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1 条相关资源
-
302019-09
[ 词条 ]惠济民
惠济民(1903~1976)秦腔教练、导演。陕西蓝田县人。幼入榛苓社学艺,工旦角。出科后,随社在关中各县演出。后因嗓音不济,改做教练、导演。先后在富平正风社、大荔牖民社、高陵化民社、汉中新汉社任教,排导新旧剧目。1949年后在西安尚友社任专职导演。所排导的《三上轿》获1956年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导演一等奖。1957年参与导演戏曲艺术片《火焰驹》。1958年调陕西省戏曲学校任艺术指导。为人忠厚笃诚,排戏教学严格有方,深受秦腔界推崇。培养了许多新秀,有马振华、袁兴民、殷守中、彭义忠、李晓俊、高宪中、郭明霞、刘茹慧等;李爱云、王玉琴、傅凤琴、华美丽、霍惠君、马世中等名须名旦都受其指教。导演了不少名剧,执导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庵堂认母》《三上轿》等戏,大都成为久演不衰的保留剧目,尤其《梁山伯与祝英台》,在西安连续上演一年,获得空前效应。系陕西省和西安市政协委员。 -
302019-09
[ 词条 ]秦钟社科班
1924年由刘立 杰组建于三原。仿效易俗社办学方法,戏曲教育与演出实践结合,专业教育与文化学习并举。招收学生40余名,生角以“秦”起名.旦角以“钟” 起名。成名者有刘裕秦(刘易平)、姜望秦、工斌 秦、张限秦、惠醒秦、何锐秦、杜干秦、姜瑶钟、崔晓钟、汤秉钟、工应钟、李琼钟、张耀秦、孙连秦、 郭治秦等。1931年因人不敷出而破产。 -
302019-09
[ 词条 ]赵杰民
赵杰民(1868-1938)秦腔旦角演员、教练。陕西富平县人。名维俊,字杰民。早年经商,后演秦腔。初习同州梆子,后改西安乱弹。清光绪、宣统年间,与随鞑子、五喜儿等名家齐名。擅演苦戏,如《三娘教子》《三上轿》《五典坡》《祭江》《盘道歌》《抱火斗》《杀庙》等。民国初入陕西易俗社,并任教练。排练有《天足会》《鬼教赵杰民(易俗社提供)育》《孤儿记》《强项令》《闹都院》《金玉莲》《二郎庙》《杨氏婢》《算卦骗人》《长生殿》《梁上君子》《十二先生》《十二戏迷》《复成桥》《卢采英救夫记》《玉壸泪》《友于记》以及《双明珠》《螟蛉案》等新戏四五十出。赵杰民(易俗社提供) -
302019-09
[ 词条 ]姚刚征南
秦腔传统本戏。别名又称《铁门关》《姚刚招亲》《征南蛮》。武生、武旦武打戏。含折子戏《鸡头关》。中路、西路、南路秦腔剧目。现存版本有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秦腔抄录本,《甘肃传统剧目汇编秦腔》第五集书录本。另有山东省艺术研究所收藏的山东梆子存抄本,山东省梆子剧团油印本《双枪缘》,《河南传统剧目汇编豫剧》第七集书录本。本剧讲述了刘秀命姚期挂帅平定边乱,其子姚刚留朝护驾。刘秀轻信奸臣景伯元谗言,欲斩姚刚,辱武宁侯陈俊力保,罚其征南戴罪立功。姚刚征南途中,收黄金蝉、邢千斤,又与未婚妻魏淑云相遇,含力大畋番兵回朝,除景氏父子,冤仇辱报。 -
302019-09
[ 词条 ]取洛阳
秦腔传统本戏。别名《光武山》《破洛阳》。生、武生、二净唱做打并重。事出《东汉演义》第五十回,《赐绣球》传奇。现存版本有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口述秦腔抄录本。另有蒲州、北路梆子存抄本,蒲剧团藏抄录本。本剧讲述了刘秀命邓禹为帅攻打洛阳,乃用激将法使马武怒返太行山。洛阳守将苏显闻知,路拦马武劝降。邓禹即派吴汉、岑彭、姚期、杜茂迎敌,马武生擒苏显,攻破洛阳,王莽擒获,刘秀欲赦之,马武不从,乃绑斩首。 -
302019-09
[ 词条 ]张玉茹
张玉茹(1900~1962)京居赋生,兼秦腔、豫剧教练。河北省宛平县人。原名张伯良。10岁入北京连子有科班学戏。17岁出科,与京剧演员葛利华在北京演出《神亭岭》,获“青年二杰”之誉。后在北京中和园、天乐园等戏班及河南各地演戏。1939年在国民党一O九军剧团当演员兼教练。1943年在西安“正音社”“长安舞台”“黎明剧场”等几家戏班教学。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文工队,当演员兼教练。1953年到武都地区五一秦剧团任教练兼艺委会主任。1955年甘肃省举行全省戏曲汇演,获老艺人优秀工作奖。 -
302019-09
[ 词条 ]李文宇
李文宇(1924~1982)演员、导演。山西河津县人。1939年参加西北民众剧团,先后任演员、导演。曾任西北野战军文工团副团长,陕西省戏曲剧院二团、三团团长,渭南地区秦腔一团团长,渭南地区总导演等职。在排导工作上,善于大胆革新,勇于艺术实践,富于独创精神。其所导的许多剧目,总是通过某种薪新的手法表达出新的思想和立意,如在陕西省戏曲剧院主持参加排导的《赵氏孤儿》《游西湖》《安安送米》《白玉钿》《谢碟环》《庵堂认母》等,在渭南地区秦腔一团排导的《年青的一代》《江姐》《银光重放》《八一风暴》《铡美案》等戏,大部分都成为久演不衰的优秀保留剧目。此外,对现代戏也兴趣极高,能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以创造出新的舞台动作语言,如导演的《鹰山春雷》就有其独到之处。 -
302019-09
[ 词条 ]坐堂
秦腔演出习俗。戏班在庙会演出期间,常常配合农民“进香”活动。“进香”就是人们端着香盘进庙给神供奉香火,并有农民自发组织的锣鼓队不停地敲击助兴。锣鼓队虽不“进香”,却在台前绕场打“转圈鼓”。这时,戏班便要出一名演员,化装成头戴纱帽,身着补服的县官,正襟危坐于舞台正中,虽不做任何唱念表演,双目却始终不离台下锣鼓队,直至锣鼓结束方可下场。即谓“坐堂”。据传,“坐堂”也是表示官方对庙会活动管理权和监督权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