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1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戏衣
戏衣又称行头、戏装。用于秦腔表演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服装服饰,包括蟒、靠、帔、袄,盔、冠、巾、帽以及鞋靴等。秦腔戏衣基本是以明代服装为基础,兼收金、元、清各民族服饰之优长,经过不断改进、充实、发展方渐定型。这些服饰,既有它形成的生活原型,同时又和不同朝代的着装保持着一定距离。尽管秦腔传统剧目表现的故事内容上至汤商,下至明清,每个朝代的服饰不仅款式区别甚大,朝廷对官民士庶着装历来就有等级极严的界定。但秦腔演员扮戏穿的却是不分朝代的大一统“戏衣”。原因在于生活中的服装被用作“戏衣”之后,便成为秦腔艺术整体的一部分,既可以显示其时代性,又不去强调具体的时代,特别对服饰的改制和增舍,都以舞台艺术之美和有利于演员表演为原则,如“水袖”,古代服装本来就没有它,但进入戏衣之后因为表演的需要,在袍服的袖口增设了二尺白绸,结果发展出戏曲相当繁难的“水袖功”表演技巧;还有武将穿的“大铠”,也增设了四面“靠旗”,既起到“提神”和装饰美化作用,还增加了武打表演难度。如皇帝大臣穿的“蟒袍”,清乾隆朝以前仅是无“蟒”的道袍,乾隆皇帝游江南发现民间昆曲班的戏衣中绣有蟒纹,回京后即令宫廷升平署添制“蟒袍”,在民间戏班渐渐也有了这种戏衣。箭衣、马褂本是清朝满人的服饰,秦腔也将其作为“戏衣”,而且让春秋时代的伍员《逃国》时穿用,还作为后汉三国刘备《长坂坡》的着装,令人觉得风格统一,十分协调。紫缎混绣改良蟒大红缎彩绣镶边女蟒绛红缎彩绣团龙蟒大红缎彩绣改良女靠绿缎绣边女兵衣——战袄蓝官衣方翅金纱帽大红绉缎混绣改良官衣钟馗帽女式绣凤风帽女式绣花风帽戏衣发展 历史上对秦腔戏衣虽然有过记载,如清乾降《秦云擺英小谱》一书钱献之记述张银花在四川金川演出时,“辄敷粉施小朱衣,锦裾缨络承之,辫发双委地,缀以明珠,贯缪金钓,腕累数十。”严长明记述关中以“姿擅”“绝色”的琐儿,更是浑身珠光宝气,华艳无比;“两臂金玉,腕阑尚着至数十串,乡里咸讶。”但此类例子不多,也不普遍。事实上,在秦腔艺术表演的发展过程中,秦腔班社的行头经历了由简陋到完善、由低劣到高档的发展过程,清光绪以前秦腔戏衣多由戏班自制,亦有借用者,后又发展为实物行头,民国初又有高档的私人专有戏衣。①自制行头。秦腔戏衣多由戏班自制,用手织粗白布,加以染色绘图,再敷一层蛋清使颜色牢固。后渐为用色布剪成纹样,缝缀在戏衣之上。行内将其称为自制行头。②借用行头。有的戏班还经常借用神道舆服以充实演出的行头。二十世纪初,甘肃庄浪县秦腔戏班演出时,便将县城隍庙塑神所着黄袍和蓝袍为戏中主角借穿,庙中伕役塑像之黄马褂,也为戏中龙套暂借穿用,秦腔艺人将此称为“借用行头”。③实物行头。有的秦腔班社将前清人们曾经穿戴过的马褂、纱褂、箭衣等生活着装,在舞台演出中直接穿用。艺人将此类遗物又称作“实物行头”。④私房行头。清光绪以后,随着陕、甘民间戏衣、行头、鞋帽、把子作坊普遍兴起,管理戏衣的衣箱制也逐渐形成,富有的箱主讲究阔气和华丽,不惜重金购置戏箱。至清末民初,秦腔演员开始有了个人私有的戏衣,专供自己演出穿用,故称其为私房行头。私房行头一般均较高档,民国初年,兰州万顺班班主旦行演员史月卿,从上海购得一件缎料刺绣女帔,穿用后引起极大轰动。但拥有私房行头者并不太多,戏衣仍以布料、褐子、贡呢等作为制作材料。