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1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平仄韵辙
音韵学术语。关中语中,将其阴、阳、上、去四个声调归为两类,阴、阳二声为平声,上、去二声为仄声,合称则为平仄。秦腔作为以上、下句为一联的板式变化体,平仄又是区别上、下句的标志,在剧词创作中,必然贯穿着上句落于仄声、下句落于平声这一原则。如《藏舟》上句:“恨只恨卢世宽行事太短”“短”属上声为仄),下句:“害得我伤人命闯下祸端”(“端”属阴声为平)。韵辙则指剧词的押韵合辙,即按照秦腔规定的十三辙,将其同属一韵的字音在上、下剧词末尾反复安排。如《白逼宫》唱词,上句欺寡人每日里心惊胆跳”(ao),下句,欺寡人好以似猫追鼠逃”(。“跳”“逃”同为言前辙口“ao”韵,故为合辙押韵。平仄韵辙在剧词中往往是紧相结合的,并在字调与字韵的统一之中产生美感。而演员的演唱与念白,也正基于字调音韵要求同样形成各种技巧。如为表达一个完整字音,又有出字、归韵、收声3个过程,其间又包含着许多技巧。倘处理不当,则会出现倒字的情况。 -
82019-10
[ 词条 ]袁(克勤)派
袁克勤创造的唱腔流派。袁克勤(1914~1970)。陕西西安市人。9岁人私塾,17岁进西安正俗社学戏,继入业余皮影、木偶戏班鸿禧社,潜心艺事,遂与师兄弟以艺闻名,观众昵称其为“八个娃”。1942年自组木偶戏班乐育社,任领班兼主工配唱。工须生,尤擅关公戏、老生戏。一生对秦腔唱腔苦心经营,始创“袁派”唱腔而独领风骚。他是秦腔木偶唱工演员,但唱腔却能从词到曲,里外全新而独树风标。被人们尊为一派,成为人人仿学的范本,影响之大,几乎支撑起秦腔唱腔的半壁河山。袁克勤在唱腔旋律、板式结构上自创出新,另外其唱词句格、剧本结构也同样体现着与众不同的风格特点。凡经他创演的剧目,都要经过一番加工改造,使一些本不属于唱工戏的剧目,统统变成以唱为主的袁派戏。唱词上,常把一些较为规则方整的七字句、十字句,改写成繁杂纷乱的长短句,而且长则三四十字,短则三四字不等。这些唱词,别人很难安腔,对袁克勤来说,却得心应手。如《打镇台》王震所唱“总镇的儿子是歹货,(常)横行霸道(在秋江)又作恶”,若将唱句括号中的补充词去掉,即成正格七字句式;有时,他的唱词还几近于土白,如“秦香莲手拖儿和女跪倒地,对韩琪苦苦求活”之类,表面看似乎缺少文采,一旦与唱腔结合,其感情的表达总是出人意料的好。袁克勤正是通过词格的出新,来促使旋律的革新,并求得唱腔不断具有发展的动力,以此树建起处处与人两样的艺术个性与唱派风格。袁(克勤)派唱腔特点概括品评袁派唱腔,可谓古朴、典雅、苍凉、婉约、巧俏、醇厚兼而有之,并在须生腔中糅进花脸腔的唱法,苦音腔中借移欢音腔的骨干音型,由此形成“一波三折”和苍劲浑厚的委婉拖腔而标新立异。袁克勤最擅长于成套大段唱腔的演唱,特别喜用排比句式唱词,并在单一的[二六板]中,发挥其唱工优势。他那《斩李广》中的“七十二个再不能……”和《下河东》里的“五十六哭”等,无论在前辈还是同列的演唱中,都是不多见的。同时,他又是个悲剧型演员,唱“苦腔”其韵如同醇醪,令人心驰神往。他的欢音腔也富有独特的艺术个性,但就创造性和发挥性来说,苦音腔更能使他的艺术之长发挥极致。所以,平时他较少演唱欢音腔,即使碰到,也往往改以苦音腔唱出。《打镇台》王震所唱“王有旨来在了华亭小县”这段[慢板]唱腔,便是他变欢为苦的一个例证。但人们都非常喜欢他那独特的“苦味”,并将其推之为“袁派”“木偶派”等。旋律上比较注重起腔与落腔的精雕细琢,曲体上则多通过摆字的节奏调整,并嵌加四字剁、三字尾、穿字句、排比句以及不规则的长短句式等,有意打破十字、七字律诗体的平衡,来促使腔幅扩充、缩简、变化、出新。