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1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汉中李
汉中李(生卒年不详)清光绪秦腔演员。工须生,兼及他行。陕西汉中人。天水西秦鸿盛社最早的演员之一。熟悉陕、甘各地小曲,故能秦腔、曲子“两门抱”。擅演角色有《禅台让位》之汉献帝、《葫芦峪》之诸葛亮、《法门寺》之赵廉等。所演曲子戏《亚仙刺目》之李亚仙,以声情并茂、唱做俱佳而享誉甚高。 -
82019-10
[ 词条 ]杨延景
又名杨六郎。秦腔杨家将戏中人物造型。人物见于《北宋杨家将传》《杨家府演义》及元杂剧《昊天塔孟良盗骨》、明人传奇《金枪传》等。以杨延景为主角的剧目有《金沙滩》《杨六郎招亲》《唐儿府》《两狼山》《天波楼》《清官册》《告御状》《状元媒》《北天门》《金枪会》《洪羊峪》《寇准背靴》《穆柯寨》《辕门斩子》《天门阵》《孟良盗马》《铁角坟》《三相洞》《破洪州》《杨八姐闹馆》《杨八姐盗刀》《斩杨猛》《杨家将征辽》《老辕门》《三曹归天》《五台会兄》等。传说杨延景系杨继业(即杨业)与佘太君之六子,故又名杨六郎。北宋太宗朝三军统帅,杨家七郎八虎多战死疆场,最后仅剩其一人统兵保边,人称杨元帅。《宋史?杨业传》称:“延景智勇善战……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遇敌必身先。行阵克捷,推功于下……”故身边有许多跟随他出生人死的将士,如岳胜、焦赞、孟良以及献人头的任唐慧等。死后“河朔之民多望去柩而泣”。秦腔中属须生行当。①饰演演员。清咸丰、同治时期,陕西的十八红、银福子、双斌、平定儿、李云亭、万成子、万林子、水娃子、冉娃子、毛金荣、王文鹏、杨景成、茂盛儿、满曹子、刘易平、黄金花、袁克勤、王集荣、焦晓春、刘茹慧等,甘肃的三元官、杨全儿、王宝童、李富贵、李炳南、杨改民、文汉臣、葛正兴、郗德育、张文品、赵毓华、李夺山、刘金荣、李世英、温警学、薛志秀、刘茹慧以及新疆的“三王”(王义民、王正民、王北平),宁夏的丁醒民、张贵荣等,都是以饰演此人物成名成家的秦坛翅楚。其中,刘易平对《辕门斩子》唱腔方面多有出新,形成自己的唱派风格,一生演出3000多场,成为他的成名之作。此后其他演员虽有出新却难脱刘易平表演、唱腔之范本。②人物扮相。杨延景在《辕门斩子》中的扮相为素面俊扮。戴七星额子,挂黑三绺,穿花箭衣,上套黑马褂,搭三肩,系大带、宝剑,下穿青彩裤,足穿厚底靴。服饰造型三场戏各不相同:第一场《见太娘》,戴金踏镫,着红蟒,挂玉带,蹬朝靴;第二场《见八王》,戴纱帽套附马翅,着绿蟒;第三场《见穆桂英》,戴纱帽,着蓝官衣。三场戏三换衣,故该剧亦名《三换衣》。 -
82019-10
[ 词条 ]薛平贵
秦腔《五典坡》中人物造型。人物见明《绣像薛平贵龙凤金钗传》、无名氏《宝钏》曲词、无名氏《彩楼配》传奇及《龙凤金钗传》弹词等。薛平贵本系唐代长安街头一讨饭乞丐,被相府千金王宝钏飘彩择婿选中,二人结为夫妻。婚后从军征边西凉,屡遭元帅魏虎陷害,被俘后娶西凉代战公主,成为西凉国皇帝。18年后,王宝钏鸿雁捎书,平贵得书急返长安,于五典坡前夫妻相会。时值唐王宴驾,王允串通魏虎阴谋篡位,被平贵一举擒获,并自立为王。渭南市人民剧团蔺新武饰薛平贵(王正强提供)此人物属生行,《飘彩》《击掌》以贫生应工;《降马》《别窑》《征西》武小生应工;《赶关》诸场以须生应工。①饰演演员。