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1 条相关资源
-
302019-09
[ 词条 ]荆永福
荆永福(1903-1966)秦腔鼓师。陕西西安市人。出身于音乐世家。从小同其弟荆生彦从父荆贵荃学艺。吹拉弹唱,无所不通,尤对秦腔鼓板技艺掌握精透,人称“鼓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加入西安正俗社,为李正敏伴奏,对“敏腔”的创造与形成及其发展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打鼓技术丰富多变,技艺娴熟,功力十分深厚,并能根据演员的演唱特点,不断变换鼓点的敲击,与板胡演奏紧密配合,形成自己的风格。1953年与其弟荆生彦同调西北戏曲研究院任教,并在许多新编剧目中执鼓。吸收学习一些兄弟剧种的锣鼓经,尤其是京剧武戏的长处,提高技艺水平。1959年与弟子马凌元、慕家璧含著《秦腔打击音乐》一书,收录各类秦腔锣鼓谱230多种,成为秦腔音乐中最早的一部锣鼓经专著。 -
302019-09
[ 词条 ]冯秀英
冯秀英(1944~1970)秦腔演员。工小旦。1956年入银川剧团。常演剧目有《白蛇传》《刘三姐》《西吉滩》《朝阳沟》等,尤以《朝阳沟》之王银环享誉。 -
302019-09
[ 词条 ]刘玉琴
刘玉琴(1942~ )秦腔演员。女。主工花旦,兼演小旦。陕西西安市人。11岁考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猛进剧团科班学艺,曾得王天民、宋上华、肖若兰以及杨作汉等名家教诲。以表演细腻、嗓音甜绵而享名,有“新疆第一秦腔花旦”之誉。擅演剧目有《夺锦楼》《火焰驹》《三滴血》《貂蝉》《丫鬟断案》《织女牛郎》《莲花仙子》等,尤以所饰《三滴血》之贾莲香、《柜中缘》之许翠莲、《火焰驹》之芸香、《杀狗劝妻》之焦氏等角最享盛名。 -
302019-09
[ 词条 ]侯应西
侯应西(1905~1966)秦腔鼓师。陕西蓝田县人。曾上3年私塾,后进剧团学习武乐,手锣、铙钹、钩锣、梆子、鼓板,无一不通。后又学拉板胡。3年后成为能敲能拉的多面手,开始在蓝田、长安等地班社从艺操鼓。1952年进西安正俗社,除参加日常演出外,还承担教学工作。1955年,正俗社被铜川剧团接收,又任该团音乐队长兼司鼓。由他包本演出的传统戏有40多本(折),工余带徒授艺,常维怀、谢文海、侯振龙等后起之秀,皆经他的指教而独当一面。1963年因该团与渭南地区秦腔四团合并,被精简下放。 -
302019-09
[ 词条 ]长顺班
陕西秦腔班社。1916年,宝鸡县甘峪乡温安正在贾德义戏班基础上创办,自任箱主兼领班,亦是该班主要须生演员。其他演员还有须生李锐、温金邦、温三元等;旦角德宝、韩毓华、赵仲英、温安顺等;净角温金环、温平静、温玉堂及丑角尤虎儿等。常演剧目有《牛头山》〈蛟龙驹》《三娘教子》《月光带》《太和城》《八义图》等150余出。主要活动于陕西西府、甘肃天水一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甘峪乡接管为乡办业余剧团。“文化大革命”中被迫解散。 -
302019-09