戏衣的设计与改革 辛亥革命后,陕西易俗社的改良戏曲兴起,改良戏装亦随之增多。如《殷桃娘》中的霸王靠,《蝴蝶杯》中田玉川的箭衣等,式样、图案花样翻新。演出时装戏《侠凤奇缘》《金手表》《大烟魔》等,改用现实生活衣着,演《顿和园》《鸦片战纪》等清代故事戏又采用清代官服与民装,谓之清装。旦角的褶子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受武汉等地影响,一律改用玻璃管和电光片缀绣,到三十年代又受北京戏衣影响,变为纯丝绒绣衣,戏衣花纹工艺为之一变。1933年起,在封至模的倡导下,开始依据剧情设计制作戏衣,经在《大孝传》《还我河山》《韩宝英》等戏中尝试,获得成功,后逐渐推广开来。四十年代条件优越的戏班还到苏、杭、京、沪购置戏衣,兴起金银绣衣。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的新文艺工作者,为排演《查路条》《血泪仇》等现代戏,因受物质条件限制,除自制生活化服装外,则借用群众衣服穿着演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戏曲服装更为讲究,曰趋精美。演传统戏,多采用苏州、上海制作的服装。改编剧目和新编剧目,逐步改用新设计新制作的服装。五十年代,西安易俗社演出的《游龟山》《三滴血》,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演出的《赵氏孤儿》《游西湖》等戏的服装,就是由冯杰山、封至模、蔡鹤汀等专门设计,由省内外戏装工厂加工制作的。甘肃根据新编历史题材剧目自行设计定制服装,始自1954年甘肃省秦剧团演出的《李秀成》,该戏的服装设计者董尚义、刘守理,根据史料所载太平天国的衣装鞋帽样式,并适用戏剧唱念做打的需要加以设计,一反传统戏衣款式和纹样,获得较大突破,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1956年以后,绝大多数秦腔剧团改为国营建制,全部从苏、沪、川等地购回全副戏箱,戏衣的款式、纹样甚至穿戴规制都向外剧种特别是京剧靠垅。现代戏装也普遍采用绸缎制作。六十年代,陕西在《灯笼红》《红梅岭》等现代戏服装设计制作中,首先采用编缎面料,并增饰图案花纹,力求按照戏曲艺术规律设计服装,更好地表现人物性格,得了成功的经验。1966年以后,“样板戏”的服装模式成为典范,设计、用料、制作等要求十分严格,各剧团对服装设计、制作和经济投人等都给予更多的重视,同时也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奢侈和公式化倾向。1978年后戏曲创作演出逐渐复苏和繁荣,舞台美术的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艺术交流活动也空前活跃,出现了许多款式新颖、色彩和谐、用料精良、制作精细的服装设计,如《千古一帝》《冼夫人》《西安事变》《六斤县长》《万家春》《商鞅变法》等戏,在参加全省和全国汇演、调演中都获得了服装设计和制作奖。戏衣种类 传统的戏曲服装泛指蟒、靠、帔、褶等,基本样式有20种左右,变化多端,富有艺术表现力。戏衣的色彩分上五色、下五色。上五色为黄、红、绿、白、黑,又称正色。下五色为紫、蓝、粉红、湖色、古铜或香色,又称副色。布料主要采用缎、编肩等丝织品。纹式有龙、凤、鸟、兽、鱼.、虫.、花舟.、云.、水.、八宝.、暗八仙等。刺绣有绒绣、夹绣、平金、金夹线、银夹线等区别。