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0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新糊涂判》
秦腔小戏。王伯明编剧。文丑、彩旦唱做戏。陕西易俗社首演。有《陕西传统剧目汇编秦腔》第二十三集书录本。本剧讲述了张仁暗通周志明之寡嫂,被周抓获告官,胡成、胡嫂,县令命其替韩还罗之债,又命其替胡氏兄弟挨打,糊涂结案。 -
82019-10
[ 词条 ]阎良
阎良(生卒年不详)秦腔演员。工花脸。陕西周至县人。清光绪末年华庆班之台柱,其声嗓洪厚。王绍猷《秦腔记闻》有评:“似梦中吼狮,天空雷鸣。”所演剧目甚多,常扮角色有常遇春、张飞、包拯、颜良、黄忠、殷封王、晋献公、尉迟敬德等,尤以演《斩颜良》《黄忠带箭》两剧最为驰名。 -
82019-10
[ 词条 ]《连心桥》
现代本戏。韩继新编剧。唱做并重。1986年陕西省吴旗县剧团首演。导演黄贵民,音乐设计崔晴虎,舞美霍向鹏。司明军、阁占兵、王建峰、孙彩琴、高宝玲演出。本剧讲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某山区苦水河之石桥被炸毁,方石匠儿子方刚为护桥而亡,其恋人马鸣的妹妹马玉珠,也因方刚惨死而疯。马鸣因与炸桥有些牵连,虽说已是腰缠万贯,却一直良心受到鞭挞,很想修桥,又怕独木难支和其妻巧巧反对;方石匠把丧子之痛深埋心底,常年开山打石;老支书马一万的儿子马笑,及其恋人燕子,经常在残桥边徘徊。终于,当马笑和燕子等一伙青年人,亮起义务修桥的大旗时,淳朴、厚道的山民们全都踊跃参加到建桥的行列。“人心齐,泰山移”,一座宽绰、平坦的大桥终于架在了苦水河上,也架在了人们的心上。 -
82019-10
[ 词条 ]于大班长
于大班长(生卒年不详)清道光、咸丰秦腔演员。主工大净,精通他行。甘肃武山县人。于氏祖先世代为官,家巨富。兄弟四人,皆好戏曲并都能登台演出,老大扮戏尤工,于大班长成为名号。清道光十年(1930)书香门第的于进士家改换门庭,出资购置戏箱,由老大组建戏班并任班长,在甘肃宁远(今武山县)境内挂牌演戏,人称宁远“于家班”,演出达30年。于大班长戏路很宽,师从不详,因出身书香之家,饱读诗书,天性聪明,是位自学成才的戏曲人才。于体形魁伟,虽能扮演须生,但以花脸出名。花脸门中,不论勾画脸谱还是唱腔设计均有自己特色。其唱腔有通俗真切、豪放粗广等特点。代表剧目有《宁武关》《蛟龙驹》《花田错》《忠烈会》等20多出。死后于家戏班由门徒傅邦统领。傅邦生于1852年。演员。工花脸,兼演须生。甘肃武山县人。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喜欢戏曲艺术,常混入江湖戏班演出。清同治十年(1872),拜于家班班主于大班长为师。于大班长逝世时,将戏班交他主持,遂改为傅邦戏班。1899年去世。 -
82019-10
[ 词条 ]军声剧团
宁夏秦腔班社。1940年创建于宁夏宁武,隶属马鸿逵部队,首任团长钟志远,历任团长有王文、朱文斌、李海珠、魏召风、王赞熊、绍献武、高志升等。主要演员有叶益民、朱玉国、杨伯民、陈兴隆、杨安民、胡成有、姚景华、王彩霞(坤角)、雪文华、王诚义等。所演剧目以秦腔传统剧目为主。 -
82019-10
[ 词条 ]三盛社
甘肃秦腔班社。1936年创建于甘谷。黄银娃任社长。主要演员有黄银娃(旦)、陈寺子(须生、花脸)、冯灵芝(丑)、冯腊梅(丑、兼导演)、王青山(须生)、来俊(须生)、高丽铜(净)、魏启业(须生、小生)、郭爱玲(女、旦)、王化民(小生)、张正武(须生)等。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冯腊梅、孙达武等牵头改组,从陕西请来高符中、姜瑶中等一批演员,充实阵容,上演传统剧目达50多本,还演时装戏《心头恨》《家庭痛史》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甘谷县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甘谷县星星秦剧团,派史怀德任剧团指导员,张正中任团长,1951年解散。 -
82019-10
[ 词条 ]雒贵廷
雒贵廷(1904~1969)秦腔演员。工净。甘肃临泽县人。又名雒万银,乳名进财娃,艺名玉锭子。出身梨园世家,袓父唱净,父雒希武(又名赵荣义)唱须生,也能唱净。1912年拜丁希贵为师,出师后博采众学,集各名家之长,在净角行当独具一格。有“活包公”之称。曾在武威永和班搭班。后在民勤说书、教戏。1953年任沙河秦剧社社长。1955年任曙光剧团副团长。表演架子功刚劲有力,动作大方。自己设计了一套“笨”中求巧的优美身段,很得人赏识。 -
82019-10
[ 词条 ]固原化俗社
宁夏秦腔班社。1936年始建于固原。班主石林泉、雷霄汉。演员大部分是从陕西、甘肃到固原搭班演戏的艺人,演出的剧目多是秦腔传统戏,主要有《炮烙柱》《七星庙》《秦香莲》等。由于演出少,建社一年多便自行散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