尤其在他的唱腔旋律中,不仅十分重用4、7两个偏音,而且还常将“4”作为起腔的开口音、落腔的中结音来用,甚至在高音区内,还常代替“5”用以突出强调;“7”音也多作为旋律骨干音来用。正是他巧妙地利用了4、7这两个偏音较强的个性和柔暗色彩,不仅大大增强了袁派唱腔苍凉的悲情,还由此生出诸多极富个性化的特性音调。袁(克勤)派板式结构袁派唱腔的板式结构,虽然也是严格按照传统程式布局,一板一眼从不逾越雷池一步,但在板式内部,变化又是分外灵活。有时为打破腔词之间的过分平衡,故意让其中某一字进行移位。《金沙滩》杨继业所唱“老牛力尽刀尖死”这句[二六板],其中“死”字依传统理应安在板位方为正格,袁却有意将其后移一拍于眼位唱出,造成字位强弱倒置而反觉讨俏新颖;有时用不规则形体唱词,或加嵌四字剁句,促成唱腔曲体的大幅度扩充;甚至还为突出其演唱的语调化,或者点出词中警句,以引起人们注意,对旋律、节奏乃至用音等,则来得异常灵活。《打镇台》王震所唱“猛想起当年的包公断案清廉正直铁面无私皇亲国戚他都不怕”一句,其字位的疏密、旋律的起落、腔速的快慢、拍节的整散等,完全依从唱词音节、字调四声、词情内涵随意而生,随意而变,其中“清廉”“正直”处的两次停顿,显然为强调其吐字力度所加。另在“怕”字散唱拖腔中,又独具匠心地糅进“土汉二黄”音调,使得整个演唱更加声情激人,韵味十足。袁(克勤)派拖腔拖腔是集中凝聚袁派唱腔艺术风格神髓之所在。它不单表现在回肠九转的旋律腔幅上,更体现在萦曳流动的音韵变换中。因此,袁派拖腔之所以招人醉迷,既有旋律的因素,也有演唱的因素。袁派拖腔不单腔幅长,而且“弯弯多”,听来如同龙飞凤舞。演唱方面,除常取用满口音、腹颤音、哭腔音、胸鼻音,以及顿、断、抽、闪等声乐技巧外,还以噢、安、昂、啊、哎等音韵频加变换垫空。在他的每一句拖腔中,差不多都要接连数次换韵,数次停顿,人们将此称为他的“一口三腔”。他所演唱《金沙滩》杨继业的“五台山困住了杨老将”一句[尖板](中国唱片4一3210甲),不只在腔幅上做出大幅度扩充,演唱上还频频变换着音韵,使之实际唱出便成“五(噢)台山困住了(噢噢安哎哎哎昂哎啊啊哎哎昂啊)杨(噢)老将(噢)”,再加上哭腔、腹颤、鼻胸音共鸣等多种声乐技巧的辅佐,把杨继业兵困五台、战事失利而郁闷以及心绪烦躁不安的心理特征,揭示得相当感人。他对“气口”的运用也高深莫测,有时一个大换气将停顿10秒钟以上,别人很难掌握,而由他唱出,音不散、气不虚,还颇能显出一股雄宏气势。凡此种种,都是袁派唱腔的精髓所在。袁(克勤)派代表剧目与传承袁派代表剧目有《下河东》《打镇台》《斩李广》《金沙滩》《斩黄袍》《斩韩信》等。袁克勤以独具一格的唱腔艺术在秦腔界独树风标而另立门派,并在社会上根基很深,影响极大,即便是业内,凡演诸如《下河东》《斩李广》《金沙滩》《斩黄袍》等以唱工为主的袁派戏,从词到曲均脱不了袁派之影响。袁相如、尹秦菊等都是他亲授和培育成才的弟子。尹秦菊生于1948年。女。工旦角。陕西西安市人。12岁入陕西省木偶剧团从事秦腔木偶戏艺术,师从袁克勤。唱工、执杆俱优,工青衣、花旦,串演小生。嗓音圆润,唱腔优美。曾主演《三打白骨精》《三盗芭蕉扇》《嫦娥奔月》《断桥》《哪吒闹海》等数十出戏。为陕西省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常务理事。 -
82019-10
[ 词条 ]喊堂
戏曲表演中文官升堂或主帅坐帐时,龙套都要有节奏地连连呼“威”造势,即为“喊堂”。如秦腔《打镇台》之王震,遭八台总镇鞭挞后,二次升堂即有此表演。《铡美案告状》之秦香莲,唱到“我的夫名叫陈世美”处,四龙套也穿插“喊堂”表演。 -
82019-10
[ 词条 ]王槐蔚
