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0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新编历史剧
又称“新编历史剧目”。指各戏曲剧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包括陕甘宁边区编演的以表现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剧目。由戏曲作家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创编而成,通过对某一历史事件的演绎,既给观众以深刻的思想启迪,又符合社会主义和人民的需要。抗曰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戏曲工作者,就已经编演出不少新编历史剧目,如秦腔《南朝痛史》《洪承畴》《鱼腹山》《屈原》等,为实践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创造了成功的经验。1949年后,秦腔新编历史剧目的创作更加繁荣,如《烈火杨州》《李秀成》《弘光一年》《守江阴》《檀道济》《海瑞驯虎》《商鞅变法》《千古一帝》等。新编历史剧目的创作和演出,为秦腔事业注入新的艺术活力,也为古老的秦腔剧种创出了崭新的局面。 -
82019-10
[ 词条 ]《韩排长起义》
秦腔现代本戏。陈光、武玉笑所编剧目。唱做并重戏。陕甘宁边区陇东剧团首演。本剧讲述了国民党某部韩排长,受尽上级的欺辱,又痛恨部队横行霸道、残害百姓的行为。经过深思熟虑,与几个相好的部下相约,决心弃暗投明。一天黑夜,毅然率领手下士兵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 -
82019-10
[ 词条 ]行规
戏曲行道各种规矩的总称。是戏曲行业在演出实践中形成的一套程规戒律和行事法则,涉及敬拜、忌讳、礼让、戏俗、演出等各个方面。虽未成文,却约定俗成,各个戏班和戏曲艺人都必须遵从。对于违反行规的行为,社会和庙会都有一套非常严厉的惩罚手段和习俗。行规的形成是为保证戏班演出有秩序进行,其中有些内容带有封建意识和迷信色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已被废止。秦腔戏班旧时行规有迎社火、敬童子爷、拜舅舅、供庄王、祭祖、挂口等。迎社火旧时,秦腔视社火为剧种之先祖,在演出过程中,凡见有社火队进入戏场或从台前经过,戏班必须马上终止演出,以示礼让。拜舅舅旧时,秦腔班、皮影班、木偶班、曲子班等,虽然供奉的是同一个庄王爷,但不同戏王,却有辈分上的差别,于是便生“拜舅舅”的行规。“拜舅舅”就是秦腔大戏班的庄王爷,要把皮影班或木偶班的庄王爷叫舅舅。如果大戏班和皮影班在同一个庙会或地方演出,秦腔大戏班就得请出本班的庄王爷,去皮影班拜谒“舅舅”,否则,秦腔大戏班因犯行规必须停演以示惩罚。两个戏班同供一个庄王爷,也有大小辈分之别,正说明皮影、木偶民间小戏资格较秦腔大戏班要老,换言之,皮影、木偶、曲子等小戏形成时要于秦腔大戏。挂鞭旧时,秦腔戏班外出演戏期间,若发现有他班艺人偷戏或者要挖本班演员者,便在台口悬一黑鞭以示警告。对方发现台口挂鞭,便知行踪已经败露,立即收敛迅速离去。如果一意孤行,继续偷戏挖角儿,便按行规惩罚,捆绑吊打,绝不轻饶。挂口条旧时,凡庙会唱戏,多在台口正中挂一“口条”,用意有三,一是公示新来演员行当。凡新把式初次登台,挂“张口”者为净角,挂“黑三绺”者为胡子生,挂“白满”者为老生。二是表示谦逊。台下若有同行高手看戏,则挂出“口条”以示谦虚,敬请对方多多关照。三是扶正祛邪。若挂“红张口”,表示“王灵官”在位,请他镇邪扶正,保佑演出顺利成功。还有凡台口朝南的舞台,均被视为不吉利而拒演,如果非演不可,便要在台口挂一“红口条”以示化凶为吉。坐箱旧时戏班演戏期间,生、旦、净、丑在后台就座,都有严格定制,不可乱坐:生行坐大衣箱,旦行坐三衣箱,净行坐头帽箱,武行坐把子箱,丑行则可任意就座。唯“庄王”神箱,任何人不得就座;否则,以亵渎神灵论罪,轻者打骂,重则逐出戏班。若有流散艺人搭班演戏者,也按行规坐箱,班主无须细问,即知其所工行当,并按需要决定去留。敬丑旧时,戏班对丑极为尊重。化妆时丑若不开脸,其他勾脸者则不得开脸;后台就座,唯丑尽可随意;上妆后,各行当演员不能高声暄闹,唯丑角演员可以言谈嬉笑;祭祀供祖,丑角充当首祭;临场纠纷,丑角出面调解,人人都得遵从。据传,此行规起于唐代,因唐玄宗自勾白鼻,亲扮丑角相衍生而成,故有“秦腔重丑,从唐就有”之戏谚。封口钱旧时,戏班敬演“关公戏”“奠酒戏”“打台戏”“驱邪戏”等神戏时,所扮神妆的演员,在后台化妆前,先由会首发一枚铜钱,演员将其衔于口中,意即不许与人交谈,以示神威庄重。