[ 词条 ]台步
又称“步法”。秦腔基本功。戏曲“五法”的一种。人物在舞台表演中各种行走的姿态。台步有生、旦、净、丑各行当的区别,根据不同的剧情运用不同台步表现人物不同的情绪变化。如行船时的“云步”,急切心情时的“垫步”“趋步”“滑步”,安闲时的“跨步”“碾步”,酒醉时的“醉步”等,都是根据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职业和特定环境特定感情而设计的。上步 起步左脚稍弯曲,左脚跟踮起,顺势使左脚跟钩脚面,踹脚跟向前上一步。步动身随,左脚落地,右脚跟着上一步。如此反复前走。大都用于人物安闲时的出场。秦腔《游龟山》之田云山首次出场即为上步。慢步 各行当都有慢步,但生、净的慢步与旦角的慢步不同。①生净角慢步。要领为两臂微圏,双手松握拳,左丁步,目视正前方。起步,左腿稍弯曲,左脚跟踮起,脚掌着地;随即撇脚尖,踹脚跟,开胯向左前方迈出。左脚落地后,右脚跟上一步,成丁字步。右步动作与前要领同。②旦角慢步。正旦台步行时多用此式,又称“正旦步”。要领为左手胸前按袖,右手按袖于右胯下方,右踏步,目视正前方。起步,右脚尖微向外撇,稍钩脚面,向前迈一步;脚跟先着地,随即压脚、满掌着地,左脚跟踮起,顺势左脚向前迈出,姿态同前,压步行进。旦角慢步步子轻柔,脚腕扎劲,每步距离约20毫米为宜。快步 花旦多用此步式,又称“花旦步”。要领均与慢步同,仅迈步速度加快。前脚落地时,生净后脚跟成丁字步,两脚不停地向前行走。要求腰部灵活,两臂放松自然摆动。撤步 双脚跟踮起,两腿绷直,双脚掌向右碾动,同时身体向右转动。顺势右脚向后撤一步,随即左脚掌蹬劲钩脚面,向后撤一步。如此左右脚反复后撤。多用于人物惊恐后退之时。《三上轿》之崔秀英有此表演。趋步 也叫“错步”。左脚直上半步,右脚跟踮起,随即右脚赶左脚往前错动,顺势右脚直上半步,左脚跟踮起。如此反复向前。多系人物急切行进时用。《走雪山》中曹福有此台步表演。云步上身不晃动,不腆腹,不撅臀部,两脚并齐礦动横行。向左方移动时,脚掌向左方挪动半步,接着脚跟也向左方挪动半步。向右方移动时,动作相同,脚位相反。多用于行船或心绪兴奋之时。《藏舟》之胡凤莲摇橹荡舟有此表演。蹉步 前脚向前迈起,后脚随即蹉上一步,占有前脚位置,使前脚向前迈进一步,如此双脚催动前脚,双脚不停蹉动前行。并做到上身不晃动,两腿骑马式,步子要密、要匀。多用于匆促行进或心绪兴奋之时。《徐策跑城》中徐策有此表演。跨步 左腿向前跨端起,㧟脚面,脚窝朝上,落右脚向前迈出。如此双腿交替跨步前行。趟步 右步动作为右腿稍弯曲,右脚向右前迈出,满脚着地,右腿半弓,同时左腿后拖,膝盖稍弯曲,脚跟踮起,以脚掌着地。左步动作与右步动作相同,两脚向前行进要趟成“八”字。倒步 又称“三倒步”。右脚向右外方画半圆,即向左脚左方倒步的同时,左臂向胸前摆动,右臂向右侧摆动,右脚落地,左脚跟踮起并呈左踏步状;随即左脚向左方横迈一步,右腿后拖。同时,右臂向胸前摆动,左臂向左侧摆动。再出右脚向右外方画半圆。继续倒步前行。奔步 右膝稍弯曲,左小腿稍向后踢起,随即左脚向前上步,先落脚掌,后落脚跟,右脚掌蹬劲,右小腿稍向后踢起。右脚落地时,向前上步,同样先落脚掌后落脚跟。从慢渐快奔步不停。