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68 条相关资源
-
302019-09
[ 词条 ]魏长生
魏长生(1744~1802)秦腔旦角演员。清乾隆年间“蜀中伶优”。四川金堂县人。行三,世称魏三,字婉卿。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曾随班进京演出,因卖座不佳而返回。刻苦钻研数年后,乾隆四十四年(1779)再度入京,参加双庆班,因主演《滚楼》之主角黄赛花而轰动整个京师。“观者日至千余,六大班颇为减色”“士大夫亦为心醉……使京腔旧本置之高阁,一时歌楼观者如堵,而六大班几无人过问,或至散去。”(清吴太初《燕兰小谱》)成为北京戏剧活动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后又到南方演出,对扬州、苏州、四川等地戏曲的发展亦产生一定影响。清嘉庆六年(1801)复进京城。翌年夏,演出《背娃进府》下场后死于后台。据传秦腔踩跷和旦角化妆“贴片”,均由其所创。常演剧目有两类:一类为秦腔花旦、彩旦、武旦戏,如《滚楼》之黄赛花、《倪俊烤火》之尹碧莲、《卖艺》之村妇、《卖胭脂》之王桂英、《富春楼》之陈三两、《庆顶珠》之肖碧莲、《铁弓缘》之陈秀英等;一类为青衣戏,如《秦香莲》之秦香莲、《背娃进府》之表大嫂等。 -
302019-09
[ 词条 ]苏氏三兄弟
陕西著名秦腔演员苏哲民、苏佑民、苏育民联称。苏氏三兄弟的父亲苏长泰创办有长庆社,苏氏三兄弟均子承父业,长庆社后以三兄弟的乳名大意、二意、三意改名为“三意社”。三意社以辅、佐、盛、兴为班序,培养了如严辅中、周辅国、杨辅敏、王辅生、田佐民、杨佐熙、徐盛华、康盛富和苏兴业等四期学生,奠定了苏家班社的基础。①苏哲民。生于1908年。陕西秦腔小生演员。祖籍陕西商县,生于西安。“苏氏三兄弟”之一,排行老大,人称“苏老大”。出身于梨园世家,其父苏长泰,于1915年创办长庆社(后改名三意社),学业中途即入家班,为西安三意社第三期学员。启蒙戏《伍员逃国》就显其艺术天分,扮相、表演、武功不同凡响,尤其嗓音,不仅清亮酥脆,行腔婉转独特,更善拉“二音”,放高腔;戏路也十分宽博,贫生、雉尾、扇子、纱帽、靠把无所不能。后师从王德孝,专工贫生戏,技艺大进。主演的传统戏有《风波亭》《凤仪亭》《卧薪尝胆》《火烧连营》等;时装戏有《大烟鬼》《家庭痛史》《双雕传》等。特别是《折桂斧》《穷人计》《娄昭关》《激友》侣蒙正赶斋》等戏,均享有很高的艺术盛誉。1919年其父故去,耶金山继任社长,改长庆社为三意社。1938年耶金山脱离该社,由苏哲民接任社长。当时正值社会动荡不安、社内人事纷争的举步维艰时期,各种压力使苏哲民神经受到严重刺激而失常。1943年在大荔演出时,不幸落水而亡。②苏佑民。生于1915年。又名苏琦,“苏氏三兄弟”中排行老二,人称“苏老二”。陕西商县人。出身于梨园世家,家庭教育、环境和兴趣,使他对秦腔艺术无师自通。1937年投奔革命,曾在鄂、豫、陕边界任红军某连连长。后回西安三意社,协理兄、弟整治社务期间,还尽力帮助中共地下工作者。1954年任西北戏曲研究院专职唱腔教师,致力于培训学员。其嗓音高亮,韵味宜人,唱腔刚健激励,颇能体现苏家流派风格。常在社内串演并领衔主演一些剧目,如《吃鱼》之简仁同、《激友》之苏秦、《坐窑》之吕蒙正,以及《辕门斩子》之佘太君、《三娘教子》之老薛保、《清风亭》之老丑张元秀等。1977年去世。③苏育民。生于1917年。陕西商县人,生于西安市。“苏氏三兄弟”中排行老三,人称“苏老三”14岁在家班三意社随班学戏,不久即以《花亭相会》《五郎出家》折戏登台演出。其嗓音清亮纯厚,行腔高昂幽雅,神足气满,吐字归韵,极为考究,尤善以“二音子”拖腔,悠扬委婉,悦耳传神;念白真假嗓结合,抑扬顿挫,节奏鲜明;表演朴实,动作洗练,程序运用规范而严谨。不仅能演《激友》《穷人计》等贫生戏、《游西湖》《玉堂春》等袍带戏和《杀庙》等箭衣戏,更能演《伐子都》《闯新府》等武功吃重的靠把戏;连同小生戏和须生戏、旦角戏及丑角戏无一不通。所演《杀狗》《断桥》《卖酒》《玉堂春》等,都是以旦角应工的典型。36年舞台生涯中,塑造了一系列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有《打柴劝弟》之陈勋、《激友》之张仪、《游西湖》之裴瑞卿、《扑池送亲》之皇甫琦、《凤仪亭》之吕布、《闯新府》之赵云、《玉堂春》之王景龙、《火焰驹》之李彦荣,以及须生戏《卧薪尝胆》之勾践、《苏武牧羊》之苏武、《金沙滩》之杨继业、《铡美案》之韩琪、《赵氏孤儿》之程婴等。