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1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曹操
曹操秦腔三国戏中人物造型。人物见于《三国演义》。以曹操为主要角色的秦腔剧目有《许田射鹿》《战宛城》《击鼓骂曹》《三拷吉平》《困土山》《斩颜良》《挑袍》《徐母骂曹》《火烧赤壁》《华容道》《阳平关》《水淹七军》《斩华雄》等。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汉灵帝中平元年184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并通过官渡之战的胜利统一黄河流域,位至丞相、大将军,后封魏王。其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秦腔中的曹操,性格奸诈多疑、阴险狠毒,但又胸怀大志、任人唯贤。故属毛净(京剧称架子花脸)行当。张福庆、刘五儿、耿忠义、阎全德、杨金民、李金鸣(六五儿)、米新洪、黄新闵等均饰演过这一角色。秦腔中的曹操,勾水白脸,戴黑满、黑相纱,穿红蟒、三肩、玉带、红彩裤、厚底靴。甘肃一带在《白逼宫》的演出中,则着红官衣,黑相纱稍稍歪斜,其间还穿插变脸特技,即演员借抽剑转身之机,用二指和中指将两只黑眼窝顺鼻角向下一抹,使其更突出曹操逼宫杀驾的凶残之相。以曹操为主角的秦腔剧目较多,不同的剧目故事情节不同,曹操的性格体现也不同,每个演员对曹操的理解和艺术创造不同,不同剧目的脸谱、穿着、扮相等舞台形象也各有不同。 -
82019-10
[ 词条 ]李遇春
秦腔《三滴血》中人物造型。周仁瑞次子,周天佑亲弟。被父亲卖于寡妇李三娘作养子后改名李遇春。此人物属生行,以文小生应工。最早的扮演者为路习易,后为陈妙华、吴西民等。人物扮相为俊扮,《读书》一场,戴网子、梢子,穿粉红彩绣牡丹褶子,内穿素红彩裤,足穿白布袜,薄底履。 -
82019-10
[ 词条 ]皇甫琪
秦腔《穷人计》中人物造型。为一介文弱书生,与明丞相汪豪之女淑英自幼订亲,因其父皇甫周死后家境贫寒遭汪豪悔婚,汪豪以白银50两退亲,其受辱羞愧欲扑池而死,幸辱花子相救。汪豪夫人将其女淑英暗送皇甫家与之成亲,此后皇甫琪发奋读靠,终于金榜题名。该人物造型属生行,以小生应工。九门儿、晏宝儿、靖正恭、苏哲民、苏育民、栗成荫等均饰演过这一角色。人物以俊扮出场,戴黑高方巾,内衬褶子,外穿富贵衣,下穿黑彩裤,足穿白袜子,福字履。 -
82019-10
[ 词条 ]关羽
秦腔三国戏中人物造型。此人物见于《三国志》《三国演义》等。以关羽为主要角色的剧目有秦腔抄本《下宛城》《火烧新野》和《单刀会》《战长沙》《古城会》《华容道》《关羽挑袍》《出五关》《斩颜良》《斩蔡阳》《三结义》《虎牢关》《斩华雄》《困下邳》《困土山》《卧牛山》《三请贤》《讨荆州》《刮骨疗毒》《走麦城》等。关羽字云长,刘备桃园结义兄弟之一,位列蜀汉五虎上将之首。其儒雅、高傲、英武、重义之人物性格,被历史传说所神话。在舞台表演乃至唱腔及行腔演唱上,还形成“红生”这一独立行当门类,并与其他生角相区别。此人物属生行,以红生应工。三元官、张寿容、王宝童、陈明德、王魁娃、牛宝山、赵二、刘丰收、王登观、侯烈、李锐、郭育民、谢玉堂、杨改民、孙双钱、何家彦、杨启华、阎国斌、张镇中、徐正国、康正中、王秉中、刘全禄、刘金荣、景乐民、王超民、王正廉、陈易平、张全易、张新裳、单克民、朱慕民、贺忠宏、张江中等都饰演过这一角色。出场时勾红脸,点七星麻子,卧蚕眉,挂特制五绺黑髯口,牵巾,戴绿色夫子巾或夫子盔,扎绿色关羽靠,搭三肩,下穿红彩裤,足穿绿色虎头靴,持青龙偃月刀。贺忠宏饰关羽 -
