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0 条相关资源
-
302019-09
[ 词条 ]《百宝箱全传》
秦腔传统本戏,分上、下两本。方巾生、闺门旦唱做并重。含折子戏《百宝箱》。事出《今古奇观》卷五。各路秦腔常演。现有多个版本存世,有京宝文堂刊行刘亚平整理本,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刊行王焕亭、王冒富整理,山临汾蒲院藏蒲州梆抄存,河北梆子传统剧目汇集》第四十二集收录魏名远、贾桂兰两本口述本,西安德华书局刊行秦腔本等。本剧讲述了宦家子弟李甲进京求名未遂,与名妓杜十娘相恋。十娘愿随李从良,以脱苦海。斯时,李已囊空如洗,十娘用多年的积蓄自赎其身。二人乘船南下,中途与商人孙富相遇。孙慕十娘美貌,暗中唆使李甲将十娘出卖。十娘得知李甲忘恩负义,痛斥李甲、孙富,并愤而将昔日积攒珠宝抛入江中,然后投江自尽被救,入慈悲庵为尼。李甲家逢火灾,妻、妹外逃,庵中巧遇十娘。李甲边廷立功,封靖国侯,与前妻、十娘及妹团圆。 -
302019-09
[ 词条 ]零碎
又称杂行。分为三种,一是传统秦腔中的旗、锣、卒、报、更、车、轿、衙、正将、反将、丫鬟、院子、内侍、刀夫、校尉、龙套等杂角,不论男女,均属其列;二是有一定台词,有具体名姓,也有固定行当,但往往不为观众所知的次要角色,这种“零碎”不属于专行,由各行或学员分任,如“家院”分归老生行演员兼演,“门官”则分归丑行演员担当,“中军”归于净行演员,“文堂龙套”则由各色闲角分任;三是旦角头饰中的簪、钗、花、穗等小物件,以及酒具、书信、令箭、惊堂木等小道具也统称为“零碎”。 -
302019-09
[ 词条 ]华清班
陕西秦腔科班。光绪初年胡奎创建于陕西临潼县,原名魁盛班。经常演出〒当地秋神报赛大会与庙会上。光绪中時,开始招收学生。出科的学生中,影响较大的有旦角陈雨农、郑香亭,生角刘立杰、由相、赵益儿,净角阎全德等,均为晚清与民国时期陕西剧坛名宿。光绪二十六年(1900)因陈雨农另组班社时拉走绝大多数艺人而解散。 -
82019-10
[ 词条 ]天水麦积山戏楼
甘肃古戏楼。位于天水麦积山古窟瑞应寺东侧,坐东面西。始建于明隆庆年间,清光绪十八年(1892)“征用500民夫重建。由画工宋跛子、木工刘满太负责”。土木结构,共三间,高6米,长8米,进深6米,台口距地面为2米。楼顶为“五脊六兽”,檐下有斗,前后场装有透花隔板,台两侧为文武场专座,装有木制栏杆。前台净宽4米,台口左右两根明柱。系麦积山庙会专用。 -
82019-10
[ 词条 ]环县白马城戏楼
甘肃古戏楼。位于环县芦家湾乡石兴庄村复钗山北坡白马城内。约建于明嘉靖元年(1522),土木结构,舞台面积60平方米,硬山式屋顶,灰瓦覆盖,飞檐翘出。农历五月初五为过会之日,因该城多属于民,每演会戏,首场必演敬神戏一折,以求天官赐福,保佑平安。1958年拆毁。 -
82019-10
[ 词条 ]《追韩信》
《追韩信》秦腔传统本戏。别名《萧何月下追韩信》。须生、武生唱做并重。事出《史记萧相国世家》,元金仁杰有《萧何追韩信》杂剧。现存版本有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秦腔抄录本。本剧讲述了刘邦急图东归,命萧何荐贤,萧素知韩信大才,遂荐之,刘未用,韩愤而离去。萧何闻知,踏月飞马追回,刘邦始拜韩信为帅。 -
82019-10
[ 词条 ]《陇上名伶声腔选析》