1949年后,还带领居社积极排演《白毛女》《九件衣》《鱼腹山》《红娘子》等新戏。1952年,在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所演《打柴劝弟》获表演一等奖。此后,又随团赴朝慰问演出。1955年参加文化部第一届戏曲演员讲习班会,戏曲理论显著提高。次年,演出《扑池送亲》获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表演一等奖,堪称一代宗师。所授学生有田佐民、陈西秦、贵宗汉、李月娥等。“文化大革命”中遭迫害。1966年去世。 -
302019-09
[ 词条 ]行话
秦腔戏班和演员之间的专门用语,行外人一般听不懂也不大理解。行话是旧戏班艺人保守积习的产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渐废。秦腔行话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演员之间平时交流的习惯用语;二是戏班之间相互交流的行业用语;三是仅限于本戏班内部使用的专门暗语。过去秦腔戏班之间竞争激烈,经常以唱对台戏、接台戏比试技艺高低,赢方披红挂彩,犒劳领赏,输方不但得不到酬金,还要惩以罚款。戏班为了传递对方的各种信息,以便及时改变对策来压倒对方,于是各自都以本班暗语进行交流,这种暗语,类似于行业“黑话”,即便别人别班听了也不得其解。旧戏班艺人的行话甚多,但多年不用已趋失传。秦腔旧戏班艺人行话一览表戏包袱:戏班中对知识渊博、业务熟悉、默记剧本最多,而且能演、能编、能安场艺人的尊称。如同一台戏的包袱,所有的业务行活全都兜在他心里。肚子大:与“戏包袱”同义。旧戏班把脑子里记戏词和剧目极多的艺人,称其为“肚子大”。套管子:旧时,秦腔艺人根据数十本甚至上百本的戏曲套路,釆用记戏路、记场口、记接口、套程式、念官诗、编水词、唱官乱弹等方法,将一个历史故事编成一本戏甚至数十本连台戏并很快上演,即称“套管子”。十九世纪末,甘肃西秦鸿盛社班主李炳南,经常按照各地会首不同欣赏意愿,釆用“套管子”排导方法,白天“踏戏”,晚上演出,甚至还将《东周列国志》,编成52本连台本戏连演数月;陕西西府、甘肃天水极为盛行的《双出五关》,也是釆用这种方法,将商周黄飞虎《反五关》,同三国关云长《出五关》两个不同时代的红生戏,套在一起形成“套本戏”演出,这种联套方法,也称为“套管子”。踏戏:“排戏”的一种。旧戏班把不带乐的排练,称为“踏戏”。主要让演员熟悉各自的舞台调度。说戏 :旧时戏曲艺人承师代徒,传授技艺,大都釆用口传心授、解说剧情、带领唱念、并做示范动作的形式与方法,后来便将向学员教戏,也习称为“说戏”。对戏: 某些传统剧目,经过不同艺人加工,虽大处无异,却小处有别。当主要演员初次合演前,为使戏演得更加完整,在台上不出差错,大都先要对一番戏词甚至还要踏一次台口,把全剧大致走排一遍,但这种走排一般不化妆,也不带伴奏,仅由主要演员“对对戏”而已,故称“对戏”。过戏 :即彩排之前的非正式排练,不化妆、不带伴奏或仅带鼓板,把戏从头到尾过一遍。旨在熟悉戏词、唱腔及舞台调度等。默戏 :演员临上场前,默默温习和回思即将要演出剧目的唱词、念白以及主要的表演戏路和程式技巧等,称为“默戏”。念角单 :指角色的台词本。演员将自己所扮角色的台词,从剧本中抄录下来,进行背念,即称“念角单”。打底包: 亦称“底包”“包底”“班底”。①指戏班与外班名家同台合作演出,龙套、配角、旗锣伞报、文武场面以及舞台服务人员等,全由戏班承担,主角则邀请外班名家担任,叫作“打底包”。②戏班对最基层人员的一种形象比喻。基层人员在戏班中所起的作用,如同房屋建筑底层的基石,他们与“四梁四柱”上层演员一道,共同把班社支撑起来。故称“底包”。包箱底: 亦称“里红外不红”。多指演技平庸,但戏路宽博且又善于说戏的艺人。新来的角儿搭班子唱戏,便由“包箱底”出面说戏,使他熟悉本戏班演戏的路子;戏班排演新戏,也由“包箱底”负责说戏。另外,“包箱底”还要承担临时顶替各类角色的任务。“包箱底”台下红台上不红,戏班里红戏班外不红,故又称“里红外不红”。跑滩的: 旧戏班把无一定所,到处漂流搭班唱戏的演员称为“跑滩的”。