82019-10
[ 词条 ]宋世杰
秦腔《四进士》中人物造型。传说历史上确有其人。此人物最早见于鼓子词《紫金镯》。为河南信阳人士,死于明嘉靖末年(1566年前),曾有坟墓和墓碑,“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毁。因其行浃仗义、打抱不平,后人将其事迹编成戏剧,被民间大肆演唱。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曾看过京剧票友张仲翰客串演出的宋士杰。该人物造型属生行,以老生应工。冬至儿、谢玉堂、郗德育、秦鸿德、刘金荣、张贵荣、靳伟、李发民、张方平、刘新民、袁兴民、惠焜华、贵宗汉等都饰演过这一角色。其扮相为俊扮,挂白三,白发鬏,头戴古铜色或蓝色鸭尾巾,穿古铜色素褶子,系丝绦,下穿秋缃素彩裤,足穿白布袜,福字履。《上告》一场,戴白发鬏,白鬓发;《结案》一场复戴鸭尾巾。搜门又称“望门”。秦腔传统表演程式。舞台表演“套数”之一。剧中人物先后走向上、下场门向内观望,或表示焦急等待另一人物到来,或表示寻找、警觉与防范,以及踌躇、忧虑、苦思等情绪的舞蹈性表演。“捜门”分类甚多:从表演节奏上,可分为“慢捜门”和“紧捜门”;从表演人数上,可分为“单捜门”和“双捜门”;从表演程序上,可分为“正捜门”“反捜门”和“半捜门”;此外,按照人物不同行当、不同服装乃至各自所持不同道具等,还可将其分为“马鞭捜门”“大刀捜门”“绳帚捜门”“道袍捜门”等诸多类型。慢搜门与“紧捜门”相对。因其表演节奏缓慢、平稳而名。《走雪山走雪》一场中,曹玉莲的“捜门”表演最具典型。其身段谱为:内唱[尖板]后,锣鼓接起[倒八锤],曹玉莲在[慢磨]击乐中,双手挑起“腰包”,从上场门面向台里、侧身“小步”跑上,走弧线至台中偏右亮相处,右手翻起腰包“弓膀”,左手同时绕到腰前,手心向上,右脚“掏步”亮相;接着,左手领身,向左迈步,绕弧线跑至台口,右脚往后一拉一闪腰,以示急行之间脚下被绊磕了一下;继而双手将腰包翻在两膀之上,十指在胸前冲着观众一边使[磨锤子],一边向上场门慢慢退去,然后两手落下捧腹。右脚掏步,举右手,指尖压鬓梢,左手托右手腕向前方张望。倒换姿势,左脚掏步,再向右前方张望;然后右脚往后一撤,双手钩回,无可奈何地将手一摊;身随两手左右移动,似在自语“该在何处寻觅?”接下来,右手握拳,在左手心轻轻一击,然后自然落下捧腹;低头,右手在胸前抚摸绕动,暗自寻思,向前迈步,至台口,面向观众稍一闪腰,抱肘跑至上场门,转身,甩开双手[踏三锤],接着在[擂锤]鼓点中向左转身猛闪腰蹲下,挣扎起身双手将腰包翻在两膀使[磨锤子],然后双手轮番上下绕动并颤抖退后,至上场门闪腰蹲下,和着击乐左、右、左三整袖,再随“脚底风”锣鼓节奏挣扎站起,原地左转身一周,右手翻腰包弓膀,左手同时绕至腰前,前手心向上,右脚掏步亮住。由慢而快跑至台左角一个闪腰,面向台里,身子倒向台左,喊:“老曹福!”锣鼓击仓仓零仓,又向台右移动两步,再喊:“老哥哥!”靜鼓再击仓仓零仓回原地。一记锣声中右拳在左手心一击,表示因叫不应而叹息。又向台中跑弓形至下场门,转身向观众左手外翻篷于头顶,右手背朝上,落在腰前,左脚掏步亮住,表示这边未找见;再绕台口跑向台右角去看、去喊,动作同上,式子相反。