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0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勉县武侯祠戏楼
陕西古戏楼。位于勉城西五公里武侯祠牌楼北广场,坐北向南。建于明代,清嘉庆十四年(1809)重修,后多经修葺。重檐歇山式,灰色筒瓦覆盖,檐柱四根,将台面分作三间,中间为舞台,两边为耳房。四角出檐深远,通高912米,面宽133米,进深53米。台高132米,宽71米。台出檐柱上部各有斜柱一根支撑檐檩,上有浮雕戏剧人物。从服饰上看,有鲜明的羌族文化特征。前檐柱上托柱头、栏额枋、平板枋、挑檐枋,各枋均施彩绘,檐柱上出四根撑拱,木雕透空。据《忠武侯祠墓碑》载:“祠堂祭期,里中社会,每年八月二十三日起是忌辰,二十四日演戏,三、七日为赛神享胙。” -
82019-10
[ 词条 ]庄浪县谈家街财神殿戏楼
甘肃古戏楼。位于庄浪县永宁乡。始建于清嘉庆九年(1804),同治元年(1862)毁于兵灾,光绪末年重修。戏楼横跨街道,下有砖箍通道供人来往。为人字形两面皮式,周围有垂檐,四角悬有木雕龙头。戏楼中间有四根山木大柱,上镶雕刻花卉木板,把舞台分为东西两部分,台口宽10.6米。农历七月当地群众邀请戏班为财神爷、三官爷唱戏祈福,求保丰收。1955年拆除。 -
82019-10
[ 词条 ]《孝廉弑母》
新编秦腔历史本戏。宁世钧编剧。丑、须生、老旦唱做戏。1986年陕西省凤翔县人民剧团首演。本剧讲述了东汉时,浪荡子贾孝因赌卖母,家破人散,沦为乞儿。贾孝以为母死,以乞讨孝祭亡母,被吏部曹沈忠举为孝廉,并招为吏部曹佳婿。后贾母寻儿进京,危及孝廉性命和吏部曹前程,遂设计杀母告终。 -
82019-10
[ 词条 ]《秦晋会》
《秦晋会》秦腔传统本戏。别名《龙门山》《秦晋借粮》等。须生、正旦、武生唱做并重。事出《左传僖公十二、十三年附录,十五秦晋韩之战》《史记秦本纪》《东周列国志》第三十回。现存版本有甘肃省靖远清嘉庆古钟有铸目,甘肃省图书馆藏清道光十一年(1832)抄本,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都顺成、文汉斌口述抄录本。本剧讲述了国遭大旱,惠公遣大夫庄正向秦国借粮千石,秦借之;翌年,秦国遭荒,穆公遣梓冷向晋国借粮,晋拒之。秦以背恩负义举兵伐晋,相约于龙门山前大战,晋败,惠公被俘,秦穆公大义谴之赦还,惠公知其错,秦晋重归于好。2008年甘肃百通影视发展有限公司录制并出版甘肃省西和县秦剧团排演的全剧音像光碟。甘肃省西和县秦剧团演出《秦晋会》剧照(孟云提供) -
82019-10
[ 词条 ]《秦俑魂》
新编秦腔历史本戏。冀福记编剧。 生、净唱做戏。本剧讲述了赢政灭六国,大业已 定,遂筑长城,扩建皇陵,大肆抓夫拉兵以役其 北。秦安闻得以活人陪葬始皇,乃谏上以兵马俑 代陪,始皇许之,遂令天下窑匠铸烧兵马俑。秦王驾崩,二世心变,欲将众窑匠陪葬。秦安抗之, 也被刺戳,扔进俑坑,与武士俑相伴千古。 -
82019-10
[ 词条 ]旦角制
也称“一旦挑八角”。秦腔戏班组建体二十世纪初期,长期窜山窝、赶庙会、跑台口的秦腔戏班,逐渐进入城市,并成为都市文化的组成部分。为迎合市民观剧口味,以表现才子佳人的生、旦、丑“三小”题材剧目日趋增多,而以须生独挑大梁的悲剧、正剧传统题材剧目逐渐减少,旦行演员也由原先屈居于生行名下一跃成为各班的领衔主演,由此形成“要吃饭,一窝旦”的局面。“一旦八角”正是形容当时秦腔戏班,一个好旦能抵八个其他行当演员的重大作用。被誉为“秦腔正宗”的西安正俗社台柱李正敏,是“一旦挑八角”旦角制的典型。 -
82019-10
[ 词条 ]临潭新堡剧团
甘肃业余秦腔演出团体。清宣统元年(1909)创建于临潭县新堡乡。初期以演出眉户为主。1951年,秦腔老艺人郎生智,由岷县迁居新堡,参加并主持了剧团的演出业务和导演工作,逐渐转为以演秦腔为主。主要在年节、庙会和物资交流会上演出。剧目多是眉户和秦腔传统戏,是全县最为活跃的业余剧团之一。 -
82019-10
[ 词条 ]西宁市三其村业余秦腔班
青海秦腔演出团体。二十世纪初就已存在。秦腔艺人王寿山、吴德卿以及后来的权维民都多次在三其剧团传授技艺。1949年9月5日西宁解放,剧团排演了《徐州革命》以示庆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王巨安根据同名独幕歌剧移植导演的秦腔现代戏《彩虹》曾在市政府礼堂演出,受到好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期间,新排了《三世仇》,创作剧目《醒悟》,反映了村干部拒腐蚀的故事。当地群众有“马坊的曲儿,杏园的拳,三其的乱弹唱不完”的歌摇以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