拔步 左脚掌踏劲,顺势右腿向右后方抬起,上身往前探,左臂往胸前带,右臂向后摆去;随即右脚向前迈步落在左脚前,右腿半弓,左脚跟踮起,趁势右脚掌蹬劲,依前式走左腿拔步动作。如此双脚不停交替拔步前行。戏中多用于艰难行进之时。秦腔《芦花荡》中张飞泥泞行走时,即有此表演。栽步 分生、旦两种。生角栽步为右脚向前迈一步以脚尖点地,随即右脚跟落地,左脚向右后方抬起,同时双折水袖,就势左脚迈步向前栽去,左腿半弓,右膝跪地。旦角栽步为右脚向前上一步,左脚跟上一步,随即右脚上步向前滑出,右脚绷脚面,同时腰往后闪,双手在右侧按掌,顺势左臂下缓前伸,身往前探,同时右脚下落,脚跟满脚着地,左小腿后掖抬起,就势左脚向右脚前上一步,犹如被绊了一下,随势双腿弯曲下蹲成盘卧式;同时,左手立即向左后方缓去,臂向后探,手成按状,同时右手自右后方撩起后,立即向前缓下,臂向前探,手欲按地。多用于表现踉跄行进中被物泮倒和突然栽倒。《烙碗计》中的刘予明有此表演。滑步 也叫“后跌”。分生、旦两种。生角滑步为左脚先向前迈一步,左脚着地,顺势右脚滑出,身向后仰,同时左臂折袖上撩,右臂向右后方下缓,趁势右腿伸直抬起,右脚稍向左㧟,同时左脚弯曲,臀部着地,左腿盘成坐状。旦角滑步为右脚向前上一步,左脚跟上一步,随即右脚向前迈出,右脚面绷紧,腰往后闪,同时右臂向右后方下缓;左手上撩成撑掌,眼看右手,随即双脚弯曲下蹲成盘卧状,以臀部着地,右手扶地。戏中,往往和“栽步”相连,表现人物急切行进或被惊恐吓倒之状。《断桥》中许仙、《走雪》中曹玉莲及《烙碗计》等戏中均有此表演。绊步 又称“搭黄瓜架”。左脚跟踮起以脚掌碾动,右脚向右外方画圆,即向左脚右方倒步,右臂向右侧摆动,随即右脚掌碾动,左脚向左外方画圆,即向右脚右方倒步,右臂向胸前摆动,左臂向左侧摆动,两腿不停绊步前行。戏中常用于两脚沉重、不听使唤或步履蹒跚等表演。《游西湖杀生》之裴瑞卿、《五台会兄》之杨延昭等均有有穿插运用。醉步 左脚向右脚前倒步,左脚落地,右脚向右前方上一步,左脚拖起,身体略向右倾斜,顺势左脚向左前方迈一步呈八字步,随即右脚向左脚前做倒步动作,两脚不停碎步前行。戏中常用于表现人物酒醉步履失控形态,《五台会兄》之杨延昭归山途中有此表演。跪步 右脚向前上一步成右弓步,左腿跪地(女旦则双膝跪地),双手按掌,随即左膝盖向前搓动行进,右脚满脚着地搓动,后脚赶前脚交替不停向前跪步搓行。戏中,多用于含冤负辱、激动或哀告之时。《五台会兄》中的五郎与六郎相见、《窦娥冤》法场之窦娥均有此表演。花步 又称“快步”“花旦步”。脚尖微向外撇,上右脚时稍钩脚面,双手松握拳,左臂向胸前摆动,右臂向右侧摆动,右脚落地时,先落脚跟压脚掌,随即左脚上步前行,如此两脚交替向前行进。多用于表现花旦轻快、活泼、婀娜风姿。《柜中缘》中许翠莲、《三滴血》中李晚春出场均有此表演。跑步 左脚上步,右脚后抬,双手握松拳抬至胸部,随即右脚上步,左脚后抬,双脚以轻快、密小的跑步并伴以灵活的扭腰、头部的摆动前行。戏中多用于表现人物活泼、轻快和婀娜风姿跑步前行。秦腔《拷红》中红娘、《杨门女将》中杨排风出场有此表演。碎步 又称“花梆子步”。双脚跟踮起,右脚以脚掌碎步前行或横行,后脚赶前脚,双脚不停地碎步。走碎步身体要稳而不僵,腰部擎劲。戏中多用于表现花旦轻松、活泼之态。《拾玉镯》中孙玉娇、《三请樊梨花》中樊梨花等均有此表演。虎步 须生、花脸等常用的台步。