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3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李俗民
李俗民(1910~1979)秦腔演员。工丑,尤擅媒旦。幼年入西安通俗社学艺。出科后先后在甘肃平凉平乐学社、兰州化俗社搭班。1935年应聘于宁夏觉民学社,为该社八大教练之一。1955年担任文艺训练班的语言教练。擅长丑行各类角色,尤其媒旦。擅演剧目有《小姑贤》之恶婆婆、《拾玉镯》之刘媒婆、《双摇会》之丑妞、《烙碗计》之继母等。 -
82019-10
[ 词条 ]杨保喜
杨保喜(1895~1957)秦腔演员。工丑。陕西武功县人。艺名大麻子。幼入武功择林社学艺。初工二丑,两年后初露头角。因受该社同行排挤,弃艺改行,在县城以卖搅团、腊羊肉维生。后又受无赖欺凌,遂往兰州,于当地某班社打杂烧水。该社有一四川籍大丑演技极好,尤以《打草鞋》《张松献川》《捉鹌鹑》等戏而轰动兰州,便拜其为师。从此,利用闲暇空余摹其声技,仿其动作。为学《献川》,每天对着墙头所贴麻纸,练习口劲、舌劲。师父抱病亦侍奉不禽榻前。得师真传后一时轰动兰州。1937年回陕入西安三意社。次年,又受聘于武功秦声社、泾阳易风社,并在长安、周至、咸阳、渭南等地搭班客串。杨之丑戏,表演滑稽风趣,大雅大俗,唱做兼优。尤其道白,不仅紧凑顺溜,更能妙趣横生。他演《南犬川》之张松,当与张飞、赵云、庞统、刘备、诸葛亮等相见时的白口表演,均用地道川语,随口而出,滴水不漏,成为丑行中独步一时的佼佼者。 -
82019-10
[ 词条 ]聂大少
聂大少(生卒年不详)秦腔演员。工丑。原籍湖北,生于西安。原名金铭,因出身名门,人称“聂大少”。自幼酷爱戏曲,尤好诙谐,遂学丑角。曾与陈雨农合演《背娃进府》而驰名三秦;串演《黄河阵》之三教主,更是眼如环铃,雄森威严。王绍猷《秦腔记闻》赞曰:“世家贵裔,眩奇立异,改弦易辙,优而不仕。” -
82019-10
[ 词条 ]毛文德
毛文德(1947~)秦腔演员。工丑。山东昌邑县人。1960年入西安易俗社学艺,师承晋福长。现为西安易俗社演员。曾先后演出过《双明珠》《生死牌》《胭脂》《柜中缘》,以及现代戏《海港》《红梅岭》《游乡》等。系西安市戏剧家协会理事。 -
82019-10
[ 词条 ]卫保善
卫保善(1941~2010)秦腔演员。工净。山西永济县人。12岁考入陕西省秦腔实验剧团学艺。1955年又进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训练班学习,毕业后留团,师承田德年、李可易等。后进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曾任演员队队长。扮相魁伟,表演大方。先后在40多本戏中担任角色,如《游西湖》《赵氏孤儿》《荆柯刺秦》《无底洞》《卧虎令》《千古一帝》,以及现代戏《祝福》《洪湖赤卫队》《智取威虎山》等。1985年以《千古一帝》之黑剑一角获部颁一等奖。曾任陕西省花脸研究会理事。卫保善饰《卧虎令》之董萱、任哲中饰刘秀、郝彩凤饰皇后(戏曲研究院提供) -
82019-10
[ 词条 ]尚友社剧场
即朝阳剧场。陕西秦腔演出场所。位于西安骡马市惠家巷南侧的三皇庙内,建于1938年,由观众厅、舞台、后台化妆室组成。砖木结构。舞台坐北向南,与三皇庙大殿相对。观众厅用芦席搭盖,设座位468位,两侧站票可容纳观众1000余人。该戏台先为西安集义社演出场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年后归西安尚友社所有。1950得王伯谋资助,翻修舞台,并设转台,用人力推动。对观众厅进行重建,书法家寇遐为剧场门楣题“西安尚友学社”,遂易名为“尚友社剧场”。该剧场1964年重建,1967年更名为“朝阳剧场”。由前厅、观众厅、舞台、演员化妆室、放映室组成,为钢筋水泥建筑,观众厅内设座席900个。其舞台为镜框舞台式,台口宽12米,高8米,通面进深13米,空间高度10米。两侧设有附台,占地14平方米,后台化妆室占地20平方米。舞台扩音、调光设备简陋,装备有大幕、二道幕和天幕,舞台电源负荷为9万伏。剧场为西安尚友社专用,现归西安市秦腔一团使用,其他外地和省市剧团亦曾在此演出。 -
82019-10
[ 词条 ]雷震中
雷震中(1927~)秦腔演员,工丑。陕西蓝田县人。笔名震文、雨田。10岁考入西安易俗社,先习小生,后改工文丑,师承马平民、袁乃中。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曾在《一家人》中以饰演白老五和《游龟山》之家郎,获西北文化部工作模范奖、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演员三等奖。他演的小丑角色形象生动、性格鲜明,表演幽默,很有风趣。而且每演一角,总以严肃的态度设计一些别出心裁的动作来表演滑稽可笑的人物。唱腔、道白亦很有特点。在现代戏《红梅岭》中扮演的王进财,个性鲜明而生动,参加秦腔电影艺术片的拍摄,并扮演周仁祥一角。也常在当地报刊发表传记、评介文章等,另有《秦腔名演员传记》一稿待刊。1989年退休后专志研究秦腔艺术和易俗社。曾任西安易俗社副社长。 -
82019-10
[ 词条 ]人民会堂
宁夏秦腔演出场所。位于银川市老城区新华东街。清代为吕公祠。1927年改建为剧场,会堂坐南朝北,舞台高约1.3米,木板铺地,舞台前围有勾栏,尚约0.5米。舞台两侧延伸至门口,有带走廊的包厢,比池内高出约1米。池内可容1000余人,后楼为散座。1932年,马鸿逵任宁夏省主席后,改名为“振声舞台”,俗称“大戏园”。1935年后,成为宁夏秦腔班社“觉民学社”长期演出场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