方腊》《芦花荡》《游西湖》,以及《群英会》中的曹操等角色,还移植演出了京剧《哭祖庙》等戏。郗(德育)派传承 郗德育是甘肃秦腔的艺术大师。桃李遍地,甘肃唱须生的演员,无不拜其门墙或受其熏染。尤其1926年在甘肃省教育厅创办的秦剧训练班担任教练,培养出梁培华、黄致中、李益华、郜守中、周正俗、孔新晟等名家高手,并形成甘肃地区一支主要秦腔流派,郗德育亦被誉为“须生泰斗”。蔡根福 甘肃秦腔演员。工须生兼演小生。1892年生。甘肃秦安县人。12岁学艺,15岁拜杨盛民(号三扁食)为师。1920年赴兰州又拜于郗德育(麻子红)门下,艺技大进。1930年重返秦安,已非昔比,挂牌演出,鸣动一时,也令同行刮目相看。其所演须生戏,继承了麻子红的戏路和演戏风格,嗓音洪亮,唱腔浑厚饱满,极富感情。表演舒展挺拔,矫健大度,一招一式,结含精妙。后又辱刘毓中指点,并和麻子红的风格戏路融会贯通,创出了自己的独特的艺术风格。曾组建“福盛社”,自任社长,又购置全新戏箱,拥有演员30余人,是当时秦安阵容强大、行当齐全的较大班社。1980年去世。黄致中 甘肃秦腔须生演员。1913年生。甘肃临洮县人。13岁入甘肃戏曲训练班学艺,师承郗德育、魏胜奎等。出科后与梁培华含演《走雪》一举成名。先后在陕西、青海、新疆、宁夏、甘肃诸省的三意社、祁连剧社、新兴社、鸿胜社、平乐社、文化社、新民社、振兴社、乐乐剧社搭班演出,并组建精中剧团任社长和主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加甘肃省秦剧团。1972年去世。一生演戏百余本,代表剧目有《走雪》《苏武牧羊》《哭秦廷》《大辕门》《哭祖庙》《临潼山》等。李益华秦腔须生演员。1918年生。甘肃兰州市人。10岁入甘肃剧艺训练班学艺,师从郗德育、朱怡堂、张朝建以及京剧武功教练魏胜奎、常双奎等。尤受郗德育影响最深。出科后曾在甘肃各戏班搭班演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兰州工人剧团(后改名新声剧团)任副团长。1984年去世。代表剧目有《日月图》《烙碗计》《走雪》《蝴蝶杯》《四郎探母》《哭秦廷》《二启箭》等。尤以《拜台》一剧最为享名。周正俗 甘肃秦腔须生演员。1919年生。甘肃榆中县人。12岁入兰州化俗社学艺,初拜花脸唐玉林,后转师于郗德育,系郗之辱意门生。满师后入文化社,常为乃师郗德育以及耿忠义、文汉臣、岳钟华等人配戏。表演作风严谨,做功具有郗派风范。1989年去世。代表剧目有《潞安州》《伍员逃国》《烙碗计》《炮烙柱》《八件衣》等。孔新昴 甘肃秦腔须生演员。1920年生。甘肃兰州市人。8岁入甘肃剧艺训练班学艺,表演、唱腔均受郗德育、朱怡堂、张朝建等秦腔名家及魏胜奎、常双奎等京剧武功教练的严格训练。所演《潞安州》《六部大审》《苏武牧羊》等戏,台架、唱腔均尊“郗派”;《炮烙柱》之梅伯,又较多效法刘金荣。出科后,曾在兰州文化社搭班,后到定西,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调甘肃省秦剧团,不久后再度返回定西地区秦腔团。1988年去世。艺术风范被其女孔桂玲所继承。 -
82019-10
[ 词条 ]张(润润子)派
润润子创造的贫生、须生唱腔流派。形成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润润子是继魏长生之后最优秀的秦腔表演艺术家之一。本姓张,行五,人称张老五,西安市人。幼年生活艰苦,入玉盛班学小生,出科后即在该班演戏,后又搭庆泰班,改学须生、纱帽、道袍、靠把。由于他对艺术笃诚追求,卓有心计,加之又善于观察世态,留心各阶层人物的谈笑与动作。嗓音虽然不大,但耐人玩味咀嚼。一经登台,俱能赢得“做唱绝俗,风采如画“(王绍猷语)的赞语。他一生培养了大批学生。李云亭、陆顺子便是他的得意门生。张(润润子)派艺术特色润润子尤擅贫生戏。