以其演出服饰在生活中不同又基本分为长衣、短衣及外衣等。 祆 秦腔戏衣的一种。款式为大襟、立领、小袖。前胸后背及两袖绒绣枝子花。若与裙配穿则称“袄裙”。其中着大折裙者,多为青衣角色;与裤配穿则称“袄裤”,剧中多为花旦穿用。另外还有媒旦袄,专用于媒旦一类角色,款式为大襟、立领、宽袖,衣长过膝,袖镶大沿多道,绒绣花纹,裤管极肥,且系裤脚。 裙 秦腔戏衣的一种。演出中下身所着服装,包括百折裙、大折裙二裙、水裙、要、腰包等。①百折裙。剧中作为旦角着帔或褶子时的衬裙。由白编制成,裙长及地,周围均为细折,前后正中各有一条宽12~16厘米的面料,称为“马面”,边沿绣有花草纹样,细折裙下缘亦绣花草纹样。②大折裙。剧中多于正旦、花旦与老旦所穿。裙长及地,角打大折。分各色花素。花裙统绣花卉、翎毛、蝴蝶,常与同色扶配穿,剧中用于正旦、花旦等角色。素裙不绣花,可以有缘饰,多用作老旦角色之衬裙。③二裙。多为纱料制成。筒状,裙长仅过膝。下摆绣花,罩在百折裙上。上身着古装,搭大云肩,系腰带,垂丝绦。秦腔目前仅用于《拷红》中红娘、《打焦赞》中杨排风二角。④水裙。剧中为平民、酒保专用。白春编制成,双层、大折,上层及胯,下层及膝,多与上身穿衣(大领、大襟、大袖带水袖)、下身着裤、白布袜、双梁鞋配穿。如秦腔《杨三小》中杨三小即着此装。⑤腰包。为白春编制作的细折裙,无纹饰。分长、短两种。长腰包男用时围系腰间,下垂及地,以示人物染病在身。女用时系于上胸,裙摆两角置线环,分别套在左右小指之上,以示染病或在行路途中。短腰包男女皆系腰间,裙摆两角掖于后腰之上,使双腿露出,表示行路。如秦腔《芦花荡》中张飞、《苏三起解》中苏三均着此装。 褶子 又称“褶”,即长衫,秦腔戏衣的一种,剧中人物最常穿的便服。有男褶、女褶之分。戏衣穿戴顺序 演员完成面部、头部化妆后,开始进人穿戴戏衣鞋帽程序。秦腔对服装穿着有一套严格的规定顺序。首先到三衣箱穿内衣,戴护领,穿鞋靴;然后按自己所扮演角色到大衣箱或二衣箱穿袍挂靠;最后到盔帽箱戴盔帽,挂须的角色还须挂上口条。秦腔戏中各个角色的衣裤、鞋帽等着装,均有严格定制,不能随意改动,倡导“宁穿破,不穿错”,即使穿戴顺序也不容颠倒错乱。戏毕卸妆也是先从口条、盔帽、衣装、靴鞋、护领、内衣为序,一一归人所属衣箱,不容颠倒错乱。演员卸妆程序为:手持道具归入把子箱,头帽、口条、面牌、毛兜兜等归入头帽箱,蟒靠袄裙归人大衣箱,靴鞋彩裤分归靴鞋、三衣箱,旦角卸去头搭饰物归化妆箱,生净卸下水纱、网子、勒头带等,用油脂擦洗面部油彩。秦腔的衣箱根据其服装的重要性和质料优劣有主次之分,班社中常有“金头帽,银大衣”之说。演出中头帽箱和大衣箱必须放在上场口的重要位置,便于演员更换和赶场。 -
82019-10
[ 词条 ]口条
口条又称“口面”“霄口”。秦腔演出中特技用品的一种。用马尾或牦牛毛在铜丝上以丝弦扎缚而成。即须生、老生、净角及部分丑角所挂假须,运用艺术夸张的手法区分剧中人物的身份、年龄、性格等特征。秦腔口条与京剧相比,较:短且厚密。有黑、白、麻(灰)、紫红和红白相间5种颜色,分三绺、五绺、楂楂、八字、吊搭等品种。①三络。又称“三”。“口条”之一。连胞长须,分为三绺,故名。其中左右两络顺耳而下,稍小,正中一络覆盖口唇,宽大。色分黑、白、麻(灰)三体,故又有“黑三”“白三”“麻三”别称。系中年及中年以上文人、官员等戴用。黑三如《辕门斩子》中的杨延景所戴,白三如《烙碗计》中的刘志明所戴,麻三如《二进宫》中的杨波所戴。②满。“口条”之一。连腮长髯,成一整片覆盖口唇下颔,长及挤下。色分黑、白、麻三体。黑满如《铡美案》中的包拯,白满如《将相和》中的廉颇,麻满如《游西湖》中的贾似道。