江湖班: 旧时一些会唱戏而又从事其他行业的人(主要是农民),因生活所迫,流浪各地,以撂地摊形式凑班演出,人们将此称为“跑江湖”,又将他们临时搭凑的班子称作“江湖班”。江湖班以清唱为主,也无固定场所,多在街头空旷之地围圈演唱,观众临场资助钱粮作为劳酬。而且农闲聚合,农忙解体,时聚时散,无固定场所。外江派 :原系旧时京剧界北京与上海两地艺人的宗派称谓。北京的京剧艺人自称“京朝派”或“京派”,而把上海及其他外地京剧艺人统称“外江派”或“海派”。在当时,京朝派自居为正统,对“外江派”有轻蔑菲薄之意。后来该行话在秦腔戏班亦有流行,如秦腔大戏班视秦腔木偶戏班即为“外江派”长居一地固定演出的戏班,视来此地盘临时演出的戏班为“外江派”等。好好: 与“把式”同义。见“把式”。跑单帮: 旧戏班把不伙同他人,只身独自闯班演戏的艺人,称“跑单帮”。搭班子 :旧时,演员为谋生活,到某一戏班参加演出,叫作“搭班子”。此类演员非班社正式员工,不受约束,来去自由。半路出家: 旧戏班把非科班出身,或者由其他职业转行从事唱戏职业的艺人,称“半路 出家”。客串 :非梨园人员参加戏班演出,叫作“客串”。只图快乐尽兴而不图索取任何报酬的,称为“清客串”。儿童参加串演的,称作“小客串”。外串 :又称“搭班子”。非本戏班的职业演员下海: 临时参加戏班演出,叫作“外串”或“搭班子”。 非职业演员、乐师正式加入戏班专门从事演出职业,即称“下海”。下海前必须 先要拜师,方算入门,才能被同道认可。两门抱 :①戏中同一人物,可由两个不同行当的 演员扮演,如秦腔《清风亭》之张妈妈, 既可由老旦应工,也可由丑角扮演,即 称为“两门抱”。②一个演员熟练掌握 两个不同行当的演技,也被称为“两门抱”。八角身子: 旧戏班要求演员在精通本行当演技的 同时,还必须具备能够兼演其他行当 数种角色的多面手。如旦角兼演小生, 须生兼演老旦,老旦兼演须生,丑角兼 演彩旦等。这已成为过去秦腔戏班的 通例。能够兼演数种行当角色的演员, 便被形容为“八角身子”。文武不挡 :对文戏、武戏都很擅长演员的一种褒称。昆乱不挡 :对昆腔、乱弹无所不能演员的一种褒称。文武昆乱不挡: 对有才能的演员的一种褒称。言其文戏、武戏、昆腔、乱弹无一不精、无所不通的意思。六场通透: “六场”指吹(唢呐、笛子)、拉(板胡、二胡等)、弹(三弦、月琴)、敲(板鼓、铜器)、唱(唱功)、打(武功)六个方面。“通透”则指行行皆通,门门精透。过去的戏班规模小,人手少,演员和乐师虽然各有专工,同时还要兼习其他各种业务,要求人人都成为既擅于舞台表演、又精通文武场面的多面手。后来班社逐渐发展壮大,从业人员愈来愈分工精细,“六场通透”则又成为对博学多才者的一种褒称。把式 :业内外人士对演技水平高、观众所赞赏的演员、演奏员的褒称。也有将演技高超、唱功独特的演员称为“唱把式”的。泰斗 :原系泰山北斗的简称。后被戏班和观众,用于对演技有绝招、别人很难达到的须生、武生等名角,即被尊称为“泰斗”。红床 :班社内部对声情并茂、唱做倶佳演员的褒称。正神 :与“零碎”相对,班社内部对演重头戏主要演员的尊称。头牌 : 指戏班中的主角。与“台柱子”同义。戏班中独当一面、唱主角的演员,因其姓名往往写在戏报水牌之首,故称“头牌”。“头牌”也可称作“头牌演员”。二牌 :指戏班中的次角,与“搭下手”同义。戏班中将随从协助头牌演出的演员姓名,列于头牌演员之下,故称“二牌”。“二牌”也可称作“二牌演员”。挂红 :旧时秦腔戏班从外地请来名角或名角到外地演出,为扩大影响,增加收入,在首场演出中当场挂红,抬高其身价。挂红从表面看是观众自发的行动,实则是戏班内部串通戏迷或茶房,事先备好红彩绸,当演到精彩之处,将其扔到台上,由检场披挂演员身上,有时多达十几条。撂被面 :捧角的一种形式,即把红被面撂给自己偏爱的演员以示嘉奖。喝倒彩 :旧时演员发生舞台事故,念错、唱错台词,刀枪失手等,观众以喝倒彩或怪叫表示不满、讥嘲。失场 :指演员在演出过程中,发生帽盔掉落、刀枪失手、念错、唱错台词,甚至延误或耽误出场等事故。搭头 :又称“烂头”。旧时,秦腔戏班班主根据收入情况,给演技高、贡献大的艺人,除正式酬薪之外,还增发一定数额的现金补助。捧场 :旧时,一些有钱有势的富商豪绅,有意包购某一演员演出的戏票,或者组织一批观众,当场为之喝彩、披红、造势,以此达到抬高戏班或演员的身价地位之目的。叫好 与“倒好”相对。观众用掌声和叫好声赞扬演员的演唱和表演,称“叫好”或“喝彩”。