王槐蔚(1920~)秦腔剧作家、编剧。陕西韩城人。西北大学化学系毕业。早年任中学教员,期间组织师生业余剧团,自任编导,利用秦腔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49年后为抗美援朝举行义演。1953年调至陕西省戏曲修改审定委员会,并任编审、组长等职。曾创作、改编、移植秦腔剧目40余本(折),大部分经各剧团排练上演。其中《志愿军未婚妻》《罗汉钱》《小二黑结婚》《火焰驹》《光复台湾》等17个剧本,分由北京宝文堂、长安书店、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丰乐园》《花园卖水》分别获得陕西省第一届汇演剧目整理改编二等奖;《火焰驹》还有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电影。所撰写的戏曲评论经常见诸报刊。 -
82019-10
[ 词条 ]《秦腔剧作家》
中国秦腔文化丛书之一。主编刘斌,谢艳春编著。2011年10月陕西出版集团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记述王九思、康海、王元寿、王异、李桂芳、王伯明、李桐轩、孙仁玉、范紫东、李约祉、高培支、谢迈迁、淡栖山、王淡如、杨鹤斋、马健翎、姜炳泰、张棣赓、黄俊耀、谢蒙秋、杨克忍、朱学、田井制、郝昭庆、翼福记、丁金龙、陈正庆、曾长安、史雨泯、赵静铭、张平、党小黄、王小玲、张民翔、谢迎春、谢艳春、陈彦37位明清及当代陕西剧作家的创作经历、代表剧目和获奖情况。书后有编著者所写“后记”。 -
82019-10
[ 词条 ]《中国秦腔脸谱》
秦腔脸谱画册。张江中编著。2011年2月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全书含秦腔脸谱概说、秦腔脸谱的特殊髯口及名称、秦腔花脸的勾脸膛、中国秦腔脸谱图录和秦腔花脸领衔剧目5个部分,收入陕西东、中、西、南及甘肃陇南、陇东、陇中和“耿派”等9路脸谱608幅,附西北花脸前辈彩装剧照若干幅。书前有名家题词4面,编者艺术彩照5面。 -
82019-10
[ 词条 ]张棣赓
(1914~1957)秦腔剧作家。陕西人。笔名狄耕、陆苍、莫东、纪中。1938年参加革命,并入鲁艺文学系学习。边区时期曾任边卫剧团、延属文工团、陕北文工团团长。1949年后任陕西省文联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副主席。延安时就已从事戏剧创作,主要有《投闯王》《红娘子》《同胞仇》等秦腔剧目上演。1950年后又创作秦腔新编历史剧《烈火扬州》等,另有长篇小说《吕梁山上》等作品行世。 -
82019-10
[ 词条 ]姜炳泰
姜炳泰(1913?1980)秦腔剧作家、戏剧理论家。陕西渭南县人。1942年赴延安,在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任教员,后入延安大学学习。1945年后到关中师范任教。1948年任关中文协副主席。1949年后先后任陕西省文工团协理员、陕西省文化馆馆长、陕西省秦腔实验剧团团长、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副院长。1957年至1966年,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副主席。改编的秦腔剧本有《法门寺》《屈原》(与袁光合作)、《游西湖》(与马健翎、黄俊耀、张棣赓合作)等。发表戏剧论文《神话与艺术》《论劳动人民的求实精神》《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论古典戏剧的人民性》《戏曲工作的两条腿走路》等,还有话剧作品《郭家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