然后从上场门绕台口左转身,面对观众扎步“勾鞋式”;随[倒四锤]先撩右手、后撩左手、向右大转身至台右角,双手翻腰包至头顶,右脚掏步,扎“天棚式”亮相,再起步绕台口,双手坠下缓缓跑至台中,从左回转身面对观众,双手翻腰包,右臂高、左臂低、左脚掏步站定,向身后张望,然后急转身快步跑下。“慢捜门”方毕。紧搜门与“慢捜门”相对。因其表演节奏紧凑、急切,故名。秦腔《五台会兄》中,五郎杨延昭酒醉回山,忽闻寺院有战马嘶鸣,急紧向上、下场门内张望捜寻,表示警觉即采用此表演。单搜门与“双捜门”相对。凡台上由一人做“捜门”表演的,无论紧、慢,皆属“单捜门”。秦腔《走雪》之曹玉莲、《五台会兄》之杨延昭的“捜门”表演即是。双搜门与“单捜门”相对。凡台上由二人同时做“捜门”对称表演的,无论紧、慢,皆属“双捜门”。秦腔《五台会兄》之五郎杨延昭,在回答六郎杨延景盘诘的演唱中,道出自己的真实姓名后,似觉失口,二人同时向上、下场门内观望捜寻,然后以同样动作相互交叉再向另一门观望捜寻的表演即是。半搜门凡表演者仅上场门或下场门一边观望而止者,皆称“半捜门”。 -
82019-10
[ 词条 ]张庆美
(1870~1947)清光绪秦腔演员。工老生、须生,并精于京剧、汉剧。又名张大少。出身于湖北省郧阳县城关镇一个封建官吏家庭,其父曾任河南省寿阳县知县。张庆美少时私塾就读,酷爱戏曲。1884年弃学赴湖北老河口汉剧社学艺。因有损家族门庭之耀,1888年被迫赴宁夏舅父处读书,再次弃学入当地满人将军京剧团学艺。天赋甚高,尊师好学,不久登台演出并初露锋芒,后随团从戎于董福祥部下。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之时,随部护送光绪帝逃往西安。1906年解甲从艺,入陕西项老板汉剧社。1911年汉剧社遇战乱解散,入甘肃董志塬三胜班、清顺班、太昌王家戏班等改唱秦腔。由于掌握京剧、汉剧的表演形式,并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和表演水平,加之虚心好学,求教各著名秦腔演员,刻苦学习秦腔方言,聚众家所长为己有,技艺日有所长,戏路渐宽,表演娴熟,颇具特色,名扬陇东。1933年任宁县早胜振兴社主教练。1940年因年迈体弱退艺。代表剧目很多,尤以 《打龙袍》之郑子明、《牧虎关》之高旺、《取洛阳》之马武、《张松献川》之张松、《苏护进妲己》之崇黑虎等最负盛名。其中饰演《张松献川》之张松,道白全用四川方言,表现了张松的雄辨才能。培养了翟登云、杨德山、屈海山、刘振忠、王兴民等一批较有影响力的学生。 -
82019-10
[ 词条 ]诸葛亮
秦腔三国戏中人物造型。人物见于《三国志》《三国演义》等。三国戏中重要人物,以其为主要角色的秦腔剧目有《三顾茅庐》《博龙草》《诸葛亮招亲》《火烧博望屯》《汉阳院》《舌战群儒》《临江赴宴》《三闯辕门》《火烧赤壁》《华容道》《鲁肃献金》《讨荆州》《诸葛亮吊孝》《张松献地图》《金雁桥》《收李》《战马超》《取都城》《定军山》《大报仇》《连营寨》《八阵图》《五路伐萄》《取街亭》《天水关》《空城计》《斩马谡》《木门道》《葫芦峪》《五丈原》等。三国蜀相,生于181年,阳都人,字孔明。隐居隆中,人称“卧龙”。刘备三顾茅庐而出并被拜为军师,在辅佐刘备打下蜀汉基业后,被封为武乡侯。刘备死后,仍辅佐后主刘禅,整官制,修法度,志复中原,屡次北伐,与魏相战,最终积劳成疾,234年卒于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军中。