戏曲研究著本。王正强著。甘肃戏曲研究资料第七辑。1985年《中国戏曲志甘肃卷》编辑部刊行。该书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活跃在甘肃戏曲舞台上的陈景民、王晓玲、景乐民、米新洪、王定秦等十多位秦腔著名演员的创新成果和发声技巧,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科学分析,对于正确认识甘肃戏曲唱派的历史发展和艺术特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82019-10
[ 词条 ]武场乐器
秦腔武场乐器主要有板鼓、暴鼓、牙子、梆子、钩锣、手锣、马锣、汤锣、疙瘩锣、大铙、小铙(铰子)、星星等。以钩锣(湖广锣)、大铙、小镜、手锣组含者称“大铜器”,暴鼓节制;以手锣、小镜组含者称“小铜器”,干鼓节制。其中干鼓(兼牙子)、梆子(兼小锣)、小铙称“三小件”。此外,武场乐器还有莽铰子、疙瘩铙、大京锣、京手锣和潮剧的“深波”(大锣)等。干鼓 亦称“板鼓”,京剧称“单皮鼓”。秦腔文、武场面的指挥乐器。同暴鼓、牙子(檀板)合称为“鼓板”。为直径约25厘米、高9厘米的单皮鼓。其鼓身呈圆形,为硬木制作,扁平,皮面周围鼓框加厚呈隆起状,中有直径约5厘鼓心,鼓框下口与鼓心呈喇叭形。鼓面鞔以猪皮或牛皮。鼓签(又称鼓楗子俩支,以实心竹制作。演奏时,将鼓架于三条腿可折叠的鼓架之上,击奏时,鼓师左手挎牙子(檀板),右手持鼓楗敲鼓心,音色高响清脆。干鼓敲击时分单击、双击两种,牙子R击板(强拍),鼓楗R点眼(弱拍),也可加花加点;双楗击奏时,则双手执鼓楗,或轮或滚,或擂或双楗齐下,变化十分丰富。戏中除用于配合演员唱、念、做、打、起、止、快、慢及文武换场、音乐转换等的节制和指挥外,还与牙子共同引导唱腔。鼓师还常用许多无声的手势指挥文、武场进入各种演奏,有指、边、扔、撇、划、扬、撒、分、领、抄等技巧,故有场面“主心骨”之称。暴鼓 板鼓的一种,形制与板鼓同,体形稍大。因鼓心大于板鼓,发出声音低沉,音色暴闷,故称暴鼓。有“大叶子鼓”和“二梁子鼓”两种,前者大,后者略小,故又称“小暴鼓”。多用于武戏和身份较大、性格刚烈的角色出场之时。主要领起钩锣、铙钹、铰子、手锣等大铜器进人演奏。如秦腔《古城会》之关羽和《破宁国》之朱亮祖等人物出场时,均用暴鼓敲击造势。堂鼓也称“唐鼓”。鼓身为木制,上下略小,中部隆起,两面蒙以牛皮。演奏时置于四脚木架上,用鼓槌或鼓楗子敲击而发音。音色雄浑,主要用于渲染临战气氛,也用于唢呐曲牌的伴奏等。击鼓心者为“正音”,多用于迎驾接旨、升堂升帐、迎宾送友等隆重场面;击鼓心外围者为“偏音”和“榜音”;击鼓之边缘者为“棱音”,多模拟风尘、雨雪、水声、夜幕、更鼓等效果。战鼓 亦称“小堂鼓”。形制与堂鼓同,但鼓面较小,鼓身较长,两面蒙皮,似同腰鼓。音色坚实,音响高于堂鼓,今改用川剧川战鼓后,音色更加尖高嘹亮。主要用于武将出场和战斗等场面。秦腔《古城会》关羽出场,即以擂击战鼓引出。梆子 亦称“桄桃子”。秦腔代表性击奏乐器,秦腔之所以称梆子腔者,由来即源于此。由两根长短不一的枣木制成。长者呈圆形,短者呈方形,演奏时两手各执其一。相击而发音,音色清脆,其声桄桄,音高为5。在剧中起击节定眼作用。牙子 亦称“板”“拍板”,因以檀木制,故又称“檀板”。与板鼓(含暴鼓)含称为“鼓板”。由数片宽约6厘米、长约20厘米的红木或黄杨木板制作而成。分两组,一组为3~5片木板,用绳缚在一起;一组为一片木板,两组以绳穿系,演奏时挎于左手拇指之上,使其相互碰击而发声,故又称其为“指板”。发音清脆。主要用于按拍,并同板鼓或暴鼓及铜响击乐相配,用于起板、伴唱、节舞等。木鱼 秦腔武场击奏乐器之一。原用于佛教“梵呗”(宗教歌曲)伴奏,清代始用于民间器乐合奏。