光绪以来,李范、晋公子、晏宝儿、银福子、孙广乾、万成子、耿善民、和家彦、雒秉华、高希中、肖顺和、靖正恭、王集荣、王正端、李正斌、王义民、景乐民、陈新贵、刘养民、马桂英、丁良生、谭建勤、贺忠宏、李峰、王朝建、蔺新武等,都扮演过这一角色。②人物扮相。俊扮,《飘彩》《击掌》中戴贫生帽,穿富贵衣,系白丝绦,下穿青素彩裤,足穿厚底鞋;《降马》戴黑软罗帽,插茨菇叶,穿滚身子,系白色大带、半掩青素褶,足穿白袜子、薄底鞋,马鞭扎红;《降马》之后《金殿见驾》,改戴软扎巾,蓝色素褶,足穿厚底靴;《别窑》戴夫子银盗,扎白硬靠、搭三角,胸前大红花,下穿寿团红彩裤;《赶坡》改以须生应工,挂黑三绺,戴网子,插面牌,穿红色团龙箭衣,黑色团龙马褂,搭三肩,淡素色彩裤,系大带,佩剑,外套红风帔风帽,足穿厚底靴;《算粮》中戴二龙戏珠鞑帽,穿宝蓝褶子,下穿红彩裤,足穿厚底靴;《大登殿》则戴王帽,外穿黄蟒,围玉带,下穿红彩裤,足穿厚底靴。 -
82019-10
[ 词条 ]王宝童
王宝童(生卒年不详)清光绪时期秦腔演员。主工须生。天水西秦鸿盛社的台柱。甘肃武山县人。幼知书,汉唐历史诸说野部皆能贯通,尤以博涉纪籍编演戏曲而著称,故少时被称为“饱童”,而真名遂佚,成名后易“饱”为“宝”。擅长做派唱工另翻花样、别出心裁。如演《未央宫》之韩信,自诉生平时,直以《淮阴列传》为底本;演《五丈原》之诸葛,复苏后所唱大段唱词终其一生,将《隆中对》《出师表》《六出祁山》等一一述及。同时,因其“白口”特好,还对中草药之药性、功能皆通。1910年前后,曾与西秦鸿盛社名净到兰州献技演出,其所饰《药王卷》之孙思邈,将各种草药名目、药性,一味不缺地背诵如流。他的“挑胡子”表演亦与众不同,在观众不知不觉中,将胡须撂上帽翅。而唱腔亦显清高,音韵别具,深为观众叹服,也颇受一般读书人喜爱和模仿。 -
82019-10
[ 词条 ]恩科子
恩科子(生卒年不详)清光绪年间秦腔演员。工须生。陕西西安市人。艺名“兰州红”。因身材短小,不长靠甲。清光绪中叶为福盛班之须生台柱。所饰《黄金台》之田单、《机房训子》之薛保、《紫霞宫》之夏良等有情有趣;演《炮烙柱》之梅伯、《二启箭》之刘备、《麒麟山》之马三保,以及《斩莫成》《斩侯英》《杀驿》《逃国》等戏,则又壮烈悲愤。尤其反串《大郑宫》之净角秦始皇,更为精湛。王绍猷在《秦中六十年来之著名演员》一文中赞道:“现身说法,已臻化境,疾徐巧缀,可为借镜。” -
82019-10
[ 词条 ]杨全儿
杨全儿(生卒年不详)清同治、光绪时期秦腔演员。主工须生。甘肃甘谷县人。与三元官同系一师所教。据传,光绪二十一年(1895)前后,曾应三元官之邀到兰州献艺,会长为试其技艺,要其以仓颉、观音菩萨为主角,编演一出情节连贯、内容不可重复的连台本戏,自定会期及编演时间。后杨全儿主动承担,并以传说中的八大神仙禽情绝俗、拯溺救世等情节为主线,编成《玉皇传》72本连台本戏,连续演唱72天,观众、同行因此对其大为折服。自此,获得“赛天红”的美誉。 -
82019-10
[ 词条 ]二衣箱