打出鼻血 指一场戏演得非常成功,观众喝彩叫好不止。通堂好 :又称“通场好”。演员凭借扎实的表演技巧和演唱功力,使观众的掌声、喝彩声一直不断地贯穿演出始终,即称“通堂好”或“通场好”。碰头好 :又称“碰头彩”。一些名角还未出场,仅在帘内一声“叫板”,或者出场与观众碰面的第一个扎势亮相,就赢得热烈掌声和满场喝彩,即称“碰头好”或“碰头彩”。炸堂 :指演出效果极佳,上座爆满。讨红火 指演出效果极佳。倒好 :与“叫好”相对。观众在看戏过程中,若舞台上出现演员失声、刀枪失手、头盔遗彩件甚至音响失鸣、灯光闭黑、龙套乱阵、不按时开戏等事故时,观众以怪叫、鸣掌等形式发泄不满,即称“叫倒好”或“喝倒彩”。黄场 :观众对演出不满意,当场起哄、怪叫、打口哨、扔砖块,使演出无法继续进行,即称“黄场”。拉麻狼 :指演出效果不好。浑戏 又称“吉庆戏”。与“破戏”相对。行内人把不杀生、不伤命之类的团圆喜庆戏,称为“浑戏”。如《龙凤呈祥》《大拜寿》等均属此列,故多作为会戏“挂灯”和新春节戏的常演剧目。破戏 :又称“杀生戏”。与“浑戏”相对。行内人把带有杀生、伤命之类的血腥戏,称为“破戏”。如《铡美案》《大报仇》等均属此列,故在会戏“挂灯”和新春节戏中一般不演。烂戏 : ①新来演员的自谦语。意即自己戏演得很烂、很不好。戏诀云“跳新班,记规矩,先拜‘九龙’后‘大衣’必不可少‘罗圈揖’出台前,请‘包避’,尾声一吹赔‘烂戏’”。②演员在台上忘了戏词或丢了唱句,也称“烂戏”。连登科 :又称“连轴转”。指戏班演庙会戏时,从清晨到午夜不间断地连续演出。曲有三绝 :指字清、腔纯、板正,为演员行腔演唱之三绝。唱有五难 :指开口难、过腔难、出字难、唱高难、唱低难。即演员行腔演唱之五难。三紧三白 :“三紧”指头要勒紧、腰要扎紧、靴要綁紧;“三白”指水领白、小袖白、靴底白。三光三净三提前 :旧时,戏班在演出前,对演员准备工作的基本要求。三光指脸光、手光、靴底光;三净指搭领净、水袖净、裤子净;三提前则指舞台美术各部门准备工作提前,演员化妆工作提前,乐队定弦提前。三山头 :旧时,正会(即庙会第二天)清晨,必须要演三折神戏,因其各以福星、寿星、天官三神为主角,行内人故称其为“三山头”。演法为唢呐吹奏[朝天子]曲牌,“三神”分别上场后,主家备五荤四素菜碟和红绸数尺,上台献于“三神”,同时还有鞭炮“三眼铳”齐鸣爆轰,配合造势。敬毕“三神”各吟诗一首,无非是“门外一树槐,槐上挂金牌,乌鸦不敢落,单等凤凰来”之类的吉言水词。诗毕相继下场,方转入正戏。三开箱 :农村庙、社、神等节会戏,主家要求戏班每天上午、下午、晚上必须演出三场,为此,戏班每天要开三次戏箱,行内人故将此三场戏的演出,称为“三开箱”。一赶三 :又称“一唱三”。行内把一人同时表现三个不同行当和不同角色的演唱形式,称为“一赶三”或“一唱三”。最典型也最盛行的“一赶三”表演剧目为《二进宫》一剧中正旦李艳妃、须生杨波、大净徐延昭三人对唱“太平年间把荣享"一段[二六板]唱腔。因其不仅行当鲜明,欢、苦音相兼,声色对比也非常强烈,故为男女演员经常采用一人演唱生、旦、净的“一赶三”形式唱出。但这种形式仅适用于清唱,一般不作化妆演出。化妆演出的如《走雪》一剧之丑角,用陕西、山西、河南、四川等四种口音,一人表演了商人、军爷、脚夫、驿卒四种角色,秦腔界也有将其称为“一赶四”者。挣破头 :形容不讲发声方法,似乎将头都能挣破的一种蛮唱,较多用于形容花脸角色的演唱。接台 :旧时,班社到一地演戏,庙会主事为了掌握所请班社的演员阵容和演技水平便于点戏,在正式演出之前,让每个演员按照各自行当演唱一段唱腔,行内人将此称为“接台”。“接台”有男接台、女接台、男女接台之分,男接台有“三金二红",即一个须生两个花脸同时出台各唱一板乱弹;女接台为三个或五个旦角,也是每人各唱一板后,示礼下场。吵台 :又称“打台”。旧时,班社到一地演戏,庙会主事为了掌握所请班社的演员阵容和演技水平,在正式演出之前,让每个武演员自选一段最能显示其艺技功力的武打表演片段加以展示。挂灯 :旧时,秦腔戏班在一地日场演出结束前,若在台口挂灯,即是宣告晚上仍有演出。观众称此为“挂灯”。卖戏 :指戏班在城内售票营业性演出。最初卖戏并不售票,观众入场时直接付钱,后来发展为卖竹签,入场时将竹签交给守门人,最后才演绎为售戏票收戏票的规制,并一直延续至今。查堂 :类似于今天的查票。旧时戏班根据每日上座收入分份子,为堵塞以多报少等舞弊行为,戏班专设查堂人员,在每曰演至第二、三折戏时,便查对上座情况,以防止票房舞弊。