《渔家乐》之简仁同、《木兰寺》之吕蒙正,仅仅一个婪食的眼神表演,便能活现出人物的饥寒交迫之相;如《穷人计》之皇甫琪,《激友》之张仪,从其蹒跚的步履中可显出角色的低微懊丧之态。改工须生后,也能巧妙吸收某些小生表演法式,以“形”出“神”,极尽细腻之能事。封至模语:“如《拷吉平》《炮烙柱》《劝降朱亮祖》《箭射周遇吉》,演来乾坤震撼,五岳欲倾,真是廉顽立懦,深入人心,不能与一般演员等量齐观”。张(润润子)派唱腔润润子善于拖腔,尤善寓缠绵之音于慷慨之情。他还特别喜用二音,《激友》中张仪、《坐窑》中吕蒙正、《祭灵》中刘备、《探监》中王金龙、《扑池》中皇甫琪、《折桂斧》中陈勋、《渔家乐》中简仁同的唱腔,都以彩腔胜人,即使别人平过之处,他也要以二音翻高八唱出,造成异峰突起之势。他的嗓音并不太好,多沙音、少亮音,而且也算不上实大声洪,但很善于运用,高、低、宽、窄、刚、柔皆能随心所欲,微沙微甜,耐人玩味咀嚼,反倒形成一种别致韵味而独成一派。张(润润子)派代表剧目润润子能戏很多,贫生、须生、纱帽、道袍 、盔甲无不精美。生戏如《穷人计》之皇甫琪、《渔家乐》之简仁同、《坐窑》之吕蒙正、《激友》之张仪,纱帽戏如《探监》之王金龙等,须生戏如《炮烙柱》之梅伯、《三吉平》之吉平、《箭射周遇吉》之吉,以衰派老生戏《祭灵》之刘备,靠把戏《破宁国》之朱亮祖等皆具代表性。王绍猷以诗赞曰:“风采如画,功夫到家,断续离合,无以复加。”张(润润子)派传承润润子的得意门生有陆顺子和李云亭。李云亭虽是张派艺术的继承者,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又在继承乃师真传基础上做了发展创新,形成既与润润子似异似同的艺术风格而另立一派,人称“李云亭唱派”见李(云亭)派)。足见张派艺术的造诣之高和影响之大,从这个意义上讲,润润子实属继往开来的一代秦腔表演艺术家。陆顺子原名高步云,陕西西安市人。润润子为陆顺子的舅父,其所演的《祭灵》《赵德胜带箭》等戏,即得乃舅真传。故学有师承,用有规范。关中民间所传“陆顺子的《祭灵》带《巡城》,除了他舅谁演都不行”谙语,正是对他演技的褒扬。陆顺子清末民初曾在榛苓社任教,后为三意社台柱。以衰派老生见长,所演《大报仇》之刘备更具特色。嗓音不大,却苍凉沉郁,韵味醇浓,做工老到,面部表常丰富,尤其《-满营中”大板[慢板]的演唱,同白须、白袍、白水袖上下左右摇摆舞动融为一体,实有“满前场白蝴蝶飞舞”之感,由此得“活刘备”之誉。刘毓中每有空闲,必往三意社看其演出。何振中也撰文称颂他的“《广寒图》《曰月图》《烙碗计》《八件衣》《卖画劈门》等戏各有千秋,为人称道”。 -
82019-10
[ 词条 ]秦腔吐字
演唱技法的一种。为正确表达字音,秦腔演唱对每一个字音的吐放,必须经历出字、归韵、收声几个步骤,即吐放字头、字腹、字尾一个完整过程。①出字,即吐出字头,即字的声母。准确地吐出字头,是达到字音纯正、饱满清晰的基础。②归韵。即吐放字腹,也就是字的韵母。要使演唱中的每一个字能够准确无误地归人所属的韵母,演唱者就必须了解其所属的韵辙,并掌握正确的读音,无论这一字音在旋律中延伸多长,曲调如何婉转曲折,字音也能始终保持不变。否则,即便出字很好,也因归韵不得其法而导致字音走样变形。秦腔的归韵还存在另一含义,即演唱一些为舒缓的唱腔时,其拖腔要求必须归入特定音韵之中,如生旦演唱[慢板]之拖腔,须归入“安an”韵;演唱彩腔,须归人“咦i”韵;净行之犟音也须归人“咦i韵,拖腔则允许归入“哎ai!”韵之中等。③收声。就是准确地收住字尾。在关中语里,除衣(yi)、妻(qi)、无(wu)、玉(yu)之类的直出无收字音外,差不多每一个字都存在着一个收声的过程,如“号啕”二字,它们的韵母虽为却在收声时必须以u音收尾,才能确保其字。明代沈宠绥《度曲须知》言“若乃下半字面,工夫全在收音,音路稍动,便成别字。” -
82019-10
[ 词条 ]唱派