秦腔衣箱建制之一。存放武戏衣的专门衣箱。包括靠、改良靠、龙箭、各色箭衣、大铠、滚身子(即夸衣)、抱衣(即打衣)、马褂、鞑子衣(兵卒衣)、女战衣战裙、鱼鳞甲、虎皮甲、亮肚、靠架、校卫衣、兵衣兵坎、鹤童衣、鹿童衣、猴衣、哪吒衣、胖袄、云肩、彩裤、大丝绦、风带、板带、二角(即二角领)、扎判用具等。靠秦腔戏衣的一种,为剧中武将角色所穿之戎装(即铠甲)。由前片、后片、两袖、两靠腿(又称“靠牌”)组成。圆领、紧袖口,全身绣满鱼鳞或丁字形纹样,表示铁甲,边沿做两层装饰,内绣万字不断头,外绣江崖,靠肚则绣动物图形。主要有大靠、硬靠、软靠、改良靠、女靠、周仓靠等种。大靠剧中武将角色所穿之戎装。有男硬靠与女硬靠之分。①男硬靠。又称大靠。背扎四面三角形靠旗,上绣龙形及海水等图案,每面旗顶端附一条飘带 等并与旗色相异。图形绣独龙或龙纹样者,为武生或老武生穿用;绣虎头者为武花脸穿用。靠色分上五色和下五色。甲纹以平金绣出。靠的附件有白虎座子与靠旗,白虎座可插四面靠旗。白虎座子上加楔成四巢,旗色与靠色须一致。穿用时加戴三尖领。若系元帅穿用,还须加戴帅盔。②女硬靠。剧中武旦角色所穿之戎装(即铠甲)。形制与大靠同,唯肚靠略小,不绣龙纹虎纹,而绣双凤牡丹。靠肚下端增设两排长飘带,带头为宝剑形,缀排穗,肩甲下衬荷叶袖,沿边缀以网穗,使其更富于装饰。杏黄缎韦陀纹男大靠—— — 背壶及靠旗黑缎盘金绣男大靠粉红绉缎彩绣女大靠软靠凡剧中角色扎靠而不戴靠旗者,称为软靠。如秦腔《古城会》等戏中之关羽着靠即属此类。改良靠在原靠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有男女之分。①改良男靠。原系周信芳制,后在秦腔中沿用。特点为:不插靠旗,去掉靠肚,增加前后两片靠腿;腰系软带,带正中与靠两头均有虎头;各块甲片边缘均缀排穗,靠外可穿罩官衣。如秦腔《张松献地图》中刘备即穿此靠。改良靠不及大靠威武,故剧中只供下级将官穿用,若系番将则须戴毛兜兜。②改良女靠。款式与男改良靠大同,唯甲片所绣纹样改为凤凰牡丹花纹。白缎彩绣改良男靠大红缎彩绣改良女靠周仓靠剧中周仓专用,故名。其形制与大靠大同,唯因周仓身形特异,故靠肚加宽,靠腿加大,且靠肚不绣龙虎纹,而做鱼鳞甲,并缀以两块护心镜。靠肚下沿缀网状长穗。穿用时须用扎判方法造型;垫包甚多;使其挺胸腆肚、缩头耸肩。霸王靠戏中西楚霸王项羽专用。黑色,其形制与大靠大同,唯靠肚下沿缀网状长穗。关羽靠戏中关羽专用。绿色,其形制与大靠大同,唯周身甲片均缀有黄色排穗。二郎靠戏中二郎神杨戬专用。深黄色,其形制与大靠大同,仅靠旗为方形。专用靠因剧团条件而定,一般不备,多以普通靠代之。马褂秦腔戏衣的一种。剧中王侯、将令页、校尉所着之服饰。款式为圆领、对襟、大袖。衣长及腰,袖长及腕。与普通马褂无异。色有红、绿、黄、白、黑五种,穿用时内套箭衣,并戴三角领,佩戴凉帽。有团龙马褂、团花马褂及黄马褂。团龙马褂秦腔戏衣的一种。剧中多系帝王、侯爷角色行路时穿用。款式为圆领、对襟、大袖。衣长及腰,袖长及腕。上绣团龙纹样四团,分布于前胸后背和左右两臂。袖边、衣摆为海水。配衬箭衣、戴三尖领。团花马褂秦腔戏衣的一种。剧中为家将、校尉等角色穿用。款式与团龙马褂无异,唯团龙纹样以团花代替,且袖边、衣摆无纹饰。黄马褂秦腔戏衣的一种。剧中为随从角色穿用。款式与团龙马褂同,但无纹饰。大铠秦腔戏衣的一种。为剧中御林军专用服饰。形制与大靠略同,唯靠肚以下甲片分左右两块,且无靠腿,不插靠旗,甲片中间不绣鱼鳞纹,而绣以风车大纹样。箭衣秦腔戏衣的一种。款式为圆领大襟、马蹄袖,前后开叉齐腰。原为清代的官服,后用于戏曲舞台。颜色有上五色、下五色十种。分龙箭、花箭、素箭。龙箭上绣龙纹,下绣海水,多为皇帝出朝时黟穿,武将亦有用之;花箭为武将战败丢盔弃甲时所穿,上绣团花;素箭有黑、蓝等色,是公差、老军所穿。包括龙箭、花箭衣、素箭衣等。龙箭秦腔戏衣的一种。款式为圆领、大襟、马蹄袖,下身前后左右开奴,奴筒及腰。分花、素两种。其花绣纹样各有不同。