两手画开,或右手持马鞭,左手按须,两腿坐马势,或丁字脚,走时两膀与两肩自然晃动,两腿原地踏步,逐渐变大步。传统戏《杀驿》之吴承恩持刀上场,《逃国》之伍员持马鞭望追兵,《过巴州》之张飞、《太和城》之孙武子打了胜仗后,肩扛钢鞭地下场等,均用此步。老生步 又称“老头步”。两腿稍弯曲,胸部稍含,以大八字步先迈左脚,脚跟踮起,后抬脚掌,步迈出后满脚着地,同时右臂向前稍摆动,左臂相随向后摆动,头部稍向前摆动。依此顺势迈右脚,左右脚交替前行。戏中,多用于表现老生沉重的行走姿态。《打金枝》中堂侯、《徐策跑城》中徐策均有此表演。老旦步 以丁字式起步,左腿稍弯曲,左脚跟踮起,随即左脚稍钩脚面,微撇脚尖向前迈出,同时右臂稍向前晃动,左臂稍向后摆动(有时也可扶杖)。左脚落地时,满脚着地,同时头部稍做点动,趁势以此式迈出右脚,如此两脚交替迈步款款前行。戏中专用于表现老旦沉稳、缓慢与庄重的行进姿态。秦腔《杨门女将》中佘太君、《拷红》中崔夫人等出场均有此表演雀行步 又称“打脚尖”。双腿稍蹲,两脚稍叉,脚尖朝前,两脚跟踮起,双臂平伸,目视前方。起步,右脚钩脚面,踹脚跟,右腿伸直,以右脚踢右手掌心。然后右脚跟落在前方,脚掌着地,再以同式起左脚,如此交替前踢行进。矮子步 丑角专用步式。要领为双腿蹲下,臀部坐在脚跟上,双肘腋下夹紧,收腹,前脚跟禽地,亮鞋底,踏平,后脚跟跟上,步步踏实。矮子步是蹲步的极度夸张,秦腔《獅子楼》中之武大郎、《时迁盗甲》之时迁等均有此表演。旗鞋步 因所穿鞋底不同分为花盆底和船形底两种。①花盆底。左脚钩脚向前直迈步,同时右臂向前自然摆动,左脚落下时满脚着地;右脚跟稍踮起,随即右脚钩脚向前直迈步。同时左臂向前自然摆动,右脚落下时满脚着地;左脚跟稍踮起,如此交替向前行进。走动时,头不可晃动,目要平视,立腰,腿不能僵,迈步须向前直迈,若一搭步极易跌倒。②船形底。左丁步起,左膝稍弯曲,左脚跟踮起,随即左脚钩脚微撇脚尖、踹脚跟,向前迈一步,同时右臂向前自然摆动,左脚落下时满脚着地;顺势右脚跟上一步成右丁步,随即右膝稍弯曲,右脚跟踮起,右脚钩脚微撇脚尖、踹脚跟,向前迈一步,同时左臂向前自然摆动,右脚落时满脚着地;顺势左脚跟上一步,呈丁字步,如此交替向前行进。走动时,头不可晃动,目要平视,立腰,腿不能僵,迈步行走两脚要微撇成小八字步。 -
302019-09
[ 词条 ]指式
“手姿”的一种。凡以五指曲、直、伸、缩,相互配合形成的手姿造型,均称为“指式”。有兰花指、兰芽指、一炷香、剑指、八字指、剪式指、赞美指、贬意指、颤指、搓指等多种。指式各种指式既可单独表演和表达某种情感,又可贯穿在臂、腕、身形的整个运动过程中。兰花指 手姿中指式的一种。食指向外伸直,拇指向手心收拢,其余三指向掌心弯曲,中指尖轻按在拇指尖上,呈兰花形状。此系旦角专用。演出中双手若以此式使双臂经胸前向右外方缓一圆圈,顺势向上方一指,即称“迎风指”;若顺势向右前侧下方指出,则称“倒影指”。为旦角专用。或在唱念中穿插表演,或借以指天、指物、指人、指事等。兰芽指 姿势与兰花指相似,唯各指收缩较紧,拇指与中指捏成圆形,孔呈龙眼状,食指翘起,无名指与小指弯曲于后。娃娃旦运用较多。一炷香 又称“单指”“朝天一炷香”。食指向外伸直,其余三指向掌心靠拢,拇指弯曲于掌心,并紧贴于中指第二骨节上。表演中通常将左手下缓,变为提甲式,右手则以此式向右外方下缓,立即撩起,并至齐右额角高处坐腕,指尖朝天直竖。