秦腔演员创立的独具特色的唱腔和行腔艺术风格。唱派在前有师承基础上脱颖而出,并在后有继承的基础上得到广泛传播,在传播中进而形成了一种唱腔艺术门派。秦腔唱派可分为地域唱派和姓氏唱派,前者如中路(西安乱弹)、东路(同州梆子)、南路(汉调桄桄)、西路(西府秦腔)、北路(遏工腔)等五路唱派发展支系;后者如“袁(克勤)腔”“敏(李正敏)腔”“苏(育民)腔”“任(哲中)腔”等多种个人唱派杰出代表。这些艺术唱派都是秦腔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秦腔剧种趋于成熟的重要标志。唱派形成条件 秦腔唱派的形成,大致要具备以下五个条件。①师承有自。任何唱派的形成都不是无本之木,需要有一定的条件和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对前辈艺术遗产的继承,对唱派的创造者来说便是师承有自。通过对前辈艺术成果的悉心研习,扬长避短,博采群尖,为我所用,再经过艺术实践的积累,对生活和艺术有了自己独到的理解后,才能创造出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刘毓中、刘易平、袁克勤、苏育民、李正敏、孟遏云、肖若兰、肖玉玲、田德年、李可易等,都是在继承李云亭、刘立杰、王文鹏、陈雨农、党亭甘等前辈唱腔基础上发挥了自己的优长,在长期的演出中形成各自的唱腔流派,李云亭也是在继承其师润润子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发展和再创造。②后续有人。唱派贵于“流”,“流”的过程既是后人对前者创造艺术成果的继承和发扬光大,同时又是旧唱派向新唱派蜕变发展的再创造,新唱派的艺术成就,往往是在更多种旧唱派中博取精华、冶于一炉而提炼出来的。每@@一唱派都需有后来者完成这一继承和发展的过程。③同业赞许。秦腔艺术是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因素综合而形成的,各部门的可靠协作是演出的基本保证。仅就演唱来说,不光依靠文、武场面伴奏配合,还需要全体演员的通力合作。尤其过去的秦腔班社,演员基本上是自由组合,倘若一个演员的创新别人不理解、不赞赏、不买账,也就只能付诸东流。因此,演员要创造出自己的唱腔流派,就需建立起以主演为中心的创作和表演团体,甚至要有自己挑班的班社。如李正敏有自己的正俗社,苏育民有自己的三意社等。而且李还与琴师荆永福、鼓师荆福长经常切磋技艺,更有靖正恭同台合作配戏,才创造出自己的“敏腔”来。因此,一个唱派的形成,不是一个人关在屋子里苦思冥想出来的,更不是自封的,而是在同业赞许的前提下,众多同行通力合作和共同创造的艺术吉晶。④专家肯定。一个唱腔流派的形成和发展,没有戏曲专家的肯定和支持是行不通的。戏曲专家懂历史、通文学、谙音律,不但能帮助以唱为主的演员改编唱词,创设新腔,还能使一种新兴的唱腔流派得以提高,使其由f狀细、由浅入深,由低到高。以前秦腔流派的创造者身后基本上都有戏曲专家的帮扶与把关,如刘毓中有孙仁玉、范紫东为其写戏,苏育民有李逸僧专为其校正音律,刘易平有寇遐专为其修改唱词,李正敏有多位专家组成的“敏评委员会”随时展开研讨研习等。⑤观众支持。观众是艺术成就的鉴赏者,也是唱腔流派形成的根本社会条件和推动艺术发展最根本的动力,没有观众的欣赏和支持,任何流派都将失去服务对象,自然也就无流可盼、无派可言,即使“同业赞许”“专家肯定”也不过是空中楼阁。因此,“观众支持”才是唱腔流派形成的关键条件。唱派简史 秦腔作为古老的梆子声腔剧种,在其漫长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曾拥有过一批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各行当艺技超群、独具风格的表演艺术家。