由桑木或椿木制作,刻如鱼形,中空,10~15厘米,用小木槌敲击发声。在秦腔武场击乐中作为辅助乐器,用以烘托庵观寺院的沉静气氛,曲牌伴奏也时有所用。手锣 亦称“小靜”。艺人称其为“声中之胆”。秦腔武场的主要乐器之一。铜制,圆形,锣面略凸起,直径约20厘米。击奏时因以左手食指关节支定锣边内缘,右手持锣片(长约17厘米的木片)棱击锣心或锣边而发音,故名。音响清脆。剧中多配合文人、女旦或诙谐人物上下场,及各种小动作表演,有时也以独响渲染轻松喜闹气氛。工字锣 所谓“工字锣”,乃由现代人根据所发音高为“F”而始呼之,秦腔史上只有其锣而无其名。目前所见到的工字锣仅有3面:第一面即西安易俗社所存之“燕正锣”,为1号工字靜;第二面为富平阿宫所用锣,为2号工字锣;第三面为西安市羊头镇周坛祖传锣,即3号工字锣。杨天基、马凌元等秦腔音乐专家均为其测过音高,1、2、3号锣均发音为“F宫”,而且发音纯正,遂定名为“工字锣”。疙瘪锣 也称“乳锣”“包锣”。秦腔武场的辅助铜器击乐之一。铜制、圆形扁平,直径24~34厘米不等。因其锣心为凸起的疙瘩,又形似乳包,故名。发音沉长含蓄,多用于神道人物出场,曲牌音乐中也有所用。马锣 秦腔武场击奏乐器之一。铜制,圆形,与手锣同状,但形制较小,直径13~15厘米。有锣面和锣边,演奏方法与手锣相同。剧中多用来表现神鬼鸟兽出场等。汤锣 也称“银靜”。秦腔武场辅助击奏乐器之一。形制与马锣同,但体积更小,直径仅3~5厘米。音响高尖清脆。平时不常用,多在鬼神出场时偶尔用。云锣 秦腔武场击奏乐器之一。铜制、圆形,有律。分九面云锣、三面云锣等多种。秦腔多用三面云锣,因锣面薄厚不一,故能发出不同音高,悬于木框之间,以小锣槌敲击锣心而发音。音响清脆,明亮、恬静。仅用于哀伤、祭奠、寺院庙堂一类管弦曲牌和表现孙猴、虾兵蟹将嬉闹等场面。后因不易为唱腔伴奏而渐废。风锣 亦称“神锣”。秦腔武场击奏乐器之一。铜制,圆形,直径约55厘米,有锣面无锣边,顶端凿两孔以穿绳,悬于木架之上。演奏时以锣槌轻击而发声。音响沉闷、怪诞,富于震动。作为特殊铜器击乐仅配合神仙、鬼怪出场,或用于渲染某种阴森、恐怖的舞台气氛。平时一般较少用到。铙钹 也叫“大铙”“大镲”,俗称“大扇子”。秦腔武场主要击奏乐器之一。原系佛教法器,隋、唐已进人九部乐、十部乐,清中叶被戏曲武场乐队所普遍吸收。铙与钹为两种乐器,形制相似又略有区别,可通称为铙钹、铜钹、铜盘、镲,或分称为铜铙、铜钹等。铙与钹皆铜制,直径30~33厘米,中间隆起呈半圆状。铙的隆起部分较小,其发音比较响亮;钹的隆起部分较大,发音较浑厚。秦腔所用铙钹,实为铙。每副两片,相击发音。音高为7(S1)。轻击常用于轻快、爽利的音乐或舞台动作,重击则用于强烈或紧张武战场面;磨击(即交叉击)可使音波延续不断;捂击(即煞击,击后立刻将铙片贴附胸前)可不使音波继续震动,发出短促的闷音。剧中带有悲剧性的场合以及身份较大的角色出场表演时,多用铙钹为主的锣鼓点配合,故通称其为“大铜器”。铰子 也叫“小钹”“小镲”。形制与铙钹同,仅体形较小,故属“小铜器”类。多用于小生、小旦上下场,也用于吹打曲牌的伴奏。水镲 形如铙钹,但体积略大,多为单面,平悬于木架,以木槌敲击镲面而发音剧中多用于模拟水声、划桨、静夜等效果。碰铃 也叫“碰钟”,古称“星”,秦腔则称“水子”“水水”“铜星星”等。起源尚早,北魏云閃石窟中已有演奏碰铃的雕塑。铜制,形如铃。口径约3厘米,顶部有孔,一副两个,用绳串连,相互碰击而发声。声音清脆悠婉,音高为5(so)。秦腔中的[花梆子][柳生芽][八板]等弦索曲牌及一些特殊唱词,均用它来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