衣上绣有龙团、蟒水等,与“蟒”相比,龙团少二,即前后各三团,两臂各一团。绣法亦有彩绣、平金绣之区别。彩绣多为武将或皇帝出朝穿着,平金绣多为绿林豪杰穿用,武将有时亦穿用此服。并搭“三尖领”,系“鸾带”。花箭衣秦腔戏衣的一种。为剧中少年英雄、武林豪杰角色之着装。款式为圆领、大襟、马蹄袖、四开衩。花分团花、散花两体。团花“枝子花”、牡丹连叶,剧中常为少年英雄穿用,前三后三两臂各一。系大带。散花多为男妆女将穿用。搭云肩,系鸾带。草莽英雄则加挂毛兜兜。素箭衣秦腔戏衣的一种。与龙箭衣、花箭衣同,唯无花绣,仅有宽边缘饰。分缎制、布制两种,缎制分黑、紫、灰、白四色,用于英雄侠士或衙役班头。也可作扎靠衬里,故又称“衬箭”。布制无缘饰,为剧中低等衙役或解差着用。打衣又称“豹衣”“抱衣”“英雄衣”。秦腔戏衣的一种。剧中常为侠客、绿林好汉等角色穿用。款式为大领、大襟,窄袖,下摆另续两层折裙,名“走水”。领边袖口及下摆均绣宽边缘饰。小团花纹样散绣于衣裤之上。配扣背绦子、鸾带。另还有老年义侠穿用的素抱衣,其款式与花抱衣同,但衣裤素底不绣花,而领边、袖边及下摆仍有缘饰。另有战衣战裙、滚身子、猴衣等。战衣战裙秦腔戏衣的一种。其款式与改良女靠大同,唯不戴云肩,不束腰带,也无甲片,上及对襟短衣,下及两片靠腿,内穿长裤,上衣、靠腿均绣纹样和壮丹花纹装饰。滚身子秦腔戏衣的一种。款式为圆领、大襟、窄袖。分花、素两种。花滚身全身散绣燕子或蝴蝶,剧中为丑行侠客穿用;素滚身仅在前胸及左右两侧缝缀三排白色“英雄结”(即排组)。服色以素黑居多。剧中为江湖义士、家丁打打手穿用。猴衣秦腔戏衣的一种。剧中为孙悟空专用戏衣。款式为圆领、大襟,窄袖,宽边,下摆另续两层褶裙。近年来又时兴以“挎子”覆于两胯之上。挎子用布或缎制作,下沿四周呈扁叶状锯齿形。黄色,上绘毛花纹样,表示猴皮。并与猴帽配套穿戴。袍服饰品秦腔戏装的附件饰物。计有云肩、腰巾、仮单、四喜带、绦子、玉带、大带等多种。云肩秦戏装的装饰物。旦角穿用蟒和宫装时,必须加穿。立领,对襟,大仅盖肩,边呈云形,缀有网穂,上绣牡丹等图案,以如意图案为边饰,穿用时套在脖肩之上,颜色可与服色相配。女蟒云肩饭单秦腔戏装的装饰物。兼有围裙的用途。上端尖圆,页部有扣襻,与上衣领结连接,左右抹角,胶下也缝有襻带,绕于背部系结固定。丝绒或级料制,上绣花草装饰,并系四喜带。色有多种,凡着袄衣袄裤的小家碧玉角色,都须配穿。如《柜中缘》冲许翠、《拾玉镯》中宋巧娇所穿即是。玉带秦腔戏装的装饰物。硬胎,黑色,上镶方、圆形小玉块,穿蟒和官衣的角色都须佩戴。绦子秦腔戏装的装饰物。丝麻编织而成的绳子。长约四米,绦头为穗。凡穿褶子、帔、老旦蟒的角色佩系。 -
82019-10
[ 词条 ]晋(福长)派
晋福长创立的丑行流派。形成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晋福长(1890-1965),秦腔演员。陕西西安市人。9岁入长庆社,与阎国斌、刘光华、王禄林同科。以演木偶、皮影小戏开蒙,三年工夫,练就了唱念敲击多种技能。遂被榛苓社看中,从此由小戏改学大戏。因其自知身架功力稍欠,加之赋性洒脱是崇尚自由之人,而秦腔之丑行,“有临场发挥的余地,随时可以颂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尤其对于世态炎凉,满眼不平,恰如骨鲠在喉,以吐为快。”凡此,俱与他耿直的秉性、清浊分明的个性十分对路,故将丑行确立为终生进取的从艺目标,“应当说,这是个相当高的起点,与其曰后成长为有独立人格,有独特艺术个性的‘一代名丑’关系密切。”