终年54岁,谥为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三国志?蜀》有传。后民间小说、戏曲多将其刻画为通晓阴阳、料事如神的先觉先知和沉稳老练、足智多谋,对国家鞠躬尽痒、死而后已的忠国楷模。秦腔中此人物属生行,由须生应工。薛志秀饰《葫芦峪》之诸葛亮(王正强提供)①饰演演员。三元官、银福子、黄娃、刘立杰、平定儿、水娃子、白相、王文鹏、郗德育、谢鸿民、刘毓中、刘易平、张德明、姜能易、温警学、焦晓春、薛志秀等都饰演过这一人物。其中,王文鹏在《葫芦峪》中,擅用鼻音大段演唱[阴司慢板],表现出诸葛亮在弥留之际苦苦扎挣、有气无力的形象,成为范例。青年后学凡演此剧者,无一不遵此唱法,王文鹏由此而得“活孔明,死诸葛”之誉;郗德育演《司马拜台》诸葛亮的变脸时,采用气功控制全身血气,水袖一扬,脸色突然变得蜡黄,被称为“绝活”;张德明在《回荆州》中演“接驾”,用西府腔一口气唱出100多句的大段唱腔,成为他的成名之作,此二人也得“活孔明”之誉。②人物扮相。诸葛亮在秦腔中为俊扮,戴八卦巾(多为紫色),挂黑三络(见口条)。《葫芦峪拜台》一场中改挂麻三绺,穿紫色八卦衣,青彩裤、厚底靴;《借东风》中披黑篷头,头戴莲花冠、二龙箍,穿法衣、青素糟子,系绦子,脚蹬白布抹、云头履;《回荆州接驾》一折里,头戴草帽圈,穿青素褶子、白水裙、系板带;《葫芦峪祭灯》中戴相貂、着黑蟒、挂玉带、蹬朝靴。其中,《葫芦峪》一戏中,还穿插两次变脸特技,第一次在《司马拜台》一场,司马懿身穿凤冠霞帔仿学女人模样于城下参拜,诸葛亮见之,气得恶火攻心,脸色蜡黄。据传当年郗德育演出时,借助气功控制血液流通而使颜面变黄,但更多饰此角色者大都采用现场背身化妆;第二次在《五丈原》一场,主要刻画诸葛亮最后弥留于世之形象,先以半黄改妆,最后以全黄定妆,同时浓墨重笔勾画眼圈,白笔在鼻下勾出两道长长的鼻涕,身腿僵硬,双臂垂落,意味着寿终正寝。 -
82019-10
[ 词条 ]介子推
又名介之推,后人尊称介子。秦腔列国戏中人物造型。此人物见于《史记秦本记》,明李贽《史纲评要周记》《东周列国志》第二十二回及《列国演义》第二十七、二十八回。相关秦腔剧目有《蜜蜂计》《火烧绵山》两部。为晋国贤臣,春秋时期周朝晋国(今山西)人,生于闻喜户头村,长在夏县裴介村。因保重耳逃国途中“割股奉君”而受后人传唱。重耳返国继位,立为晋文公,而介子推以“不言禄”隐于绵山。晋文公求之不得,放火焚山,他抱树而死。此举深得世人怀念,死后葬于介休绵山。晋文公深为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由此产生民俗“寒食节”(清明前一日),历代诗家有大量吟咏缅怀诗篇。此人物属生行,由须生应工。清光绪后,三元官、十八红、都成子、杨绪、王益民、郗德育、李夺山、高天喜、毛金荣、周正俗、姚茂秦、李益华、孔新晟、穆九龄、和强等都饰演过这一角色。其中郗德育、高天喜饰演的介子推名重甘、陕,毛金荣在该剧中还有甩梢子绝活。人物扮相为俊扮,挂黑三绺。《霸殿》一场,戴乌纱,穿金绣团黑蟒,围玉带,下穿素红彩裤,足穿厚底高靴;《走国》一场之后,改戴软扎巾,黑箭衣,系白色板带,左襟角系于板带之下,红裤、厚底靴;《割股奉君》一场则扎茨菇叶,戴网子、梢子,以做甩梢子特技表演。天水秦剧团赵伟饰《蜜蜂计》之介子推(孟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