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1 条相关资源
-
302019-09
[ 词条 ]韩盛岫
韩盛岫(1910~1988)戏曲导演、教练。北京市人。早年入京剧富连成班坐科学艺,专工杂角,生、旦、净、丑皆演,尤擅架子花脸。抗日战争爆发后,曾在獅吼剧团任教,后在西安莲湖公园开设茶馆。1940年任教于陕西省戏剧专修班,后又到西安上林剧院。战争中,一度在家闲居。1950年进西北民众剧团,后转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任导演、教练。一生排戏甚多,《赵氏孤儿》《游西湖》《窦娥冤》《飞虹山》《大审》《满江红》以及《金琬钗》等重点剧目,均倾注着他的心血。他导戏有八字诀语,惜未能传世。曾为秦腔、豫剧、京剧培养了大批新生力量,秦腔演员刘茂森、王仲华、王定干、栗成荫、李应贞、马蓝鱼、李继祖、胡正有等,豫剧演员常警惕、孙建章、张敬盟、王景云、强庭栋等著名演员,皆出自他的门下。 -
302019-09
[ 词条 ]《马芳围城》
秦腔传统本戏。别名《榆林关》。武生唱做工戏。事见《香莲帕》鼓词。西路、东路、南路、中路秦腔常演。现有多个版本存世,有西安德华书局刊行本;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抄存本和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藏丁希贵口述本。本剧讲述了明神宗登基,囚禁马芳之父。马芳兴兵围困京师。兵至榆林关,经杨波劝阻,其父获释,马芳退兵。 -
302019-09
[ 词条 ]岳玉森
岳玉森(生卒年不详)清乾隆时期演员。陕西西安市人。小名色子。系当时仅次于“关中三绝”的扮相、唱腔、艺技全能演员。清曹仁虎《秦云撷英小谱色子》曾评述云:“艺少不及祥麟,声少不及小惠,色少不及琐儿,而自能奄有诸人之胜,曲部中刘真长也,以故名噪一时。”因其与申祥麟同入双赛班,故又称之为“双才班”。乾隆四十一年(1776)赴浙后,不知流落何处。清涂元九题诗赞曰:“玉颜憔悴向秋风,镜里看花色相空。料辱西冷春寂寞,海棠染作泪痕红。” -
82019-10
[ 词条 ]《当代戏剧》
戏曲刊物。初名《陕西戏剧》。1959年6月创刊。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全国核心戏剧刊物之一,月刊。“文化大革命”中停刊。1979年复刊,先为双月刊,后为月刊。1989年改名《当代戏剧》,改双月刊出版。李育生、陈扶林、金葳、高鹏、杜耀民、王晓玲、陈彦等先后任主编。主要内容有剧本创作、剧目、演出评介、理论探讨。曾先后开展了秦腔改革讨论、《王宝钏》讨论等。辟有“当代戏剧论坛”“一家之言”“新作评介”“古调新弹”“舞台艺术”“戏剧教育”“热点透视”“戏剧家风采”“演员手记”等20多个栏目。 -
82019-10
[ 词条 ]滚板
又称滚白。秦腔板式唱腔之一。无板无眼,散板拍子,节奏自由灵活,是一种不受梆子击节制约的“散打散唱”唱腔。虽可独立成,但多与其他板式连缀进行演唱。人们习惯把[滚板]称为[滚白],把[滚白]亦称为[滚板],都是表现哭诉之情的激情性唱腔,皆仅苦音无欢音。在结构方式上,二者存在着明显。[滚板]系无板无眼的板式,上、下句对称、落音分明,唱词为规整的无言上、下句体,其韵脚与对仗都十分讲究,各腔句间还夹插打击乐垫打甚至弦乐间奏过门。因此,尽管是较为自由的散板拍子,却是严谨的无板无眼板式,故称为[滚板]。最典型的例证便是《断桥亭》白素贞所唱“薄命女姣娥”一段。在实际使用上,[滚板]不及[滚白]普遍。