包场 :剧场演出有特殊教育意义或特别优秀的剧目,观众常集体前往观摩,事先并由组织出面包购全场座卷。包场观剧,票价往往有优惠。海报 :又称“戏报”。指旧时街头张贴的剧目广告。形式各有不同,大都用色笔或墨笔将演员和剧名写在彩色或素色纸上。主要演员和剧名字体大,安排位置亦显著,次者字体小,安排位置居次。大型剧场均设有专人按日书写海报,并力求其美观醒目。大城市里大都在通衢闹市设有海报专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剧目宣传广告多改用彩色印刷品,但仍称海报。话剧、电影、音乐、舞蹈各界亦沿用此名。门报 :指旧时张挂在剧场门首的剧目广告。大都为长方形黑漆木牌,以白粉书写。内容为演员、剧目和演出时间。高悬于门框和甬道边墙,以招徕观众。目前剧场门首仍有剧目广告,但形式与旧式门报略有小别。出将 :又称“上场门”。与“入相”相对。旧时,戏班每在古式戏楼做庙会演出,先要为上、下场门挂上门帘,角色挑帘登场唱戏,已成定俗。其中上场门所挂门帘上方,通常横书“出将”二字,故逐衍成为上场门的同义词。后来由于镜框式舞台的兴起,演员改由右侧幕出场,其名称随之亦废,或以“上场口”代之。入相 :又称“下场门”。与“出将”相对。旧时,戏班每在古式戏楼作庙会演出,先要为上、下场门挂上门帘,其中下场门所挂门帘上方,通常横书“入相”二字,故逐衍成为下场门的同义词。后来,随着镜框式舞台的兴起,演员改由从左侧幕下场,其名称随之亦废,或以“下场口”代之。台主 :旧时称经营剧场或出租戏箱的资本家为“台主",相当于当时京地的“前台老板”。箱主 :旧时称出租戏箱的资本家为“箱主”。相当于当时京地的“前台老板”。跑班长 :旧时秦腔戏班中服务人员的一种。任务是每年春夏两季,到乡镇洽谈商定演出的合同事宜。因其常年在外奔跑寻找营生,故名。领班长 :又称“班主”。旧时秦腔戏班的总负责人。一般多系出资经营戏班或组建戏班的人。相当于当时京剧班社的“后台老板”。派班长 :又称“大拿”。旧时秦腔班社总管全盘业务的人。负责分配角色、排演、联络、经营等事宜。演出时,在后台“坐中”,监督指挥演出的进行。相当于当时京剧班社的“文武总管”和目前秦腔剧团的剧务组长。 物黑 :班社内部对受人鄙视者的贬称。检场 :旧时秦腔戏班舞台服务人员的泛称。职务是在演出进行中出入舞台搬置道具、撒放火彩,帮助演员更换服装,并给主要演员打扇、递送茶水、毛巾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净化舞台,检场工作已改在幕后进行。 前场 :“检场”的别称。跟包 :旧时秦腔戏班中主要演员自己随带的侍奉人员,即称“跟包”。专管自己主人的自备行头、着装、化妆、卸装以及零星物品等。抽丝 :班社内部对拉板胡、二胡等弦乐琴师的戏称。抓皮 :班社内部对敲鼓师的戏称。啃木食 :腰里响 班社内部对敲梆子者的戏称。 班社内部对敲锣手的戏称。看竹竿 :班社内部对吹笙簧乐器者的戏称。九龙 :指敲鼓的鼓师。大衣 :指管大衣箱的箱倌。四竹竿 :指四个跑龙套的演员角色。月白 :班社内部对不入艺道演员的贬称。卖瓦盆 :班社内部对嗓音较差演员的贬称。梨木棍 :班社内部对舞台身段表演较为死板演员的贬称。一副脸 :班社内部对演戏“上三路”不开,脸上无表情演员的贬称。凉伍 :与“热伍”相对。班社内部把未经过严格专业训练的演员,以及不懂戏曲知识的人称为“凉伍”。热伍 :与“凉伍”相对。班社内部把经过严格专业训练的演员,以及懂戏的行家里手称为“热伍”。吴狗 :旧戏班把演技差、始终没有进步的演员称作“吴狗”。凉皮 :与“凉伍”同义。拿贼 :演员在台上演出中,忘了戏词、动作,甚至表现出一种不知所措举动,即称 “拿贼”。一堂 :与“一组”同义,戏中龙套一般四人为一组,秦腔则不称组而称“堂”,如“一堂龙套”“两堂龙套”等。搭桥上 :又称“抬轿上”。指舞台调度手法。即一犯人出场时,四个刀斧手前后两边簇拥围定、或将犯人架高托举而上,即称“搭桥上”。如《窦娥冤?斩窦娥》窦娥的上场处理即是。上火 :旧戏班中,对个别喜欢滋事生非、挑衅对方甚至妒忌他人、争风吃醋艺人的行为,即称“上火”。扎窝子 :旧时,戏班在冬季不再出台唱戏,扎在驻地培训学员或排练新剧目,即称“扎窝子”。背了包 :二人同演一戏,败在对方手下,即称“背了包”。吃杂碎 :戏班演员有意讽剌或挖苦别人,即称“吃杂碎”。