③五绺。“口条”之一。须分五绺,故名。两耳边各一绺,稍下处各一绺,正中为一大络,遮住口唇,须长及挤下。仅有黑色一种,为关羽角色专戴。④张。“口条”之一。因其在“满”的正中开一小口,使口唇露出,故名。色分黑、红二体,“黑张”如《芦花荡》中的张飞,“红张”如《辕门斩子》中的孟良。戏中凡戴张者,须插与“张”同色“耳张毛”。⑤扎。京剧称“虬髯”。“口条”之一。用牦毛牛尾搓成细毛绳,使之卷曲蓬乱。扎缚于口条架上,形成厚密连腮短须,以刻画角色粗莽性格。仅黑色一种,如秦腔《杀寺》中党伯雄所戴即是。⑥楂楂。又称“一字”。“口条”之一。与“扎”同属胳胞短须,但曲。色有黑、红二体。黑色如《游西湖》廖寅所戴,红色如《火烧余洪》余洪所戴即是。⑦八字。“口条”之一。左右两撇胡须,形状如八字。有两种:一种扎附在铜丝架上,用时挂在耳际;另一种扎在铜丝卡子上,用时夹在鼻中膈骨,故称其为“鼻卡”。分黑、白、麻三色。黑八字如《玉虎坠》中酒保;白八字如《金玉奴》中金松;麻八字如《顿和园》中李鸿章。⑧倒八字。“口条”之一。八字胡须倒挑上去,故名。将牦牛扎在铜丝或卡子上,挂在耳际或卡在鼻中膈骨,后者称“鼻卡”。分黑、白二色。均为戏中文丑(师爷)、老丑(解差)所戴。⑨吊搭。“口条”之一。八字胡须下吊一撮短须。露出口唇。仅有黑色一种,如秦腔《周仁回府》中凤承东所戴即是。⑩五撮子。又称“五嘴”。“口条”之一。耳边两撮短须,嘴上方两撮,颏下为吊搭,共为五撮。分黑、白二色。黑五撮如秦腔《玉虎坠》中王腾,白五撮如《玉堂春》中崇公道所戴即是。?一撮子。“□条”之一。短须仅一撮,也仅黑色,如秦腔《玉虎坠》中贺其卷所戴即是。?耳毛。净角所用假鬓毛。用马尾或牦牛尾扎在铜丝上做成,长15厘米左右,上下髭出,上长下短。使用时将铜丝把插入太阳穴水纱里,左右各一支。凡戴“张”的角色均须插耳毛,颜色与“张”一致。如秦腔《芦花荡》中张飞耳毛戴“黑张”插黑耳毛,《斩单童》中单童戴“红张”则插红耳毛。 -
82019-10
[ 词条 ]旗头
秦腔旦角发式的一种。是旗装戏的妇女发型。共有两把头、旗头垫子、旗头座三种发式。①两把头。秦腔旦角发式的一种,属旗头类。其形状是将头发分为左右两半,向上梳到头顶,在头顶绾作较为高耸的髻。此种发式用于辽、金、清代的宫廷妇女。妆扮程序为先提眉,后贴鬓, 此二者与包大头同,以下不同者则在于戴辫帘 子、扣网子、戴燕尾、上两把头、梳辫帘子、戴围 子。最后上头搭。②旗头座。秦腔旦角发式的一 种,属旗头类,为旗装戏中妇女所用。将头发绾 在头顶,做成圆扁式样,用于辽、金、清代的平民 妇女。其妆扮程序先是提眉、贴鬓,与包大头同, 此后即不同者,为扣网子、系燕尾、系水纱、戴旗 头座。最后上头搭。③旗头垫子。秦腔旦角发式 的一种,属旗头类。为剧中辽、金、清代之旗装宫 廷妇女所用。发式为将头发拔在一处,于头顶绾 成扇面模样。化妆程序为提眉、贴鬓,与包大头 同。相异则是系燕尾、扣网子、系水纱、戴勒子 (即帽条)、戴银泡、蝙蝠、垫子,上垫子花挂桃, 后上头搭。 -
82019-10
[ 词条 ]张耀民
张耀民(1930~1988)秦腔剧作家。陕西耀洲人。幼年曾人渭北秦腔正风社、民声社及西安三意社学艺。1949年参加革命,历任西藏军区文工团、西藏秦剧团专业编剧、副团长,西藏自治区文化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西藏自治区文联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席。创作、改编秦腔剧本《傅秀章》《势利眼》《逛拉萨》《檀道济》《血的控诉》等十多种,其中《血的控诉》为其代表作。 -
