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68 条相关资源
-
302019-09
[ 词条 ]李十三十大本
元末明初陕西影戏剧作家李十三及其后辈李秋岩(学名芳桂,字林一,号秋岩,清乾隆丙午科举人,洋县教谕)所创作的十大本戏。即《香莲佩》(又名《钉呆迷》)《春秋配》王庙》《玉燕簪》《白玉钿《《紫霞宫》《万福莲》《蝴蝶媒》(又名《凤萧媒》)《火焰驹》《清素庵》。当地人世传的“佩、配、庙、簪、钿,宫、莲、媒、驹、庵两句口诀,即指此十大本作品。另有一说:李十三的剧本只有七本三折,即除去佩、媒、庵的七本,三折即《瓮城子》《四岔捎书》《玄玄锄谷》。上述剧目,其中有些至今还在演出。 -
302019-09
[ 词条 ]《双出五关》
秦腔传统套本戏。即将殷商黄飞虎《反五关》和三国汉将关羽《出五关》两剧套本演出。过去在甘肃、西府甚为流行。两个《出五关》剧名虽同,情节甚异,而且一在殷商,一在三国,相距1500多年,纯系互不搭界的两回事。但情节铺排,又存在着许多对应的似异似同:两剧均属唱做、工架表演为主的武功戏;两剧主角黄飞虎和关羽,均写红脸,同以红生行当应工,而且黄飞虎着黄蟒、黄靠,戴帅盔,关羽着绿蟒、绿靠,戴夫子盔;殷封王与曹操皆为白脸净行,纣王身着龙箭衣、龙挂,戴软王帽,曹操则着红蟒,戴黑相貂;还有黄贵妃、贾氏,又与甘、糜二皇嫂同属正小旦行当;着装基本一致,甘、糜仅去风帽风帔便可。其他镇守关隘大将张奎、张凤、陈桐、陈梧、余化等,又同孔秀、王植、孟提、韩福、卞喜、秦琪均属武打见长的净角,俱着各色硬靠。套演时,主要角色不换脸谱,只更换服饰头盗。次要角色着装、脸谱则无须更换。《反五关》全名为《黄飞虎反五关》。含折戏《反朝歌》《反五关》《黄沙岭》等。演述殷封王宠姬妲己于鹿台设宴,众狐精化为仙女往赴,酒醉皆现原形。比干向黄飞虎告知其情,黄寻踪追至轩辕坟,始知为狐精藏身老穴,便放火将坟烧之。妲己怀恨,佯称心疾发作须比干之心方能祛病,纣王立命比干剜心而使之亡。妲己又计诱飞虎之妻贾氏于摘星楼,唆使纣王隐而戏之,贾氏不从,跳楼自毙。黄飞虎之妹黄贵妃知之,往楼责斥纣王无道,也被纣王摔于楼下身亡。飞虎一怒反出朝歌,连破五关。至黄沙岭,太师闻仲追至,飞虎得清虚道德真君相救,遂投奔西岐而去。这一情节,《封神演义》第二十五回有载。清末民初,甘肃各路秦腔常演。清咸、光时的三元官、福庆子、陈明德及民初的唐华、秦鸿德、李炳南、陈基来、盛三德等陇上名宿皆以此剧而享誉。《出五关》别名《千里走单骑》《过关斩将》。含折戏《挑袍》《出五关》《古城会》等。演述关羽同刘备、张飞于许州失散,被困土山。后知刘备去向,急欲坚往会兄。三次辞曹,曹操、张辽均避而不见,关羽挂印封金,留柬而辞,保定甘、糜二位兄嫂禽开许都。行至灞陵桥,曹率众将追至,关羽屯马横刀以待,曹惊,反赠以锦袍,关羽于马上挑袍扬长而去。途经东岭、洛阳、汜水,荥阳、黄河渡口五道关隘,连斩孔秀、韩福、孟坦、卞喜、王植、秦琪六员猛将。至古城,张飞迎二嫂入城,拒关羽于城外。时,蔡阳追至,关羽以拖刀斩之,桃园兄弟终得相会。这一情节,载于《三国演义》第二十六回。清末民初,也是陇南的赵二、谢鸿民、刘金山等常演剧目。演出特点本剧多以“套本戏”形式出演。这种演出形式只在天水陇南曾盛极一时,据传最初是从陕西西府传来的。《双出五关》把朝代、内容、人物不同,但情节、角色、行当设置十分相近的两个剧目,按各含折戏次序含套一起进行交叉演出而形成的。其套法为:如以关羽《挑袍》为开场,二场必接演黄飞虎《祭妻》,第三场换演关羽《出五关》,第四场则接黄飞虎《反五关》,最后以关羽《古城会》刀劈蔡阳桃园兄弟相会而结束。其中的区别仅在于因戏终剧目有别而名称相异。当以关羽《挑袍》开场,又以关羽《古城会》戏终的,称《东五关》;凡以黄飞虎《祭妻》为开场,又以黄飞虎《黄沙岭》投奔西岐而戏毕者,则称《西五关》。“套本戏”往往在两个不同班社或者两个演员之间进行,通常带有斗演竞技、比试输赢的性质,以此达到争夺演出市场或占领戏班台柱地位的目的。而且,还多以“对台戏”的形式出现,两个戏班、两个台口、相互交叉换演而形成别番情趣。也可两个演员、一个台口、相互轮番竞技而比试高低输赢。最后视台下观众多寡来定优劣。当然,也有一些班社独家上演套本戏的情形,而且两剧主角,既可由二人饰演,也可由多人分演,目的不外乎炫耀自家箱底丰厚,显示演员阵容强大。“套本戏”既是“对台”竞技的产物,同时也是秦腔艺人别出心裁的创造。过去的风气,各戏班演出全由市场调节,班社与班社之间,竞争相当激烈,即使演员与演员之间,竞争也非常残酷,但又非常公平,由此达到“优胜劣汰”、促使演员苦学苦练技艺的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甘肃秦腔名家差不多都有过这种经历,被誉为“十二红”的李夺山,就曾在武威“对台”竞技失利,由此激发他“悬梁刺股,晨夕不休”的苦练精神,最终成为煊赫陇上秦坛的生行翘楚。天水鸿盛社的李炳南、谢玉堂(料子)、魏保(吊爷)、沈鸿华(黑巴巴)、谢鸿民,以及西和县三盛班的任长道、徽县缙升社的冯大鹏等,都演过《双出五关》套本戏,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方成绝响。 -