飘凉 :旧戏班把捎言带语、指桑骂槐数落别人的行为,称“飘凉”。跳槽 :演员不遵所定合约,或受其他班社优厚待遇诱惑,擅自离开原来班社,到另一班社搭班唱戏,即称“跳槽”。“跳槽”向被旧时班规所不容,一旦抓回,严惩不贷。歇住 :班社内部把要求演员立即停止喧哗交谈,谓之“歇住”。外码 :将班社外的人统称为“外码”。捣胶 :班社内部称丑角演员为‘捣胶”。上坎 :班社内部把开饭或吃饭,谓之“上坎”。派师 :旧时戏班中专门负责分配演员角色和决定演出剧目的人,即称“配师”。箱倌 :旧时戏班中专门负责管理服装、头帽和砌末把子的人。主家 :又称“请家”。戏班艺人对庙会执事以及与自己签定演戏和约一方主事人的通称。喜虫 :班社内部对白鼠的昵称。旧时,戏班为防止老鼠撕咬戏装服饰,由箱倌专门豢养一只小白鼠,每天以饭食喂其吃饱后,置于衣箱之中。目的是使白鼠不致再去咬坏衣物。由此相衍成俗,戏班不仅都养白鼠,而且箱倌还可多领一份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渐废。偷人 :旧时戏班用不正当手段将另一戏班的名角挖去,为自己班社搭班演出,行内人将此行为称为“偷人”。怯台 :又称“怯场”。指演员上台表演,因心情过分紧张害怕,导致神态举动不自然。晕堂 指演员上台表演,因心情过分紧张害怕,导致唱念或动作出现错乱。招杆 :指演员在表演中,与同台者的舞台交流,即称“招杆”。穿零碎 :秦腔行话。“零碎”指戏中的杂角。演员把扮演杂角称为“穿零碎”。穿角子 :“角子”多指戏中的龙套。演员把扮演龙套称为“穿角子”。吆老娃 :与“搭旗旗儿”同义,均指执旗标的龙套。搭旗旗儿 :与“吆老娃”同义,均指执旗标的龙套。跑调 :又称“走调”。指演员演唱过程中偏离了原来所定的调门。腰戏 :为了赶场子、抢时间或者愉懒等原因,演员在演出过程中,把戏中本该演唱的一段或几段唱词甚至表演有意省略,行内人便将其称为“腰戏”。串角儿 :又称“穿角儿”。旧时,秦腔戏班把在同出戏里前后串演几个角色的演员,叫作“串角儿”。“串角儿”大多由艺技不高的三、四路演员担任。因前后改妆穿插串演,故名。包戏 :旧时戏班来了新演员,在台上出了纰漏,其他演员和场面上的人通力协作,巧妙遮掩,叫作“包戏”。帮行 :艺人之间相互接济、为失业艺人引荐搭桥,以及帮扶落魄潦倒、生活难以维系的同道艺人。旧时,当某一艺人无法生活时,不管认识与否,情况如何,潦倒艺人只要来到后台,面对戏神叩上一头,然后不言不语地拧身就走,该戏班的班主便要将其及时找到,茶饭相待,问其缘由,并征求其能否合演一出剧目。如果对方演技不错,便要挽留搭班,说清破股份数,如果对方不愿留下,大家也要凑钱作为盘费热情相送。挖角儿 :旧时,甲戏班以较高酬金或其他不正当手段,邀乙戏班中有叫座能力的演员改搭甲戏班,致使乙戏班演出遭遇困难,称为“挖角儿”。“挖角儿”是行内之大忌,一旦发现,班规重责。但被挖走的角儿,业已在甲班登台演出,乙班则不能讨要过问。饮场 :旧时,演员台上演出需茶水润喉,检场便将茶壶递于前台,演员即转身背对观众饮用。“饮场”不单只为润嗓,更多则 在于追求一种“角儿”的派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禁废。撂跪垫 :旧时,凡人物下跪之处,检场须在其跪地时,将跪垫撂至膝前,不迟不早,不偏不倚,正落在膝下。最见功力者同时可撂下三、四个,其诀窍为撂三个时,掌中各捏一个,拇指与食指夹住一个,先撂指中所夹跪垫,顺势撂出掌中两个,若撂四个,再在肘弯处放一个,并最后撂出。撂出的跪垫,要各个散开,准确无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禁废。冒妆 :指演出进行过程中,演员发部妆扮向上滑移,导致额面扩大,甚至露出皮肤,失却原有美观形象。此一过失较易发生在武戏之中,原因多系流汗过多,勒头不固,个别演员头型过扁所致。竹根 :旧时将演技不高、台上不会作戏的演员,称作“竹根”。锤皮的 :指鼓师。行道里人 :泛指同行,或懂戏曲的内行、专家。合文 :旧时戏班称戏曲内行、行家为“合文”。列把 :戏班多指演技不高的演员。俺家 :泛指对戏曲艺术一知半解的外行人。霸王活 :秦腔行话。指演员独有的绝技、绝活、绝招。因他人所莫及,故称“霸王活”。挂锣 :指文武场面带乐伴奏,但演员不化戏妆、不着戏衣、可带身段、亦可不带身段的排练或演唱方式。挂衣 :指演员穿戏衣却不化戏妆的排练方式。