清乾降时,曾以“《滚楼》一出,使京腔旧本置之高阁”,“六大班颇为减色”的魏长生,以“闺妆健服、色色可人、机趣如鱼戏水”的陈银官,“艺擅、绝技”的申祥麟,“声擅、绝唱”的樊小惠,“姿首擅、绝色”的姚锁儿,以及“奄有诸人之胜”的色子(岳玉森),色艺素佳”的太平儿(宋子文)、“音调凄婉”的张银花(友泉)和“赛色子”三寿官(张南如)等,均为当时各领风骚的一代名家。至清同治光绪时期,秦腔舞台更是繁花似锦,人才辈出。刘丰收、二楼子、王登观、李范、润润子、李云亭、刘立杰、恩科子、王文鹏、晋公子、龙德子、呼延甲子、陈雨农、要命娃、随鞑子、党甘亭、赵杰民、四金儿、阎全德、雷大坪、碟碟子等一大批声播海内的秦坛精英翘楚,相继崛起。他们的行腔演唱、表演风格和个艺术成,不作本剧种艺术特征而存在,还作为本剧种各行当之艺术流派,在相比较、相竞争中而发展。然而,这些曾在秦腔发展历史中闪烁璀燦之光的诸家艺术流派,今还没有提升到理论层面加以总结认识,限于当时的条件,许多流派唱腔已失传。辛亥革命以后,各流派又有显著发展,丰富和充实了秦腔艺术的宝库。唱派特色 秦腔唱派是秦腔艺术家在师辈基上根自条件和造的个性化艺术成果,不仅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更形成各自不同的表现手法,即使同一出戏、同一个题材、同一个人物、同一段唱腔,各个流派演员基于不同的体验和理解,表现手法也会千差万别。如所演《周仁回府》之周仁,既是刘(毓中)派的拿手好戏,又是任(哲中)派的成名之作,但师徒二人表现手法差别甚大,原因是刘毓中以胡子生应工,任哲中则是以小生应工。《金沙滩》原本系唱做工并重以表演为主的戏,但袁(克勤)派为发挥其唱腔优势之长,经其改编演出后,从此成为以成套大段唱腔为主体的抒情戏了。再如苏(育民)派以表演为主的《打柴劝弟》和以改良唱腔为主的《苏武牧羊》,还有《三堂会审》(见《玉堂春》),“敏腔”(李正敏)通过柔曼的中音和节奏上的空拍闪板,刻画出女犯苏三在陈述事件时躲躲闪闪、难于启齿的羞愧心理,故以精巧含蓄取胜;而“何腔(何振中)则是以刚劲的高音和澎湃的气势,抒发了角色回忆到那强行告官时的寒心激动情怀,以火爆泼辣赢人。不同演员的艺术个性突出了唱腔流派风格的争相竞技,丰富了秦腔艺术的表现力。唱派传承 长期以来,秦腔观众习惯用“袁(克勤)腔”“任(哲中)腔”“刘(毓中、易平)腔”“肖(若兰、玉玲)腔”“苏(育民)腔”“田(德年)腔”“敏(李正敏)腔”等字眼分腔立派。这些唱腔,不仅个人风格鲜明,而且都是前有师承、后有继承,并在推动秦腔艺术的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目前凡演唱《祭灵》中刘备、《烙碗计》中刘志明等衰派老生戏者,均脱不开刘毓中的藩篱;演唱《辕门斩子》的均宗刘易平的范本;“敏腔”造就了几代大家,田德年《铡美案》中的“陈千岁”一段,成为秦腔净行的入门向导,几乎“无净不唱”,而“小肖若兰!小肖玉玲”又成为现代秦腔舞台的中坚;至于“袁腔”“苏腔”“任腔”等,不仅在专业演员中自觉继承蔚成风气,在业余爱好者中更像流行歌曲般被广学。 -
82019-10
[ 词条 ]唱段
板式变化体唱腔音乐的结构单位。一般指能够完整表达一定思想和情绪,音乐结构叶相对完整的一个唱腔段落。如一段唱腔,既称为一段唱,也可称为一个唱段。唱段的规模有大有小,有长有短。但必须具有完整的起板和落板程式,能够给人完满的感觉,从结构到内容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也指曲牌联缀体唱腔,不论联套的曲牌唱调多少,只要能够完整表达一定的思想和情绪,音乐结构也相对完整的唱腔段落,也可称作唱段。唱段术语表名称 释义腔段 有两个含义。①板式变化体唱腔音乐的结构单位。秦腔剧种的唱腔音乐作为板式变化体的音乐体制,必然由上、下句组成,一个上、下句就是一个基本单元,对唱词来说,即是一个词段,对唱调来说,则是一个乐段,二者结合便构成一个腔段。