后在关中各县搭班演戏。他扮演的小丑以“说”见长,口齿流利,善说快板。诙谐幽默,风趣横生,素有“滑稽大王”之称。晋福长记忆力惊人,腹库存戏200出以上。另外他的多才多艺也是“屈指无几”,秦腔之外能唱眉户、道情、汉调二黄、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等。曾与老辈著名旦角安鸿印演《小八扯》,一会儿唱汉调二黄《天水关》的诸葛亮,一会儿唱河北梆子《杀狗》的焦氏,一会儿唱秦腔《杀庙》的秦香莲,还唱《男绑子》的唐代宗,安鸿印则对唱花脸郭子仪,珠联璧合,丰富多彩,于今少见。1952年,流落半生的晋福长,被接到西安易俗社养老,安度晚年。1965年,传统剧目全部停演,他和安鸿印、汤涤俗、王天民、李可易等退休回家,不久于西安病逝。他诙谐、幽默、滑稽的喜剧艺术,是秦腔表演艺术宝贵的遗产,值辱继承和发扬。晋(福长)派艺术特色丑角向来不注重唱工,只重念白。晋(福长)派艺术特色同样集中体现在大段念白上,尤其他的晋白,堪为一绝。当年何振中(扮曹玉莲),和家彦(扮曹福)联袂演出《走雪》,晋福长在剧中同时串演两个“买卖人”,一老一少,一人双演,戏装都不换,只在上、下场间隙,加一个“髯口”了事。却着意在“白口”上大做文章:一个瓮声瓮气,生冷蹭倔,显得极不随和,因生意没谈成,还憋着一肚子气;一个调高声柔,满面春风,圆通老到,虽然事也未办成却买卖不成仁义在。此一老一少,均操持着一口流利的山西话,别开生面的演出,观众极感兴趣。晋福长的祖籍本在山西临猗,其家老辈因经商而落户西安,自幼在家说家乡话,对外操陕西腔,两种方言都很地道。因而,秦腔丑角的“晋白”,极有可能始于晋福长,倘果真如此,还当追记首创之功。另外,晋善说绕口令式的快板段子,而且段子愈长,吐字愈清,口齿伶俐,声调铿锵,节奏绵密,且富感情色彩,说到紧要处,还能边说边吹动八字胡,饶有风趣,故辱“滑稽大王”之称。《捉鹌鹑》出场后的“大徒弟叫踏打,二徒弟叫打蹬”,还有《拾黄金》的“说一个一,道一个一”,以及“一个小伙爱放羊”等大段绕口令式的快板,均为其独创,已成秦腔家珍。再加上晋福长善于现场“抓哏”,他和孟遏云、沈爱莲、苏蕊娥等含演《女起解》所扮崇公道,爽直、善良、憝厚、倔强兼而有之,十分难辱。剧中有一句台词:“谁再问我,我就说我是苏三他干大哩!”他则时作变通,有意把“苏三”说成配演者“孟遏云”或“苏蕊娥”,现场抓哏,观众欣然,很有舞台效果。但若与何振中配演,却不如此,因为他们是平辈,年龄相近,他绝不以占别人便宜而哗众取宠,这也可见其戏品艺风。正因如此许多同业都乐于与他同台,因为他并不一味表现自己,喧宾夺主,而是默契配合,甚至利用丑角的“灵活性”,替别人掩饰破绽。他的丑角戏,古装、时装都有,多而且全,诸如丑官、丑将、商役、解差、脚夫、店家、媒婆、鹤儿、和尚、尼姑、土匪、小偷、地痞、流ffi、浪子、二混、阔佬、恶少、市民、村夫等,而且善于体察,各俱情态。其突出之处在于演人,而不是“耍怪”,因而丑角不丑,通俗而不庸俗,幽默而不油滑,颇有格调。《打张继保》、华阴蒲溪街不唱《审头刺汤》、后坝孙家庄不唱《拾玉镯》等,因为前者属汤姓望族之“违戏”,后者风流事有辱孙家大户之门风。此外,小庙不唱大神戏,民家不唱封神戏等,原因也在于有违“小不劳大,劳大不容”之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