白起 :指艺术上不开窍、少灵气、缺乏艺术素质和无发展前途的演员。扭烟锅 :泛指不好好演出又故意刁难他人的行为。打泮汤 :指戏词不实,又在台前呜里哇啦地嘴里胡言乱语。抓铧 :旧时将戏班或某位演员用了这家钱,又跑到别处唱戏的行为。呈狗 :旧时,同行中将演技不高的演员,称作“呈狗”。串台 :同一剧目,由两三个戏班同台合作演出,谓之“串台”。撒羊油 :指演员演戏不出力、不认真。折腰 :指一个剧目已经演了一半。塌座 :指演出卖票情况不好,上座率下降。兜着 :同台演出中,一个演员出了纰漏,另一个演员立即应变加以遮掩抑或弥补,即称为“兜着”。阴人 :指在同台演出中,故意出别人的丑,并给别人制造难堪的演员。吃乱饭 :指演员演戏不好,受到众人的打骂嘲讽。撒鞋 :与“勾鞋”相对。因各种原因,后台指示前台演员要求将演出节奏放慢的暗语,以便有意拖延时间。勾鞋 :与“撒鞋”相对。因各种原因,后台指示前台演员将演出节奏放快的暗语,以便抓紧时间或尽快将戏演完。坐鼓套 :又称“九龙口”。指鼓师坐的地方,别人不能随便去坐。吃粟子 :指演员道白口齿不利,常打拌子。万货 :指肚子里的戏文多,有本钱。皮脸 :指演戏脸部表情没有变化,喜怒哀乐不分。上三路不开。罗圈揖 :指新来的演员向旧班社艺人抱拳施礼,请求多多关照。挨扎 :与“砸锅”同义。指自己将戏没有演好,受到众人讥讽。出自秦腔艺诀“戏有一句演红,也有一句挨扎。”白气 :指前场放火彩失误,点不着火,只冒白色气烟。出自秦腔艺诀“吹唢呐的不会换气,锤皮的不知包戏,拉弦索的不懂托腔,管前场的尽放白气,将就班子凑合戏,不是散伙就倒闭。”谝闲传 :与“聊天”同义。出自秦腔艺诀“上了舞台莫乱窜,最忌后台谝闲传。”镇台 :观众对演员台风的赞词。一个优秀的演员,能够凭借自己的艺术力量,超越、驾驭、统领其他演员,并控制剧情发展、调理舞台节奏,驱动其他演员与自己交流适应,自然形成“一台无二戏”的状态。观众称这样的演员能镇住台。喜台 :观众对演员台风的赞词。有些演员,具有一种天赋的气质和喜人的台风,其表演与形象使观众很快悦耳生神,人们把具有这种气质与台风的演员,称为“喜台”;反之,称为“不喜台”。花牙对单 :旧时戏班唱戏签订契约的一种形式。演出契约写好后,分由班主和会长盖章或手印,然后从契约中缝剪成花牙分作两半,双方各执一半,待戏演完之后,双方出示契约,花牙核对无误,再依照对单所列条款支付酬金。回戏 :由于特殊原因,剧场临时停止演出,叫作“回戏”。不撂交口 :指省去过门,上、下腔句相连,一贯到底地交紧演唱。二人对唱时,不等过门而直接接唱,也称“不撂交口”。眉眼过场 :指不用语言,仅以手势、眼神传递感情和用意的舞台作戏表演。如《拾玉镯》孙玉娇与刘妈的一段手势对话即是。反串 :演员不演本工行当角色,而演他行。社硬 :有些地方的会首,对戏班及其艺人要求十分苛严,演出中稍有差错,动辄罚戏甚至罚款。尤其所演剧目,出现亵渎神灵或不吉不利的内容,班主和主要演员就会受到严惩,轻者训责,重者吊打。行内将这样的会社称为“社硬”。告贷 :旧时戏班会戏演毕,会首会董聚坐庙殿,戏班艺人一个个走过去,向会首会董作揖参拜,道声“我们要走了,请会长帮几个盘缠。”会董们即按表演水平,角色主次,演出效果等,伸指码议定额数,然后挥笔写明所得钱粮数额,谓之“告贷”。打破锣 :旧时,戏曲艺人对唱卖戏劈份制的一种称法。每场卖戏演完后,班主即拿大锣反放台中桌上,将当场所卖戏收入的铜板麻钱全部倒在大锣内。当众点数后,首先扣除衣箱和化妆品份子,然后按班主、司鼓、头把胡琴、头牌演员每人两份半,其余的人或两份、一份半账,当场把钱分清。所剩零头,给龙套分成。谓之“打破锣”。风搅雪 :指几个不同剧种的戏班同台演出;抑或一个戏班在同一场戏里掺和演出几个剧种,即称“风搅雪”。这种演出形式至今依然存在。好家 :与“戏迷”同义。指酷爱秦腔、喜好唱戏以及热心同演员打交道、交朋友的人。也对未经师父专门培训、演技尚不入道的职业演员,以及对戏曲一知半解、处处却以行家自居的专业戏曲工作者,也常以“好家”之谓予以讥贬。三珠一坠一寺 :一些剧目的合称。“三珠”即《庆顶珠》《串龙珠》《明月珠》;“一坠”即《玉虎坠》;“一寺”即《法门寺》。人们习惯上将其称为“三珠一坠一寺”。三打一破 :一些剧目的合称。“三打”即《打銮驾》《打金枝》《打镇台》;“一破”即《破宁国》。合称“三打一破”。二抱四铡 :西府观众对一些剧目的合称。“二抱”即《抱烙柱》《抱琵琶》;“四铡”即《铡包勉》《铡国舅》《铡美案》《铡判官》。