秦腔的一段唱腔,不论规模长短大小,不论联套的板式多少,均由这样的若干腔段组合而成。②曲牌联缀体唱腔,由众多不同结构的曲牌联套组成,一个曲牌也就是一个腔段。腔段对戏曲唱腔来说,只是构成唱段的一个基本单元。腔句 有两个含义。①板式变化体唱腔音乐的结构单位。即一句唱腔的泛称。秦腔剧种的唱腔音乐,作为板式变化体的音乐体制。必然由上、下句组成,对唱词来说,一个上句或者一个下句,就是一个词句,对唱调来说,一个上句或者说一个下句,则是一个乐句,二者结合便构成一个腔句。通常将唱腔的上句,称为上句腔,将唱腔的下句,则称为下句腔。这个上句腔或下句腔,即是一个腔句。②曲牌联缀体唱腔,任何曲牌中的某句唱腔,都是一个腔句。腔句对戏曲唱腔来说,是构成唱段的一个最小单位。腔节 有两个含义。①或称音节。对唱调来说,一个腔节便是一个乐逗,或者说是一个乐节。但由于秦腔各类板式的曲体结构不同,划分腔节的规律也就不同。比如它的[慢板],通常被划为四个腔节,[尖板][带板]则被划为三个腔节,[慢二六板][带板][二导板]又被划为两个腔节,而[紧二六板][紧双锤][滚板],尤其[叮板二六]和[叮板双锤]则干脆不分腔节。也由此生出头腔、二腔、三腔乃至四腔等多种称谓。这种称谓中的任何一腔都可视为一个腔节。②曲牌联缀体唱腔中,某句唱腔中的某个乐汇,同样具有腔节的意义。上句腔 唱腔句子的名称。与下句腔相对。①秦腔的唱腔音乐,作为板式变化体的结构体制,必由上、下两个腔句组成。对一段唱腔来说,不论其长短,其第一、三、五等奇数腔句,均称为上句腔。秦腔上句腔的落音比较自由,欢音上句腔可落于1、2、3、5、6诸音,偶尔也可落于7音,苦音上句腔则多落于1、2、4、5、7诸音。以此形成不稳定终止,促成唱腔音乐的不断发展。②曲牌联缀体唱腔中,仅限于上下句体的曲牌可用。下句腔 唱腔句子的名称。与上句腔相对。①秦腔的唱腔音乐,作为板式变化体的结构体制,必由上、下两个腔句组成。对一段唱腔来说,不论其长短,其第二、四、六等偶数腔句,均称为下句腔。秦腔下句腔的落音,不论欢音还是苦音,也不论其板式如何,要求必须落于主音5,以呈示其调性和作为一个腔段的完满性。令属于宫调式的欢音下句腔,同样如此,只不过当其进入全段结束的落板句时,才取用其主音1为其落音方明确调性。②曲牌联缀体唱腔中,仅限于上下句体的曲牌可用。 -
82019-10
[ 词条 ]秦腔报刊
秦腔艺术团体公开发行的最早刊物是陕西易俗社编辑出版的报刊《易俗社白话杂志》,1914年1月创刊于西安。1921年8月陕西易俗社又创办出版《易俗社日报》。1950年1月,兰州市秦剧研究会自筹经费创办《秦剧评论》杂志,并按第一类新闻纸在全国公开发行,该刊以秦腔艺术讨论为主,并介绍一些秦腔著名演员的表演艺术特点,还刊登了一些反映当时政治运动的小剧本。1954年以后,相继出版发行多种秦腔综合性期刊,主要有《西安戏曲》《西安戏剧》《当代戏剧》《陕西戏剧动态》《西安剧坛》《宁夏戏剧》《戏曲研究》《西安艺术》《陇苗》《艺坛花絮》《甘肃戏苑》《大秦腔》等。西北五省(区)各大小报,也辟设专栏,定期刊出评论文章。此外,群众学术团体也创办了以报道学会活动和信息交流的《通讯》定期刊出,主要有《台湾秦腔自乐班通讯》《甘肃戏曲音乐通讯》《陕西师大戏曲通讯》等。 -
82019-10
[ 词条 ]西北五省区秦腔艺术节
原称中国秦腔艺术节。2000年由中国戏居瞭协会和陕、甘、宁、青、新五省(区)文化厅、文联以及戏剧家协会共同主办的西北剧种剧目的展演活动。艺术节每两年举办一次,由五省(区)轮流承办,第二届开始改称为“西北五省区秦腔艺术节”。艺术节旨在检阅和总结秦腔艺术的发展成就,奉献高水准、高品位的精品剧目,同时推出优秀戏曲人才。期间除本戏、折子戏展演外,还包括清唱、梨园书画展、戏剧脸谱展、秦腔艺术教育成果展、秦腔名家风采摄影展和戏剧与秦腔艺术理论研讨会等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