生、旦常用。若系旦角,食指则略向后翘,并呈一定弯度。一般用于加强语势或表示数字。秦腔《汾河湾》薛仁贵在“射得一只大雁”时即用该式。剑指 生、旦皆用,但有所区别。生角剑指为食指、中指并拢伸直,无名指、小指向掌心弯曲,拇指向掌心收拢贴靠在无名指、小指第一骨节之上。旦角剑指则小指向掌心弯曲且微微翘起,拇指向掌心收拢,以指尖轻按无名指指头。戏中若旦角以此式之右手向右外侧上撩至右额头上方翻腕,左手上撩至胸前翻腕,双臂呈半弧状亮住相,即称“抱月式”。秦腔《拾玉镯》孙玉娇出场有此表演。若生角左手变拳向胸窝前收拢,随即右臂向右侧甩出,同时右掌变双指向右侧指出,身向右前方亮相,即称“提拳双指”。《黄鹤楼》赵云出场亮相即有穿插表演。八字指 食指、拇指伸直张开,中指向掌心弯曲,使指尖正对拇指指尖,同时无名指、小指稍曲并做内翘,形成八字形状。为旦角专用。若将两手八字指向两胯间下缓并立即向上撩至头顶,使双臂呈弧状,双手以八字拟作月圆,即称“托月式”。《打金枝》金枝女演唱中即有穿插表演。剪式指 食指、中指并拢伸直,拇指张开向外挑,无名指、小指向掌心弯曲即成。此式系生、净专用。若右拳变掌经胸前上撩,再向右外方缓一圆圈回至胸窝前,立即翻腕呈剪指,即为“提拳剪指”。戏中常以此式表英武之气外,有时还用以指人、指物。《五台会兄》中杨延景在“观见此人像我那五哥又不像我那五哥”的“打背供”道白中,即有穿插表演。指式2赞美指 生、旦皆用,姿势有别。旦角赞美指为拇指向外挑出,其余四指向掌心弯曲,食指和中指指尖轻按在拇指第一骨节之上。生、净“赞美指”为拇指伸直向外挑出,其余四指向掌心收拢攥拳。若双手呈赞美指,则经胸前向左外方缓去,即称“双手赞指”,为花旦常用,《拾玉镯》孙玉娇偷瞧傅朋即用此;若一手提拳,一手呈赞美指,则称“单手赞指”或“提拳赞指”,为生、净常用。《打焦赞》焦赞暗暗夸赞扬排风武艺高强即以此式表演。贬意指 与“赞美指”相对。食指、中指、无名指向掌心弯曲收拢,小指略伸直,拇指向掌心收拢,指尖贴靠在小指第二骨节上。此式生、旦、净、丑角通用。用于表现轻蔑、小瞧对方等情绪。《芦花荡》中张飞逮住周瑜之后,即用此式表示其小瞧、戏弄之意。颤指 手掌自然伸开,食指,小指略向上翘,中指,无名指向前扣成90度,以指下关节为弹动力,使指迅速颤动。此式为且角专用。多用以表现气愤、惊怕等情绪。搓指 双手合于胸前,左右手指相互拦揉,呈一伸一卷状。此式生、旦角多用。用于表现焦躁、不安、思忖等情绪。《悔路》周仁踯躅于道途苦想搭救嫂嫂良策,配合思忖、踱步、闪帽翅等,即有搓指表演。 -
302019-09
[ 词条 ]张咏华
张咏华(1940~ )秦腔演员。女。艺兼小旦、花旦、刀马旦。陕西西安市人。9岁考入西安易俗社新生部,启蒙老师有鲁义民、路习易、凌光民、李可易、杨实易、封至模、宋上华等。其嗓音饱满厚实、奔放有力,尤擅演唱激昂豪放唱段。擅演剧目有《庚娘传》《翰墨缘》《陈碧娘》《桃花扇》《双锦衣》《夺锦楼》《游西湖》等,尤以《庚娘传》之尤庚娘最为享名。1956年曾获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學演出大会演员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