衔至上场演出,方能取出。所含铜钱即称“封口钱”。净身吊表旧时,为表示对神的敬重,戏班对敬演关公、黑虎、灵官之类神灵的演员演出前先要洗澡,谓之“净身”;画脸前还须洗手,谓之“净手”。尤其扮演关公者,若不净身、净手,即视为对神灵亵渎。演勾脸,出前,由一人手执点燃黄表,在扮演者脸面、上下身绕三圈,以免鬼邪入身,谓之“吊表”。养病不养闲旧时戏班不成文的工资福利规制。演员有病不能参与演出,班社照发该得的份子,此即为“养病”。如果演员无病而又无故不参加演出,则不发份子,即为“不养闲”。宁穿破,不穿错旧时秦腔戏班演出时,各个角色均按多年沿袭的规定和顺序进行穿戴,其穿戴顺序不容颠倒错乱。戏中各个角色的衣裤、鞋帽等着装,也均有严格规定,不能随意改动,倡导“宁穿破,不穿错”,如此相衍成习,成为没有铭名却又人人必遵的行规法则。在此前提下,同时也有变通的特例。如演《白逼宫》之曹操,按行规穿戴规制,应穿红蟒,但在甘肃戏班则穿红官衣;演《辕门射戟》之吕布,应着白靠掩白蟒(或粉靠掩粉蟒),而在甘肃各地戏班,吕布则扎黄靠;还有《闯宫抱斗》之梅伯,应着黑官衣,甘肃戏班演出时则穿黑蟒……这些特殊规制,既有别于其他剧种,也是甘肃与陕西秦腔的穿戴区别。后人袭之,形成穿戴的特殊规制。轰台旧时地方豪绅对戏班艺人的惩处手段之一。班社到一地演会戏,要求必须做到“闻炮即开锣”,若迟开戏或演错了戏,会首手持“三眼铳”,瞄准台上演员接二连三地朝脸上打,行内人将这种惩罚手段称为“轰台”。据传,1945年“陕西培风社”在神进庙演《三皇氏》,演员因未按戏规用棉花粘须眉,被视为亵渎了神灵,台下三眼铳对准演员轰击,冲烧须眉,为了护脸,演员双手被烧成重伤。上梁旧时地方豪绅对戏班艺人的惩处手段之一。先使受刑者两手紧抱一只大腿,然后以绳索抽绑,使身首缚成一团,再吊于大梁。戏班对严重违反班规艺人施以此刑。上秤杆旧时地方豪绅对戏班艺人的惩处手段之一。班社到一地演戏,艺人若辱骂会首,或戏有神灵容,班主和当事者就会被“大上吊”,反绑悬空挂在树上或旗杆顶上,称为“上秤杆”。1943年,“万人迷”马振华、名净张建民,在白水县东娘娘庙演会戏,马振华因对会首出言不逊,张建民因演《斩单童》未穿靴子,都被当地乡绅以“上秤杆”悬梁惩罚数小时。 -
82019-10
[ 词条 ]姜科儿
姜科儿(生卒年不详)陕西秦腔演员。主工毛净。光绪中期名噪一时,为西安德盛班之台柱。擅演《火焰驹》之艾谦、《过巴州》之张飞、《无影簪》之纣王、《清河桥》之斗越椒等。有人评其“森严惊人,绝无仅有”。王绍猷《秦腔记闻》评赞曰:“黑红文武,无一不通,鹏搏九霄,雁阵惊魂。” -
82019-10
[ 词条 ]《陈春华》
秦腔现代本戏。张星点所编剧目。唱做并重戏。陕甘宁边区警三旅宣传队首演。本剧讲述了国民党勤务兵陈春华不堪忍受压迫和打骂,毅然投奔人民解放军军队,获得新生。 -
82019-10
[ 词条 ]环县毛井乡砖城子业余剧团
甘肃秦腔业余演出团体。1937年创建。早期以社火形式演出,每年从农历正月初七开始,连续演出达数月之久。活动一直延续到1957年中断。1962年春节期间恢复演出。1966年至1977年,改称毛泽东文艺宣传队,1980年又恢复业余剧团名称。先后在该团负责工作的有倪长满、李福英、赫玉栋、刘茂荣、李仁喜、范清河等。主要演职人员有李福仑、米宝山、姚汉荣、王廷彦、张志忠、王克明、张德荣、李福忠、李生俊、李正军、张志栋、杨添珍、李宝英、许成功、张宗芳、李继霞、李仁贤、李正乾、龙培蓬、米平安、范清海、姚志亮、龙培芳、范晓玲、李培秀、王志成、姚志惠等。演出以秦腔、眉户为主,代表剧目有《春秋配》《闹书馆》《送京妹》《八姐闹酒楼》《张连卖布》《阴司道泥窑》《双官诰》《调寇》《秦香莲告状》《智取威虎山》《乾坤带》《铡美案》《杀庙》等70余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当地群众自发集资5000多元购置箱具。剧团一直活跃于山区农村,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多次受到县、乡有关部门的表彰与奖励。 -
82019-10
[ 词条 ]《回头是岸》
秦腔现代本戏。田益荣编剧。唱做并重戏。三八五旅宣传队首演。本剧讲述了抗战初期,冀中一绅士不肯抗战,在日伪统治残害下,家破人亡。后捐资给抗日军队,参加了八路军。 -
82019-10
[ 词条 ]《阎王寨》
秦腔现代本戏。黄俊耀所编剧目。唱做并重戏。陕甘宁边区陇东剧团首演。本剧讲述了国民党某镇镇长何百万,人称“活阎王”,为霸占佃户刘德全儿媳凤儿,设计谋害其长子大牛及次子二牛,逼死刘妻。刘德全忍无可忍,执斧刀劈阎王寨,又落身亡。大牛、二牛为地下党员冯志诚所救,参加边区游击队。后随队直捣阎王寨,活捉何百万,得报血海深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