[滚白]虽系无板无眼的板式,却由于过分强调唱词语言的四声字调,使得唱腔几乎变成悲痛欲绝的哭喊,从而促成它旋律逻辑上的无序,也模糊了音乐的节奏和韵律,加上演员情重于声的演唱方式,使唱腔完全变成一种语言化的朗诵性音调,意味着人物悲伤情怀已达到无以遏制的程度。故[滚白]很大程度上完全是在演员“心板”的控制下的一种即兴发挥。其唱词也完全是一种散文式的结构和语言,不讲究平仄对仗,不强调合辙韵脚,甚至连上、下句也不十分明显,而且多以“我叫叫叫一声XXX”之类呼唤性词汇为开头。如《三滴血》周仁瑞所唱“我叫叫一声王大嫂啊王大嫂”一段,便是典型的[滚白]唱腔。 -
82019-10
[ 词条 ]挂经戏
亦称“过天桥”。秦腔演出习俗。在神会戏正日(开台第二天),戏班按当地习俗和神会性质,须演《倒腕挂经》或《目莲救母》两出剧目,因其两剧结尾均有“挂经(或称“送经”)情节内容,故名“挂经戏”。“挂经戏”演出前,须先在戏楼至庙殿门口,用木板搭起一座天桥。当其二剧结束时,便由戏中角色肩挑经书,通过搭建“天桥”,直接送往庙堂供奉,此又谓之“过天桥”。“过天桥”视会戏所敬神佛而定,神佛不同,献演剧目也就不同,而“过天桥”、送经书的角色也会各有所别。如会戏敬奉的是如来佛祖,戏班就须演《目莲救母》,戏毕将由剧中角色目莲僧挑经书、过天桥,献于神佛大殿供奉,故谓之“男过天桥”;如会戏敬奉的是菩萨娘娘,戏班则必演《倒腕挂经》,戏毕则由剧中角色妙善公主挑经书、过天桥,献于菩萨堂供奉谓之“女过天桥”。 -
82019-10
[ 词条 ]应承戏
秦腔演出习俗。指为应承贺寿、婚庆、还愿、完服(即给已亡亲人“过三年”)、贺建新居及某项事业、重要工程的庆贺演出,都可称作应承戏。应承戏的演出时间无严格定制,长短俱由主家决定,所演剧目也由主家点示。主家不点示时,班社不能演出内容和意义与应承事宜相反的戏,否则要受惩罚。此外,居肠售票演出的节会剧目,如七月七所演之《天河配》、五月端阳所演之《白蛇传》、正月十五所演之《闹元宵》《薛刚反唐》等,亦称“应承戏”。 -
82019-10
[ 词条 ]火爆戏
亦称“火炮戏”。秦腔演出习俗。旧时,有些地方的会戏演出,一旦开台,要求昼夜不停,始终一贯到底。这种演出,演员非常紧张,火彩又称“烟火”。秦腔传统演出中的舞台效果的一种,主要用火焰制造舞台效果。火彩以松香为原料,研成粉末,通过道具进行各种造型。秦腔剧目中神话戏甚多,演出时火彩用得最多,花色也最繁盛,有火门、二龙戏珠、二龙出水、二龙入水、朝天一炷香、顺风火、串串珠、金蛇盘顶、过梁、盖头火、顺地溜、天接地、金钱吊葫芦等数十种以上。在演出中各种花色的火彩可以单用,更常联缀成套施放,越发精彩。可分为手撒火彩、口喷火彩两类。其中手撒火彩一般由前场(检场)施放,如果上下场口两处同时用火,例由三衣箱管箱人协助。口喷火彩则为演员们的表演特技。表现形式火彩在秦腔中的运用很多,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包括描写火彩、气氛火彩、神怪隐现火彩等。①描写火彩。即前场用联套火彩描绘舞台上起火的景象。如秦腔《火烧葫芦峪》《火烧七百也》等战争中的火攻,《闯宫抱斗》中的火刑,《张文祥刺马》中的火灾,以及《挑袍》毒酒起火等即是。②气氛火彩。即以联套火彩制造舞台气氛。如《火焰驹传信》中艾谦抖马。秦腔表演有专用程式套路,称为“二鞭子”;在击乐“重锤”中,演员向后打马三鞭,前场放三把“顺风火”;抬腿,朝胯下放一把“顺地溜、演员大转身,由后朝前越过演员头顶放一把“金钱吊葫芦这三阵火表现出千里马腾空飞舞,也烘托了人物的急切心情,一时之间把舞合气氛推向高潮。③神怪隐现火彩。即在神仙和鬼怪上场和下场时检场放出一把火,造成不知不觉中出现。造成不知不觉中出现或隐没的印象,以加强其神秘感。神话及神怪剧中此类火彩最为常用。