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1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韩鸭子
韩鸭子(生卒年不详)演员。工丑。山西大同人。原为晋班名丑,因与某富室结怨,逃匿陇上,暂寓甘肃静宁某村。足有疾,行走微跛,乡人以“鸭子”称之。韩不以为忤,反以之为艺名,盖不愿以真名示人。初,只在陇南各县演戏,后渐至兰州登台,名噪一时。能戏颇多,著名者有《法门寺》之刘媒婆,出场时手持一特长之旱烟袋,十指搦弄花样百出;至押解一场,行至途中,忽然坐地不起,点火吸烟,赵廉催之,刘即向赵敬烟,赵答以不吸,刘曰:“老爷不吸旱烟,莫非喜食洋烟。洋烟之害大矣,吸食者必为贪官无疑。”韩每演至此,观众必为此等滑稽突戾语言而捧腹。演《春秋配》之乳母,却与刘媒婆迥然有别,其对秋莲处处显出怜爱呵护之意,《捡柴》一场,一生一旦,两相眷慕,乳母则为两人穿针引线,说尽儿女风情。尤擅演“混混戏”如《纺棉花》《祭灶王》《花子拾金》等。每演出,南腔北调,弹词俚曲,无穷无尽。同时又好讥讽时事,常对为富不仁者,千诅万咒,极尽刻薄,甚至对当地会东之招待,也常编成戏词多加评论。 -
82019-10
[ 词条 ]正工调
亦称“正调”“正宫调”“五字调”“三眼调”。戏曲音乐术语。民间工尺七调之一,亦即以笛孔为序翻出的七种笛色之一。清康熙时方苞《通雅》有述,“以笛列七,则尺上乙五六凡工是也。”说明在清代以前,民间就已经有了这种翻七调的技术。方氏所据明代之“太常笛”,即是近世所传之曲笛,秦腔等剧种均将其作为定调乐器,而且以“小工调”(即开启曲笛第五孔,吹高音,为工“3音”)作为各调工尺字音位置和确定调名的基准。“正工调”相当于今之G调。因“正工调”中之工“3音”(即曲笛启开第一孔所发出的音)相当于“小工调”之五“6音”,故得“五字调”之名。秦腔剧种则称“三眼调”,原因在于秦腔吹笛手在定弦时,均抬右手食指所按之第三眼,故称“三眼调”,系秦腔常定调门之一。 -
82019-10
[ 词条 ]水泅子
水泅子(生卒年不详)清光绪时秦腔演员。工丑。在渭河南北极负盛名,人称一时之滑稽大王。少时亦习武功,后因西路秦腔不大重武,故演出不肯卖力。他饰演《玉虎坠》之贺其卷时,表演角色身份恰到好处;演《杀四门》尤为拿手;演《盗扇》一剧时,能于两张桌椅脚上举鼎。王绍猷《秦腔记闻》评赞曰:“登场献笑,深涵精义,俗不伤雅,动辄有趣。” -
82019-10
[ 词条 ]杨三保
杨三保(1861-1945)清光绪时期演员。工丑。湖北竹山人。原名杨庆云。清光绪二年(1876)投师安康“一撮毛”。10余年后,为东府三大名丑之一,排在“大保”“二保”之后,故称“三保”。清光绪二十年(1894)到甘肃,先后在兰州、武威以及张掖丁家班等班社演戏授徒。1929年在酒泉开办正俗社科班,收徒37人。1936年落脚于乐善忠义班任教练。1942年应聘在高台县举办化俗社科班。他戏路宽博,生旦净丑皆能,尤以丑行著称,并能博采众长,融汉调二黄、同州梆子和甘肃秦腔于一炉。擅演剧目有《打张仪》《滚钉板》《麒麟山》《顶灯》《活捉张三》等。一生从艺69年,传戏300出,授徒近百余。培养出张文品(圆娃)、邓松山(喜娃)等一批著名演员;又培养出刘化和、马化义、盛化丰、殷化中等14名秦腔新秀。张文品,生于1895年。杨三保之徒。初学旦角,后改工生行。陕西蓝田县人。艺名圆娃子。5岁入王家店戏班,拜师杨三保,以官衣、道袍戏见长。1920年后随师西进,先后在兰州、武威、张掖、酒泉、民乐、山丹、临泽等地搭班演出。1932年人张掖志化社(后改志兴社)。其艺风朴实、严谨。擅演剧目有《春秋笔》《十道本》《击鼓骂曹》《挡将》《金沙滩》《辕门斩子》《回荆州》等。1956年参加甘肃省第一届戏剧观摩交流演出,以主演《杀驿》《闯宫抱斗》《陆其换子》等戏,同时传授整理《得胜图》《汴梁图》《仁义卷》《博望屯》等传统剧目,获大会奖励。1967年去世。 -
82019-10
[ 词条 ]声腔
