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0 条相关资源
-
32019-10
[ 词条 ]何玉秦
(1926~)秦腔演员。主工正旦。陕西西安市人。幼年拜徐生华为师,出师后,在渭北、关中一带搭班演戏。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军十七师猛进剧团,并随团人疆。擅演《白蛇传》之白素贞、《玉虎坠》之王娟娟、《五典坡》之王宝钏、《三娘教子》之王春娥等。教过不少学生,韩坤仪、刘彩霞等皆出他之门下。 -
32019-10
[ 词条 ]张望
(1963~?)秦腔演员。女。主工正旦、兼演小旦。陕西西安市人。宝鸡市人民剧团演员。1976年从艺,先后在30多本(折)戏中担任主要角色。唱腔韵味醇厚,表演大方沉稳,舞台作风严谨。擅演《铡美案》之秦香莲、《窦娥冤》之窦娥、《劈棺惊梦》之田姐、《双官诰》之三娘、《谢瑶环》之谢瑶环、《卖苗郎》之刘惠英以及现代戏《洪湖赤卫队》之韩英等。曾在陕西省“钟楼杯”“易发杯”大赛中分获二等奖、省百名秦腔演员唱腔大赛一等奖等。 -
32019-10
[ 词条 ]王素梅
(1930~ )新疆秦腔正旦演员。宁夏银川人。1950年入银川剧社学艺,尤擅演悲剧人物。1958年在宁夏秦腔剧团任演员。1983年退休。师承董旭中、席子才、康正中、李正中。擅演《抱火斗》之姜娘娘、《三娘教子》之王春娥、《琵琶记》之赵五娘、《白兔记》之李三娘、《铡美案》之秦香莲、《窦娥冤》之窦娥等,以及现代戏《江姐》之江姐等。1955年在甘肃兰州调演时获个人表演三等奖。 -
82019-10
[ 词条 ]新兴社
甘肃秦腔学社。1929年陈景民、田德年创建于兰州。陈景民任社长。主要演员有陈景民(青衣)、田德年(大净)、王德孝(小生)、安鸿印(旦)、岳钟华(武生)、杨启华(红生)、穆九龄(须生)、赵连璧(丑)、赵月华(旦)、毛金荣(须生)、程镜生(武生)、李云峰(净)、王文鹏(须生)、何家彦(须生)、何振中(青衣)、姜瑶中(花旦)、沈和中(小生)等。1935年初组建科班,招收学员30余名,聘张正秦、张希林为教练,参照陕西易俗社宗旨教学,学员男角均以“新”字命名,如王新民、赵新中、姜新声、吕新安、张新裳等;女角尾字均加“草”字头,如黄新芳、童新苳、雷新兰等。1935年2月,该社内部发生纠纷,陈景民离开,将社务交赵连璧主持。赵将剧社带到西宁、玉门一带流动演出,不久便宣告解散。陈脱离原剧社后,仍以“新兴社”名义赴西安招收艺徒。并在老家咸阳筹资一万余元,作为培训学生的资金。首期学生共计30余名,教练为张希林(丑)、张正秦(须生)等,按“易俗社”革新的音乐、表演、唱腔教练艺徒,经过一年多的技艺培训,于1936年重返兰州。这是将易俗社之剧本、表演及乐器伴奏方法最完整地输入兰州之始。所演包括诸多易俗社、三意社创作和改编剧目,如《软玉屏》(前后本)《重圆镜》《玉镜台》《美人换马》《鱼水缘》《青梅传》《双诗帕》《三滴血》《夺锦楼》《三知己》《家庭痛史》《双明珠》《燕子笺》等古装戏,及时装戏《大婚姻谈》《啼笑姻缘》《自由之花》《情海波》《因果鉴》等。在兰州公演之后,大为叫座。培养出的优秀学员黄新芳(正、小旦)、陈新陇(正旦)、童新伶(小旦)、雷新兰(正旦)、王新民(须生)、赵新忠(须生)、姜新声(丑)、吕新安(武生)、张新棠(须生)等,都成为观众崇尚的名角,使该社红极一时。1937年抗曰战争爆发,演出难以为继。1943年陈景民将班社解散。 -
82019-10
[ 词条 ]维新社
陕西、甘肃等地都曾有以“维新社”为名的秦腔班社。①甘肃维新社。1927年由秦腔演员王德孝、安鸿印脱离化俗社并联合部分秦腔演员所创立。主要演员除王德孝、安鸿印外,还有陈景民(工正旦)、王兴博(又名“得儿”,工小生)、周登科(须生)、郗德育(艺名“麻子红”,工须生)等。代表剧目有《三娘教子》《铁兽图》《潞安州》《杀驿》《盘门》《八仙过海》《白蛇传》《折桂斧》《二进宫》《激友》等。1928年因马仲英兵变波及兰州,刘郁芬又下令禁止各戏班在夜间演出而解体。②陕西维新社。1928年由蒲城秦义社改建。秦义社创建于民国初年,后趋散伙时,由该县政府接管,派阎志亭为团长,易名维新社。1930年何振中、王维民、赵炳兰、程镜生等名角搭社后开科两期。第一期有张建民、杨云花、李启花、周俊花、张明花、左振义、卓灯寿、户娃子、贺吉庆、鲁英杰、孙玉华等学员;第二期招收杨文、王玲华、杜玉华、王忠礼、夏丽华等学员。1949年初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后勤部队改编。 -
32019-10
[ 词条 ]吴德育
(1912-1971)秦腔旦角演员。青衣、花衫文武不挡。兰州市人。为当地育云社、文化社最杰出的旦角之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调甘肃省安西县秦剧团。其表演细腻,刻画入微,擅演风骚泼辣角色。擅演剧目有《药毒武大郎》《北邙山观景》《花田八错》《黄河阵》《女逼宫》《七星庙》等。 -
32019-10
[ 词条 ]张玉印
(1898~1944)秦腔演员。工正旦。甘肃镇原县屯字镇人。小名有钱。17岁丧父后债务缠身,被迫到县城秦良栋戏班学戏,师从田寿祥。身段苗条,嗓音清越,三四年后即名响四乡,群众誉称为“镇原红”。其记性好,能提200多本戏的包袱。1933年后一直是张正业戏班的压箱底台柱子演员,并担任派班长、领班长。擅演《贺后骂殿》之贺后、《忠保国》之李彦妃、《三娘教子》之王春娥、《赵五娘吃糠》之赵五娘等。张玉印学戏后,被户族视为下九流人物,拒其回庄。1938年清明节,他第一次带着12岁的大儿子回村扫墓祭袓,遭族众辱骂,一气之下,积怨成疾,致成癆殇。1944年病故于外乡,终年47岁。 -
32019-10
[ 词条 ]刘天俗
(1912~?)秦腔丑角演员。主工丑,但彩旦、老旦皆能。陕西干县人。幼入干县晓钟社学戏,后拜西安易俗社名丑高全中为师。1936年曾在甘肃西峰通俗社、西安云声社搭班演出。1949年进疆,先后在迪化新中舞台、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军十七师猛进剧团、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猛进剧团伊宁市秦剧团、伊宁地区秦剧团等从事演出活动。擅演《火焰驹》之李夫人、《软玉屏》之黑氏、《小姑贤》之婆婆,以及现代戏《江姐》之沈养斋、《红灯记》之鸠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