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0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山洼人》
现代本戏。杜秀霞编剧。唱做并重戏。1986年宝鸡市人民剧团首演。导演魏秀莲。杜秀霞、吴香序、杜文安、李满仓、肖新民演出。本剧讲述了鸡窝洼村两对青年夫妇的故事,其中一对夫妻田禾和麦绒,对走致富道路的思想和做法差异较大。田禾欲走多种经营的路子,而麦绒则认为种田保险。各不相让而导致离婚。另一对黑牛和胭红,因对前者的支持,发生了争吵也导致离婚。后来,志趣相同、情投意合的黑牛和麦续、田禾与胭红各自相爱而结合。 -
82019-10
[ 词条 ]晓钟剧校
陕西秦腔班社。晓钟社与上林社于1942年合并后所建。演出教学兼顾。培养的学生有任哲中、殷守中、傅晓民、李晓俊、彭义钟等。1949年西安解放后撤销。①晓钟学社。1936年张秦伯创建于乾县。初名新民社,后易名为晓钟学社。聘惠济民、杨安民、杨景民等执教,先后培养甲、乙、丙三班学员。教出的演员有任哲中、彭义中、李晓俊等。1942年与西安上林剧校合并。②上林社。1940年封至模创建于西安。在原上林剧校基础上扩大而成为演出团体。该剧校是封至模在他创办的夏声剧校南巡演出定居上海后在西安重建的一所戏曲学校。主教秦腔。封任校长兼编导。培养的学生,著名的有吕宁新、李子明、刘豆天、杨作翰、李清印等。后因经济艰难,改为上林社,主要从事演出。演出剧目多为封至模改编的新戏,无固定剧场,多在露天演出。 -
82019-10
[ 词条 ]《翠微洞》
秦腔小戏。孙仁玉编剧。小生、小旦唱做戏。事出《续修陕西省通志稿序》及卷167。陕西易俗社首演。有《陕西传统剧目汇编秦腔》第十九集书录本。本剧讲述了清嘉庆年间,守备李守正往岳父家结婚,途遇白莲教起事,岳父携女白蔷薇和丫鬟举家逃难。其妻蔷薇走失,山中多遇狼虫虎豹,至翠微洞又遇二歹徒,欲抢她为妻,适李守正至,赶跑歹徒,使其一家团聚。翁婿从未见面,岳父无以报谢,令女拜李为干兄。丫鬟认出李守正是姑爷,全家欢庆为之婚配。 -
82019-10
[ 词条 ]滚白
见滚板。 -
82019-10
[ 词条 ]二倒板
亦称[倒板][导板][二导板]。秦腔唱腔辅助板式之一。腔词仅有一个上句,下即倒板,不能独立成段。偶尔也有用下句者,如《祭灯》诸葛亮“后帐里转来了诸葛孔明”便是下句[二倒板]腔。通常置于成套大段唱腔之前或之中,作为众多板式联套的引渡与串线,或引导唱腔过渡到其他板式。唱词多为十字、七字句式,唱腔多为两个腔节,第一腔节(即前六字或前四字)以整板的节拍(多为有板无眼的四一拍子)唱出,第二腔节(后四字或后三可以为板,可以为板,以板演唱者居多。[二倒板]依节奏、曲调的结构变化与扩充,还派生出[倒板腔[[倒板带把腔][倒板序子腔]等多种变体;又依腔速的变化和旋律的简繁,生出[慢二倒板腔];依调式音阶的不同,生出[欢音二倒板腔]和[苦音二倒板腔]两种表现不同感情的腔调。①[慢二倒板]。即腔速缓慢的[二倒板]。分欢、苦音两体。[欢音慢二倒板]如《辕门斩子》杨延景所唱“焦赞传孟良禀太娘来到”[[苦音慢二倒板]如《铡美案》秦香莲所唱“包相爷与我细讲一遍”。②[紧二倒板]。即腔速急紧的[二倒板]。分欢、苦音两体。[欢音紧二倒板]如《空城计》诸葛亮所唱的“想当年卧龙岗修真养性”即是,[苦音紧二倒板]如《辕门斩子》杨延景所唱“我杨家投宋来不要人保”即是。③[串字句二倒板]。因唱词加用串句子,促成在原来一个上句腔基础上发展成为多句腔的上、下句结构,由此形成它的唱腔音乐也相应做出扩充。[串字句二倒板]并不常见,仅《走雪》曹玉莲所唱“桑林镇新集儿,问罢君子口中言,前边不远光华山。狼虫儿虎豹儿有千万”等唱腔用过。 -
82019-10
[ 词条 ]陕西戏剧红梅大赛
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主办的省级戏曲赛事活动之一。也是陕西省戏剧家协会实施培养优秀戏剧人才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弘扬民族文化,推出戏曲人才。自2003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了六届。历届大赛全省共有30多个专业戏曲院团的4000多名演员、演奏员报名参加,参赛剧目涵盖了全省主要剧种和行当。 -
82019-10
[ 词条 ]甘肃戏剧红梅奖
也称“红梅奖”。由甘肃省文联、甘肃省戏剧家协会创办于2001年。是甘肃全省戏剧艺术最高奖。旨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和奖励在甘肃省戏剧表演艺术上取得突出成就,做出较大贡献的中青年戏剧演员,使甘肃戏剧表演艺术水平不断提高。甘肃省内各级专业戏剧院(团)的中青年优秀演员、社会各行业及民间所办职业剧团的演员,必须成为甘肃省戏剧家协会正式会员,方可参加评选。参加“红梅奖”评选的演员,必须在每届评选开始之前的两年内,在省内戏剧舞台上有公演剧目。“红梅奖”评选以表演艺术为主,同时注重参评演员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要求有良好的人品、戏德,提倡德艺双馨。评委会对参评演员的基本功、表演技艺、创造舞台形象的能力做全面考证,尤其要考虑其在表演艺术上是否有所发展,是否有个人的独创性,是否能代表一定时期内甘肃省表演艺术的最高水平。 -
82019-10
[ 词条 ]陕西省秦腔实验剧团
陕西秦腔演出团体。1953年4月陕西省文工团部分人员和咸阳分区文工团二队(前身为三原明正社)合并成立。团长姜炳泰,副团长王依群、陈瑞林、贾子明;导演王群定、王小民;作曲王依群;布景设计蔡鹤汀、蔡鹤洲、林金秀、区丽庄等。主要演员阎更平、任哲中、阎振俗、高登云、冯改民、郭育民、魏正风、王正秦、王惠芳、段林菊等。代表剧目有《法门寺》《屈原》《烈火扬州》《周仁回府》《炼印》等。其中《屈原》和现代戏《刘巧儿》等剧,在唱腔音乐方面做出较大的创新。1955年4月,该团并入西北戏曲研究院,也即后来的陕西省戏曲剧院、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段林菊、王惠芳、雷明顺演出《法门寺》剧照(戏曲研究院提供)陕西省秦腔实验剧团阎更平饰屈原、段林菊饰婵娟(戏曲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