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0 条相关资源
-
302019-09
[ 词条 ]寇治德
寇治德(1938-1999)—级导演。先后独立执导或与人含作导演《白汗衫》《囊哉》《小忽雷》《千古一帝》《向阳川》《三上桃峰》《沙家浜》等60余部剧目。曾获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导演一等奖,西北五省(区)民族戏曲邀请赛导演一等奖。曾任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团长、陕西省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秦腔艺术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秦腔爱好者协会副会长。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
302019-09
[ 词条 ]张汲三
张汲三(1893~1956)秦腔演员。主工旦角,兼演生、丑、净行角色。甘肃民勤县人。乳名含儿。自幼酷爱戏曲,后拜李富贵为师。满师后,去西安投师,学会跷功。后又到张掖、酒泉访师学艺,练成一身绝技,可以踩跷从两张高桌上翻下,在椅背上跑来跑去。在《游西湖》中扮李慧娘持扇圆场,恍若乘风;《泼水》中端盆徘徊,犹如水上飘荡。擅演剧目有《张公背张婆》《十万金》《水牢》《畲棠关》《泼水》《宋江杀惜》等。晚年曾在民勤县群众秦腔剧团教戏。 -
302019-09
[ 词条 ]牛家班
甘肃秦腔班社。成立年代不详,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至咸丰十年(1861)间在兰州有演出活动。班主为牛怀顺。主要演员有三元官、桑旦(大嘴娃)、吴占鳌等。常演剧目有《蛟龙驹》《游西湖》《血手印》《八义图》《黄花山》等。同治初年因战乱解体。 -
302019-09
[ 词条 ]三让徐州
甘肃独有剧目。秦腔传统本戏。须生唱做戏。事出《三国演义》第十二回。现存甘肃省图书馆藏吴兴泰清光绪六年(1880)秦腔抄录本。本剧讲述了徐州牧陶谦,欲让印于刘备,刘不受,连拒两次。后陶谦死,刘备始接印。 -
302019-09
[ 词条 ]李文宇
李文宇(1924~1982)演员、导演。山西河津县人。1939年参加西北民众剧团,先后任演员、导演。曾任西北野战军文工团副团长,陕西省戏曲剧院二团、三团团长,渭南地区秦腔一团团长,渭南地区总导演等职。在排导工作上,善于大胆革新,勇于艺术实践,富于独创精神。其所导的许多剧目,总是通过某种薪新的手法表达出新的思想和立意,如在陕西省戏曲剧院主持参加排导的《赵氏孤儿》《游西湖》《安安送米》《白玉钿》《谢碟环》《庵堂认母》等,在渭南地区秦腔一团排导的《年青的一代》《江姐》《银光重放》《八一风暴》《铡美案》等戏,大部分都成为久演不衰的优秀保留剧目。此外,对现代戏也兴趣极高,能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以创造出新的舞台动作语言,如导演的《鹰山春雷》就有其独到之处。 -
302019-09
[ 词条 ]景泰同乐社
甘肃秦腔班社。清咸丰元年(1851)当地乡绅陈尚民集资创建于景泰。高攀月任领班,先后吸收陕西民间艺人关玉文等十多人和当地部分秦腔爱好者。1929年大旱,被迫解散。次年有陕西艺人侯怀常、吴裁缝来此定居,又重新组班。社长王希田。主要演出剧目有《春秋配》《琵琶记》《八件衣》《赵飞搬兵》《烙碗计》等。演员早期有高攀月、关玉文、安维刚、安维民等冲期有傅安成、李有梅(女)、李缘芳、张克美等;后期有毛生有、王小明、马月英等。1949年解体。 -
302019-09
[ 词条 ]言子
班社内部瞒哄他人相互交流信息的一种特殊语言。类似于行帮黑话,只有自家人听得懂,行外人甚至外班社都难解其意。通常主家让两个班社同在一个戏台“打滚龙”,各方为出奇制胜,压倒对方,便用“言子”传递信息,临场指挥并决定出演剧目。比如甲社正在外台演出《汾河湾打雁》,乙社准备接场者却反戴“麻三”以迷惑对方,使其不知所出何戏,待上场时,演员迅速改换成“黑三”,甲方派师立刻用“言子”告知外台:“马下的,戏巾子”,外台正演薛平贵的演员即知对方将演《采桑》,立刻将所唱薛平贵《打雁》“他的母在家盼儿转,他的父在家望儿还,薛平贵催马往前赶……”之最后一句,改换成薛平贵《采桑》中的唱:“见一大嫂在面前”,使得乙社已经准备好而且马上接台的戏压住而不能出场。 -
302019-09
[ 词条 ]生行