22019-10
[ 词条 ]赵岁乖
赵岁乖(1875~1944)戏曲活动家。女,甘肃天水市人。人称“瘿瓜瓜老婆子”。自幼深居家中,习女红、不识字。清光绪十一年(1885),与天水魁盛班班主陈旺结为夫妻后协助丈夫处理班务,逐渐对戏曲产生兴趣。光绪十三年,陈旺病故后掌管班内一切事务。由于她待人诚恳、知人善用、精明果断,为戏班同仁所敬服。光绪二十四年(1898)得知李炳南率戏班自陕西周至到天水演出但资金困难后,与李炳南商谈两班合并事宜。后经撮合,赵、李结为夫妻,两班正式合并,定名为天水西秦鸿盛社。1927年李炳南病故,赵岁乖再次出任班主。她大胆用人,赏罚分明,建立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在生活上关心同仁,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均亲自过问,亲如家人。抗日战争时期,与甘谷任建清的祥盛社举行联合义演,将全部收入捐献抗日前线,受到社会各界的尊重。去世后,天水名士汪剑平撰联敬挽:“巾帼须眉著闻州里,门墙桃李载颂仁慈”,横额“流风未沫”。 -
22019-10
[ 词条 ]耿古澄
耿古澄(生卒年不详)戏曲活动家。陕西澄城县人。前清附贡生。曾任国民二军旅长、大庆关厘金局局长等职。后入易俗社。1916年春和李毓斋接任薛卜五之社监,总管该社事务。1917年12月出省避难,息事后返回该社,并任副社长。1932年5月亲率90名演职人员赴河南信阳,为十五路军演出,深受西北籍官兵欢迎。后又率社到河北、山西、北平等地巡演,历时8个多月,行程万里,辗转五省一市,创秦腔史上之壮举。1937年春,应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之邀,与封至模率社再赴北平,以演《山河破碎》《还我河山》《淝水之战》《韩宝英》等爱国抗敌题材剧目而轰动古城,也激发了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志与爱国热忱。 -
22019-10
[ 词条 ]王伟军
王伟军(1962~ )舞台美术家、一级舞美设计师。乌鲁木齐市人。为乌鲁木齐市秦剧团工作。19岁起,曾为新编历史秦剧《瑶池情》《孽梦》《易宝情缘》《细君公主》、现代秦剧《林基路》《天山民警赵新民》等70多部剧目担任舞美设计,并获自治区多届舞美设计优秀奖。同时,还承担电视台“自治区电视歌手大赛”“自治区第十届运动会开幕式——世纪相约”以及新疆第二、三届“丝编之路国际时装节”和“党旗颂”“长城颂”“祖国万岁”“庆祝十六大电视晚会”等大型庆典活动的舞美设计工作,均获好评和奖励。 -
22019-10
[ 词条 ]安华
安华(1929~)舞台美术家、一级舞美设计师。江苏涟县人。原名刘安华。1959年于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后到陕西从事舞台美工,陕西剧舞美设计为50多个秦腔、歌剧、歌舞剧目进行舞台美术设计并绘景。其中秦腔《千古一帝》获文化部舞美设计一等奖;《刘志丹》《白毛女》《拆墙》《爱》等获陕西省首届舞台美术展览设计奖。发表有关舞美论文20余篇。系陕西省剧协、陕西省美协会员,中国舞台美术学会理事,陕西省舞台美学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