302019-09
[ 词条 ]杨通民
杨通民(1940~ )导演。陕西耀洲人。1952年参加工作。曾任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实验团副团长、艺术指导。系中国人才研究会副研究员,中国戏曲导演学会会员,秦腔研究会常务理事,书画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艺术顾问。所创作、改编、执导的剧目有《双锁山》《西湖遗恨》《柳书传奇》《凤鸣岐山》等,还出版了《秦腔导演术研究》《我的戏说》等著作。 -
302019-09
[ 词条 ]《回汉支队》
现代本戏。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秦腔剧团集体创作,韩国栋执笔。唱做并重。1980年盐池县秦腔剧園首演《本剧讲述了1948年春,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回汉支队奉上级命令,决定攻克安宁堡,消灭驻守在安宁堡的反动民团赵蝎子部。支队长丁常胜通过起义士兵马天豹提供的情报,制定了解放安宁堡的战斗方案,不料马天豹为报私仇,擅自离开部队。丁常胜以实际行动教育了马天豹,使他认识到,只有跟着共产党,才能求得全民族的解放。 -
302019-09
[ 词条 ]张全仁
张全仁(1937~)导演。陕西咸阳人。1950年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演出50余出剧目,文武并重。传统剧《一剑千秋》饰黄兴汉、《嘉兴府》饰鲍子安,在现代剧《智取威虎山》中饰演座山雕、《洪湖赤卫队》饰彭霸天。导演剧目30余出,其中《西湖遗恨》获中国戏曲“金三角”奖,《关西夫子》获省“月季花”导演奖,《清风亭盼子》获农行杯导演一等奖。 -
302019-09
[ 词条 ]李继祖
李继祖(1937~2010) 一级导演。陕西西安市人。13岁人西北民众剧团学艺,主工老生,兼演文武小生。早期曾主演《四进士》之宋士杰。后拜苏育民为师,学得《激友》《周仁回府》《黄鹤楼》等苏派戏。曾主演《鱼腹山》《游西湖》《赵氏孤儿》《恩仇记》《白玉钿》以及现代戏《血泪仇》《一家人》《军民一家》等。获1956年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演员二等奖。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考入中央戏剧学院导演干部进修班,从此改做戏曲导演。曾编导、移植(含参与合作)的剧目有《祝福》《夺印》《南海长城》《战洪图》等;整理重排的有《窦娥冤》《谢瑶环》《赵氏孤儿》《血泪仇》《楼台会》以及华剧《梨花魂》等。曾任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副院长等职。 -
302019-09
[ 词条 ]《带血的泪》
现代本戏。李连才编剧。唱做并重。1980年陕西省富县剧团首演。马西辛、谷秀兰、王爱琴、许宝森、任官有、雷安民演出。本剧讲述了“文化大革命”中造反派头头赵天德一面残酷迫害村支书王谋儿,一面又以卑劣手段拆散谋儿之女雪梅的婚事,并强迫其与自己结婚。当遭雪梅严拒后,赵天德竟伙同打手将雪梅活活打死,之后赵天德非但逍遥法外,还当上村支书。王谋儿身陷囹圄,雪梅九泉含冤,雪梅的母亲和幼弟乞讨赴县告状,却四处碰壁,投告无门。于是,仰天长啸,发出“苍天啊,包公在哪里”的哀鸣。 -
302019-09
[ 词条 ]罗长发
罗长发(1892~1949)秦腔演员。工花旦兼演须生。陕西省兴平县人。乳名罗墩墩,艺名墩墩红。自幼在陕西跟班学艺。1912年到宁县早胜,先后在三胜班、清顺班、同家班、姜老五班、杨大爷班、聚义班等班社演戏。后在宁县早胜三柳村娶妻安家生子。1933年曾自组罗家班。虚心好学,勤奋苦练,功底雄厚,戏路颇宽,生丑净旦,样样皆通,蜚声陇东,人称“八面红”。表演认真,道白吐字清晰,行腔浑厚凝练,配以恰到好处的帽翅,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饰演过的主要旦行角色有《法门寺》之孙玉娇、《柜中缘》之许翠莲、《游西湖》之李慧娘等。特别是《游西湖》“杀生”一场的吹火表演,一口气数十次,赢得满堂喝彩。主演过的须行角色有《翠花宫》之程咬金、《玉凤钗》之王连、《法门寺》之赵廉、《八件衣》之杨连、《春秋笔》之吴承恩、《辕门斩子》之杨延景等。平日为人和善,仗义疏财。对徒弟要求严格,耐心传艺,从不保守。1949年贫病交加,走投无路自缢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