传统秦腔四大行当之一。戏曲中的男性角色,除旦、净、丑而外,均称为生或生角。生角之“生”,有人解释为以“生”忌生(不熟练)。因为生角唱做身段表演,最为复杂、繁难,只有熟练,才能生巧。“生”在宋元南戏中就已有之,元杂剧则称生行为“正末”,是与“正旦”并重的两个最主要角色,剧本也有专供“正末”演唱的“末本”。明清以后的各个地方戏曲剧种,大都根据所扮人物年龄、身份的不同,又划分为许多专行。生行是秦腔剧种中的首要行当,尤其须生,剧目最多、技艺最难,被称为舞台“四梁”之首。依年龄和化妆特征,又分为须生、正生、老生、红生、小生、武生以及娃娃生等多种专行。须生 因带胡须亦被称为“胡子生”。秦腔舞台上对正生、老生、红生等文武胡子生的总称。但也有说法认为凡带黑三绺的中年男性,不分文武,在秦腔中均称为“须生”。主要分为正生、老生、红生、马褂生、道袍生和衰派须生。多扮演正直刚毅的正面人物,演员讲究功底扎实,戏路宽广,具有过硬的唱念功夫,尤擅唱功,重韵白,并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腰功、腿功、武功以及髯口功、帽翅功、梢子功、鞭子功、靴子功、把子功等高难技艺。仪态工架要求魁梧大方,身段动作要求庄重洒脱。念白吐字清楚,行腔高亢洪亮,以本嗓为主,兼施二音(假声托腔),具有阳刚之美。表演要求庄重、洒脱,唱念做工并重,属秦腔首要行当。如《临潼山》之李渊、《杀驿》之吴承恩、《八件衣》之杨连、《逃国》之伍员等均为须生。过去的旧戏班,要求专工须生行当的演员,还须应工一些净行剧目。如《大郑宫》之秦始皇、《国士桥》之豫让、《黄河阵》之燃灯等。二十世纪初,秦腔演员恩科子、刘立杰及后来的刘毓中、苏育民、闫国斌等,都曾以净行扮演过豫让、燃灯等角色。《清风亭》之老生正生 凡带黑三绺的男性正面人物,不分文武,均称为正生。如《辕门斩子》之杨延景、《游龟山》之田云山、《打镇台》之王震、《出裳邑》之伍子胥等即为正生。一些本属小生行当的壮年男性角色,为突出其忠义气节,也归正生行当扮演。如《忠义侠》之周仁、《杀狗》之曹庄、《三顾茅庐》之诸葛亮等即是。二十世纪初,秦腔演员李云亭、刘毓中、耿善民、和家彦等,均以正生行当饰演过周仁一角。正生的划定在历史上有一定的争议,明代王骥德《曲律》和清李斗《扬州画舫录》的都写了正生,但《曲律》有正生、贴生(或小生),其正生似指秦腔之黑三绺须生、京剧所称之老生;《扬州画舫录》有老生、正生,而无小生,则正生似指小生。老生 扮演年纪高迈,带黪白胡子的老年男性,不分身份、文武。要求在表演上突出老迈龙钟、练达持重的性格气质,同时也须具备较高的髯口功夫。带白胡子的如《卖画劈门》之白茂林、《李陵碑》之杨继业、《南天门》之曹福等;带黪白的如《盗卷宗》之张苍、《三滴血》前部之周仁瑞、《游龟山》之卢林等。红生 饰演唱念做打并重、勾红脸带“黑三”(个别则带“白满”)以及文武兼备的男性角色。由于勾脸,也有人将其称为“红净”。还有一说,着重于唱功的称红生,着重于身段功架的则称红净。秦腔红生,虽系专行,但大都由靠把须生兼演,其表演方法上有明显特点,着重刻画人物非凡的英雄气度和庄重的神威风采。二十世纪初,出现过一批专演红生的秦腔须生演员,如杨启华、闫国斌、徐正国、王秉中、刘全禄、刘金荣、和家彦、王朝民、景乐民、张全易等,均对秦腔红生行当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秦腔红生有大红生和小红生之分。①大红生。扎靠、穿蟒的角色,如《破宁国》之朱亮袓、《墩台挡将》之康茂才、《五岳图》之黄飞虎、《蛟龙驹》之陆奇、《出五关》之关羽等即是,尤以关羽最具典型。②小红生。穿箭衣、小打扮的红脸人物。如《卖华山》《高平关》之赵匡胤、《吴起回国》之吴起、《王魁盘城》之王魁以及《巡南城》之赵德胜等均为小红生,尤以《卖华山》之赵匡胤最具典型。张江中饰《出五关》之红生关羽(王正强提供)王永进饰《睢阳魂》之南霁云(王正强提供)小生 生行的一支。指戏中不带胡子,除净、丑行外的年轻男性角色。秦腔在小生行当名下,还分为文小生、武小生、贫生、武生等诸多支行。演员一般不以以上所分细行应工,但在表演中各有侧重。文小生 多系生员、相公、新科状元以及年轻官吏,甚至巾、扇子、纱帽等均含其内,偏重于唱念做工,如《打金枝》之郭暧、《白玉楼》后部之张彦、《拾玉镯》之傅朋、《白蛇传》之许仙等。武小生 多系文武双全的年轻武将以及好抱打不平的正直青年男性,甚至扇子、翎子等均含其内。如《回荆州》之周瑜、《连环计》之吕布、《罗成叫关》之罗成以及《游龟山》之田玉川等。贫生又称“穷生”,指穷困潦倒、不得时运的年轻文弱书生。一些戏班,将其例属“文小生”行当。一般不再分“贫生”专行,只是在表演中各有侧重。“贫生”特别注重做工,并以突出酸腐气息为主。如《赶斋》之吕蒙正、《吃鱼》之简仁同、《激友》之张仪、《金玉奴》之莫稽等皆是。武生 又称“铁生”。指身怀绝技、有特别武功的年轻男性角色。一些戏班将其例属“武小生”行当。一般不再细分“武生”专行,只是在表演中各有侧重。武生又可分为“靠把武生”和“短打武生”两类。前者一般扎大靠、插靠旗。如《长坂坡》之赵云、《反西凉》之马超等;后者则以“花抱衣”“滚身子”着装者居多。如《狮子楼》之武松、《三岔口》之任堂惠等。娃娃生 又称“幼生”“童生”。多指未成年的男性儿童。如《三娘教子》之薛倚哥、《烙碗计》之定生、《铡美案》之春哥等。秦腔本无专应此工的演员,通常多由跟班学徒、学员临时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