声腔西方学者把戏剧定位在口头文学范畴,其理由便是戏剧属于口耳相传的一种无形非物质性文化。这样的定位是否恰切还可以继续研究,但中国一切民间传统戏曲以“口唱”相传、“耳闻”相授的特点,却是不争的事实。“口唱”与“耳闻”的过程,是同方言语音结合的过程,同时也是艺术创造的过程。大西北人把这种带有不同方音的“口头”演唱或者念白,通常称之为“腔口”,又把“腔口”唱出来的音乐曲调或者念白称之为“腔调”。在这种演唱腔调和道白中,演员始终遵循着当地语音“腔口”念白和行腔,这种“腔口”又直接影响着剧本的唱词结构、用语及其表达方式;有时则在同一声腔范围内,又通过不同的腔调组合,形成不同的声腔系统,如皮黄声腔系统,高腔声腔系统,梆子声腔系统等,声腔系统又简称“腔系”。“腔系”又在同一声腔范围内,还会随着音乐结构的变化,形成更多音乐结构形式。戏曲的“腔调”因为同带有方言语音的“腔口”产生紧密结合,于是便形成剧种音乐鲜明的地方特色。不同的秦腔戏班在演唱时由于受不同方音语调的影响,导致秦腔的腔调也显出万方差别,即便是同一地区甚至同在一县的戏班,演唱的腔调、操持的语音也是各不相同。尽管秦腔专家向来强调以关中语为标准,但实际演唱依然呈“百花齐放”之势,即便在关中地区,也不是关中语音的“一家天下”。西安与三原、岐山与宝鸡、彬县与乾县地缘毗连,其所演唱的语言,都属于当地的语言,但按照中国地域语言分类,甘、陕两省基本属于秦声系统的语言,受秦声系统语言影响所形成的各种演唱腔调,“使同一声腔在不同地区具有了各地的地方特色,有了差别,但它们各自又都保持着原有声腔在腔调、演唱特点及固有剧目上的共性特征。正是因为这种共性特征,我们称之为声腔系统”。(余从《戏曲声腔剧种研究》)不同的声腔系统,可以造就不同地方风格的戏剧品种,即便在同一声腔范围内,还会随着音乐结构变化,造就出地方风格相统一、表现形式各不同的戏剧品种来。如眉户和秦腔,同属秦声声腔系统范围,因其音乐结构、音乐素材上的不同,形成艺术情味截然不同的两个戏剧品种。即眉户属于以曲牌为唱腔结构的声腔体制,秦腔则属于以板式变化为唱腔结构的声腔体制。 -
82019-10
[ 词条 ]番王令
秦腔曲牌。约源于宋代“耍令”之类的民间音乐。当时的风气,饮酒也都要用“耍令”、番曲猜拳行酒令,施耐庵《水浒传》中被宋江所杀得女子阎婆惜,就“会唱诸般耍令”秦腔唢呐曲牌[番王令]的音乐旋律,很有嬉闹、逗乐的北方“耍令”和番曲特点。全曲共六个乐句,四一拍子,中速稍快,滑稽热烈,每句又做重复“二反”,演奏时两只唢呐还做问答式对吹处理。[番王令]作为番王坐帐、番兵列队登场的专用曲牌,配合番将亮身段、拉架子等表演。番卒“四站门”,按马锣敲击的节奏点,连呼“威、威、威威”助威式喊堂,更增添了热闹气氛。秦腔《破洪州》中的白天佐、《草坡面理》中的金兀术、《金沙滩赴宴》中的天庆王出场升帐,都以此曲伴奏。 -
82019-10
[ 词条 ]《秦腔表导演艺术》
秦腔艺术专著。王小民、王炎著。1993年3月香港黄河文化出版社出版。是秦腔艺术理论中的第一部关于表导演方面的专著。全书分3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秦腔表演艺术,分9个方面。分别探讨论述了秦腔表演近代发展概况,秦腔艺术手段——唱念做打,传统表演创作方法及其艺术特点,秦腔表演程式9种,上下场势,表演技巧、特技11种,检场在表演中的作用,基本功训练与舞台形象塑造。第二部分为秦腔导演艺术,分3个方面,主要内容有从教练到导演,传统戏导演创作方法和艺术特征,传统戏导演构图设计原则与方法。第三部分为表导演选例。分别对11个传统剧与新编剧目如《拾玉镯》《逃国》《传信》等进行了表导演分析说明。 -
82019-10
[ 词条 ]《琴簪记》
新编秦腔历史本戏。王鹏年编剧。 小生、小旦唱做戏。1980年陕西省黄陵县人民 剧团首演。廉仲全、李凤云、郑淑玲、刘振权、孙 秀英、巨厚礼等演出。本剧讲述了唐武宗会昌五 年(845),学士周龙与舅父赵员外之女金凤,互 赠琴、簪,约定终身。赵为谋取官位,将金凤许与 当朝太尉李德裕之子。金凤不从,与周龙出走, 隐居尼庵,周龙赴京应试,考中状元。李德裕为壮党羽,欲将周招赘为婿,并逼金凤与子结婚。 龙、凤二人均不屈服,李差李四杀金凤,其女李 金燕义放金凤逃走,以成全二人,不料被李四误 杀。李德裕告知周龙金凤已死,周气极疯癫,往 金殿控诉,途经朱雀桥失足落水而亡。金凤见状 亦投水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