合称“二抱四铡”。四红一黑 :指传统本戏《破宁国》。因该剧主要角色朱亮祖、康茂才、张德胜、赵德胜四人勾红脸,常遇春一人勾黑脸,故得其称。有戏谚“四红加一黑,必是《破宁国》”四阵三箭 :指清末民初西府艺人王彦魁(唐娃子)擅演的七出剧目。“四阵”指:《黄河阵》《五雷阵》《万仙阵》《梅花阵》;“三箭”指:《泗水王带箭》《周遇吉带箭》《赵德胜带箭》。挂号 :秦腔艺人在演出过程中,与文武场面相互联络和沟通的一种暗号。特别是搭班艺人初到某一戏班参与演出,由于既无排练时间,又要马上登台,其唱法、表演以及戏路、套数不为文武乐队所掌握,临场又不能通过语言直接表明,同时还要保证演员和乐队双方配合默契,整个演出不出丝毫纰漏,故以暗号为俗,形成一种独特的行业交流手段,这种手段谓之“挂号”。 -
302019-09
[ 词条 ]《追猪》
现代小戏。周建顺编剧。唱做并重。1964年陕西省陇县人民剧团首演。苏江娥、王胜利、陈惠霞演出。本剧讲述了小梅家的一头肥猪被猪贩子孙财从大妈手中骗去。小梅得知后,急顺小路追赶,二人在山路中相遇,孙财欲向小梅下毒手,幸好大妈赶到,二人合力将猪贩子制服,把猪交售给了国家。 -
302019-09
[ 词条 ]苏凤丽
苏凤丽(1971~)秦腔演员。女。工正小旦。甘肃庄浪县人。12岁考入平凉地区艺术学校,师承康建芳、吴晓惠。1987年毕业后,分配至平凉地区秦剧团从事演艺工作。1999年调入甘肃省秦剧团,成为该团主要演员。表演稳重大气,唱功尤佳,专以肖玉玲派唱腔赢人。所演剧目甚多,擅演剧目有《玉堂春》《铡美案》《梨花情》《四贤册》《探窑》等,尤以《探窑》最享盛名。获奖甚多,在甘肃省青年演员大赛、甘肃省新创剧目调演、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中均获一等奖,在全国首届红梅大奖赛中获红梅金奖,甘肃省首届红梅大奖赛中获红梅大奖,甘肃省艺术人才银飞天奖等。第二十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苏凤丽饰演《锁麟囊》之薛湘灵(王正强提供) -
302019-09
[ 词条 ]《斩华雄》
秦腔传统本戏。别名《汜水关》《温酒斩华雄》。红生、二净做工武打戏。事出《三国演义》第五回。西路秦腔常演。现存版本有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吕明发口述秦腔抄录本,甘肃靖远清嘉庆古钟有铸目,另有山东省艺术研究所藏时华亭口述山东梆子抄录本。本剧讲述了曹操约会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兵至汜水关,董卓部将华雄连败孙坚、鲍信。关羽讨令出战,袁绍轻视,曹操敬酒助威,关不饮,出马立斩华雄,归来杯酒仍温。 -
302019-09
[ 词条 ]梨园旧匾
梨园界流传下来的珍贵文物。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历史价值,文化积淀厚重,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较高。通常由富有声望的文人作词,著名书法家题写。梨园匾额大致可分为演员匾额、戏楼匾额、会馆匾额、班社门额、褒奖薩额等多种,经精心雕琢、油漆后悬挂于醒目之处,供人玩味品赏。明清所建庙会戏楼、会馆戏楼以及剧社门额、著名演员居所等,大多都有社会赐赠的匾额,可惜随着长时间的风雨沧桑,特别是旧戏楼的拆除、剧社和名居的拆迁,已经所存无几。“古调独弹”匾额照(易俗社提供) -
302019-09
[ 词条 ]《千里驹》
西路秦腔剧目。秦腔传统本戏。武生、小丑、小旦唱做并重。事出明代范文若《千里驹》传奇、清代张澜《千里驹》鼓词。甘肃省图书馆藏有逯喜进秦腔抄存本。本剧讲述了明代肖举说谎成性,被父赶出家门。肖对张寅说其岳父病重,张偕妻王桂英前往探望,其妻乘千里驹先行。兵部侍郎之子功和派刘乾采购良马,刘见王桂英乘骑绝佳,抢走宝驹,勒死王桂英。王为梨山圣母所救,并授以武艺。张寅不见妻面,强拉肖举寻找,见刘乾乘千里驹,告于县衙,反遭痛打。张寅赴山海关投军,途中遇桂英,夫妻阵前立功,受封,肖举亦被提任三东县令,查明功和恶迹,会张寅奏明朝廷,功和父子受惩,刘乾处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